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助推白酒泸州产区高质量发展的研究建议

2024-10-24 00:00廖鸿
标准科学 2024年10期

关键词:白酒,泸州产区,高质量发展

DOI编码:10.3969/j.issn.1674-5698.2024.10.014

0 引言

泸州,位于四川盆地东南,是川渝滇黔区域结合部中心城市,地处中国酿酒龙脉——“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腹地,是联合国粮农与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地球同纬度上最适合酿造优质纯正蒸馏酒的生态区”。泸州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海拔高度240~520米,以浅丘或深丘河谷地带为主,河谷平缓,水资源丰富,空气中的微生物和古窖池群微生物构成立体的微生物群落。泸州长沱两江交汇、美酒河赤水河横贯,拥有酿酒的绝佳用水。在长江一带,泸州与宜宾同为世界上浓香型白酒的最佳原产地;在赤水河两岸,泸州与遵义同为世界上酱香型白酒的最佳原产地。泸州也由此成为世界上浓香型白酒和酱香型白酒最佳原产地的唯一叠合区。然而,随着白酒市场的日益扩大,白酒香型、产品形态以及消费者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建立和完善与产业生态链相适宜的标准化体系,保证泸州产区白酒的品质稳定与特色传承,成为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

1 中国白酒产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规模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蒸馏酒生产国和消费国,白酒占据中国酒水市场近70%的份额。进入 21 世纪以来,白酒行业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周期。2004-2012年处于高速发展阶段,2013-2015年处于深度调整期。2015年白酒行业开始进入恢复期,2018年后开始经历压缩式增长。2019年,由于供给侧结构的不断深化,白酒行业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现象,产量规模方面呈现出平缓收窄趋势,产出效益逐步改善。

据中国酒业协会公布的资料显示(如图1所示),2023年,全国白酒行业实现总产量629万千升、下降5.1%,规上企业数量由2016年的1578家下降到了2023年的605家,白酒产量和规上企业数均创下2016年以来的最低值。白酒行业产能向优势产区集中明显,名酒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1]。

1.2 白酒产业总体销售收入及利润

据中国酒业协会公布的资料显示,2023年,全国白酒行业完成销售收入7563亿元、增长9.7%;实现利润2328亿元、增长7.5%。从近几年公布数据看,白酒产量连续7年下降,但营收和利润稳步增长,说明白酒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集中分化进一步凸显,白酒“存量竞争”时代来临。

1.3 主要白酒产区发展情况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公开的分析数据,中国现存白酒相关企业18.65万家(如图2所示),其中,四川拥有五粮液、泸州老窖、水井坊、剑南春等白酒品牌,以3.21万家企业数量高居全国第一(如图3所示)。白酒企业数量前十的城市分别是遵义、重庆、毕节、成都、南充、曲靖、宜宾、泸州、恩施、荆州(如图4所示)[2]。基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人文风情、传统工艺,中国白酒产业呈现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据中国酒业协会统计数据,2023年白酒产量前十省份分别是:四川、山西、贵州、北京、湖北、安徽、山东、江苏、云南、河北(见表1)。综合地理资源、白酒品牌、酿酒文化、企业数量等各种因素,中国白酒主要集中在遵义、宜宾、宿迁、泸州、吕梁、亳州六大产区,六大产区白酒销量占据中国白酒市场的60%,利润占比高达80%。从2023年中国酒业协会公布的白酒产量数据看,“集中”与“分化”始终是贯穿白酒产业发展的两大核心主题,六大产区在产值、产量等方面保持了较高速度增长,并以协同化方式演变为“大产区”(如:宜宾泸州提出协同打造世界白酒优质产业集群)[3]。《中国酒业“十四五”发展指导意见》提到,未来白酒行业要着力打造名优产区,以产区作为世界酒品质和价值的表达方式,构建和优化产业协同平台,提升产业集成水平[4]。

