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县馆藏精品文物赏析

2024-10-26 00:00江泽云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8期

摘 要:庐江历史悠久,文化序列连续,馆藏文物资源丰富。庐江县的馆藏一级品主要是青铜器,还有一件宋代的青白瓷香熏。这些精品文物既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关键词:庐江;博山炉;群舒器物;青白瓷香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8.003

庐江县位于安徽省中部,西依大别山余脉,东北濒巢湖,历史悠久。《汉书·地理志》载:“庐江出陵阳东南,北入江。”原郡因江名,县因郡名,延续至今。今庐江之地,春秋属群舒,战国属楚,秦属舒邑,汉置舒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设庐江郡,庐江县之名始于隋(《隋书·地理志》)。庐江县馆藏文物较为丰富,从远古时代留下的恐龙蛋化石,到春秋时期的群舒文化青铜器、秦汉时期的珍藏、唐宋时期的青铜器和瓷器,再到近现代革命文物,每一件文物都见证着庐江悠久的历史。庐江县馆藏文物既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

1 汉羽人博山炉(图1、图2)

一级品,青铜材质,通高26厘米,底径12厘米,腹围36厘米,1988年庐江县白湖镇裴岗社区(原裴岗乡罗岗村)汉墓出土。

博山炉,又名“博山香熏”“博山熏炉”,专指仙山造型的熏炉,是自春秋战国以来持续发展的香熏文化与当时社会普遍流行的升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是汉晋时期常见的焚香用器具。炉体呈豆形,上有盖,盖高而尖,镂空,山形重叠,其间饰云气、人物、鸟兽等纹饰。秦汉时期,统治者推崇神LemmNrxD+GdeMyKpL6gfTtktb0LpbgY29k+Blg7H2MA=仙方术的神学,求仙问药,遍寻长生不老之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徐福率3000童男童女东渡,为秦始皇寻长生不老之神药。传说东方海上有仙山,岱舆、元峤、方丈、瀛洲、蓬莱统称为“博山”,岱舆、元峤沉没,只剩下方丈、瀛洲、蓬莱。汉武帝遣人专门模拟传说中博山的景象制作了一类造型特殊的香炉—博山炉,当炉中焚香时,轻烟从炉孔中飘出,氤氲缭绕炉体,群山朦胧,仿佛是海上仙山“博山”,因此得名。

汉代是博山炉发展的鼎盛时期,青铜博山炉以汉武帝时期最为典型,重叠的仙山、神鸟、奇兽及卷曲的云纹等均为西汉博山炉经典的主题。这件汉羽人博山炉炉盖镂空,作山峰形,与炉身子母口相接,炉座饰卷云纹,上为一羽人托炉。羽人是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翅膀的飞仙,身长羽毛或披羽毛外衣,能飞翔于天地间。《山海经》中最早记录了羽人,羽人也称“羽民”。羽人因身有羽翼能飞,与不死同义,用羽人捧炉,增加此炉的“仙气”,渴望跨越死亡,是汉代神仙长生思想的具体体现。

此炉保存完整,构思新颖独特,线条流畅,造型精妙,端庄大气,生动地诠释了西汉鼎盛时期能工巧匠高超的制作工艺和非凡的创造力,是汉代博山炉中的上乘之作。它不仅是研究中国古代熏香文化,也是研究汉代江淮地区丧葬习俗的重要实物资料。

2 春秋牺鼎(图3)

一级品,通高27.5厘米,腹径20.2厘米,1991年10月郭河镇三塘村(原金牛乡三塘窑厂)出土,一同出土的还有两件一级品夔纹匜和青铜缶、一件三级品青铜。

兽首鼎,又称“牺鼎”,因形似古代祭祀时用的牺牲而得名。鼎首的兽首突出,立两角,双眼炯炯有神,兽身为腹,背部为口,饰三蹄形足,整体造型浑圆憨厚,极具地域特征。此种形式的牺鼎是典型的群舒器物。兽首鼎主要融合了中原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因素,以鼎为器,以兽造型,是群舒代表器物。一般一座墓葬只随葬一件牺鼎,目前仅在庐江、舒城、怀宁、江苏部分地区有发现,数量较少。兽首鼎造型相似,有马首、鼠首、兔首等造型,如舒城县的兽首鼎就是马首。兽首鼎体态憨厚、造型浑圆、栩栩如生,表现出高超的艺术水平和成熟的青铜冶铸工艺,也反映了春秋时期青铜器已经从庄严肃穆开始向世俗审美转变。

商周时期安徽江淮地区曾有多个小的方国,统称为“群舒诸国”。群舒在夏代便存在,春秋末被楚国所灭,地理位置在今安徽江淮地区西部。史书记载,群舒为淮夷偃姓建立,由舒庸、舒蓼、舒望、舒龙、舒鲍、舒龚等多个小国组成。群舒在商周时期大国争霸的夹缝中生存,屹立五百余年。春秋时期,因群舒地处南北地理要冲,被徐、吴、楚等大国先后争夺,终被楚所灭。群舒青铜器文化特征中地方特色占主导地位,同时又包含中原文化和周边吴越文化、楚文化的因素。

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群舒故地多处出土成组或零星的、地域特征显著的、相异于吴越文化和楚文化不同类型青铜器,地理位置又与文献记载的群舒族群活动范围一致,学界称之为“群舒青铜器”。从文化特征看,江淮地区自古以来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区域,不同的文化碰撞形成群舒青铜器的文化特征。群舒青铜器是群舒古国的重要物质遗存,它既承袭了中原及山东地区文化特征,也有吴、越、楚的文化影响,但地域文化因素是群舒青铜器的主导因素。兽首鼎是青铜文化的艺术珍品,极具地方特色和时代特征,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3 春秋变形夔纹匜(图4)

