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琵琶曲《剑阁闻铃》的创作与演奏分析

2024-10-25 00:00王怀英
乐器 2024年10期

摘要:白凤岩作为北方曲艺琵琶的重要一员,创作了《剑阁闻铃》《开手板》《花鼓琴声》等风格独特的独奏琵琶曲。通过《剑阁闻铃》谱例分析,结合白凤岩的《北方琵琶演奏法》,从中提炼白凤岩的琵琶演奏风格与特点,得出与流派琵琶演奏的不同,为当代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研究提供有力的研究案例。

关键词:白凤岩 北方琵琶 创作

一、白凤岩与北方曲艺琵琶

由于经济、政治重心的南移,近代以后,“江南”一跃成为全国琵琶音乐的中心地带,北方琵琶日渐式微。现在除了能在王露先生《玉鹤轩琵琶谱》中了解当时北方琵琶演奏风格,就只能在北方民间音乐中略见一瞥了。而在这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著名曲艺音乐家白凤岩。白凤岩(1899~1974),著名三弦演奏家,京韵大鼓少白派代表人物。白凤岩除了三弦外,还善弹琵琶,以多首创作的独奏琵琶曲拓宽了北方曲艺琵琶的演奏视野,如《剑阁闻铃》《开手板》《花鼓琴声》。1953年,曹安和对白凤岩进行了一次采访调查,他认为白凤岩“琵琶演奏也别开生面。他的手法干净而有力,能达到一般人所难以达到的速度。”①白凤岩虽然不属于流派定义下的北派琵琶,但身为北京曲艺琵琶极为重要的一员,白凤岩所留录音与专著资料能够为现在的学者一瞥近代北方琵琶演奏的风格,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与例证。一首音乐作品的创作与演绎会受到大至时代、地域等方面的影响,小到音乐家自身审美因素的制约,因此本文选择《剑阁闻铃》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在对其创作特点分析之时,也关照到白凤岩演奏特点的解析。

二、《剑阁闻铃》创作特点分析

(一)板腔结构与节拍分布

京韵大鼓是北方曲艺中典型的板腔体乐种,《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对板腔体的解释为:“戏曲、曲艺音乐的结构形式之一。全部唱腔由各种板式如原板、慢板、快板等组成”②。能够注意到,《剑阁闻铃》整首乐曲节奏节拍变化复杂,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看清板式变化与乐曲结构的关联,我们需要对各段进行拆分解读:

(1)引子:总共由三个乐句构成,可分为散板、入板两个部分,并且第三乐句的入板阶段为2/4的节拍,与后续高潮部分形成具有对比的反称作用。

(2)首段:主要以一板一眼的2/4为演奏节拍,同时速度骤慢,以入板阶段的一半速度来演奏,节奏变化不大,接续着引子部分沉psz2w16qY1kfpJ7vLZDBIQ==重悲凉的音乐语言,为后续高潮迭起做好情绪铺垫作用。

(3)二段:该段由2/4、3/4、3/8、4/4拍子组合而成,并且与前段对比强烈,速度突快,每一段之间的节奏速度不尽相同。同时作为情节的展开段落,在此段最后有大量对于“闻铃”的摹仿,加强环境的画面感与听众的亲临感。

(4)三段:该段为高潮段落,同时在结构上增加了两段散板段落的演绎。以节奏的变化、声部的八度跳跃、丰富的音色音响等素材进行了主题刻画的深层描绘。

(5)尾声:回归散板,连接着第三段的音乐语言后,建立起情绪情感的连接回望。

可以看到,节拍根据段落的进行而发生变化,特别是全曲高潮的二段和三段。白凤岩选择借鉴传统曲艺板式结构,在第二段与第三段中间都有穿插着连接各部的“间奏”,为段落内部与段落之间划分的逻辑关系能够清晰可见,乐曲之间段落具有连贯有序性。同时,他在创作时不拘泥曲艺乐器的伴奏功能,主动向外拓宽了琵琶的独奏能力,将琵琶作为独奏与伴奏时不同的音乐语言表达同时呈现,一器饰演多角。在以往的北方琵琶发展中,这种对于节拍偏自由的创作,明显是突破了琵琶在北方曲艺界内伴奏乐器的程式化定位,达到了具有独奏性的艺术高度。整首曲目在节奏板式上的多种变化带有相当程度的灵活性与音乐张力,表现出自然、简单又有强烈的画面描写。