2 泸州白酒产业发展现状

2.1 发展情况

泸州酿酒始于秦汉、兴于唐宋、盛于明清、发展在今,拥有泸州老窖、郎酒两大中国名酒,是中国国际酒业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和“世界十大烈酒产区”之一,已建成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白酒产业园区,并荣获“世界级白酒产业集群”称号。2023年,泸州市酒业实现营业收入1335亿元、增长10.8%;利润总额314亿元、增长29.9%。其优势有以下几点。

(1)企业梯队逐渐稳固。目前,泸州共有白酒生产许可证酒类企业329户,其中规模以上白酒生产企业145家,约占全省40%、全国13%,全市酒业围绕三大龙头、三朵小金花、原酒二十强等梯次布局,浓酱双优、美美与共的产业格局初步成型。

(2)全产业链日益完备。泸州白酒产业园区发挥集群链接作用,入驻白酒酿造、包材配套等全产业链企业300余家,获省政府发文支持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古蔺酱酒之乡酒业园区成功设立、经开区获评首批四川省优质白酒产业园区;长开区、纳溪经开区、泸县经开区同步写入《四川省开发区发展规划(2023-2027年)》,集聚作用进一步强化。

(3)项目建设加快推进。泸州老窖智能化包装中心技改、郎酒泸州基地等38个重点酒类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总投资1159.7亿元,2023年完成投资177.5亿元,全年新增优质白酒产能3.5万吨,新增酒业岗位4000余人。项目储备方面,精心包装茅溪天龙湾(田湾)、肖家田酱酒集中生产项目等24个,总投资858.33亿元。

(4)智改数转成效初显。全国首个白酒行业大数据综合平台(泸州市白酒产业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发布并投入使用。以郎酒为主体建设的工业互联网白酒行业标识解析节点标识注册量达20.2亿个。泸州老窖“白酒产供销数智化转型领航示范项目”入选2023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名单“数字领航”企业方向,成为白酒行业首家入围单位。行业内包装智能化程度最高、生产速度最快的“灯塔工厂”——泸州老窖智能化包装中心技改项目竣工试运行。

2.2 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1)产区规模差距大。泸州作为白酒原产地优势发挥不够充分,白酒产业的营业收入、利润在全国占比明显低于产量占比。2023年,泸州白酒营业收入1335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7.65%,利润总额314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13.5%;而宜宾产区创造了占全国约25%的营收、17%的利润,遵义产区创造了占全国约15%的营收、43%的利润。同时,泸州酒类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百亿的酒类企业仅泸州老窖和郎酒2家,中小酒企数量占比达90%以上,其粗放发展特征还没有根本改变,原酒生产企业“小散乱”情况还未得到完全解决,相互间低价恶性竞争现象较为突出,进一步影响了泸酒品质和美誉度。而在全国20家上市白酒企业中,泸州仅有泸州老窖1家,酒类企业上市步伐还需进一步加快。

(2)产区智能化水平不高。虽然泸州白酒产区近年来在技术创新和智能化改造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来看,白酒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较低,智能化改造程度不足,制约了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技术创新和推广智能制造。同时,泸州虽然具备“四中心一平台”创新功能平台(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酒类及加工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酒类包装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白酒产业计量测试中心和四川省白酒酿造产业技术研究院),但创新成果转化利用不够,适应高品质生活和新兴消费人群的白酒产品研发不足,没有真正走出“科创+白酒”的品质提升路子。

(3)区域性地方标准体系滞后。结合区域特色,针对酿造用水、粮、曲制定相应地方标准,是白酒产区化的重要特征,也是突出区域优势的重要手段。省内宜宾市有相应地方标准10项、遂宁市有5项。贵州省制定有酿酒相关地方标准6项,涵盖粮食、曲药、水、废糟、白酒检测实验室等。其他产酒大省如:山西、安徽都有相应的地方标准。而泸州作为白酒主要产区,中国白酒金三角之一,标准化建设相对滞后,部分领域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产业的整体形象。

