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课”的生发逻辑、本质意蕴与建设路径

2024-10-25 00:00:00张伟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4年11期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建设与改革提供了重要遵循。“大思政课”源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植根于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发展于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教学的历史进程,体现了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的统一。“大思政课”从其本质上分析,既是大视野、大格局、大担当的思想政治教学理念,更是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与改革的新的实践探索。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大思政课”要活学善用,建强“大思政课”教师队伍,构建科学完整的“大思政课”课程体系,打造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立体化教学大平台,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把“作业写在祖国大地上”,提高“大思政课”教书育人效果。

关键词:“大思政课”;生发逻辑;本质意蕴;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4)11-0008-07

一、引言

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这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成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学的重要遵循。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2022年7月,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了《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在思政课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等方面提出了具体要求,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大思政课”重要论断后,专家学者开始探讨“大思政课”本质内涵及建设实施等问题,但对“什么是‘大思政课’”还存在着分歧。有学者认为“大思政课”是一种理念,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指导思想或原则,主张社会即课堂的现实关照,强调铸魂育人的价值导向等[3];也有学者认为“大思政课”是课程,主张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及教师队伍等方面推动“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4-5];还有学者认为“大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手段,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6],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提供了重要路向[7]。可见,对“大思政课”的本质认识还需要进一步澄清,否则就不能吃透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论述精神,不能准确把握“大思政课”建设规律,不能制定科学的“大思政课”建设方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立足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环境,着眼于“大思政课”生发逻辑,分析“大思政课”本质意蕴,并探求“大思政课”建设的内在规律及其行动逻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大思政课”的生发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大思政课”,是我党多年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总结与升华,有其自身生发逻辑。“大思政课”源自于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植根于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伟大实践中,形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进程中,是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与历史逻辑的统一。

(一)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大思政课”理论生发点

“大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传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侧重“党的宣传工作”,认为无产阶级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就必须开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宣传,进行思想斗争和理论教育,因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8]。列宁提出了灌输式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主张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外面灌输给工人”[9]。毛泽东认为“不能用粗暴的方法,不能下大雨,要像下小雨一样才能渗透进去,要按照他们的具体情况和能够接受的程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强迫灌注”[10],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综合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成果,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涵盖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等多方面,创造性地提出了“大思政课”的概念。习近平总书记认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1]376,“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12],并提出立德树人是高校根本任务,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13]328。习近平总书记传承并创新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主张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4],坚持“三全育人”“五育并举”,同时,提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3]329,“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11]378等重要观点,为“大思政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思政课”实践生发基础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提出,要善用新冠疫情防控这堂“大思政课”。“疫情防控阻击战”伟大斗争成为“大思政课”的直接实践基础。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党中央英明决策,迅速部署,举国上下同心协力,迅速战胜了疫情,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的英明伟大,彰显了中国人民的磅礴伟力,更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全国人民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成为“大思政课”的重要资源。在疫情防控大考中,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了中国和世界,认识到了中国的大国担当,感受到了中国之治的无比威力,更坚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百年党史”“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为代表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和抗疫一起,共同构成了“大思政课”的实践生发基础。党的百年奋斗史、英勇革命斗争史是“大思政课”最生动、最有说服力和最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常讲常新,入脑入心,浸润学生心田;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伟大胜利,创造了人类反贫困的伟大奇迹,“揭示了中国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巨大优越性”[15],成为“大思政课”鲜活的教学案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理想变成了现实,讲好小康社会故事成为思政课的重要任务,其不但能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还能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传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征程正在徐徐展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成为“大思政课”最现实的实践基础,广大青年学生可以从中不断汲取营养,吸取力量。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将继续为“大思政课”提供新教材、新案例、新资源,使“大思政课”实践逻辑呈现动态性和时代性,继续发挥“大思政课”铸魂育人大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历程:“大思政课”历史生发脉络

“大思政课”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法宝,也是坚持改革开放、走向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16]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百年党史就是百年思想政治工作史。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包括开设思政课,加强思政课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在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高校开设‘党的建设’‘中国革命运动史’‘马列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等课程。”[17]建国后开始明确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等概念,并于20世纪80年代对高校思政课进行改革,由原来的“哲学”“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3门课程,调整为“中国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等课程,后来又开设了“大学生思想修养”“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课程,形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85方案”。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开始开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形成了“98方案”。进入新千年,制定实施了最新的“05方案”,即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开设5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统一课程名称,统一编写教材。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下,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不但有原来的思政课,还开设了实践课;不但有必修课,还开设了选择性必修课,初步构建了“大思政课”课程体系。总之,在党的百年思想政治工作中,思政课教学从无到有、逐步规范统一、不断深化强化,思政课教学当前进入“大思政课”的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三、大课程:“大思政课”的本质意蕴

