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解放初期上海的苏州评弹发展历程

2024-10-24 00:00沈鸿鑫
曲艺 2024年10期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此时我们回眸解放初期评弹在上海的那段经历,是很有意义的。

苏州评弹(以下简称评弹)起源于苏州,一般认为形成于明末清初。到清乾隆年间,评弹已经相当成熟,并广泛流行。清代中叶,评弹进入繁盛时期,涌现出了一批名家和名作。嘉庆、道光年间出现了评弹“前四家”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同治年间又出现了评弹“后四家”马如飞、姚士章、赵湘舟、王石泉。上海地区与苏州毗邻,而且有些今属上海的地域原属苏州管辖。两地在地域方面呈犬牙交错的状态,在方言方面又同属吴语区,因此评弹很早就在上海的一些郊县集镇流传。1843年上海开埠后,万商云集,人口骤增,文化消费的需求急剧上升。评弹大规模流入上海市区,并甚为风行。全面抗战爆发后,上海虽成为孤岛,但经济文化却出现畸形繁荣局面。另外,上海也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在诸多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评弹在上海进入了鼎盛时期,书场林立,名家荟萃,书目纷呈,听众踊跃。上海成为了评弹活动的一个中心。

军管会接管上海评弹界

因为评弹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所以在上海解放前夕,周恩来就指示上海地下党组织派干部深入评弹界联系评弹艺人。当时上海评弹界的从业者庞杂,其中有一定数量的进步艺人。他们在地下党的影响下,在上海解放初期就表现出迎接新生活的热情。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28日吴宗锡同志就代表党组织参加了上海演艺协会评弹分会在大中华大陆电台做的特别节目。吴宗锡带了宣传上海解放的材料,让评弹艺人在电台播唱了歌颂解放的弹词开篇等。后来吴宗锡就作为上海军管会文艺处的干部联系评弹界,组织他们学习,并演唱表现新思想新内容的新曲目。同年6月,评弹界就在维纳斯书场组织了新书会书演出,潘伯英、张鸿声、顾宏伯、唐耿良四档说演评话《飞夺泸定桥》,张鉴庭、张鉴国弹唱《阿Q正传》,刘天韵、谢毓菁弹唱《小二黑结婚》等。上海的评弹艺人开始把解放区人民的生活情景搬上书台。7月,上海曲艺界参加劳军游园会,在中山公园、复兴公园演出。上海评弹改进协会组织劳军义演,在南京大戏院(今上海音乐厅)演出了由潘伯英改编的书戏《小二黑结婚》,蒋月泉、范雪君、严雪亭、刘天韵、张鉴庭、张鸿声、朱耀祥等当红评弹艺人也悉数登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49年下半年,著名弹词演员蒋月泉、杨振言又在新建立的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唱《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系列开篇,使解放区的新文艺作品迅速在上海听众中传播。军管会通过组织评弹艺人展开学习和进行创作,以及参加义演、捐献、下工矿基层慰问演出等社会活动,使上海的评弹界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新气象。

戏曲研究班和春节戏曲演唱竞赛活动

上海解放初期,军管会文艺处和上海市文化局在戏曲曲艺界集中举办了两项重大的活动。一是连续举办了三届地方戏曲研究班,二是连续举办了两届春节戏曲演唱竞赛。当时“戏曲”是个大概念,把曲艺、评弹都包括了进去,所以这两项活动,评弹界都是参与的。

为了帮助戏曲、曲艺艺人提高政治觉悟,对艺人进行广泛的政治、艺术再教育,在上海解放不久的1949年7月,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就开办了地方戏剧研究班。研究班利用剧团歇夏的时间,组织演员学习政治、新文艺思想和文艺政策,并交流创作方面的心得和经验,挖掘整理剧目、曲目,有效提高了文艺队伍的思想水平和文艺理论水平。

第一届研究班由军管会文艺处处长伊兵任班主任,刘厚生任副主任,吴小佩任教导员。这一届的200多名学员以越剧为主,主要是地方戏曲的演员和编导,也相应分成表演和编导两个系。研究班的学习内容有《社会发展史》《知识分子改造问题》《工人运动》《文艺方向问题》等,讲师有陈虞孙、周而复、王若望、陈山、伊兵等。研究班还组织了戏曲创作经验交流。第一届研究班为期40天,前20天学习政治,后20天主要挖掘传统小戏,并进行交流演出。通过学习,学员们的政治思想和文艺思想得到普遍提高。

