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探究

2024-10-25 00:00:00林晓平
高考·中 2024年10期

摘 要:教育的不断发展,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很难支持学生的学习,如果不及时进行创新,就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很大的抑制性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开始,也是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它对一节课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以创设出更加高效的教学模式。因此,本文就课堂导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进行探究,以期让学生有更加良好的学习体验,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关键词:课堂导入;高中地理;应用探究

根据高中地理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应围绕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功能互补的课程体系,坚持基础性、多样性、选择性并重,满足不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精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课程内容。对于“地球上的大气”这一单元来说,它由“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和“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两个小节组成,通过导入式教学理念的应用,可让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进而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高效提升。

一、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教学的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课堂导入的具体实施来说,它是新课教学开始之前调整学生状态的主要方式,通过合理应用能够让学生产生一个良好的学习状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借助实际地理现象、问题等形式导入的知识内容,可改善学生对传统学习的认知,并能引起学生对地理这门课程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二)构建知识框架

相较于其他课程,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会显得更加烦琐,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会产生混淆。而课堂导入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使教师帮助学生厘清学习的方向,并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以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在新课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通过复习前一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去思考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思考,以此来帮助学生建立新旧知识内容的联系,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的背景和意义,并促进他们进行知识整合与迁移[1]。

(三)培养思维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发展,思维能力成为越来越多教师的关注方向。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导入,可以有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当中,围绕实际教学内容,教师可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降低知识难度

对于地理这门课程来说,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如果盲目依赖于教材展开教学,学生在学习时就会产生一种固定的认知,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就会因为知识点理解程度的不足而导致学习质量的下降。通过课堂导入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可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将原本抽象、复杂的知识内容变得更加清晰,学生在学习时就可减小自身的学习难度,让学习质量因此得到更进一步的提升,从而让课堂导入教学的意义得到充分发挥,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课堂导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策略

对于课堂导入的具体实施来说,教师必须要摆脱传统教育的局限性认知,能够基于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其学习需求,灵活地设计导入方式,让学生对地理学习有着更加新颖的认知,从而使课堂导入教学意义得到有效发挥,促进高中地理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基于此,本文以多种课堂导入的方式为例,并以“地球上的大气”这个单元的知识内容展开探讨,让课堂导入理念真正融入地理教学中,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认知,使高中地理的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

(一)问题导入,鼓励自主思考

在地理课堂的教学当中,教师要精选问题,鼓励学生多思考,对于解法上不拘一格,并且引导学生从多种解法中进行对比分析,尽可能采用更加灵活、简单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围绕同一问题,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变换思考角度,以此拓宽学生的学习思路,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目的。对于课堂导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来说,教师可以基于问题的方式,更为充分、灵活地导入知识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问题是每一节课堂上必不可少的内容,合理应用这些问题,不仅能够成为学生宝贵的学习资源,还可使学生的思维素养得到充分锻炼,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比如,对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部分知识内容来说,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我们经常听到气象预报中的高空气象图,那么高空和我们生活的地表之间的空间是如何分层的呢?”这个问题不仅围绕本节课的知识点,还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接,可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教师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展示出不同高度的气球探空实验视频,从而直观展示大气层随高度变化的温度变化。然后,教师可以继续提出问题:“为什么飞机要在特定的高度飞行?这与大气的哪些层次特性有关?”促使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思考,提高自身的学习

质量。

(二)情境导入,优化课堂氛围

情境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从而增强学生个体的认知、情感的体验。在地理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情境所导入的知识内容,既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更加有趣的学习氛围,也可更加直观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提高课堂上的教学质量。对于课堂导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来说,教师可以基于课堂情境的创设,以情境去导入相应的知识点,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对于情境创设,教师必须要结合课堂实际情况,让学生真正融入情境当中,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学习,以此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比如,对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部分知识内容来说,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可以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观看珠穆朗玛峰的壮丽景象和登山者攀登时的真实录像,随后就可提出相应的情境问题:“为什么珠峰顶端的登山者需要携带氧气瓶?”通过这个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可自然地引出气压和氧气浓度随高度变化的现象,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学生提出猜想之后,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去深入探讨大气层的垂直分层现象,从而进一步解释为何大气组成在不同高度会有不同的特征。最后,教师可以通过实验学习的方式,使用不同颜色的液体去模拟大气层的分层,将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等大气层层次进行整体讲解,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得到显著