(4)原酒缺少统一的标准体系。作为白酒原酒产业的中坚力量,泸州曾先后出台了《泸州市高质量建设世界优质白酒产业集群三年行动计划》《泸州市加快建成世界级优质白酒产业集群十条政策措施》《关于进一步促进泸州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意见》等扶持政策。但泸州产区名优酒厂各自为政,泸州老窖、川酒集团、原酒基金等都对原酒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和体系,缺少统一产区标准体系,原酒产业整体竞争力有待加强。

(5)地理标志优势发挥不够。泸州白酒是泸州最具地域特色的地理标志产品。虽然泸州市制定了《泸州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地理标志产品泸州酒(酱香型)》《地理标志产品泸州酒(浓香型)》等相关制度和标准,以完善对泸州酒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管理、监督和推广,但目前获准使用泸州酒地理保护标志的白酒企业仅30余家,覆盖度不高。同时在地理标志使用中,部分白酒企业知识产权意识不强,品牌和质量意识不高,重申请、轻使用,在注册地理标志过后,依然保持原有的经营模式和管理,不愿意因使用地理标志而增加成本,没有达到提升品质、促进产业目的。

(6)产区文化挖掘不够。泸州产区白酒通过多年的市场推广和品牌建设,如:泸州老窖通过举办“封藏大典”“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参与国际体育赛事(如:澳网),郎酒冠名春节联欢晚会等,传递了泸酒文化基因,增强了泸酒国际影响力,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了高端、专业的品牌形象。但同时也面临着文化传承与创新、文旅深度融合、品牌故事讲述传播等方面的挑战和不足。特别是在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需求相结合方面,如何更深入地挖掘和利用泸州的酒文化资源,开发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旅游产品和体验,以及如何将酒文化与旅游、数字经济等其他产业更广泛地结合起来,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创新。此外,泸州酒产品同质化严重,多数企业在品牌建设上缺乏长远规划,在口感、包装、营销策略上趋于一致,缺乏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导致消费者难以区分不同品牌的产品,降低了市场的竞争力。

3 基于标准化体系思路推动泸州白酒产区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3.1 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白酒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从长远来讲,标准是行业发展、产品升级的重要牵引,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对于助力产业转型、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白酒生产涉及上下游产业较多,对原料、环境、工艺要求较高,为解决白酒标准体系建设滞后和特色标准体系匮乏的情况,应构建协同高效的现代白酒标准体系总框架,建设完善包括产业链、生产过程、结果评价等在内的标准总体系。其中,应以白酒生产技术标准为核心,将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生产操作规范(即包括管理与工作标准)集合起来,收集、归纳与之相适应的现行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同步整理缺失标准明细,提出标准制修订计划,加快亟需标准的研制,力争实现白酒质量标准、方法标准、管理类标准等全覆盖,为白酒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穿透式监管提供技术依据,促进白酒产业化建设。

3.2 强化集群发展,推动白酒产业链特色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总体框架体系中,产业链标准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为后续特色标准体系的建立确定了方向、奠定了基础。首先,生产资料标准子体系是前提[5]。应进一步优化优质有机高粱种植基地标准化规划建设,积极推进酿酒专用粮产业本地化、专用化和有机化,通过对“示范有机高粱种植基地”给予政策补贴,利用交易平台促进有机高粱交易,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促进基地的建设与发展。在四川首项川南四市区域地方标准《白酒贮藏容器 陶坛》基础上,加快上下游产业之间技术贯通,积极推动省级区域协作、产业联动的标准化创新发展。其次,生产研发标准子体系是核心。着力引进酒业上下游产业研发机构,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建设产品研发中心,加大对白酒及白酒周边产品探索研发。强化科研成果转化与技术创新应用,培育酒类装备产业,开展酿酒机器人、酒类包装机器人、智能酿酒设备、灌装设备、集装箱运输储存装备、白酒陈化工业化设备等研发技改等。人才保障标准子体系是支撑。通过各环节人才引入,强化科研跨单位合作与成果转化,在智能机械化生产、原料品种开发、包材设计创新、品牌文化建设、大数据管理等领域开展科技攻关,通过行业交流、竞技评比等方式,促进产业发展。

