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视野下高中历史适应性教学策略探究

2024-10-25 00:00:00马海青
高考·中 2024年10期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基于新高考改革的影响,历史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历史适应性教学的实施,提高学生对新高考改革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有效提高新高考改革实践效果,使学生历史素养得到高效化培养。本文从新高考改革背景入手,重点针对历史教学改革进行了深度探究,尝试结合历史教学提出了适应性教学改革建议,旨在凸显历史适应性教学策略,全面激活学生历史学习动能,使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历史;适应性教学

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历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具体分析,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迫切需要在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革新。而新高考改革强调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注重历史学科的探究性和实践性,这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中历史教学必须做出适应性调整,即在适应性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也要求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促进历史教学改革创新。因此,探讨新高考改革视野下高中历史教学的适应性策略,对于推动历史教学改革、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适应性教学的重要性

基于新高考改革的影响,高中历史教师在改革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适应性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应用,关注学生历史高考适应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得到不断优化,切实提升学生历史综合素质。

其一,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新高考改革旨在打破传统文理分科的壁垒,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要求历史教学实践应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使学生历史核心素养水平不断提升。历史作为一门人文学科,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教师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开展适应性教学,主要是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观念,综合采用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学习、实地考察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历史,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学生深度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其二,有助于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新高考改革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志向和优势选择考试科目,体现了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尊重。在此背景下,教师开展历史适应性教学时应综合引入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手段,系统利用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历史博物馆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材料和体验机会,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采取分层教学、个别辅导等策略,确保每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和难度上取得进步,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确保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1]。

其三,有助于提高学生应对高考题型的能力。新高考改革高度重视历史教学活动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且新高考题型的变化也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锻炼学生解决高考题型的能力,强化学生心理素质,使学生能有效应对新高考改革的影响,全面提升历史教学指导效果。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把握新高考改革的影响,不断探索历史适应性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对历史教学活动的教育功能和社会功能进行挖掘,提升学生应对新高考的能力。例如,历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讨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及其背后的社会背景、思想潮流等,引导学生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脉络和共同价值,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世界观。在适应性教学中,教师还应注重实践性学习,鼓励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文献研读等方式亲身体验历史,帮助学生增强对历史事件的真实感知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发挥历史学科的社会功能。

二、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历史适应性教学指导策略

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历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及历史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对历史课程知识进行深度探究,有效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下面就积极探索历史适应性教学提出几点改革措施。

(一)更新教育理念,强化核心素养培养

新高考改革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求合理化开展历史适应性教学,提高学生历史核心素养,使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首先更新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转向素养教育,并且在教学指导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重点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素养[2]。同时,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历史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结果及影响,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历史分析能力。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历史教师应综合采用案例教学、问题导入、讨论式学习等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原始史料,提升史料实证能力,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有效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深度探究,保障学生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例如,在高中历史“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系统培养学生历史适应性视角,重点更新教学指导理念,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历史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

升[3]。在改革历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培养学生历史新高考适应性素养的现实需求,系统转变教育理念,在教学“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课程时,将教学重心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移到素养培育上来,不仅要在课程指导环节让学生了解明朝的建立、发展、衰落及清军入关等具体历史事件,更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些事件,深入理解历史发展的规律、趋势和影响,培养其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与此同时,基于新教学理念的指导,教师可以对核心素养目标进行细化,如“使学生能够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分析明朝至清军入关期间的历史事件和现象,理解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形成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引导学生将明朝至清军入关期间的历史事件置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中进行考察和分析,理解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与前后历史时期的联系和区别”“注重史料的运用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搜集、整理、辨析和运用史料来重现历史真实,基于对史料的深入研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讲述明朝至清军入关期间中国版图的奠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等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将历史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在转变教学理念并设定核心素养目标后,教师就能促进各项教学活动实施,全面提高教学指导效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训练,保障学生适应新高考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二)优化教学内容,强化综合应用能力