科学准确理解与定位“大思政课”的本质是正确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准确把握其建设规律的基础。这决定了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大思政课”指示精神,如何高质量建设思政课的问题。何为“大思政课”?从其字面意思上分析:一曰大,二曰思政,三曰课,也就是“大”的理念加“思想政治”的本质,再加“课程”的属性,三者构成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因此,“大思政课”就是以“大”理念指导的“思政”“课程”,是教学理念与教学课程的统一。

(一)“大思政课”之大理念

不可否认,“大思政课”是一种崭新的理念,是思政课的教学理念,大而言之,它还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性质。“大思政课”突破了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思维,实现了思政课的新拓展、新跨越,它的核心理念在“大”,即大视野、大格局、大担当,体现“三全育人”理念。“大思政课”即通过“大”理念的指导,坚持系统思维、战略思维、历史思维,构建覆盖面广、科学完整的“大思政课”体系。

第一,“大思政课”之大视野。“大思政课”具有中华文明大历史和世界发展大趋势的大视野,展现深厚的历史视野和宽广的国际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要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以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17],明确了“大思政课”建设的大时空视野。“大思政课”教学内容涉及历史和未来、中国和世界,需要在大历史纵深的角度思考国家的复兴和前途,思考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故此,其应关联国内和国际视野,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当前,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行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上,疾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征程上,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来认识现实,需要更宽广的视野来观察和处理问题,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培养学生。因此,应立足百年中共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思考“大思政课”建设,从中华文明和世界社会主义宏大视野中开展思政课教学,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补足精神之“钙”。

第二,“大思政课”之大格局。思政课教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出大格局。一方面,立足教学大格局,统筹调配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全方位立体化教学体系大格局。“大思政课”也不再限于思政课系统内部,日益拓展成为全局性工作,社会企事业单位也不断加入思政体系,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办好思政课的社会大格局”[18]。多方密切合作、协同发力,形成了校内校外合作、课上课下同步、线上线下融合的思政课“大合唱”的新局面。另一方面,立足世界大格局,着眼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培养新时代大格局社会主义建设者。“大思政课”归根到底是要培养“大格局”学生。随着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在教育方面,应不断引导学生走出小天地,以大视野、大格局观察中国和世界,以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等大格局、大胸怀来谋划当下和未来。已然成为“大学第一大课”的思政课,通过全面的思政课教学使学生具备开阔的视野、开放的心态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适应和引领未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奠定基础[19]。

第三,“大思政课”之大担当。“大思政课”呈现的是大责任、大担当,坚持把教书与育人、育德与育才有机结合,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习近平总书记非常注重青年学生的成长,尤其是其担当意识的培养,强调“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13]54,勉励新时代青年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鸿鹄之志,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大担当要求思政课教师要有“为国育才”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大思政课”教育教学和改革创新中,引导青年学生树立起与时代同心同向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担当激励青年学生担当复兴使命,在“大思政课”学习中提升思想境界,强化国家民族认同感,坚定报效国家的使命担当。

(二)“大思政课”之思政课

“大思政课”是全新的思政课形态,是宏观视野下的思政课新概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宏大的历史叙事范式。将“大思政课”放到思政课发展历程中去解读,从“85方案”的马列主义理论课、“98方案”的“两课”到“05方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再到“大思政课”,实现了思政课的升级转换。“大思政课”是基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境遇提出的应对之策,是思政课形态的一种时代展现,体现了思政课的改革与创新。在中国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临“两个大局”的背景下,“大思政课”符合时代需求,拓展了学校思政小课堂,丰富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鲜活的时代素材,在广阔的社会空间里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当代转换。同时,“大思政课”还引导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充分彰显了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要求。

“大思政课”首先是思政课[20],其根本性质就是课程。“大思政课”是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的课程,是

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课程,是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结合的课程[21]。2021年底,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中明确提出,要建设“大思政课”,并将其确定为一个A级指标,要求调动各种资源建设思政课,凸显了其课程的本质属性。“大思政课”通过课程的形式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立德树人的课程体系,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铸魂育人,达到使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的效果。从宏观角度考量“大思政

课”,它实现了教学场域的变化,从课内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的转变;实现了教学形式的变革,从校内理论教学到社会实践教学的跨越;实现了教学方法的改进,从单纯灌输式教学到沉浸式、体验式教学的升级;实现了教学内容的丰富,从单纯教学案例到社会发展大事件的深化;实现了教学考核的拓展,从单维度单向度到多元多层多维度考核方式的转变;实现了教学主体的延伸,从单纯学校教师到社会多单位多专家参与的跨越,构建了一个宏大的课程教学体系。