1950年8月,上海市文化局戏曲改进处举办了第二届地方戏曲研究班,周信芳任班主任,刘厚生、董天民任副班主任,学员不仅有上海各地方戏曲剧种的演员和编导,而且也有上海各曲艺曲种的演员和编导,共有1000余人。研究班分编导系、表演系、音技系3个系,参加研究班的评弹演员有杨斌奎、严雪亭、施云飞等。

第二届研究班从8月7日至9月16日,为期40天,课程有陈虞孙的《国内外形势报告》、陆万美的《新人生观》、叶以群的《封建社会——中国二千年》、马少波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刘厚生的《新民主主义论》、张白山的《关于党的文教政策报告》等。研究班还安排了电影观摩和各剧团代表剧曲目的交流观摩演出,曲艺方面的演出则有弹词开篇《战长沙》、滑稽《西洋镜》、四明南词《果报录·劝女婿》等。这一届研究班为不久后举办的1951年度春节演唱竞赛打下了思想和业务的基础。

1951年7月22日,上海市文化局举办的第三届戏曲研究班开学,由周信芳任班主任,赵景深、刘厚生、董天民任副班主任,洪荒、何慢任正副秘书长,学员包括各地方戏曲剧种和评弹、滑稽等曲艺曲种的艺人,共有261人,分编导系和演员系,编导系有84人,演员系有177人。演员系课程于8月31日结束,编导系的则于9月20日结束。曲艺界参加研究班的有张鸿声、姚声江等。这一届研究班开学前,政务院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五五指示》)已经发布,成为研究班学习的重要内容,其他课程有刘厚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史》、刘雪苇的《文艺新方向》、吴宗锡的《戏曲与批评》、梅朵的《创作方法》、何慢的《纠正历史剧创作中的反历史倾向》、赵景深的《戏改政策》、流泽的《剧团组织和领导问题》、赵丹的《表演艺术》等。研究班还观摩了越剧《天下第一桥》、苏剧《桃花扇》、苏联影片《勇敢的人》、国产影片《白毛女》等。

三届研究班对上海文艺队伍、曲艺队伍政治思想、文艺思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此后的创作、演出活动的开展,作了思想和理论方面的准备。

1950年2月17日至3月4日,军管会文艺处举办了上海市戏曲改造运动春节演唱竞赛,竞赛委员会由梅兰芳任主任。这个演唱竞赛规模很大,上海各地方戏曲和曲艺曲种的102个单位、2806人、100余个节目,同时在54个剧场、10个书场、3个游艺场展演。竞赛历时半个多月,在天蟾舞台举行给奖大会,杨震新的苏州评话《李闯王》获荣誉奖;刘天韵、谢毓菁的苏州弹词《小二黑结婚》获一等奖;张鸿声的评话《鲁智深》,祝逸亭的弹词《刘巧团圆》,曹汉昌的评话《野猪岭》,吴剑秋、朱慧珍的弹词《井儿记》,杨斌奎、杨振言的弹词《渔家乐》,严雪亭的弹词《九纹龙》,杨振雄的弹词《武松》,周廷黻的四明南词《祝福》,徐何其的小热昏《正气歌》获二等奖;严祥伯的评话《新水浒》,沈笑梅的评话《国仇家恨》,范雪君的弹词《三上轿》,姚慕双、周柏春的说唱《殷实富户买公债》,沈燕飞的说唱《抗战八一三》,施炳初的宣卷《杨桂香》获三等奖;刘天韵获个人荣誉奖。

1951年2月,上海市文化局又举办了1951年春节戏曲演唱竞赛,共有136个各剧种、曲种的节目参赛,分别在中央剧场、维也纳书场展演,评弹演员刘天韵、谢毓菁、张鉴庭、张鉴国、唐耿良等参赛,唐耿良、刘天韵等获奖。华东文化部和上海市文化局还对坚持说新书的杨振雄、黄异庵、刘天韵、徐雪月、谢毓菁等演员赠予锦旗与镜框,以资表扬。后来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华东区戏曲观摩大会等相继举行,上海市的春节戏曲演唱竞赛活动没有继续举办。

