摘 要:博物馆集收藏、展示、保护与研究为一体,是集中体现地域民俗文化的载体。随着文化自信和文化保护意识的提升,地方博物馆在文物保护、利用、展陈等方面反映的问题值得关注。文章以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为例,结合时代发展背景,探讨地方博物馆的发展探索,提出加大馆藏文物研究深度、树立竞争意识、建立人才体系、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等策略,探索地方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以促进地方博物馆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民俗文化;地方博物馆;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18
0 引言
博物馆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收藏具有历史文化内涵或人文、艺术气息的藏品,以展陈的方式向公众述说历史发展中人类凭借智慧和勤劳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日益增长,对于民族认同感的渴望也更加深厚,随之而来的是对于博物馆发展的更高要求。因此,博物馆的内涵日益丰富,分类及内容也更加详细健全。
地方博物馆以历史文化、地域特点、民风民俗等具有强烈地区代表性的元素作为设计主线,具有浓厚的地域依附性以及地域特色性,是区域历史文化的汇聚之地,也是不同地区人民相互汲取历史文化的智慧之地,更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共鸣之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博物馆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是人类历史记忆重要的载体与媒介。博物馆在专家学者对文物进行研究、解读后进行展陈,使普通民众可以触摸历史脉搏,感知文物背后的文化魅力,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
1 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发展现状
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位于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是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于一体的国有博物馆,以婚恋为主题。
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成立于1989年,由贵州省文物局和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共同筹建,1989年10月建成。2008年,被评定为三级博物馆。2009年免费开放,年免费开放资金74.5万元。2011年进行第二次陈列布展,于2011年7月15日重新开放。藏品主要以婚姻为线索展开,从婚姻的起源,到浪漫的恋爱,再到多姿多彩的婚礼,最后讲述婚姻缔结而成的温馨和睦的家庭。
2 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发展的条件
2.1 民族众多,文化多样
目前,贵州境内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瑶族、黎族等5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比高达36.11%。
贵州拥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从文化多样性角度看,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的可用文化资源丰富多样。当前,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藏有各类民族文物4086件(套),其中珍贵文物229件—一级文物22件,二级文物60件,三级文物147件。
2.2 区位适中,物产丰富
黔西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位于贵州西南部,于1982年建州,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界地带,素有“三省通衢”“滇黔锁钥”及“西南屏障”之称。9046be8faafadb467ae8ea028c995be0fe4be069dd1cca27baeb6b21f2bddab7邻近的省、周边自治州及州内县市民族分布广、密度大,民族氛围浓郁。
黔西南州范围内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包括布依族八音坐唱、布依族查白歌节、布依族高台狮灯舞等六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围鼓舞、布依族刺绣、布依族服饰等十五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织锦、布依族傩戏等四十三个州级以及九十一个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3 定位特殊,藏品丰富
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以婚俗命名的国有博物馆,现有藏品4086件(套)。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定位贵州少数民族婚俗,藏品以贵州少数民族恋爱、结婚、生育相关传承器物及生产生活中的相关器具、服饰为主。
3 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发展面临的问题
3.1 馆藏文物研究不深入、不充分
馆藏文物研究不深入、不充分,文物从民间征集回来,分类整理,未能充分展示,这不是文物保护的初衷。“博物馆要实现价值需要从社区内发现存在的意义,如果不与社会接触,博物馆和博物馆藏品就会丧失其重要性。”①馆藏文物研究不够深,对文物的历史及文物背后的故事挖掘不够深入,不能很好地解读馆藏文物,导致对自身定位和认识较为模糊—婚俗博物馆展示的是“物”还是“民俗”?或两者皆有?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以婚姻嫁娶之物为主题,藏品的静态展示难以向参观者展示出婚姻的动态之美,也难以让观众通过“物”来领会其背后的“民俗”文化内涵。
