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考古视域下霸陵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利用

2024-10-26 00:00赵敬一曾丽荣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8期

摘 要:霸陵遗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多元价值使其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典型性意义,是当前推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资源。在公众考古的视域下对霸陵遗址保护与展示利用展开研究,应从公众考古三方主体的角度出发,剖析霸陵遗址的价值,明晰三方主体的职责和定位,进而从革新保护理念、保护当地居民利益,革新阐释方法、实现考古成果展示利用,寻找开发特色、拓展展示内容三个方面提出保护与展示利用策略,以推动霸陵遗址有效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实现霸陵遗址赓续发展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联动。

关键词:霸陵遗址;公众考古;展示利用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09

0 引言

公众考古是将考古学、公众和政府机构联系起来,使考古资源公众化,以此来平衡专业考古与非专业公众的关系①。公众考古应以民众为中心,积极构建考古知识传播共享的桥梁,促进考古工作者与民众、政府三方的沟通交流,提高民众对考古工作的认知和认同,从而增强民众的文物保护意识。

将霸陵遗址保护和展示利用与公众考古相结合,才能将霸陵遗址考古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资源,向民众解释其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吸引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推进遗址展示利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从而带动区域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在霸陵遗址实施公众考古的工作,可为墓葬类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1 霸陵遗址概述及其价值分析

1.1 基本的概况

汉文帝霸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西端,主要由霸陵陵园、陪葬墓区、其他遗存三大部分组成。除霸陵陵园内的遗迹外,考古勘探还在陵园外发现外藏坑、陶窑、道路等遗存。外葬坑中出土了各类陶俑、陶器、铁器、铜器、金银器、马骨等大量汉代珍贵文物,殉葬坑中发现了大量的珍禽异兽骨骼,葬具有陶棺、砖栏和木椁,随葬品有陶容器、陶俑等。霸陵共发掘23座动物殉葬坑,发现动物种类共计11个属种,包括鸟类2种和兽类9种,均为珍稀野生动物,出土的动物种类既有现在仍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的动物如印度野牛、马来貘和绿孔雀等,又有金丝猴、大熊猫、羚牛。

1.2 霸凌遗址研究现状

自江村大墓被确定为汉文帝的霸陵,如何保护开发也引起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赵金磊结合霸陵遗址区的现状和其地貌特征将遗址区分为遗址本体展示区、生态防护景观区、特色农业观光区和科技农业示范区,并提出考古科普展示、西汉文化体验、数字化体验展示等旅游产业活动的构想②。雷道娜以“文化—产业—旅游”复合功能为一体理念提出“泛遗址公园模式”,即将霸陵遗址规划为帝陵主题展示区、观光农业展示区、自然生态景观区③。于豪提出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始终都要对霸陵遗址的特殊性进行充分考虑,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将遗产的活化与生态观光农业的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④。冯倩倩在发表的文章中提到霸陵墓园模式可以在政府规制下保护帝陵、避免其他破坏性开发活动,也不影响未来的考古开发⑤。目前对霸陵遗址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多基于城市规划的视野,并聚焦特色农业观光建设,对于公众视域下霸陵遗址的保护与利用研究有待进一步推进。

1.3 价值分析

1.3.1 从考古工作者角度

对霸陵遗址开展公众考古工作,可使民众在考古工作方面建立正确的认知,推动考古平民化、世俗化,从而获得民众对考古工作的支持与理解。同时,也能增强公众对于考古工作的兴趣,为吸引和培养考古工作者的新生代力量打下基础。在开展公众考古工作时,还能促进多学科的交流与融合,给以霸陵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展示利用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与范式。

1.3.2 从管理机构角度

霸陵遗址作为所在地区的区域特色,能极大程度地促进该地区的产业结构自我完善,推动当地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为当地居民增加就业机会并吸引更多开发商投资,从而延长并带动灞桥区的产业链发展。并能保障广大民众的公共文化权益,增强当地居民的文化认同感、凝聚力,使该地区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3.3 从民众角度

