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观园里,曲艺艺术以其独特的形式与深远的影响,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奇葩。经典曲艺作品是这一艺术领域的瑰宝,本文将从符号学、叙事学、文化研究及美学四个理论维度探讨经典曲艺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这些理论维度的剖析,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曲艺艺术的内在价值,还能进一步探索其在当代社会中的传承与发展路径,让这一传统文化瑰宝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符号学是研究符号系统及其运作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符号(sign)与其所指对象(referents)、解释者(interpreters)之间的关系。在符号学中,符号不仅包括语言文字,还涵盖了图像、声音、动作等一切可传达意义的载体。经典曲艺作品正是通过这些多维度的符号系统,构建了一个个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艺术世界。在符号学的广阔视野下,经典曲艺作品如同一座座微缩的社会文化博物馆,通过精心编排的意象与象征符号,搭建起与观众沟通的桥梁。符号学,作为研究符号意义生成与传播的学科,揭示了这些艺术作品如何通过复杂而精细的符号系统,传递多层次的信息与情感。
在经典曲艺作品中,每个细节都被赋予了超越表面的深层含义。角色不仅仅是故事的参与者,他们的性格特征、行为选择往往是社会角色与人性探索的象征。情节设计则常常巧妙借用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文学经典等,以此为载体,隐喻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种种现象,如权力斗争、道德伦理、人情冷暖等。即便是不起眼的道具,如折扇、醒木,甚至是舞台背景的一幅画,都是精心挑选的文化符号,承载着特定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情趣。
比如,相声中的“包袱”——这一术语不仅指代笑料的巧妙设置,更是艺术与观众心智互动的智慧体现。每个“包袱”的设计,都是对语言艺术的高度提炼,它们在逗笑的同时,往往借助双关、讽刺、夸张等手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洞察剖析,使观众在笑声中领悟到更为深刻的道理,实现从娱乐到教育的无缝过渡。这种语言的机智运用,让相声成为一种高度发达的符号艺术。
又如,评书表演中常见的醒木,它不仅是演员开始或结束表演时使用的道具,更是一种仪式感的象征,标志着叙事时空的转换,提醒观众注意接下来的重要内容。醒木的敲击声,如同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开关,引导人们从日常琐碎中抽离,进入一个充满智慧与幽默的世界,体现了传统艺术中形式与内容结合的美学追求。
如传统相声《珍珠翡翠白玉汤》,该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皇帝偶尝民间疾苦后,对一碗由残羹剩饭混制而成的汤念念不忘的故事。在这里,“珍珠翡翠白玉汤”这一象征符号,表面上是指一碗普通的杂烩汤,实则是对皇权与民情疏离现状的讽刺,以及对纯真年代简朴生活的向往。这碗汤成了社会阶层差异、贫富差距以及人民对美好生活渴望的集中体现,观众在笑声中反思社会现实与人性的复杂面。
因此,经典曲艺作品之所以能够跨越时间的限制,持续吸引不同时代的观众,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符号的丰富性和多义性。经典曲艺作品中的每一个元素,无论是角色设定、故事情节还是表演细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符号,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社会意义,这种多层面的符号解读空间,鼓励观众积极去发掘、解析,参与作品意义的建构过程,每一次欣赏都可能基于个人经验、文化背景的不同,产生新的见解与感悟,从而使经典曲艺作品的艺术魅力得以不断焕新,经久不衰。
曲艺作为承载民族记忆与情感的艺术形式,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源自其深厚的民间根基。从叙事学的角度审视,以民间叙事、民间立场为导向的叙事形态,展现了一种生动、接地气的艺术风貌,并赢得广泛共鸣与持久生命力。
相较于政治化叙事如样板戏强调阶级斗争和国家意志的展现,以及精英化叙事着重思考人类命运,传达精英意识等,民间叙事根植于民众日常生活,以其朴素真挚的情感表达、贴近生活的题材选择和灵活多变的表现手法,构建了一种区别于官方话语和精英文化的叙事空间。它不仅仅是故事的讲述,更是一种文化传承与社会情绪的反映,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智慧和道德观念。在曲艺中,无论是相声的幽默讽刺,还是评书的跌宕起伏,等等,都是民间叙事鲜活生命力的体现。如在苏州评弹《白蛇传》这样的曲艺作品中,通过讲述人妖相恋的传奇故事,展现了民间对爱情自由的向往和对善恶有报的朴素信仰。这种叙事更加注重情感共鸣和道德教化,使得故事内容易被广大民众接受和喜爱。