同时,还要澄清以下2点。一是“大思政课”不是思政大课,不是教学规模、数量的简单增加,也不是各门思政课简单的叠加,而是思政课从内容到形式、从数量到质量的有机统一。“大思政课”内涵深刻而丰富,教学目标宏大而实际,教学内容深奥而易懂,教学资源广泛而有序,教学队伍庞大而质高,是全新的思政课形态。“大思政课”不是独立于思政课之外单独的课程体系或者教学形式,而是一个宏大的课程体系,有其课程载体、实施方式和考核管理办法等,“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政课堂形态”[22],具备课程的完整形态。全新的课程形态需要全新的建设主体,“大思政课”建设不是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来单独完成,而是与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与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等校内有关部门,以及与校外各实践教学基地来共同完成,这是一项需要整体推进的复杂而长期的综合性教学改革。二是“大思政课”也不是“大思政”课,如此就混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误解,泛化了“大思政课”的概念。“大思政课”虽然源自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也能通过社会大课堂唤醒学生道德认知,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但是不能泛化。“大思政课”有其内涵与外延,不是了无边际,它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简单地将“大思政课”直接定义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它是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并列的一种教育方式和手段。

总之,“大思政课”体现的是理念与课程的统一,教学与实践的统一,教育与教学的统一,要处理好“大思政课”理念、“大思政课”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它们不能简单互称,也不能彼此割裂。“大思政课”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视域,在教学内容和方式方面与思想政治教育高度融合;同时,“大思政课”也离不开“大”理念,不能简单地说“大思政课理念”,因为“大思政课”是“大”理念和思政课的统一体;“大思政课”归根结底从其本质上来说,还是课程,是对传统思政课的超越,是新的思政课形态,是新时代思政课的新样态。

四、大教学体系:“大思政课”的建设路径

“大思政课”建设以课程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围绕思政课建设为中心,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式方法创新都服从和服务于思政课,不能为了思政基地建设而建设,也不能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更不能为了改革而改革,所有活动都必须在思政课建设中得到落实,不能跑偏。新时代善用“大思政课”,立足时代大背景,结合新媒体新技术,让现实生活成为“大思政课”的源头活水,融入党史、革命史等红色思政元素,构建具备“大思政课”教学内容、“大思政课”教学方法、“大思政课”教学平台和“大思政课”教学评价的“大思政课”大教学体系,建强有“大思政课”担当的教师队伍,实现大历史观、大系统观与“大思政课”的大融合。

(一)构建新时代“大思政课”课程体系,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思政课课程体系创新的重要体现”[23],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课程体系。“大思政课”课程体系不仅丰富了现有的思政课课程内容,还能系统打造思政课改革创新生态体系,使思政课与各门专业课、与学校教学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等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形成合力教学有机整体,进一步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增强思政课教学有效供给。

2020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初步勾勒了“大思政课”建设框架,提出不仅要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必修课,还要开设“选择性必修课程”,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宪法法律”等多个领域,同时还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切实提高实践教学实效”[24]。2022年发布的“大思政课”建设“方案”提出,要建强思政课课程群,要求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形成必修课加选修课的课程体系”,使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日臻完善。目前,教育主管部门已对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进行了顶层设计,为自上而下推动“大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各高校教学单位应进一步细化课程建设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体制机制,把政策文件落地落细落实。新时代“大思政课”课程体系建设要坚持在现有思政课课程体系框架下,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等真理大道,做好“加法”,丰富思政课和实践课教学形式;不断拓展新型思政选修课,运用大历史观思维方式扩充红色文化、法律法治等教学内容;同时,适时增加哲学社会科学类课程,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体系,实现中国自主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与“大思政课”建设的有机结合。

(二)完善新时代“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1],为推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新方向。“大思政课”源于生活、源于实践,应回归生活、回归实践,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完善新时代“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