(二)旋律的语言化与说唱感

《剑阁闻铃》这首作品依照了白凤岩以往的创作习惯,并不以悠扬婉转、扣人心弦的旋律为主要创作特点,却有着别出心裁的乐句语言化的动态设计。白凤岩所创作的琵琶曲《剑阁闻铃》虽为一首纯器乐作品,在主题旋律演绎处理上却具有北方曲艺的语言化与说唱感。例如出现了上下呼应的语言结构和层出叠见的节奏韵律。“结音原则是上下句构成的基础……也可以是呼应、对仗关系,即上、下句结音保持三度、五度、四度、六度乃至八度关系。在绝大多数板腔体剧种、曲种中,后者最为普遍。实际上,它也是板腔体基本结构的根本法则。”③可以看到在《剑阁闻铃》整首曲子中,以引子部分第二小节所出现的“G A C D F”五个音调为中心,不断地出现了多个对核心音调进行加花变奏的旋律段落。在首段与第二段中基本上以“A”的顿挫音接续“C”音的打音的旋律片段为乐句开头(见谱例1)并以重复、加花、重复、加花的手法顺序一直保持着循序渐进的旋律推进直至第二段中段之前,并多用中弦、老弦与缠弦上的乐音,增加开头旋律的历史厚重感,乐句的重复交错一遍遍谱写出唐明皇内心的惆怅与迷惘。

衔接到第二段,音域相比前段整体高了一个八度,并将常用弦放置在了子弦上,增加了微“♭B ♭F”音的表现以及更多样的右手演奏技法。但乐句的开头与结尾仍然主要保持在核心音调“G A C”上,维持着上下句的相互呼应。到了高潮段落的第三段与尾声,出现了大量由“G A B D”组成的重复乐音构成的乐段,由于速度、节拍与节奏的丰富变化,以及双弹、勾打、带轮指法的运用,使得高潮段落内一字多腔的说唱感更为明显。北方曲艺音乐色彩的“程式”已经渗透在《剑阁闻铃》乐曲的内部。也只有像白凤岩这样艺术生涯扎根在京韵大鼓的音乐氛围内才能够将这样的“程式”技巧完全融入在“从心所欲却不逾矩”的音乐性情与情感的自然表达之中。

(三)定弦特点

现存《剑阁闻铃》的演奏版本琵琶谱是由陈泽民根据白凤岩留存的录音记谱而成。根据谱面呈现的基本信息与录音资料相比较,可以判断白凤岩在此次录音版本里所使用的琵琶定弦为“F♭Bcf”,虽在音程关系上比琵琶正调定弦的固定音高“Adea”要低大三度,但弦关系还是在正调定弦的音程框架内。“以当今琵琶弦的张力变化来看, 一般其变化大致仅限于纯四度内。”④从白凤岩的录音中可以听出演奏使用的是丝弦琵琶,由于丝弦比钢丝弦来说张力较缓,可变化的幅度也并不会超过钢丝弦,所以大三度之差已经逼近了演奏定弦的最佳发声音域。这种定弦方式在音域与音色上会更加偏向三弦的演奏,但又有着琵琶的独特秉性,借以琵琶这件乐器高超绝妙的音乐表现力,给乐曲增添了一丝多种情感的多元感染性。近现代琵琶演奏的定弦中鲜有将四根弦的音高统一降低的做法,这种极具个人风格的创作特点也是白凤岩在琵琶乐曲创作中的常用手法,在《开手板》与《花鼓琴声》中同样如此。

