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综合防控措施探析

2024-10-25 00:00:00冀颖
果农之友 2024年10期

摘 要:美国白蛾又被称为网幕毛虫,是一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该虫寄主众多,主要危害果树、林木及农作物等,目前在我国部分省份已呈大肆蔓延之趋势。白蛾取食量和繁殖力惊人,果园及成片的林木往往在一夜之间就被全部吃光吃残,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经济建设造成了双重损失。对扩散暴发原因以及发生规律进行分析,提出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控措施,希望给果农、林农在美国白蛾防治方面提供一些技术指导。

关键词:美国白蛾;危害;防控措施

作者简介:冀颖(1993年—),女,汉族,本科学历,山东青州人。从事林学领域的技术工作。

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科,原产北美,后传入中国,危害苹果、樱桃、葡萄、山楂、梨树、桃树、杨树、柳树、刺槐、白蜡、法桐、芍药、大豆、白菜、玉米等,寄主植物超过300余种,被称为“无烟的森林火灾”。交通运输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各种经济贸易活动,也加速了美国白蛾等病虫害的扩散和蔓延,给果园建设和林业工程造成了重大损失,生态环境也面临严峻考验。鉴于美国白蛾的严重危害性,建议种植业主秉承“治早、治小”的原则,抓住成虫期、卵期及初孵幼虫期等最佳防治时期,积极采取杀虫灯诱杀、剪除网幕以及喷洒杀虫农药等多项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白蛾对各种寄主的危害,保障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1 扩散原因分析

1.1 超强的适应性

美国白蛾生存能力很强,在-16 ℃低温及40 ℃高温的极端气温下,仍能生存。幼虫耐饥饿能力也很强,在无食物可用的情况下,3龄幼虫仍然能够存活3~6天,5龄幼虫能够存活8~13天,虫龄越大耐饥饿能力越强。以上这些超强的适应性非常有利于虫口的大面积扩散和蔓延。目前我国大多数地区都非常适宜美国白蛾的生存,美国白蛾在传入一处新地后,能够迅速适应当地环境,给当地的林业工程和果园建设埋下虫情暴发的隐患。

1.2 繁殖量大

美国白蛾1年发生3代,每头雌成虫可产卵500~800粒(图1),也有个别雌成虫产卵量超过2000粒,巨大的繁殖力使美国白蛾虫口呈几何级数增长,向周边地区不断扩散和蔓延。据不完全统计,每年美国白蛾的虫口基数能够比上年度增加千倍之多。所以在采取防治措施后,若有遗漏活虫,经过后期繁衍生息,很快就会暴发成灾。

1.3 天敌偏少

美国白蛾为外来入侵的有害生物,入侵初期自然界缺乏对其构成制衡能力的天敌,要构建新的生物平衡往往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此天敌相对偏少。近年来针对虫灾暴发主要依靠药物防治,大量的化学药剂破坏了生态环境,天敌的生物防治能力难以发挥作用,加之低龄幼虫吐丝结出网幕,形成坚固的保护屏障,天敌昆虫很难进入其中进行取食。破网后的大龄幼虫,天敌昆虫不容易将其消灭。因此靠天敌控制虫情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根本阻止不了虫口的繁殖和暴发。

1.4 适宜的环境条件

近年来,暖冬现象明显,气温偏高,美国白蛾越冬蛹死亡率明显降低,成活率在90%以上。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利于虫口的繁殖和生长发育,成虫产卵量、幼虫孵化率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无形中增加了对树木的危害程度,加大了虫口的扩散范围,使得虫情越发严重和难以控制。

1.5 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

一是植物检疫部门缺乏必要的检疫检验设备,在实际操作中没有按照《植物检疫规程》的要求进行检验检疫,使得美国白蛾虫口出现漏检情况。二是防控队伍缺少必要的岗前培训,工作效率不高,防控效果不理想。三是防治不彻底,虽然防治后虫口明显减少,但遗漏虫口的情况普遍存在,个别地块存活虫口过高,这样不久虫情就会反弹,继而暴发成灾。四是防治机械及储备药剂明显偏少,预警能力较差,防治能力不足,难以应付突发疫情和开展大面积的防治。五是人们的重视程度不高,防治工作没有做到统一行动,而是各自为战,造成虫情此起彼伏,难以有效控制。