要善用各种社会资源,搭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应坚持系统性原则,从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到教学评价等方面,按照教育部“大思政课”建设要求,统筹谋划、一体化推进,保障“大思政课”教学体系的整体化和有序化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坚持双线运行原则,使校内实践教学资源与校外实践教学资源相融合,实现校园实践教学体系和校外实践教学体系的融合共生,把课堂抽象的理论通过广阔的社会生活实践讲透、讲活,构建课堂、校园与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思政课”格局。“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促进了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完善与发展,推动了传统灌输方法和课堂授课模式的改革,完成了从理论讲授到实践学习、从课堂教学到社会体验的飞跃。“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可通过情景式教学来实现,其中,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法成为“大思政课”教学方法的典型。情景式教学拓展了教学操作场域和时空范围,学生在社会大课堂情景式叙事场域中,通过身临其境的现实体验,进行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与对话,提高了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感和领悟度,激发了情感共鸣,大大提升了思政课教学效果。“大思政课”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方法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作用,在社会课堂大场域、大时空中开展互动式教学,真正“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13]331。社会大课堂以现实教学基地和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为载体,学生既可以在线下实践教学基地感悟思政课教学内容,也可以在线上虚拟仿真中心参观体验,充分发挥了“大思政课”社会大课堂的积极作用,强化了“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

(三)构建新时代“大思政课”平台体系,丰富思政课教学资源

“大思政课”以教学平台建设为重要抓手,不断加强新技术平台资源建设[25],创新“大思政课”合作教学平台,促进多平台协同联动,打通各教学主体和教学资源之间的壁垒,破解实践教学需求量大与教学平台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凝聚“大思政课”教学合力[20],形成课堂教学、线上教学和社会大课堂教学协同发展的教学新模式。

通过共建共享,搭建全方位、立体化的“大思政课”教学平台,以网络平台穿越山海、以平台合作超越隔阂,开启教学资源整合新局面。坚持创新引领、科技赋能,打造“大思政课”新媒体线上资源平台。疫情防控不仅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加速了线上教学进程,形成了思政课教学线上线下交融发展的“大空间”。在教育新基建背景下,高校应推动“大思政课”同现代信息技术、新媒体技术高度融合,构筑集优质资源共享、实时信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纵横交替、同频共振的“云上大思政课”平台,增强“大思政课”的实时性、灵活性和开放性。新时代的虚拟网络资源丰富多彩,高校应探索“大思政课”红色教学资源等内容的数据化发展模式,通过可视化、全息化的教学方式,提高思政课的震撼力和感染力,同时应坚持开门办思政课,突出实践导向,完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校外平台基地建设。社会同样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资源供给方,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等伟大实践的现实场景中培育创建“大思政课”社会实践平台,拓宽“大思政课”的建设阵地,丰富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资源[26]。各高校以专业设置、学生需求为基础,积极整合本地区实践教学资源平台,特别是富有地方特色的革命老区、红色基地、博物馆等基地资源[27],依托政府机构、行业企业、乡村社区等打造“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党委统筹部署、政府扎实推动、社会广泛参与、高校着力实施的“大思政课”教学新格局[28];通过“大思政课”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有序衔接,建设完备的教学平台体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网络的“大思政课”体系,提升青年学生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四)完善“大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丰富思政课考核方式

为保证“大思政课”建设顺利进行,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要条件。“教学评价体系是‘大思政课’建设效果的探测器和矫正器”[29],“方案”也强调“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因此,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构建教师、专家,以及各教学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元多层教学评价体系成为必然,以此来解决“大思政课”形态中“谁来评”“评什么”“怎么评”的问题。

“大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注定是多元、多层、多维、多向的,因此,应立足思政课大视野,构建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标准科学、评价内容完整的评价体系。“大思政课”教学的参与主体不仅仅是思政课教师,还包括各教学环节参与人员,涵盖了专家、行政人员和公众等多元多层次的教学主体,因此,多主体联动才能准确地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为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提供有效依据。主体多元并不意味着互相独立,“大思政课”教学评价机制要打破各主体各自为政的局面,应搭建公共评价平台,实现评价信息的实时共享,畅通各评价主体沟通渠道,发挥评价体系的导向、调控等作用。“大思政课”教学评价标准突破传统知识考核的限制,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的原则,制定多维度、差异化的教学评价标准,满足不同教学环节和教学主体的考核评价诉求,实现教学评价的科学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也应随实践项目的差异和深入而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在社会发展、观念更新和技术创新中体现评价标准的发展性、进步性和高效性。教学评价内容体系应突破过去对学生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的单向度考查,不单单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还应对教师综合素质进行考评,改变过去仅仅盯着学生的评价方式,注重教师整合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及实践教学的能力。总之,“大思政课”教学评价体系涵盖教学体系的整个流程,实现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态度评价与行为评价的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理性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五)构建新时代“大思政课”师资体系,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

“大思政课”建设需要强大的教师队伍作为支撑,这关系到“大思政课”由“谁来上”,以及“上得好不好”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对思政课教师提出明确要求。2014年,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号召全国广大教师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30];2019年,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3]330,并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要”要求。新时代“大思政课”教师要谨遵习近平总书记教诲,做“四有”“六要”好老师。