3.3 完善品质评价,推动白酒质量评价特色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总体框架体系中,质量评价特色标准体系处于核心地位,如何客观对白酒品质进行评价,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未来发展的方向。可结合泸州国家检测中心的技术优势,建立一套客观公正并且完善的白酒品质评价特色标准体系。体系建设可结合白酒企业的窖龄、洞藏年份、勾调品质等针对原酒和成品酒进行综合评估,针对批次进行星级评价。同时要充分发挥4大国家级平台功能,适应新国标要求,加强白酒企业准入、质量检测、计量测试、现场监管标准制修订,构建从生产到包装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泸州产区白酒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

3.4 加强酒旅融合,推动白酒文化特色标准体系建设

标准总体框架体系中,文化特色标准体系发挥着衍生作用,建立酒文化平台,固化文化标识,完善泸州白酒文化品牌标准体系,可形成“中国酒域”特色文化风貌,全方位展示泸州白酒文化形象。文化特色标准体系建设应完善白酒博物馆建设标准子体系,将常规展览和专题展会相结合,采用实物、图片文字、AR布展等形式和现代科技手段,全面展示中国和泸州白酒酿造业发展历史、各地典型饮酒礼仪与习俗;应完善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标准子体系,以国宝窖池、学士山酿酒作坊、纯阳洞洞藏文化、黄舣有机高粱基地与酒业园区为主线,以古蔺郎酒庄园与纳溪酒镇酒庄集群为支撑,深入挖掘酒文化IP,推动酒文化与红色文化、长江文化等深度融合,建设“人、城、境、业”共融共生的现代化“中国酒城”,着力打造世界级白酒文化旅游度假区。

3.5 完善平台功能,推动白酒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

标准总体框架体系中,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发挥着引导激励作用,应围绕传统固酿技艺,用好用活国家固态酿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际蒸馏酒品牌中心等资源,完善优化质量标准体系、过程监管体系、产品溯源体系。以川酒集团等成熟平台为核心,加大市内优质原酒产能整合力度,引导中小酒企建立利益共同体,加快打造泸州酒业示范试点,推进原酒质量标准化、原酒生产规范化、原酒产区品牌化。充分发挥泸州市酒类行业协会、泸州市酒类包装研究协会等行业协会作用,鼓励成立团体标准技术组织,探索建立“泸酒”产区浓香型和酱香型白酒团体标准,全覆盖推广白酒质量安全标准规范和安全追溯体系,提升基酒生产和流通链条组织能力,夯实泸酒发展基底,打造全国重要的优质基酒生产基地。

4 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白酒产业在经历多轮调整与变革后,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尽管产量规模有所缩减,但销售收入和利润持续稳步增长,反映出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集中分化的加剧。泸州作为白酒产业的重要产区,依托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优势,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白酒产业园区之一。然而,泸州白酒产业仍面临产区规模差距大、智能化水平不高、标准化体系滞后、原酒标准不统一、地理标志优势发挥不足以及产区文化挖掘不够等问题。

为了推动泸州白酒产区的高质量发展,应从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白酒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建设入手,强化集群发展,完善产业链特色标准体系;同时,建立科学的白酒质量评价特色标准体系,保障产品品质的持续提升;加强酒旅融合,挖掘和传播白酒文化,提升产区品牌影响力;最后,完善平台功能,推动白酒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提升整个产区的标准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通过这些措施,泸州白酒产区有望在未来的发展中实现更高水平的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和文化传承,进一步巩固和提升其在全国乃至全球白酒产业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