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将“工程估价”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划分为工程定额及运用、工程图纸阅读与工程量计算、工程造价的构成、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工程量清单等规范的理解与应用、工程造价文件编制6个方面,并以问卷的形式分别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难点、教学方式、效果和建议等内容进行了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发现了课程教学相关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改进措施,以切实提高学生工程造价计算的动手能力。
关键词:“工程估价”课程;问卷调查;教学研究;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1-0070-05
一、引言
“工程估价”课程属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工程定额、工程计量与计价、全过程造价文件的编制等,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工程应用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识图能力较弱、实践能力不足、教学评价模式单一等问题[1-3]。为使学生理解并能熟练掌握这门课程知识,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应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如采用项目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4],将BIM技术应用到“工程估价”教学的全过程,或采用线上教学、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但实际的教学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5-6]。基于此,教学团队对所教授的学生进行了针对该课程的问卷调查,以全面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等,并对调查内容进行分析与总结,以便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研究,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二、问卷设计与调查
为充分了解学生学习“工程估价”课程的基本情况,问卷共设计了29道调查题目,包括10道单选题、15道多选题和4道问答题,涵盖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态度、教学内容与难点、教学方法与效果、课程设计实践环节、成绩考核和学生建议5个方面。例如,将“工程估价”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分为工程定额及运用、工程图纸阅读与工程量计算、工程造价的构成、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工程量清单等规范的理解与应用、工程造价文件编制6个方面,分别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难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和建议等内容进行调查,问卷设计的主要思路如图1所示。
在调查对象与方法方面,以湖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三年级2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该课程的教学按照培养方案要求在第6个学期开设。教学团队在课程授课和考试完成以后,专门组织学生以纸质问卷现场填写的方式进行了调查,问卷是否署名由学生自愿,有少部分学生署名。在对问卷质量进行分析后,剔除没有完成和无效的问卷,共得到有效问卷57份。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态度
在学习兴趣方面,有82.46%的学生表示“工程估价”是一门有趣的课程,有17.54%的学生觉得一般,没有学生觉得该门课程无趣。从具体学习内容来看,有87.72%的学生对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感兴趣,有63.16%的学生对工程图纸阅读与工程量计算感兴趣(图2)。由此可见,学生对与工程造价实际应用能力相关的实践环节更感兴趣,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尽可能贴合实践,从实际造价工作入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对课程的重要性认识方面,有92.98%的学生认为“工程估价”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对今后的职业发展有重要作用。有94.73%的学生对课程相关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来源于教师的介绍,有49.12%的学生对课程内容重要性的认识来源于互联网的相关信息,而来源于同学、学长、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学生占比不多。从具体内容来看(图3),有80.70%的学生认为工程图纸阅读与工程量计算内容最为重要,其次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工程量清单等规范的理解与应用,均在70%以上。值得关注的是,有70%的学生认识到了工程定额及运用、工程量清单等规范的理解与应用等基础知识的重要性,但感兴趣的比例只在40%左右。对于这类知识,教师需进一步与具体应用环节紧密结合,进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实际工程量的计算和造价软件的应用过程中具体探讨如何套用工程定额,在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对工程量清单等规范相应条文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与难点
“工程估价”课程选用的是由谭大璐主编,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工程估价》(第四版)教材。从对教材的质量调查结果来看,仅有28.07%的学生觉得该教材容易阅读和理解,有68.42%的学生认为该教材一般,个别学生认为该教材不容易阅读和理解。有61.40%的学生认为该教材部分内容比较陈旧,已经不符合当前工程实际情况,以及部分例题、算例和案例不够充分或过时。因此,添加一些新的工程实际情况的例题、算例和案例以符合“工程估价”课程教学和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已显得十分必要。