这两次春节戏曲演唱竞赛,起到了交流演艺,推动创作演出的积极作用。

政务院发布《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

1949年7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周恩来就着重谈了改造旧文艺的问题。之后中央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成立,并召开了全国戏曲工作会议,成立了中国戏曲研究院。这一阶段文艺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进行戏曲、曲艺的改革。1951年5月5日,政务院正式颁布了由周恩来总理签署的《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简称《五五指示》)。这个指示主要内容是3个方面:一是戏曲(包括曲艺)艺术的内容和形式的改革问题,二是戏曲艺人世界观的改造问题,三是戏曲剧团管理体制的改革问题,故而也通称为“改戏、改人、改制”的“三改”。

《五五指示》指出:“戏曲应以发扬人民新的爱国主义精神,鼓舞人民在革命斗争与生产劳动中的英雄主义为首要任务。凡宣传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爱祖国、爱自由、爱劳动、表扬人民正义及其善良性格的戏曲应予鼓励和推广,反之,凡鼓吹封建奴隶道德、鼓吹野蛮恐怖或猥亵淫毒行为、丑化与侮辱劳动人民的戏曲应加以反对。”“目前戏曲改革工作应以主要力量审定流行最广的旧有剧目,对其中的不良内容和不良表演方法进行必要的和适当的修改。必须革除有重要毒害的思想内容,并应在表演方法上,删除各种野蛮的、恐怖的、猥亵的、奴化的、侮辱自己民族的反爱国主义的成分。对旧有的或经过修改的好的剧目,应作为民族传统的剧目加以肯定,并继续发扬其中一切健康、进步、美丽的因素。在修改旧有剧本时,又注意不违背历史的真实与对人民教育的效果。”“中国曲艺形式,如大鼓、说书等,简单又富于表现力,极便于迅速反映现实,应当予以重视。除应大量创作曲艺新词外,对许多为人民所熟悉的历史故事与优美的民间传说的唱本,亦应加以改造采用。”

关于戏曲、曲艺艺人,《五五指示》谈到:“戏曲艺人在娱乐与教育人民的事业上负有重大责任,应在政治、文化及业务上加强学习,提高自己。各地文教机关应认真举办艺人教育并注意从艺人中培养戏曲改革工作的干部。”

关于改制,《五五指示》指出:“旧戏班社中的某些不合理制度,如旧徒弟制、养女制、‘经励科’制度等,严重地侵害人权与艺人福利,应有步骤地加以改革,这种改革必须主要依靠艺人群众的自觉自愿。”

《五五指示》是一个对全国戏曲、曲艺改革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对上海的评弹界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部分评弹演员自发提出“斩尾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五五指示》颁布后,戏曲改进委员会曾禁演了一批节目,如《杀子报》《铁公鸡》《活捉三郎》《大劈棺》《探阴山》等,上海市文化局戏改处也曾提出《乾隆下江南》《济公传》等评话书目因有封建毒素,未经整理,不宜演出。当时社会上也有一种“宁左勿右”的思想。这些对主要说唱历史题材书目的评弹演员影响很大。

1951年8月,上海市评弹改进协会会员蒋月泉、王柏荫、张鉴庭、张鉴国、唐耿良、刘天韵、谢毓菁、周云瑞、陈希安等9人正在苏州演出,听到沈笑梅在上海电台说《乾隆下江南》受到批评,对自己过去所说唱的《三笑》《落金扇》《玉蜻蜓》《十美图》等书目分析,觉得都有问题,于是他们商量决定与旧的书目决裂,停演这些书目,并联名写了一个《坚决为搞好新评弹而斗争》的宣言,提出:“我们九人决定从现在起不说老书,下决心搞好新书,斩断尾巴。”表示不再演出“旧的含有反动毒素的评话和弹词”,要“努力搞好新评弹”。他们的宣言分送苏州市文联和上海市文化局戏改处,并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大众戏剧》公开发表。在评弹界反响强烈,同行们纷纷响应,停止说唱老书,当时称为“斩尾巴”运动。现在看来,“斩尾巴”运动虽出于演员们的热情,但因受到“左”的思想的影响,有其片面和简单化的弊病。