霸陵遗址的保护利用可以使民众从不同角度感受历史魅力所在,拓宽民众的视野。将民众关于汉代的相关知识具象化,有助于强化民众对于汉文化的认知。同时,霸陵遗址的展示利用也能为民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当地民众的生活水平。

1.4 霸陵展示利用中三个主体的职责和定位

1.4.1 从考古工作者的角度

考古工作者应认真践行公众考古的基本理念,积极构建知识共享平台,实现考古知识的大众化与科普化,提高我国民众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感。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当多方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对考古学知识进行阐释,拉近公众与考古的距离⑥。另一方面,考古工作者应认真进行科研工作,深度挖掘文物背后所代表的意义,在此基础之上,深入研究和创新阐释方法,确保阐释内容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考古工作者应当作为一个优秀的讲述者,将考古资料转化为能被民众理解和认同的历史文化知识,向民众展示真实的汉文帝时期的社会状况、社会观念和经济水平。同时也应当注重对于考古发掘过程的讲述,积极与民众沟通,让民众理解考古发掘的意义。

1.4.2 从管理机构角度

管理机构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应起着主导作用。从社会发展层面,管理机构需积极引导霸陵遗址的展示利用,利用当下流行的“文化+”的发展模式,积极与其他产业互动合作,通过建设创意园区和规划特色文化小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推动霸陵遗址的保护利用⑦。管理机构吸引开发商的同时,也应将展示与可持续利用相结合,注重保留霸陵遗址“地下动物园”的突出特色,在积极宣传的同时注重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遗址旅游资源展示利用的可持续性。同时,管理机构应解决公众考古实践活动投入产出的问题,积极支持考古工作者的各项工作。保证当地民众的基本权益和民众的公共文化权益,让民众在文化遗产保护中获益。并做好统筹者角色,通过有效的干预,及与考古学家和公众合作,完成考古遗址的保护和管理⑧。在法律层面上,政府应基于国家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如此才能完善我国特色的公共考古体系,推动公众考古实践活动健康发展。

1.4.3 从民众角度

管理机构和考古工作者应当引导民众成为整个过程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让民众参与到公众考古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之中。在展示利用建设阶段,考古工作者和管理机构通过数字平台,向民众征集考古资源呈现方式的思路,增强民众对于遗址保护的参与感和对遗址保护的信念感,最终结合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科学地呈现给民众。

2 霸陵遗址展示利用策略

2.1 革新保护理念,保护当地居民利益

在霸陵遗址保护过程中,需妥善解决城市化与遗址保护之间的矛盾。霸陵遗址区西侧紧邻西安绕城高速,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遗址安全将面临城市建设的威胁,保护利用工作迫在眉睫⑨。这也是全国大部分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遇到的最为常见的问题,因此各种遗址展示利用模式层出不穷,其中包含“经营权转让”模式,这种模式在实现创收的同时,完善了大遗址资源的科研和保护,体现出大遗址等社会资源的公益性功能⑩。但此种模式下,开发商会有为迅速恢复成本并创造营收而大肆发掘的可能,使其过度商业化,这也会对遗址本身造成较大威胁。但霸陵遗址在传统保护工作中,遗址保护区居民的经济水平相较于遗址区外的居民要低,这直接影响着霸陵遗址展示利用工作的进一步推行。因此在遗址的展示利用中应充分考虑各方利益,着重改善周边环境,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使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拥护和支持,从而促使更多的人力和资金投入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中来。