从学生反映的有困难的课程内容来看(图4),主要是工程图纸阅读与工程量计算,占比为75.44%,其他内容均不多,占比约为20%,说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在面对实际工程图纸进行工程量计算时普遍感到困难,因此,在教学上要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实际阅读图纸及动手计算的练习和辅导。对学生学习困难的直接原因的调查结果显示,最多的原因还是学生自己用在学习上的时间不够,占比为59.65%,其次是与课程相关的其他基础知识不够扎实且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占比为45.61%,还有31.58%的学生选择了“不知道如何入手,没有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有部分学生选择了“课程内容过多且比较乱,逻辑性不强”,这说明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上还需进一步改善。基本没有学生选择“课程内容比较深、不易理解”“老师的讲解不够清晰”等,说明“工程估价”课程内容本身对学生来说并不存在太大的难度,是完全能够掌握的,但需要教师进一步完善教学方式方法。
从学生对工程造价相关规范或标准的阅读情况的调查来看,有70.18%的学生阅读过《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 50500-2013),有63.16%的学生阅读过《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工程量计算规范》(GB 50854-2013),有50.88%的学生阅读过《湖南省房屋建筑与装饰工程消耗量标准》(2020),有42.11%的学生阅读过《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16G101),有36.84%的学生阅读过《湖南省建设工程计价办法》(2020)。从对学生阅读规范或标准的原因的调查来看,有89.47%的学生是因为在完成作业或课程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上述资料才进行了查阅,有49.12%的学生是因为在阅读教材的过程中存在疑问进而参考了上述资料,还有43.86%的学生是因为教师布置了阅读上述资料的任务,而主动阅读的学生很少。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工程造价工作相关的规范或标准均有一定的阅读和自学,这对于工程造价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阅读的比例和深度还不够,而且对于地方或行业具体应用的计价办法和定额的阅读和理解是不够的,因此,教师应当通过布置作业或设计任务的形式进一步加强学生对相关规范和标准的阅读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效果
从对学生比较喜欢的教学方法的调查来看,有77.19%的学生喜欢造价算例或案例的讲解和分析,有49.12%的学生喜欢布置课堂练习并进行讲解,而其他教学方法,如造价理论和方法讲授、布置课后作业、针对某个主题开展课堂讨论等,喜欢的学生都不多,占比均在20%左右。由此可见,造价算例的课堂练习及当堂讲解和消化是一种效果较好的教学方式。
对学生的学习状态也进行了调查,将每堂课45分钟大致划分为3个时段,每个时段15分钟。在学生听课的过程中,有64.91%的学生在前15分钟听得比较多,有36.84%的学生在中间15分钟听得比较多,有10.53%的学生在后15分钟听得比较多,有3.51%的学生基本上哪个时段都没听。这提醒教师可以结合调查结果适当调整授课方式,如充分利用前15分钟讲授重点内容,后15分钟则可以安排一些课堂练习或讨论,从而改善授课效果。从学生的预习情况来看,有66.67%的学生仅预习过一两次,有28.07%的学生没有预习过,个别学生经常预习,这一调查结果提醒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不宜依赖学生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完成某项教学内容。
从教学效果来看(图5),效果最好的内容是工程造价软件应用,有73.68%的学生对该部分教学效果满意,其次是工程图纸阅读与工程量计算,满意的学生占比为66.67%,工程量清单等规范的理解与应用及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等内容的教学效果满意度相对较差,满意的学生占比仅为30%左右。这说明相对于那些比较具体和有反馈的软件建模算量计价等教学内容而言,规范理解和文件编制等应用性不直接的教学内容难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进一步思考如何通过与工程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方式提高该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
(四)课程设计实践环节
此外,对“工程估价”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专门设计了3个问题进行调查,如学生对造价计算方式的选择,有12.28%的学生只喜欢手算的方式,有42.11%的学生只喜欢电算的方式,有42.11%的学生2种方式都喜欢,还有3.5%的学生对于2种方式都不喜欢。当前,大部分造价工作需要靠电算完成,但手算的基本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因此,在“工程估价”课程设计上,教师平时要求学生手算完成,而在毕业设计时主要是电算完成,对于2种方式学生都要掌握。从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时长来看,“工程估价”课程设计任务是一个2层的小型建筑招标控制
价计算,按一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计算,有7.02%的学生用了一周左右的时间完成,有57.89%的学生用了两周左右的时间完成,有26.32%的学生用了三周左右的时间完成,有8.77%的学生用了更长的时间完成,而目前培养方案中该课程设计任务安排的时间是两周。调查结果表明,课程设计任务量的安排是基本合适的。对于学生完成课程设计任务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有87.72%的学生认为是钢筋工程量的计算,有52.63%的学生表示主要困难为计算烦琐,容易算错和重算,有33.33%的学生感觉设计图纸的阅读和理解有困难,而其他问题,如土方梁柱板墙等工程量、定额套用、综合单价计算、清单编制等内容相对还好,认为存在困难的学生占比在20%以下。由于钢筋工程量计算的难点涉及内容较多,在现有课时安排下不可能进行全面讲授和练习,目前主要是在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中依靠学生自学和训练,但教师应在实践环节中加强任务布置、辅导答疑和督促检查等工作。通过实践环节的练习,促使学生掌握钢筋工程量的计算方法,提高能力。
(五)成绩考核和学生建议
从对课程的成绩考核结果的调查来看,“工程估价”课程考试的平均分为80.6分,成绩分布基本合理。调查结果显示,有91.23%的学生认为“工程估价”课程的考试成绩符合自己的真实水平,有8.77%的学生认为成绩偏低。有82.46%的学生认为课程设计成绩符合自己的真实水平,有15.79%的学生认为成绩偏低,还有个别学生认为成绩偏高。有87.72%的学生认为工程造价软件应用的考核成绩符合自己的真实水平,有10.53%的学生认为偏低,也有个别学生认为成绩偏高。
对学生是否已经初步具备了工程造价计算的基本能力进行了调查,有12.28%的学生认为自己应该能够对一般的工程项目进行造价计算,有59.65%的学生认为自己仅能够对比较简单的工程项目进行造价计算,有21.05%的学生觉得自己还不能独立进行造价计算工作,有43.86%的学生认为在造价计算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自己应该有思路去查找相关资料解决问题。工程造价计算的基本能力需要在实践中逐渐培养,但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在学习课程后是应当具备的,所以,从这一点上来看,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课程的教学环节,如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的形式启发学生对相关的工程造价计算问题或难点进行思考和解决,至少应当知道解决问题的一般途径和思路,以及有可能需要参考的工程资料等。