提升。

(三)活动导入,提升学习体验

即使是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依旧是最大的学习动力来源,当学生能够感受到课堂学习所带来的乐趣时,学习兴趣就会逐步提升,在这个基础上,学生才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教师通过课堂活动的构建,以活动去导入所教学的知识内容,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新颖的学习认知,并逐步提升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使自身学习质量得到显著提升[2]。

在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时,教师必须要结合学生的个性需求,尽可能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让学生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地理课堂的学习当中。比如,对于“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这部分知识内容来说,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内容去描述由地面到平流层的气球旅行,以此激发学生对大气层的好奇心。然后,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并在活动当中鼓励学生去探索大气的主要组成部分,如氮气、氧气、水蒸气等,同时对每种气体的作用和分布进行分析。接下来,通过模型或图表制作,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去深入认识大气的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等,并对每一个层的特点和重要性进行总结。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制作实际的大气层模型,将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地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有着更为深入的认知和理解,提高课堂学习质量。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设计,并及时导入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内容,教师就可以将抽象的地理知识内容转化为学生的直观体验,不仅增进了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知,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参与感。

(四)任务导入,明确学习方向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重点知识内容,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加具体、可操作的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学习方式,更加积极、自主地去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学习任务的设计,以任务的方式导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时有着更加清晰的学习方向,以此来集中自身注意力进行知识点的探究与思考,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设计课堂学习任务时,教师必须要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基于学习任务有一个更为明确的学习方向,从而真正投入到课堂的学习当中。比如,对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这部分知识内容来说,在课堂教学开始,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预测不同地区的天气变化,并思考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然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关的问题,如“为什么同一个纬度的不同地区会有不同的气候类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引用实际的气象数据和案例,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个整体性的知识认知,并建立起从具体现象到知识理论认知的桥梁,从而帮助学生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对大气运动的分析中,以此来巩固学生的知识认知和理解。通过这个方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学习方向,还可有效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3]。

(五)生活导入,巩固知识理解

生活化教学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陶冶。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生活化的理念,以实际生活去导入知识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课堂导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来说,可以通过生活化导入的方式,在生活元素的支撑下,帮助学生不断巩固对知识内容的理解。

地理课程本就与实际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通过生活化理念去导入知识点,可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内容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比如,对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这部分知识内容来说,在生活元素的应用下,教师可以这样去导入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如:同学们,你们是否注意到了早晨出门时,海边的微风是如何拂面而来的?这背后其实隐藏着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的秘密。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描述对其进行深入思考,最后再由教师进行详细解释:当阳光照射到地球上时,不同的地表吸热速度是不一样的,陆地比海洋吸热快,因此,陆地上的空气会比海面上的空气更快地变热并上升,而当这些暖空气上升后,较冷的空气就会补充到这个位置来,这样就形成了风。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基于生活实例的介绍,能够让学生对知识内容有着更加深入地认知。

(六)微课导入,改善学生认知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在教育行业中的渗透越来越明显,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为教学带来丰富的教育资源,还可基于多样化的功能手段,对已有的教学方式进行适当地优化创新,从而使学生学习质量实现更进一步的提升。对于课堂导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来说,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导入的方式,以微课短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逐渐改善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学习的认知,以更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微课设计,不仅能够改变学生对传统学习的认知,还可使学生集中精力投入对知识的探索中,提高自身学习效率。比如,对于“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这部分知识内容来说,教师需要围绕重点知识内容制作一个微课视频,并在视频中运用动画的方式,形象地展示出地球的自转和倾斜角度对大气受热情况的影响,以及不同纬度接收太阳能量的差异,从而让学生摆脱传统文本的学习方式,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这些知识内容。通过微课的导入,学生就可在正式上课前建立一个基本的认知框架,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就可更加深入地去讨论大气运动的具体类型,提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发挥出课堂导入的教学意义。

结束语

在良好的课堂导入下,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学习的乐趣,还可以使繁杂、琐碎的知识内容以更加新颖、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逐渐摆脱固有的教学局限性认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基于课堂导入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意义进行分析,并以“地球上的大气”单元知识内容为例,提出了多种教学导入方式,以此为创设学生一个更加新颖、有趣的学习氛围,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的学习中,提高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赵军.高中地理课堂导入设计的有效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3(7):75-76.

[2]王仁梅.关于高中地理的导入教学探究[J].高考,2020(27):115.

[3]李全.高中地理课堂导入教学策略探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8,4(9):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