(四)同音异弦多元音色

能够发现白凤岩在创作时,为了有更为丰富的音色变化,摹仿西方和声的调谐色彩,设计了大量同音异弦的音响效果。这样的创作手法在白凤岩的其他作品中也多有出现,如三弦独奏曲《风雨铁马》。这些特殊的乐音色彩也呈现了白凤岩独特的艺术审美倾向,被其称为“借音手法”,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第一种是八度同音异弦;第二种即是运用不同的琴弦来演奏相同的音高。这两个特点大量地出现在《剑阁闻铃》的创作手法中。

(1)首先是八度同音异弦。《剑阁闻铃》为京韵大鼓的著名代表剧目,据说来源于清代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的词作,从这首曲目的标题以及词作内容来看,其创作素材来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之间的历史悲剧,唐明皇夜宿剑阁时,听闻簌簌铃声,回忆起杨贵妃被迫自缢于马嵬坡之事,勾起无尽的哀怨感叹与思念之情。而在整首乐曲中,有较多对于“闻铃”的音响摹仿,以切分节奏型在琵琶的子弦高音把位与中弦散弦之间来回游移,同时节拍速度多有变化,塑造出铃铛在风雨夜中捉摸不定、飘摇作响的形象特征(见谱例2)。

(2)其次,相同音高的同音异弦也密集地出现在乐曲中,通过强调同音不同音色的和谐处理让音乐旋律有了更多的装饰性,符合白凤岩自身对于琵琶子、中、老、缠四根琴弦不同音乐性情的音乐创造与审美理念。对于琵琶上的四根琴弦,白凤岩认为“按照古法来讲即调和老少阴阳之声音”⑤,创作乐曲时应该多使用借音指法,多转变琴弦弹奏的手法来调和四根琴弦的使用比例,“即是颠倒阴阳高低音韵来弹”⑥,加上左手的勾打吟猱以及右手拨弦奏出不同音色的相互呼应等手法也让音乐语言富于变化,加强乐曲的音乐色彩的纵深感,能够更加着眼于旋律内部深层次的情感表达。

三、《剑阁闻铃》演奏特点

(一)“加味”的演奏

不同年代的音乐必然会带着其时代的风格烙印,传统艺术则是在一代代旧时代的烙印与当代文化审美碰撞产生的精神契合里沉淀凝聚。而在当今,传统琵琶与现代琵琶演奏最为明显的碰撞之一,即是在品相改制带来F/CNS23t8uN5eDh3iGSiPx78v0ho0tihA9p4fq/8E8A=的律制变化和传统曲目特殊音高的遗失之间产生。在白凤岩的演奏录音中,我们能够发现在子弦上第七品位的音高时而符合特殊音高,时而听感又倾向于平均律听觉。这种状况不仅仅是只出现在第七品位上的乐音,白凤岩对一些其他品位上的乐音也做了类似的演奏处理。如只出现在引子入板乐段的第二小节“D”音的微升(见谱例3),和第二段微降“B F”音与正常“B F”音的对比。缪天瑞在《律书》一书中提到了有关于民族音乐“加味”的现象,而上述的听觉现象,十分符合“加味”的演奏现象。基于以上,笔者提出一个猜想:白凤岩在演奏中,对于某些音高特意做了“推”的左手技法,将乐音略微升高,以此得到特殊音高的演奏效果。无论是对特殊音高的还原还是其个人演奏特点,其实都是演奏家对于鲜明的民族风格与内心审美追求的艺术化表达与心理呈现,是白凤岩自身对琵琶传统演奏风格韵味的追本溯源与个人演奏倾向的选择。

(二)北方曲艺琵琶的演奏特点

白凤岩编写的《北方琵琶演奏法》,是为数不多所能见到的有关北方琵琶演奏艺术的文字研究资料,其中呈现了白凤岩多年以来对琵琶演奏的见解思考与实践总结,是他演奏风格的文字化显现,能够明显感受到曲艺琵琶与流派之间的不同之处。