对此,我们应寻找新的展示利用思路。灞桥区城市建设应树立保护先行的理念,将遗址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以保障遗址区居民的合法权益。采用“遗址保护+文化创新+产业延伸”的方式,从死板的封闭式保护转化为活性的开发式保护k。在不破坏霸陵遗址的前提下,结合旅游、文化、休闲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强城市特定区域的有机生发能力,实现遗址的社会价值,形成遗址保护周边效应,从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繁荣。在此基础上,鼓励周围居民参与到遗址的保护开发建设当中,结合历史史实和其周边有大量农田的现实状况,将周边村落包装成守陵村落,让游客有沉浸式的体验,充分体验汉代时期的社会状况,让游客对于“文景之治”有更深刻的认识,并推销当地居民的农副产品,保证当地居民的核心利益,也能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

2.2 革新阐释方法,实现考古成果的展示利用

2.2.1 模拟考古发掘现场

有效的阐释方式是考古学者和民众的沟通桥梁,阐释方式应与时俱进,时刻与当下民众所关心的事务紧密相连,才能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近些年,盗墓题材的影视作品、小说层出不穷,这在某种程度上证明,民众对于先辈们的思想文化、墓葬制度有着不小的兴趣,但由于之前考古工作具有保密性质,民众的好奇心无法得到满足,这也致使民众对于考古工作的认知有所偏差,因而我们应在保证遗址的安全的前提下,展示并讲解考古工作的每一个步骤及其意义,解释文物为何被评为国宝,有何重要的意义,简单介绍这些考古发现会对未来的研究起着什么样的作用,以此改正和提升民众的认知,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和凝聚力,也能够加快从“民智不足”到“多角度模式”的转变速度。

霸陵遗址是由多个遗迹组成并且在西汉墓葬制度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该遗址适合上述的阐释方式,由于民众的知识背景与社会经历存在着较大差异,可以将展示区域分为不同板块。

①展示文物的发掘过程。

工作人员可以在模拟考古发掘现场向民众演示发掘过程并让民众参与到其中,再现考古过程。民众可以在该区域进行考古活动,亲身经历考古历程,对考古工作能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考古工作不正确的认识也会不攻自破。

霸陵遗址的特点在于曾受盗墓贼盗扰,在模拟考古现场时还原盗洞和墓葬被盗扰后的现状,让民众切身体会到盗墓人员为考古工作所带来的困扰。为强化体验和认知效果,在设计模拟考古现场时,可以设计不同的探方,做出有无盗洞之分。让民众在对比中加深体验效果,重新树立正确的认知。

②阐释文物及其组合的意义。

在此部分中其重点不再是考古工作,而是转移回文物本身,讲述文物之间展示及其组合关系,并向民众解释文物组合背后的意义。在这一板块中应提供一定的考古研究所需要的纸质或电子资料,让民众在听工作人员讲述时,也能阅览相关材料。在讲解结束后可设置相关问题,让民众自行选择出最适合的材料佐证文物组合的原因,并做出自己的思考。最后,可以采用实景演绎的方式结束,如再现祭祀场景等,从而加深民众对于此段讲述的记忆。

③讲述文物的评级标准和原因。

在传统的博物馆中,着重讲述的是文物的内容,对于文物的定级及其原因都是一笔带过。但是观众在参观展览中,往往对文物的定级产生疑惑和质疑。而展览中,并不能向观众解释过多,这一缺憾可以在模拟考古中得到弥补。民众在参观前两个部分过后,会对霸陵遗址的文物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理解和评判,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民众就会理解并认同文物的评级结果。如此,民众也能认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促使民众主动参与到文物保护中,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坚决打击任何走私、违法买卖文物的活动之中。

2.2.2 推行文创产品,丰富宣传方式

文创产品将文化内涵与现代艺术、审美相结合,打造出为现代社会喜闻乐见的衍生产品。霸陵遗址应根据自身特点打造出有独特风格的产品,打造品牌效应。提高霸陵遗址在民众中的曝光率,为霸陵遗址事先打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形象,并为霸陵遗址的保护工作提供一定的资金保障。在设计文创产品时,创作者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不同元素融合,在保证基本正确的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制作出更加受民众喜爱的文创产品l。而无论是打造品牌效应、还是前文提到的模拟考古现场,前提都是有一定的宣传力度,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大众每天所接收的信息量过多,因此在宣传方式和内容上都应作出创新。