在这种情况下,上海的评弹演员在有关作者的帮助下纷纷从古典小说或戏曲剧目中改编新的长篇书目演出,在两三年时间内推出了《四进士》《荆钗记》《王魁负桂英》《秦香莲》《武松》《太平天国》《将相和》等50余部作品。后来称这些书目为“二类书”。这些作品不乏精品,但在“斩尾巴”的大环境下,有部分是急就章创编而成,难称上乘。

国营评弹团和区级评弹团的创立

在旧社会,评弹只是艺人谋生的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将评弹纳入文艺事业整体布局中,于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了上海市新评弹作者联谊会,会长平襟亚,成员以专业、业余评弹作者为主体,有陈灵犀、张健帆、周行、姚苏凤、陆澹安、杨振言、黄异安、钱雁秋、沈俭安等。该会旨在繁荣评弹创作,改革评弹艺术,以适应社会的发展。1951年,上海市评弹改进协会成立,由杨斌奎任主任委员,韩士良、严雪亭任副主任委员。会员有李伯康、刘天韵、张鉴庭、杨振言、张鸿声、姚荫梅,范雪君、黄静芬、杨震新等100余人。该会组织评弹演员参加各种学习和集会,组织创作和演出节目。评弹作者和评弹艺人编写了《小二黑结婚》《刘巧团圆》《白毛女》《李闯王》等新长篇,还编写了《林冲》《三勇惩美记》等书戏,这些节目演出后,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

1951年秋,根据市政府的意见,上海市文化局决定组建第一批国家演出团体,京剧、沪剧、淮剧、杂技、评弹5种艺术由此有了真正的“娘家”。11月20 日,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正式宣布成立,宗旨是通过实验示范,推动评弹改革和发展。入团的刘天韵、蒋月泉、唐耿良、张鸿声、张鉴庭、姚荫梅、周云瑞、朱慧珍、徐雪月、陈希安、张鉴国、王柏荫、姚声江、陈红霞、程红叶、韩士良、谢毓菁、吴剑秋,后来被称为“十八艺人”。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首任教导员为何慢,团长为刘天韵,副团长为蒋月泉、唐耿良,业务指导员为陈灵犀,秘书为张鸿声。吴宗锡后任教导员、团长。

1953年左右,上海评弹改进协会又组织9个评弹实验小组(相当于演出团队)进行演出活动。1960年改组成立长征、先锋、星火、江南、凌霄5个评弹团,分属各区管辖,南汇、金山、崇明等郊县也成立了曲艺团队。这些团体的建立,把艺人们组织起来,进行政治学习和艺术活动,并通过深入群众生活等途径,提高艺人的社会职责和事业心。人际关系的变化,生活的安定,为艺人们切磋钻研艺术,创作新节目,创造新形式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特别是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云集了许多名家响档,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创造力的艺术群体,推动了评弹的改革和创作。

中篇评弹《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诞生

1951年11月23日,也就是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成立后第3天,评弹团全体成员旋即参加上海文艺界治淮工作队,由吴宗锡等同志带领奔赴安徽治淮工地。他们活动的地域北至五河县襟漳河工地,南至霍山县的佛子岭水库工地。这些评弹演员当时都是上海书坛的响档,月收入颇高,生活条件优裕。但他们放弃了五六倍于国家工资的高额收入参加国营剧团,又不畏艰苦来到淮北工地。他们住的是芦苇盖的低矮工棚,睡的是铺着稻草和高粱杆的泥地,吃的是红高粱做的秫秫饼,奔走在雨雪交加的泥泞小路上。他们和工人、民工打成一片,开展宣传工作,历时3个月又20天。有一次民工问及唐耿良工资,他涨红了脸。因为他们入团后虽拿固定工资,但相较于民工的收入,还是非常可观的。而民工们报酬虽少,却毫无怨言、奋力干活,这种主人翁精神使唐耿良十分感动。有一次,几个来自上海的电机工人发现了蒋月泉,激动地说:“我们刚来到这儿,生活条件比上海差得多,工作又苦,真不想干下去。像你这样的名家都背着铺盖做宣传工作, 我们说受不了, 就太不对了。”这件事使蒋月泉深受感触。周云瑞看到农民艰苦的生活及翻身的欢乐,以及他们敦厚、善良、勤劳的品质后,思想完成了从同情到热爱再到共情的转变。他见一位民工在大冷天还穿着单薄的衣裤,就把自己的棉毛裤送给了他。他们还经常为民工、农民演出。在蚌埠的招待治淮委员会和文艺界的演出上,刘天韵、谢毓菁演出《小二黑结婚》选回,大受欢迎。