一级品,通高18.5厘米,通长36厘米,腹短径7.6厘米,短流,有一鋬,腹部饰一圈变形夔纹,三蹄形足,1991年10月郭河镇三塘村(原金牛乡三塘窑厂)出土。匜音同仪,是中国先秦时期礼器之一,主要用于沃盥之礼。“沃”是浇水的意思,“盥”是洗手洗脸。奉匜沃盥即是拿盆洗手洗脸,清洁自己,这是古代在祭祀典礼开始前的重要礼仪。周代祭沃盥之礼需要用到青铜水器,功能上分为注水器和盛水器。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由盘、盉组合变为盘、匜组合。

匜最早出现在西周中期,盛行于西周晚期和春秋时期。匜形似现在的水瓢,椭圆形,前有流,后有鋬,多有四足,也见三足。匜常为青铜材质,汉代以后也开始出现金、银、漆、玉等材质的匜器。《周礼·春官·郁人》载:“凡祼事沃盥。”《左传》中也有“奉匜沃盥”的记载。周朝讲究礼法,大到国家战争,小到吃饭洗手,都有一套完整严格的礼仪制度,战国以后沃盥之礼渐废。

4 春秋青铜缶(图5)

一级品,通高23.1厘米,口径18.8厘米,底径14.5厘米,素面,有双系,1991年10月郭河镇三塘村(原金牛乡三塘窑厂)出土。青铜缶也属于青铜礼器,有尊缶与浴缶之别,尊缶是盛酒器,浴缶则是盛水器。用来装酒的尊缶体态比较长,颈粗,与年代晚一点的壶类器有些相似,腹部有四个对称的环纽。用来装水的缶通称“浴缶”,器一般作圆形,鼓腹,寰底,有盖,口小,肩部饰两耳。

缶是楚人具有的特色器物,从春秋中期到战国晚期一直沿用。

5 汉驼形席镇(图6)

一级品,一套四件,大小形态类似,底径5.2厘米,通高4.9厘米,青铜鎏金的工艺,栩栩如生。1988年1月白湖镇裴岗社区(原裴岗乡罗墩村)出土。

席镇是用来压席子边角的实用器物。席镇在战国时期便已流行,至西汉时达到鼎盛,镇的制作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镇,《广雅·释诂》解释为“镇,重也”,就是用重物安定物件。席镇则是用来压席子角的。在宋之前,在高架家具传入中国之前,家具种类并不多,多为矮床、几案、屏风等,人们习惯于席地而坐,席子也是常用的生活用具。用芦苇、藤条、竹子等编织的席子在起身落座的时候,非常容易移动,席脚也容易卷折,就需要在席子的四个角放上席镇,席镇便应运而生。完整的席镇皆为一套四枚,镇体比较接近一个扁圆的半球形,且多数为动物形,常见的有虎、豹、辟邪、羊、鹿、熊、龟等瑞兽。席镇多采用较重的材料,有铜、铁、玉、石等,其中又以青铜镇最为常见。隋唐以后又出现象牙、陶瓷、竹、木等质地的镇,但其功用却渐渐发生变化,成为文房中镇纸之用。鹿是汉代人做席镇时比较喜用的造型,因为“鹿”谐音“禄”。“鹿者禄也”,寄托了创作者求“禄”祈“福”的愿望。江西南昌海昏侯汉墓中出土的青铜鎏金嵌贝壳鹿席镇,一套四件,都是小鹿造型。巢湖市也有一组鹿席镇。席镇在古代工艺美术中独树一帜,也是中国古代室内陈设的一大亮点。

6 宋湖田窑青白瓷香熏(图7)

一级品,通高14.3厘米,口径11.4厘米,腹径15.8厘米,1984年3月庐江县高建社区(原县轮窑厂)出土。

香熏由炉身和炉盖两部分组成,盖与身设计为子母口,便于套合。炉身呈圆筒形,堆塑五颗罗汉头,罗汉法相庄严,平底,下承六只花瓣形足。炉盖用镂雕技法和刻花工艺做成博山状。整个香熏造型浑圆饱满,通体施影青白釉,釉色纯正莹润,瓷质细腻坚实。釉色白中泛青,匀净透亮,光泽柔和,温润如玉。将此熏炉置于案头,点燃一炉清香,一缕青烟自孔中袅袅升起、缓缓飘散,实为修身养性之佳品。

香熏又称香炉,在宋代十分流行,是文人书房中必备的陈设品,有“焚香、烹茶、插花、挂画”文人雅士四艺之说,其中“焚香”正是指在香熏中焚烧香料,形成熏烟,以避邪驱虫,同时也代表着宋代文人的一种雅趣,此风气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

湖田窑为景德镇著名窑场,位于今景德镇市东南湖田村,始烧于五代,终于明,是宋、元两代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著名的古代窑场。湖田窑在宋代所首创的青白瓷,代表了当时青白瓷烧造的最高水准,其产品种类丰富,品质精良,是最具代表性的窑口。青白瓷又被称为“影青”,湖田窑的釉汁黏度小,非常细腻,烧制时,薄处泛白、厚处显白,釉面清透,胎质坚致腻白,色泽温润如玉,釉素胎薄,对光见影,有“假玉器”之美称。青白瓷曾风靡一时,行销海内外。湖田窑的青白瓷丰富的制作经验和高超的烧制技术,为以后青花瓷的出现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7 结语

庐江县馆藏文物中有大量精美的青铜器,其中一级精品文物以青铜器为主,这离不开两汉时期庐江境内矿冶的发展。庐江县境内发现了多处矿冶遗址,研究表明,至迟在西周时期,庐江地区已发展出一套包括了铜矿开采、冶炼和青铜器铸造的完整的青铜工业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