2 发生规律

美国白蛾在山东地区1年3代,以蛹态越冬。翌年春季4月,当气温超过15 ℃时,成虫开始羽化,10天后即开始产卵。卵粒颜色绿色,和树叶相仿,卵块单层铺在叶面上,呈片状排列。5月上旬出现第一代幼虫,1~3龄虫吐丝结网形成网幕,在其内群居蚕食叶片(图2),网幕随龄期增大而扩展,有的长1~2米。4龄后幼虫破网,满树危害。5龄以后进入暴食期,5~7龄幼虫的取食量占总取食量的90%以上。第一代幼虫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下旬,此时网幕多集中在树冠下部;第二代幼虫期为7月上旬至9月下旬,网幕比较集中在树冠中部;第三代幼虫期在8月下旬至10月中旬,这个时候的美国白蛾网幕多集中在树冠上部。美国白蛾具有世代重叠、交替危害的特性,严重发生时可吃光一片果园或林地的全部叶片,然后转移到周围植物上继续危害,造成树势衰弱,果园减产,严重影响农民的经济收入。10月开始第3代老熟幼虫陆续下树,在寄主植物的树皮裂缝、枯枝落叶层内以及周围的砖瓦片下、浅层土下化蛹越冬。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严格植物检疫

开展全面细致的检疫工作,是保障果树、林木及其他植物生长质量的主要举措。对美国白蛾等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必须健全检疫机制,完善检疫队伍,加强检疫检验工作的力度,对疫区的所有苗木和花卉,均要按照《植物检疫规程》的要求,严格细致地进行检疫检验,对患病有虫苗木进行彻底清除,从源头上遏制住美国白蛾等病虫害的传播和蔓延。

3.2 人工物理防治

一是挖蛹灭虫。利用美国白蛾集中在砖瓦石块下、枯枝落叶及浅土中越冬的习性,在冬季及早春,将越冬虫蛹挖出,集中消灭。二是灯光诱杀。在果园及片林内,安装一定数量的太阳能杀虫灯(图3),挂灯处要求光线好,树体无遮挡,将诱到的成虫集中处理。三是摘除卵块。4月份巡查林区及果园,发现带卵叶片,就地人工摘除销毁。四是剪除网幕。美国白蛾幼虫3龄前集中在网幕生活,定期巡查寻找幼虫网幕,用高枝剪将发现的网幕剪下。注意网幕不要剪破,以免漏网虫口继续危害叶片,剪除的网幕集中焚烧处理。五是围草诱蛹。白蛾幼虫老熟开始下树前,在距离地面1~1.5米处的树干上,用稻草或杂草按照上松下紧的标准将树干围绑一圈,这样下树的幼虫就会聚集在草把内化蛹。冬季解除草把收拢一起集中烧毁,可减少大量后代繁殖数量。

3.3 生物防治

一是保护和利用天敌。美国白蛾的天敌有捕食性昆虫、病原微生物及寄生性昆虫等,对种群繁殖有一定程度的制约。因此保护天敌,以天敌控制美国白蛾的发生危害,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生物防控技术措施。美国白蛾的天敌有草蛉、瓢虫、蜘蛛及鸟类等。二是释放周氏啮小蜂。在老熟幼虫期或者化蛹初期,按美国白蛾幼虫和周氏啮小蜂1∶3的比例,在果园或林地进行放蜂。为保障放蜂效果,天气须选择气温20 ℃以上的晴天,放蜂时间选择上午10时至下午5时,每代放蜂次数视情况可放1~2次。周氏啮小蜂羽化后(图4),自行寻找白蛾虫蛹进行产卵,卵寄生在白蛾蛹体内吸收营养,完成自身发育,从而促进小蜂种群不断扩大,达到以虫治虫的生物控制目的。

3.4 化学防治

一是叶面喷雾。利用无人机、喷药车及其他喷雾机械对叶面实施药物喷洒,建议使用1.8%阿维菌素2000倍液、1.2%烟参碱乳油1000倍液、20%杀铃脲悬浮剂6000倍液等,对白蛾幼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二是弥雾机防治。在无风或微风的晴天,早晨5—8时或傍晩6—9时,使用喷烟机械对郁闭度大的果园、园林及种苗基地实施喷雾防治。也可选择无风或微风的阴天或雾天,可全天进行喷烟防治。三是飞机防控。选用甲维灭幼脲、除虫脲、阿维灭幼脲等无公害药剂,利用直升机、无人机对美国白蛾实施空中喷药防治作业,可在短时间内迅速压减虫口基数,遏制虫口大面积扩散蔓延,是一种比较先进实用的防控技术措施。

4 结 语

美国白蛾的大规模暴发,已经严重影响到果树、林木及园林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对人们的生产及生活也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因此务必高度重视美国白蛾的防治工作,切实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指导方针,定期开展监测和检疫,实时掌握美国白蛾的发生动态,综合应用人工、物理、生物及药物等多项防控措施,对美国白蛾实施全面的预防与控制,尽量降低美国白蛾对植物造成的危害程度,保护林业生态环境安全,实现林果的优质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