首先,上述《剑阁闻铃》的创作有着丰富的节拍转变与节奏型态。而在演奏上,他提出节拍转换时需要运用到顿垛指力:“顿有两种作用:一是顿住和切断(休止),二是顿下节拍由快转慢,即四二拍转四四拍。从四四拍转四二拍为垛,即是垛起拍节有慢转快。所以说:‘顿住和切断,垛起拍子弹连贯。’”⑦在演奏《剑阁闻铃》时,需要配合节由转换不断地切换顿垛指力,带来对节奏感的绝妙把握,达到调和上下手指法内劲的整体作用,以便加强乐曲内部蕴藏的情感渲染力。节拍与指力的强相关联的对应,这跟伴奏乐器在曲艺音乐中,对段落变化演奏的敏感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这也是北方曲艺琵琶区别于南方琵琶的特点之一。

第二,对连续出现的重复乐音或者相连乐音,需要用到“沾音连贯一串珠”⑧的左手沾音指法,弥补节奏衔接出现的空隙。如在首段多处双弹加打音的旋律以及尾声部分出现了多个重复乐音的小节,左手需要保持重心手指的稳定性,用无名指或小指对琴弦做出忽大忽小的点沾手法,能够得到有如珠落玉盘之声的层次感,不仅能够承担“间奏”段落的疾徐快慢的变化要求,也能够呈现一音多变、一字多腔的曲艺唱腔,极具北方曲艺的浓烈色彩。

第三,从指力到指法的贯通。有别于传统大曲在高潮段落多种指法配合使用以达到情绪顶峰,《剑阁闻铃》在高潮段落有着朴素的指法设计。白凤岩在第三段设计了大量的双弹指法。于是乎,演奏者由内心实感出发,转化为刚柔顿垛的阴阳指力,表现在指法演奏的实际体验后,又回归到演奏者追求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蕴与神韵的艺术境界,将有形的“技”升华为无形的“艺”,运用简单的演奏指法达到乐曲真情流露和情绪冲击,抒发出封建帝王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凄凉柔情。

四、结语

白凤岩所创作的几首琵琶独奏曲是北方琵琶的历史遗留明珠,其乐曲中采用创作素材与演奏特点,蕴藏着博大精深的意蕴内涵,包含着北方琵琶的演奏魅力和独特的音乐表达,也体现了白凤岩个人深沉厚重的音乐修养以及独具慧眼的艺术见解。不仅仅是对北方曲艺琵琶独奏化道路的开辟,还是整个北方琵琶在当代的传承的经典之作,有着不可低估的艺术价值。陈泽民对于《剑阁闻铃》的记谱是一次宝贵的资料记录,从他的谱例上我们能够看到其对白凤岩演奏艺术的深刻把握与理解。综上,我们需要在当代的演奏实践中,保留捍卫对《剑阁闻铃》曲艺化风格的演奏特色,准确演绎出属于曲艺琵琶的美感韵味;同时多多挖掘以白凤岩为代表的北方琵琶风格的曲目,为拓宽现代琵琶演奏者的演奏思路以及民族器乐表演艺术的研究视野提供有力的案例参照。

注释:

①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 曹安和纪念文集[M]. 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21.05.第344页。

②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第105页。

③乔建中.《剑阁闻铃》腔词关系初探[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1993,(第3期):33-37. 第3页。

④庄永平.敦煌乐谱琵琶定弦解析[J].中国音乐学,1991,(第4期):52-60. 第1页。

⑤谈龙建,庄昉编著. 白凤岩 三弦、琵琶作品集[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12. 第37页。

⑥同⑤。

⑦谈龙建,庄昉编著. 白凤岩 三弦、琵琶作品集[M]. 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10.12.第31-32页。

⑧同⑦,第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