目前地方性博物馆对于文物还停留在传统的藏与展方面,海量馆藏资源未被有效利用。大多数地方博物馆在经费、人员编制、人才建设等方面欠缺,导致对馆藏文物的科学研究不深、外出田野调查不够、外出交流学习不足。
3.2 资金来源单一,运行经费不足
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的资金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构成。中央财政每年划拨70余万元用于博物馆运行、文物调查、陈列提升等方面;地方财政拨款则用于外聘人员工资及办公经费等方面的支出。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历经了四个时期:1989年建馆到1995年期间,门票价格为0.2~0.5元,年观众量2~3万人次,每年营收6000~10000元;1996—2002年期间,门票价格调至2元;2003—2005年,门票价格调至5元;2006—2009年,门票价格调至10元,游客量达9~12万人次,为建馆接待的高峰期。2009年至今,博物馆免费开放,年免费开放资金70万元,地方财政做相应匹配。
2015年,根据地方政府安排,利用州级文物保护单位岜皓民居吊脚楼建筑群筹建布依民俗兴义陈列馆,由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管理,由于业务的扩展,运行经费不足。
3.3 人才体系不完备,人才结构不合理
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隶属兴义市文体广电旅游局,股级单位,编制数7人。因上级部门工作需要,部分专业技术人员未在原有岗位从事博物馆工作,导致博物馆业务工作提升缓慢。
除编制数少、人员外借的因素外,博物馆工作人员除免费开放、展陈工作等日常工作,还承担了企业服务、乡村振兴、安全生产、冬春季森林防火等附属工作,无法深入开展文物征集和研究工作。
以上问题反映出专业人员不足及其他工作繁杂,不利于文博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不利于人才的稳定。人员外借使研究人员在编不在岗,直接导致了博物馆人员职称评定困难,同时导致工作人员文物保护、研究利用、博物展陈等专业知识不足。
3.4 基础设施不完备,展陈提升举步维艰
博物馆的选址与筹建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义刘氏庄园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需要,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须从刘氏庄园中迁出,加之刘氏庄园古建筑中可用于展陈的面积较小,在旅游旺季与节假日期间馆舍空间无法容纳更多观众。
2021年12月,兴义市文体广电旅游局编制完成了《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展陈提升设计方案》,经报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专家评审,已批复通过。由于地方政府无力支持博物馆陈列布展经费,目前正向上级文物部门争取。
缺乏馆舍无法正常开展博物馆的日常展陈工作,使博物馆在日常运行中面临较大问题,限制了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的内涵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通过可持续的方式收集、保护、展示和研究藏品资源,采取具有可持续性、包容性的建设运营方式,协调社会多方力量,夯实可持续发展模式变革的社会基础,助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②。
4 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发展对策
4.1 加大馆藏文物研究力度,充分利用文物
支持人才开展馆藏文物研究工作,加大对工作人员外出学习交流的支持力度,重视工作人员外出田野调查、外出学习,提高理论研究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召开文物博物研究专题会议,邀请高校专家和各地博物馆工作人员参加,提高馆藏文物知名度和研究深度。
切实搭建好馆校共建共享平台。邀请外地高校学者前来授课或鼓励工作人员外出参加高校专业课程、专业研讨会,为外地高校文博专业领域研究学者提供田野调查基地和向导,方便外地高校学者研究本地文化,提高本地文化在外知名度,进而促进文化交流。加强与当地高校合作,为当地学者和学生提供在地化研究平台。加强与中小学的联系,积极开展文物、博物进校园,增强学生群体对馆藏文物的了解,让我们的文化后继有人。常态化开展好免费开放服务工作,做好免费参观、讲解工作,提高民众文物保护意识,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2 资金多元化,树立市场竞争意识
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是公益性博物馆,资金来源主要是各级财政资金补助,想要更好发展就需要更多财政资金及政策支持。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获得高质量发展,仅依靠外部助力是远远不够的,发展核心仍是自身内在竞争力。
积极寻求中央财政资金、省级财政资金以及州市财政资金补助;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发展文创产业。例如:向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三星堆博物馆、云南省博物馆等博物馆学习文创开发经验,设计一批既突出民族特色又具有纪念意义的文创产品,以满足游客的需求;策划、筹备贵州民族婚俗系列原创临展,通过合作办展、输出展览的方式,提高博物馆外宣传能力,增强综合能力。
4.3 完善人才体系,优化人才结构