高校对“大思政课”教师队伍既有质的要求,也有量的规定。“大思政课”教师队伍中的思政课教师首先应具有坚定的政治信仰,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大思政课”建设参与主体要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有鲜明的人民立场和强烈的责任担当,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能够在形形色色的学说和观念遍地丛生的情况下,保持政治敏锐力和政治鉴别力,帮助学生走正道,辩是非。思政课教师还应具备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识,不但真信,还要真学、真懂,能够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深、讲透。“大思政课”关键在讲道理,讲道理就要坚持守正创新,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成就感和获得感。另外,“大思政课”教师队伍应该是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优秀教师团队,人数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既能发挥校内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还能充分调动社会相关方面人力资源,共同讲好“大思政课”。除“大思政课”中坚力量的思政课教师以外,还要通过建立思政课教师特聘教授、兼职教师专项制度,来聘请符合条件的专家学者、教学名师、党政干部和先进模范人物等兼任“大思政课”教师,以充实“大思政课”师资队伍。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能够用生动鲜活的实践案例增强“大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提高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大思政课”是理念与课程的统一,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是新时代思政课教学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既体现了党对思政课建设宝贵经验的传承和弘扬,又体现了新时代对思政课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升华。“大思政课”不是思政类课程的简单叠加,而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统一体,实现了理论课与实践课、校内课堂与社会课堂、思政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大融合。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要深刻认识“大思政课”的生发逻辑、准确理解“大思政课”的本质意蕴、精准把握“大思政课”的逻辑架构,积极探索“大思政课”在课程体系、实践体系、教学体系、评价体系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建设路径,进一步推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创新,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杜尚泽.“‘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OL].人民日报,2021-03-07(1)[2024-01-26]. http://paper.peo- ple.com.cn/rmrb/html/2021-03/07/nw. D110000renmrb_20210307_1-01.htm.

[2]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教社科〔2022〕3号[A/OL].(2022-07-25)[2024-01-26]. https://www.gov.cn/zhengce/zh78acb6d2954f18d47b13b41c06306123943bf5d2513dfa9d70de01c3b1e4463eengceku/2022-08/24/content_5706623.htm?eqid=f04951f40005cd5c000000046464979f.

[3] 朱旭.“大思政课”理念:核心要义、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5):107-114.

[4] 徐蓉,张飞.试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三重境界[J].思想教育研究,2022(12):95-101.

[5] 向云发,杜仕菊.善用“大思政课”的基本问题论要[J].思想理论教育,2022(3):71-76.

[6] 刘明生,张天学.论新时代“大思政课”建构的基本原则与根本遵循[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116-123.

[7] 唐良虎,吴满意.区块链赋能高校“大思政课”的生成逻辑、核心要旨及实践理路[J].理论导刊,2023(3):112-117.

[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

[9] 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63.

[10] 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

[11]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 社,2017.

[1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 11(1).

[1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 社,2020.

[14]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 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 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15] 郑子青,郑功成.消除贫困:中国奇迹与中国经验[J].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2):40.

[16] 卫秋娇,龚超.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范式的理 论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5):53.

[17]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 课程[J/OL].求是,2020(17)[2024-01-26]. http:// www.qstheory.cn/dukan/qs/2020-08/31/c_11264302 47.htm.

[18] 佘双5A/GvpM7oGNyabZSYwtHlywEJ5H6hON/XDcHwvpAxnE=好,王 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 举措与新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20(5):16.

[19] 朱颖原.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践行 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9(3):91.

[20] 石书臣,韩笑.“大思政课”协同机制建设:问题与策 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2(6):71-76.

[21] 沈炜.大思政课: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质量提升的战 略选择与有效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2(5):7-9.

[22] 周增为.“大思政课”建设中实践教学基地的价值意 蕴和关键问题[J].人民教育,2022(18):14-16.

[23] 楚国清.大力提升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成效:学习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的重要论述[J].北京 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9(3):3.

[24] 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时代学校思 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的通知:教材 〔2020〕6号[A/OL].(2020-12-31)[2024-01-26].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 12/t20201231_508361.html.

[25] 路丙辉.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大思政课”建设[J]. 教育研究,2022,43(12):27-31.

[26] 代玉启,李济沅.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理路 创新研究:以社会运行为主要视角[J].马克思主义 与现实,2022(6):132-138.

[27] 文娱.“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研 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77(10):84-87.

[28] 苏玉波,王洁.着力构建“大思政课”的生态体系[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1,37(3):33-35.

[29] 岳修峰.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N].人民日报,2022- 07-15(5).

[30] 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 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4 (18):4.

■ 编辑∕丁俊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