3个多月治淮工作的体验,评弹艺人的收获很大。回到之海后,他们难以忘怀工地上那些不平常的日日夜夜,那些勤劳质朴的工人、民工,尤其是先进人物的形象时时浮现在眼前,他们心中涌动着一种表现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生活和英雄人物的强烈创作激情。在综合创作素材,同时考虑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听每天一回的长篇的听众数量下降的实际情况,他们最终于1952年初集体推出一部能在一台晚会的时间中演完的中篇评弹作品《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这部作品由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集体创作,左弦(吴宗锡)整理。

这部作品描写了1951年冬,安徽霍山县大化坪乡乡政府召开大会,动员民工参加治淮工程,修建佛子岭水库的故事。青年贫农赵盖山毅然推迟婚期带头报名,随治淮民工大队来到佛子岭水库工地,并担任小队长。开工不久,雨雪纷飞,地冻坚硬,挖土方工作遇到很大困难。在民工情绪有波动时,赵盖山试验铺沙盖土防冻法取得成功,保证了工程的进度。接着他们又接受了修理码头浮桥的任务。电机工人姜阿土跳进河水,把趸船缆绳送到对岸,差点被漩涡卷走,赵盖山参与施救。母亲来信,催赵盖山回家成亲,但大部队为了加快工程进度,要求部分民工年节留下工作。赵盖山决定留下,再次延迟婚期。春节期间,工地上热火朝天。赵盖山的未婚妻秀英带领慰问队来到工地慰问,未婚夫妻在工地相逢。突然风雨大作,河水湍急翻滚,土坝决口,赵盖山当机立断,以身体去堵决口,干部与群众闻讯赶到,共同堵住了决口。赵盖山的英勇行为进一步激励了民工斗志,大家决心努力奋战,“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作品生动地展现了解放初期火热建设的蓬勃景象和翻身农民的精神风貌。

这部中篇作品于1952年4月10日首演于上海沧州书场,蒋月泉、刘天韵、朱慧珍、王柏荫、周云瑞、陈希安、张鸿声、姚荫梅、张鉴庭等参加演出。演出得到了广大听众的热烈欢迎。同年秋天,该团又对作品作了认真的修改,由姚荫梅执笔补写了赵盖山试验铺沙防冻的先进方法,加速工程进度, 并使原想开小差的民工杨光林深受教育的第二回。这样作品的内容更加充实、完整。在第三回里,张鸿声、蒋月泉还分别用评弹“签讲”的形式,讲述了自己参加治淮时感受到的与先进工人、民工的差距,以及自己的收获和思想感情的变化,十分真切。这部作品在艺术方面也有很好的创造,如陈希安的《人民当家作主人》、朱慧珍的《新年锣鼓响连天》、蒋月泉的《指导员来传言》、张鉴国的《自从来到工地上》等唱段都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加上中篇的演出形式适应了新听众的审美需求,故而作品大受欢迎,甚为轰动。连演300场左右,听众达30万人次,工人听众占70%,其中很多是从未听过评弹的新听众。唐耿良、陈希安、朱慧珍还参加慰问团,赴朝鲜为志愿军演出了这部中篇的选回。

《一定要把淮河修好》是第一部正式命名的中篇评弹作品,也是上海市人民评弹工作团成立后第一部深入生活创作的新作品。它不仅尝试和创造了一种新的评弹体裁,同时也是评弹反映新时代、新生活、新人物的成功开端,因此在评弹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解放初期,短短几年,经过变革、转型,上海的评弹事业和创演活动像其他文艺事业一样,开始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管理下进行,成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启动了与社会和文化发展相适应的深刻变革。从此,上海的评弹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