贵州民族婚俗博物馆应加强人才培养,从招聘入岗、入职培训等方面提高重视。制定三年或五年文博人才培养工作计划,让年轻一代投入文物保护的一线;针对新人,对文物征集、保护、研究等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加强青年人才管理及统筹能力的培养,避免博物馆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博物馆作为社会大教育系统和大文化系统的一部分,作为学校教育延伸和补充的‘第二课堂’,怎样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这是博物馆全盘工作中值得认真思考的一个重大课题。”③完善人才体系建设,让博物人才走向一线、走向高校、走向藏品本身,如此才能够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民族精神,“传播就成为地方的一部分,地方因传播而改变”④。地方博物馆要主动发挥地域及藏品资源优势,推动研究资源向外延伸,为研究者提供田野调查基地,促成科学共同体开展研究和知识创造,提高博物馆和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实现以科研促进馆藏资源的活态转化利用,促进博物馆的可持续化发展。
4.4 完善博物馆基础设施,加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绕不开馆舍等基础设施建设,博物馆基础设施建设为数字化建设提供前提和基础。博物馆馆舍建筑风格应与地方文化、藏品类型、叙事风格等相适,避免出现馆舍与藏品及展陈不符、展陈效果不明显、游客浏览舒适度不高等情况。
“博物馆的主要功能在于收藏、保护、研究、展示、教育。现阶段,可持续性尚未得到博物馆的普遍重视,博物馆界应为孤立的实践提供连贯的框架,使博物馆在其运作所覆盖的领域都能同步采取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⑤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博物馆的功能应与时俱进,扩展外延功能并完善相应的配套措施。“博物馆的外延功能是指通过社会途径生产且能够产生具有经济效益的功能。”⑥博物馆从收藏功能、科学研究功能、社会教育功能等,延伸出信息服务功能、休闲娱乐功能,地方中小型博物馆也逐步实现了利用VR技术、虚拟展品与全息投影技术提升展陈效果,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文物展陈方式,让文物背后的民俗“动”起来,让文物活态展示,使观众与文物有更多互动。
5 结语
地方博物馆是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明确自身定位,找准差异,学习先进经验,结合实际情况积极推进自我革新,努力提高公共服务的水平与能力,落实国家在文化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不断推出高品质的文化消费项目,在满足人们多层次、多形式、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可持续发展态势,推动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
注释
①CROOKE E.Museums and Community:Ideas,Lssues and Challenges[M].London:Routledge,2008.
②周慎,吕晨欣.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内涵、实践及建设路径[J].中国博物馆,2022(4):57-62,127-128.
③连红.关于博物馆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和探索[J].文物工作,2002(8):[页码不详].
④亚当斯.媒介与传播地理学[M].袁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2.
⑤GARTHE C J.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 in Museums:A new Approach to Implemen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EB/OL].(2020-11-01)[2024-03-21].https://icom.museum/en/news/icom-voicessustainability-management-museums/.
⑥丁世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马鞍山市博物馆服务优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参考文献
[1]CROOKE E.Museums and Community:Ideas,Lssues and Challenges[M].London:Routledge,2008.
[2]张婧.民俗博物馆发展的几点思考:以甘肃省金昌市民俗博物馆为例[J].艺海,2020(7):156-158.
[3]周慎,吕晨欣.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内涵、实践及建设路径[J].中国博物馆,2022(4):57-62,127-128.
[4]连红.关于博物馆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和探索[J].文物工作,2002(8):[页码不详].
[5]亚当斯.媒介与传播地理学[M].袁艳,译.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20:2.
[6]GARTHE C J.Sustainability Management in Museums:A new Approach to Implementing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EB/OL].(2020-11-01)[2024-03-21].https://icom.museum/en/news/icom-voicessustainability-management-museums/.
[7]丁世华.公共文化空间视角下马鞍山市博物馆服务优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1.
[8]尹凯.博物馆教育的反思:诞生、发展、演变及前景[J].中国博物馆,2015(2):1-11.
[9]黄桂香.论流动博物馆如何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影响力:以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为例[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24):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