相声《卖布头》这部作品通过市井小贩吆喝卖布的日常场景,运用夸张的比喻和生动的口头语言,不仅展现了民间商贩的生存智慧,也反映了旧时社会的经济生活状态。其幽默风趣中蕴含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的赞美,是民间叙事生动性与真实性的典范。
民间立场,强调的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关注民生疾苦,反映民众愿望与心声。在经典曲艺作品中,这种立场往往通过角色设定、情节安排及语言风格等多方面得以体现。比如,传统相声中常以小人物的机智应对大环境的不公,既娱乐观众,又暗含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评书则擅长将历史事件与民间传说相结合,以通俗易懂的方式传递正义、勇敢的价值观,这些都是民间立场的直接表达。如评书《杨家将》,以北宋名将杨业及其子孙抗击外敌的故事为核心,通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战斗场景和家族成员的忠勇事迹,展现普通民众对于忠孝节义的崇尚和对英雄的渴望。其民间立场在于,它并非单纯歌颂皇权下的丰功伟绩,更多地是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弘扬了保家卫国的朴素情感和道德信念。又如快板书《劫刑车》取材于小说《红岩》,讲述在新中国成立前夕,重庆市地下党员江姐被叛徒出卖,不幸被捕,双枪老太婆和同志们一起下山营救江姐并铲除叛徒的故事。内容正义感人,还夹杂着幽默,“有人有事儿、有情有趣儿”,快节奏的语言和紧凑的情节设计,让人在沉浸故事之中感受到浓厚的爱国主义。
以民间叙事、民间立场为导向的叙事形态,使经典曲艺作品超越了简单的娱乐功能,成为承载民族文化记忆、反映民众心声、传递道德价值的重要载体,为其赋予了独特而深远的艺术价值,持续地丰富着中华文化的多元面貌。
在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下,经典曲艺作品不仅是通俗娱乐的表征,还是社会意识形态与文化动力学的深刻体现,承载着社会镜像与文化批判的双重功能,它们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社会结构的多重视角与文化深层的复杂肌理。
一方面,作为社会镜像,经典曲艺作品犹如一面面精准的镜子,通过故事构思、角色设定、情节布局和语言风格,等等,捕捉并再现了特定时代的生活景观和社会心理,映照出社会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风俗习惯、伦理道德,还是阶级矛盾、权力关系,都被巧妙地编织进故事情节与角色对话之中。如“白蛇传”的多个曲艺版本,不仅通过丰富的角色塑造、曲折的情节编排和富有地方特色的语言艺术,生动再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观念、性别角色和人神共存的宇宙观,同时也反映了不同时代观众对于忠贞爱情、道德伦理的普遍追求和价值反思。
另一方面,经典曲艺作为文化批判的利器,它不满足于仅仅反映现实,更在于通过夸张、讽刺、隐喻等手法,对社会的不公与弊病进行深刻的剖析与鞭挞。如相声《如此照相》围绕照相馆的经历展开,通过夸张的情境设置和幽默的对话,?如进门需要呼口号、?照相需要先进行政治表态等,讽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形式主义和政治干扰下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揭示了当时社会政治氛围对人们日常生活影响的荒谬行为,反映艺术家们对社会现象的敏锐洞察与批判态度。曲艺作品通过其独特的艺术语言,揭示了现实背后的社会符号秩序与权力关系,促使观众在笑声中对现实进行重新审视和批判性思考。
又如相声《假大空》利用其明快的节奏和犀利的言辞,辛辣讽刺某些社会现象中存在的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促使公众对这些社会现象产生警觉并激发改变的愿望。这种批判性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嘲讽,而是深入到社会肌理之中,触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推动社会进步和文化革新。
此外,经典曲艺作品还承担着传承与创新的使命,它们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不断与现代社会的思潮相织,吸收新的社会元素和时代精神,使传统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比如,现代相声演员常常结合当下热点话题,如互联网文化、人工智能等,创作出既有传统韵味又富含现代气息的作品,这不仅扩大了曲艺的受众基础,也让文化批判的触角更加敏锐,触及更广泛的社会议题。
因此,经典曲艺作品不仅是历史的回响与文化的传承,更是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和时代精神的风向标,它们在提供娱乐享受的同时,也促进社会的自我反思与持续发展,体现了文化研究视角下艺术与社会互动共生的深刻意涵。
