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命温暖生命,让人生激励人生

2024-10-25 00:00:00孟晓东
初中生写作 2024年10期

…………………牛犇:德高馨芳远…………………

人物事迹

牛犇,电影表演艺术家。工作几十年间,牛犇虽然不是党员,但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把为人民创作作为人生追求,坚持社会效益至上,塑造了许多富有生命力、感染力的艺术形象。2018年,已是耄耋之年的牛犇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自己的夙愿。2018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牛犇写信,勉励他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继续在从艺做人上做表率,带动更多文艺工作者做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人,为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贡献力量。70多年来,牛犇精心刻画了数百个经典银幕形象,即便是很小的角色,他都会全力以赴。为了演好角色,他常常潜心在生活中学习各种技能,他没有助理,不用替身,受伤后打上麻药也要完成表演。“我不用人扶,哪儿跌倒哪儿爬起来。”牛犇80岁时拍《海鸥老人》,依然坚持不用替身表演跳湖戏,感动了所有观众。他劝告年轻人,爱电影的鲜花和掌声,也要为电影付出。

颁奖词

流浪进电影的苦儿,依然在跋涉的老戏骨,赋予角色生命,带给人间笑声。人们忽略他的名字,但记住了他塑造的生活。他站在聚光灯下,坚守远超出银幕的边界。

●素材解读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电影表演艺术家牛犇,之所以能成为“影坛常青树”,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对电影的那份热爱。他把党当作母亲,把入党当成神圣的事,数十年矢志不渝追求进步,一辈子跟党走,这份执着的坚守与奋斗令人感动。

…………………穆言灵:厚谊与天同…………………

人物事迹

穆言灵,美国人,鼓岭历史文化研究专家,福州市荣誉市民。说起穆言灵和鼓岭的渊源,不得不提到穆言灵的公公——美国“飞虎队”(抗日战争时期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中尉穆蔼仁。穆蔼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来到中国,协同中国空军作战,后来在福建协和大学教书,儿子穆彼得出生在福州。这份对中国的喜爱,影响了穆家几代人。多年后,穆彼得和妻子穆言灵选择定居中国。2015年,夫妇二人来福州寻根,他们第一次回到了鼓岭——穆彼得儿时夏天的家。在鼓岭邮局的墙上,穆言灵发现了一张鼓岭旧时地图,上面所有的别墅都只标有数字序号,因此他们无法获取“家”的确切地址。此后,穆言灵开始了对鼓岭文化的研究,她所找到的相关照片、文字资料沉浸式还原了百年鼓岭上中外人士和谐共居的场景,也让鼓岭增添了中西交融的文化魅力。穆言灵说,研究鼓岭的过程就像“吃糖果”,剥去层层糖纸,她尝到了贯穿在鼓岭文化中的“相互的爱”——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生活、工作在一起共同形成的珍贵感情。

颁奖词

柳杉根深,鼓岭绵绵。跨越三代的情缘,岁月化不开,大洋隔不断。同行一条路,共饮一口井,蕴含友谊的土地,割舍不下的乡情。超越制度、文化和语言,承载友爱、情谊、和平。

●素材解读

割舍不下的乡情,总让人魂牵梦绕。鼓岭柳杉和老洋房见证了绵延三代的故事。穆言灵和丈夫穆彼得、公公穆蔼仁都是热爱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美国人,夫妇二人不懈寻找那些尘封在鼓岭的记忆,让“友爱、情谊、和平”的鼓岭精神鲜活起来。

…………………张连钢:报国胸襟阔…………………

人物事迹

张连钢,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别专家。2013年,随着中国港口转型升级,青岛港集团提出建设全自动化码头项目,处在肺癌术后康复期的张连钢毅然挑起重担,成为项目组组长。当时,自动化码头是西方的专利,我们无经验、无资料、无外援,面对着国外严苛的技术封锁,张连钢和团队成员们抱着“为中国人争口气”的初心和决心开始了艰难探索,他们只用三四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国外常规八到十年的建设任务。张连钢也从智慧码头的“门外人”,成为智慧码头的“推门人”。2017年5月,张连钢团队建成亚洲首2wcLdq9kDYY10RpXUsgbCKNTcFsxMW8y0ETiTclqGQg=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一期),创下世界自动化码头开港作业效率最高纪录。之后,通过二期改造建成全球首个“氢+5G”的绿色自动化码头。十多年来,张连钢带领团队一次次冲击世界港口科技的制高点,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颁奖词

这一块好钢,用到了刀刃上。把买不来的做出来,还要做到最快、最强、最智能,天降大任于己,何惜筋骨体肤,唯心志所向,百折不回。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就是这样走出来的!