霸陵遗址应当建设自己的媒体平台,在平台上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将基本内容做出简单介绍,并在各大短视频平台大力宣传,提高知名度。另外,在与旅游公司合作的同时,也应与自媒体公司合作,在媒体的宣传下,霸陵遗址将会走入更多人的视野范围之内,使其充分发挥教育意义和文化价值,在民众面前会更具有信服力m。

2.3 在展示利用中寻找特色,拓展展示内容

霸陵遗址必须挖掘自身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的开发套路,才能吸引到更多民众的关注和游览。在打造自身特色时,需要综合分析考古遗址的内在属性和外部条件等多方面影响因素,根据自身的优势与特点,探索研究出适合霸陵遗址展示利用的方法n。

对于霸陵遗址的展示,首要的是对出土文物的展示,并与考古模拟现场所讲述的内容紧密相连,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但不能忽视作为遗址重要组成部分的遗址周围环境的阐释展示,因此在阐释展示时,可以将其划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在自然环境方面,霸陵遗址被称为地下苑囿,发现了大量珍稀动物种属,其中包括印度野牛、绿孔雀、熊猫、羚羊、靴脚陆龟等。霸陵遗址应根据此特点,利用VR、AR等技术制作出影片,采用场景模拟的方式,再结合其他考古研究资料,将皇家苑囿展示给民众,让民众深刻理解汉代的生态环境,使民众感受到时代境迁、沧海桑田的变化,在此基础上也可以向民众复原出当时的生态环境,将西汉时期的生产生活水平以影片的形式呈现给民众,让民众直接体会到古人的智慧,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相较于用简单文字描述更有效果。

在人文环境方面,霸陵遗址和周边的窦皇后墓、薄太后墓都体现出汉代的墓葬风水观念。两汉时期,丧葬风水信仰已经正式形成,推演方法和理论已经相当成熟,霸陵遗址的选址一定符合当时的风水学说。因此霸陵遗址可以借此处山水,通过解释霸陵遗址的选址原因,向民众介绍汉代风水学说。目前,全国范围内对于“风水”的展示讲解并不多见,也可作为霸陵遗址的特色,吸引更多民众的参观游玩。

3 结语

对霸陵遗址进一步展开保护与展示利用,可向社会公众展示其文化内涵、历史价值,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居民生活,使文化遗产和城市建设和谐共存。通过活化的利用方式结合公众考古学的基本理念,革新阐释交流方法,让千年前的墓葬“活起来”,向民众呈现汉代的独特魅力,也让民众重新认识考古工作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和充分发挥社会教育功能,打造一个寓教于乐的场所,让民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提升自身素质,提高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注释

①高小燕.公共考古视域下文化遗产价值传播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9.

②⑨赵金磊.西汉帝陵遗址展示规划研究:以霸陵遗址区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20.

③雷道娜.西安市遗址保护利用综合现状分析及规划策略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22.

④于豪.霸陵遗址区生态观光农业空间规划设计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8.

⑤⑩冯倩倩.考古大遗址保护性开发中各方利益机制研究:以汉唐帝陵为例[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6.

⑥刘文科.文化自觉视域下的公共考古学[J].东南文化,2023(3):6-11.

⑦张伟.淮安里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0.

⑧魏峭巍.分歧与整合:公共考古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讨[J].江汉考古,2011(2):39-44.

k陈群元,解成.汉长沙国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策略研究[J].中国名城,2022(8):29-37.

l陈丽聪.解码文创产品开发[J].文化产业,2023(36):103-105.

m刘颖.“古城”换新貌:北庭故城遗址的保护与开发利用[J].文化学刊,2023(3):18-21.

n郭薛.考古遗址公园的过去、现在与未来[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1(S1):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