美学理论强调艺术的审美价值与情感交流。经典曲艺作品之所以能够跨越时空,持续吸引观众,很大程度上在于其能够引发广泛的情感共鸣。艺术家通过语言的韵律美、故事的情感张力、表演的生动性等,构建了一种审美体验,使观众在欣赏过程中达到情感的释放与升华。这种艺术与情感的完美结合,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深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强化了文化身份的认同。
情感共鸣与审美享受的和谐统一,实质上触及了人类精神生活的核心需求与艺术的本质功能。德国哲学家康德在其《判断力批判》中提出,美的欣赏是一种无利害关系的愉悦,它超越了个人的直接欲望和实用目的,指向普遍性和共通性。在此基础上,情感共鸣成为了连接个体与普遍人性的桥梁,它让观众在特定艺术情境中体验到超越自我限制的共情力量,实现了主体间性的沟通,即通过艺术作品达成人与人之间深层次的情感理解和共享。
英国美学家伯克的经验主义美学强调,美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体验,艺术作品通过形式与内容的巧妙结合,激发观众内在的情感反应,从而达到审美的快感。在这种视角下,情感共鸣不仅是审美享受的催化剂,也是艺术作品深刻性与感染力的来源。当观众在艺术鉴赏过程中与创作者或表现对象产生共鸣时,实际上是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这种对话促使个体的情感世界得到丰富和发展,同时也是对人类共同情感结构的一种探索与确认。
艺术作品是一个“感性的符号”,它通过形式的呈现触动观者的感官,进而唤醒深层的情感记忆和想象,实现从感知到情感、从情感再到理解的全面审美体验。因此,在情感共鸣与审美享受的统一中,艺术不仅仅是对外在美的再现,更是内心世界与外在世界相互作用、相互映照的过程,是个体存在意义的发现与确认。
经典曲艺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往往触及人类共有的原型与象征,如民族大义、英雄之旅、爱与牺牲、行侠仗义等主题,这些原型跨越文化和时代,潜藏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当作品通过艺术手法激活这些原型时,便能在观众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形成一种深层次的心理连接,进而促进个体的情感释放与升华。曾在20世纪风靡全国的评书《?岳飞传》在民间流传版本基础上改编再创作而成,讲述北宋末南宋初期,?岳飞父子两代抵御外敌、?精忠报国的故事,向听众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勇敢和坚定不移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深受听众喜爱,并成为了一代人的共同文化记忆。英雄之旅中的成长与牺牲,以及深沉的家国情怀,激发了听众内心的英雄主义情怀,触及了大众共有的情感和价值观,因此引起了强烈共鸣,创造了“万人空巷听岳飞”的现象。
综上所述,情感共鸣与审美享受的和谐统一,不仅是艺术魅力的展现,也是人类文化精神、情感深度与认知广度的综合体现。它促使我们超越日常生活的局限,进入一个充满情感共鸣、智慧启迪与美感享受的丰富世界,从而深化了个体对自我、他人及宇宙的理解与感悟,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经典曲艺作品通过艺术的语言、情感的张力和表演的生动性,构建了一个多层次的审美与情感体验空间,既满足了个体对于美的追求,又促进了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强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和文化身份的认同。在这个意义上,经典曲艺作品不仅是艺术的展示,更是文化智慧与人性深度的探索,它们在美学的舞台上,为我们开启了理解世界、连接彼此的窗口。
面对快速变化的新时代,重新审视这些理论视角下经典曲艺作品的艺术特质,显得尤为重要。从符号学出发,我们可以深入解析曲艺艺术中的象征体系如何编码和解码文化信息,进而洞察社会心理与集体认同;叙事学方法能帮助我们解构作品的叙事策略,揭示其如何通过故事讲述构建身份认同与价值观;文化研究途径则使我们能更敏锐地捕捉到曲艺作品中的社会批判、文化反思与意识形态表征,促进文化的自我省视与更新;而美学探索,则引领我们领略曲艺艺术的审美韵味,提升公众的艺术鉴赏能力与文化品位。
综上所述,经典曲艺作品之所以能够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其艺术魅力并非孤立存在的,而是多重理论维度交织影响下的结晶。它们既是艺术家精湛技艺与深刻内容的直接展现,也是民族文化连续性、社会生活镜像、广泛情感共情及美学创新的深刻交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深入挖掘这些理论视角下的艺术特质,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经典曲艺作品的深层价值,也为曲艺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实践路径。
(责任编辑/邓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