对如何提高学生的工程造价专业水平进行了调查(图6),有78.95%的学生认为应当加强工程图纸阅读与工程量计算方面的训练,有68.42%的学生认为应当加强工程造价软件应用的训练,另有30%~40%的学生认为应当加强工程定额、工程量清单等规范的理解与应用、工程造价文件的编制等内容的训练。对于工程造价的构成这一内容,绝大部分学生认为不需要加强训练。在后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重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工程造价水平和能力。
四、课程教学改进措施
开展问卷调查的目的是希望教师通过学生对教学情况的反馈,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教学效果,从而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探索。通过对此次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工程估价”课程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教与学2方面存在的一些不足,课程教学应当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实验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调整,主要措施如下。
第一,从工程图纸阅读、工程量计算和工程造价软件应用等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和实践环节入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绝大多数学生对“工程估价”课程是有学习兴趣的,也认识到了该课程的重要性,特别对工程造价软件应用及工程图纸阅读与工程量计算等应用性较强的内容更加有兴趣,但是对工程定额原理和工程量清单规范等基础知识的兴趣不够,因此,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当尽可能地贴合实践,从实际的造价工作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进一步将基础知识与具体应用环节紧密结合,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目前的预习情况不佳,因此,教师应当更加注重课堂教学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造价基础知识和工程实践的结合,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加强学生对关键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思考和讨论时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练习的方式及时发现问题并讲解,尽量做到重要的知识当堂消化。
第二,优化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增添一些新的符合当前工程实际情况的例题、算例和案例等,并适当调整授课方式,不能仅依赖教师的讲授,而要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训练结合起来,如充分利用课堂的前15分钟讲授重点内容,后15分钟可适当安排工程造价计算的课堂练习或讨论,加强工程图纸阅读与工程量计算方面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造价计算实际动手能力,以符合“工程估价”课程教学和学生培养的基本要求。
第三,进一步加强学生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培养。采用手算为主、电算结合的方式,落实学生课程设计的各个实践环节的能力培养,加强教师在实践环节中的任务布置、辅导答疑和督促检查等工作。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任务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很多专业问题需要通过查阅相关规范和标准才能完成,这对于工程造价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当通过检查督促和辅导答疑的方式落实学生对地方或行业具体应用的计价办法和定额的阅读和理解深度。只有将实践环节真正落到实处,学生才能真正具备工程造价计算的专业能力。对于学生普遍反映的在钢筋工程量计算方面存在困难,也必须通过课程设计中的实际训练才能够克服。因此,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只有通过充分阅读和应用相关的规范标准和图集等,才能够切实掌握钢筋工程量的计算方法和提高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结束语
“工程估价”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教学团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直不断地对课程进行教学研究与改进,并通过课程问卷调查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针对问卷调查中反馈的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教学团队积极吸取学生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杜亚丽,魏海涛.基于PDCA理论的课程层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以辽宁省一流课程“工程估价”为例[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3(9):28.
[2] 谢艳华.产教融合视域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以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估价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47):86.
[3] 范村莹,庞翠娟,李雅婷,等.工程估价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7):25.
[4] 张淑红,高梦禧,张家荣,等.基于项目任务驱动视角的工程估价SPOC混合式教学改革[J].工程管理学报,2020,34(6):149.
[5] 覃亚伟,余群舟,孙峻,等.BIM技术在工程估价教学中的全过程应用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20,29(1):162.
[6] 蒋杰,吴伟东.“工程估价2”课程线上教学翻转课堂实践与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75(3):74.
■ 编辑∕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