新高考改革要求考试内容更加综合化、基础化,强调对学生独立思考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能力的考查[4]。因此,高中历史教学需要优化教学内容,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强化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新高考的适应力。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新高考的要求,精选教学内容,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知识的整合与拓展,引导学生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历史认知体系。此外,教师还应关注社会热点和现实问题,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通过设计情境化、生活化的学习任务,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例如,在高中历史“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新高考的影响,重点优化教学内容,有效促进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综合探究,使学生历史综合应用能力得到针对性训练。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全球联系的初步建立与世界格局的演变”课程教学要点,可以重点讲述新航路开辟后,全球范围内人口流动和物种交流现象,解析欧洲向美洲移民、非洲黑奴贸易,以及动植物的跨区域传播等方面的案例和数据,让学生理解这些现象对世界各地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教师可以阐述全球海路开辟后,商品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情况,分析传统的印度洋贸易、新兴的大西洋贸易和太平洋贸易等贸易线路和商品流通的特点,帮助学生理解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过程。在确定教学要点后,教师可以遵循新高考导向,重点针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即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历史与其他学科的整合,指导学生探索跨学科的知识迁移和综合运用,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例如:在分析商品世界性流动时,教师可以引入地理知识讲解贸易路线的地理条件;在分析殖民扩张时,可以引入政治经济知识探讨其背后的动因和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设计情境模拟和案例分析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借助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来提升自己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一场关于“三角贸易”的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分别扮演法官、检察官、辩护律师等角色,通过辩论和裁决来深入理解这一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5]。

(三)创新教学方式,设计新高考专题教学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往往采用单向灌输的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效率低下。在教学改革实践中,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应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探究学习,使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不断优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从强化学生历史学科适应能力的视角,尝试创新教学方法,重点设计新高考题型训练,对学生实施专题指导,使学生能有效应对新高考,全面提高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也应尝试围绕教学主题思想,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并指导学生在讨论、合作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高中历史“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学活动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历史适应性,应重点探索教学方式的创新,有效设计新高考专题训练,保障学生适应新高考的能力得到不断提升。在教学指导环节,教师应该重点探索教学模式的全面创新,设计典型的新高考题型。在选择题方面,可以设计如“下列关于五四运动直接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A. 北洋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B. 十月革命的影响;C.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D.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这样的题目,旨在考查学生对五四运动直接原因的理解,增强学生对选择题考核的适应性。在材料分析题方面,可以为学生提供典型材料,如“材料一:‘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材料二: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然后根据材料提出引导性文本题,如“(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运动的口号所反映的诉求;(2)结合材料二,分析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何重要意义”,此类问题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从提供的材料中提炼出关键信息的能力,使学生能结合材料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在论述题方面,可以要求学生从不同方向进行论述,如“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试从政治、思想、组织三个方面论述五四运动如何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旨在培养学生深度思考能力、论述能力和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优化学生考核适应力。在设计多种题型的基础上,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参与专题训练,培养学生应对新高考的能力,有效锻炼学生新高考解题能力,促进学生历史专业素养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综合探究能力。

(四)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全面发展

新高考改革要求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以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因此,高中历史教学需要完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的结合。一方面,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课堂观察、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等多种方式收集学生的学习信息,形成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另一方面,教师应注重综合性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在评价方式上,教师可以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口头报告、小组展示等多种形式,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如此,教师在新高考背景下改革教学活动,关注学生适应力的综合训练,夯实教育基础,使学生在深度学习基础上实现全面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积极推进新高考改革的背景下,历史教师积极探索适应性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应用,不断优化改善历史教学指导活动,能有效引发学生对历史课程知识的思考和探索,全面优化学生历史学习体验。因此,在新时期历史教学实践中,历史教师应该重点思考适应性教学体系的设计和应用,提高学生对新高考改革的适应能力,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对历史课程知识的学习更加全面、深入。

参考文献

[1]郭梦恬.人物线索在高中历史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人生与伴侣,2023(39):63-65.

[2]孟强.基于学生审辩性思维培养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30):14-16.

[3]陈萍霞.探究新高考改革下的高中历史适应性教学[J].当代家庭教育,2021(20):109-110.

[4]安彩萍.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历史适应性教学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48):141-142.

[5]田孝忠.新高考改革下高中历史适应性教学方式的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22):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