●素材解读

人们常说:“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指引伟大事业。”不难发现,执着专注、追求卓越,是张连钢身上值得推崇的工匠精神;刻苦攻关、敢于争先,是张连钢身上令人敬重的创新精神;坚守初心、矢志报国,是张连钢身上让人动容的奉献精神。

…………………萧凯恩:寒梅傲冰雪…………………

人物事迹

萧凯恩,中国香港视障歌手。萧凯恩出生3个月时因眼癌摘除眼球。小凯恩靠嘴对嘴的方式,模仿嘴型开始说话,她踩着爸爸妈妈的脚,一步步学习走路。5岁时,她问爸爸:“看不见是不是就没有用?”如今20多年过去了,她已经找到了答案:天生我材必有用!她是首位考入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和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视障人士,20岁时她已赢得超70个音乐比赛奖项。多年来,即使身体残疾,她依旧经常参加义演筹集善款。她热心公益,到河南乡村支教,始终用音乐和积极的人生观帮助有需要的人。2012年,萧凯恩被评为“香港精神大使”。2022年,中国香港特区政府推出庆祝香港回归祖国25周年主题曲《前》,萧凯恩参与主题曲的首版演出。接下来,她的目标是去不同城市,以音乐为媒介,做传播文化艺术的使者,把感受和经历加入歌曲创作中,用音乐展现国家之美。

颁奖词

假如给她三天光明。第一天,她要好好看父母,第二天她会登上山顶,眺望维港,从日落到日出。第三天,她要走更远,去看望她歌唱过的英雄和大好河山。

●素材解读

对于萧凯恩来说,人生的每一步仿佛都是“困难模式”,被疾病夺走视觉的她,直面命运的挑战,即使生活在黑暗中,也要为他人带去光明。她看不见这个世界,却始终笑对人生。在身体上,萧凯恩是有缺陷的,但在精神上,萧凯恩是强大的。一路逆袭的萧凯恩在用她的经历告诉世人:逆风飞舞,向阳生长,任何生命都会绚丽无比。

…………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飞箭翱长空…………

人物事迹

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组建于1950年,是中国空军首批组建、首支参战、首立战功的轰炸航空兵大队。在人民空军的历史上,这支英雄的战斗队伍从组建之日起就不断创造历史。1951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们首开人民空军轰炸作战样式先河。“轰-6K”战机航程远、载弹量大、防区外精确打击能力强,被誉为“战神”。2014年,大队列装“轰-6K”,驾驶它们的飞行人员,来自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二大队,他们在维护国家利益和主权过程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飞行二大队深刻领悟统帅号令,结合使命任务,对接实战要求,锻造出制衡强敌的过硬本领,战巡南海、前出西太、绕岛巡航,快速成长为我军一支重要的空中战略性进攻力量。面对危险怕不怕?“飞得越远,感觉自己的心离祖国越近。不管风险多大,只要一声令下,我们都会义无反顾起飞。”现任飞行二大队中队长的穆特发·艾利说。

颁奖词

大鹏保持向上的姿态,时代赋予最大的托举。从前的孤勇者,如今是国之重器。苦练精飞,逐浪驱敌。南海、西太、绕岛,离弦之箭,射向深蓝。

●素材解读

奋飞海天之间,“空中铁拳”捍卫主权。从抗美援朝一战成名,到新时代上高原、跨远洋,不同的任务,相同的使命。在飞行二大队,队员们不断地刷新自己的航迹和里程,解锁着未曾到达的区域和距离。从单打独斗到成体系作战,中国空军越飞越高,越飞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