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曲艺应坚持“四性”

2024-10-24 00:00李兵李多
曲艺 2024年10期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10周年。10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关于文化文艺的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新时代文化文艺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展现新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正式提出,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指出了方法路径。在不断地学习领会和感悟中,我们对“曲艺”这一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积淀和发展历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艺术的传承、创新、发展、审美的探寻也与日俱增,产生出更多的思考和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化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深厚的源泉,是我们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超越时空、跨越地域、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曲艺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表演长期融合发展变化而形成的说唱艺术,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广受大众喜爱,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曲艺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既具有独特的创作和表演规律,又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在传承和发展中华文脉、记录和表现时代辙痕、 塑造社会价值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新发展态势带来了政治经济、科技资讯、产业文化、社会生活、思想意识等多方面的新内容、新思考、新表达,古老的曲艺艺术要与时俱进,相关从业者就必须以新样式不断创作出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特点的新内容、新节目、新作品,在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精神需求的同时,体现曲艺“说书唱戏劝人方”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品级。这既是曲艺传承演进的自身需求,也是新时代曲艺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崭新目标。

曲艺从来不拒绝,更不惧怕变化和创新,我们现在所看到、听到、欣赏到的绝大多数经典曲目、唱腔、表演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诸多曲艺前辈和艺术大师在不断地创新发展中凝结出的心血和结晶。

因此,新时代的曲艺应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发挥发扬曲艺自身的独特优势,融会贯通、推陈出新,面对新挑战、拥抱新生活,关注新题材、新内容,承担新任务、新使命,始终以服务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为追求,推动曲艺艺术呈现出充满新活力、吸引力和生命力的新突破、新发展。要做到这些,曲艺从业者就要牢牢把握住新时代曲艺的独特性、创新性、人民性、德育性,多下真功夫,练出真本领,激发新力量。

一、坚持曲艺的独特性

“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曲艺独特表现力的传统概括。

首先,从艺术种类来说,曲艺本身就是一门独特艺术,虽然其种类繁多,但大都是以“说”“ 唱”为主要表现手段, 无论相声、小品、 评书、 谐剧,还是清音、鼓书、 评弹、南音,其独特性大都表现在说与唱的结合、器与声的配合、演员与人物的融合、文本(故事)与演绎的契合,“跳进跳出”、虚实相济的叙事法、表现力和呈现方式 既不同于戏剧戏曲,又不同于歌舞杂技,更不同于影视、书法、美术,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和欣赏性,这使得曲艺成为了一个独特的整体。

其次,就艺术载体来说,“方言”赋予了不同曲种完全不同的声韵旋律和独特魅力。哪怕是同样的题材、故事和相似的内容、人物,也因为各曲种自身的方言特色和演出特点的不同而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特征,为受众提供了非常丰富与多元的感受和氛围,这又使曲艺成为了多个独特的个体。如近些年较有影响的四川曲艺作品《麻将人生》《三星伴月》《小姑出嫁》等,都是在曲艺的独特性上有明显表达的好作品。

在此,笔者谨以谐剧《找到你》为例作进一步分析。该作在坚持谐剧“一人独演,独演一人”和“全程虚拟交流”曲种特色的基础上,跨时空、多层次地同时演绎主人公人生多重线条上的丰富经历和动人故事,在12分钟左右的时间中,紧凑但较全面地讲述了全国道德模范“其美多吉”的感人事迹。3个切面、3个故事、3个时空、3段历程,相辅相成地推进情节、塑造人物和彰显主题,让单个曲艺节目的信息更完备、人物更丰满、节目更充实、传达更完整、表现更有力。

由此可见,尊重自身艺术规律,彰显曲艺别致的“个性”,更好地挖掘并体现曲艺整体与个体的独特性,依然是新时代曲艺发展的底线和基础。

二、坚持曲艺的创新性

几乎所有曲艺人都知道曲艺要“一遍拆洗一遍新”。

曲艺是一种具有鲜明生活底色和时代烙印的艺术形式,相关从业者 理应积极从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中汲取创作营养, 开拓新的创作天地。

一方面是“内在”的新。相关从业者 既要通过学习和发现,贴近现实、捕捉日常,坚持说新事、唱新词,根据新生活创作新作品,立足新时代说唱新风貌,开拓新题材讴歌新气象。即便是讲述革命历史和传统故事,也要做到常说常新, 努力用新说唱启迪新思想,用新解读传递新风尚,多走进一些以前较少涉足的内容领域,多发现一些之前不太善于的题材范围,用古老的曲艺讲述老百姓更多更新更美的新故事。例如,近些年的曲艺节目《川军张三娃》《与妻书》《两匹马》等都是四川较有代表性的类型作品。

另一方面是“外在”的新。相关从业者要主动积极地迎接全新的时代和观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在坚守曲艺曲种本体的前提下,努力利用新手段推出新效果,借助新方式展示新表达,融汇新渠道增添新力量,以满足广大观众日益增长的欣赏兴趣和审美要求,让曲艺不丢失老观众,更收获新观众。近些年来,不少曲艺工作者通过各种方式尝试曲艺的创新表达,大多有着不错的效果,如曲艺节目《宝山脊梁》《彭州牡丹苏州月》《大纸坊》等都较有代表性。

以在全国较有影响的曲艺剧《望红台》为例,该作以多个曲艺节目为基础,在整体内容、表现形式和舞台风格上谋求主题性、逻辑性、呈现性和戏剧性的有机统一。该作不仅取得了极佳的整体效果和影响,还得到了相关领导、专家和观众的广泛好评和认可,曾作为特邀节目登上第九届中国曲艺节的大舞台。而节目中的《守望》《要得歌》《革命种子结苞苞》等多个“子项”均独立成篇,可单独演出,且均具有完整的内容构成和曲种特征。其中,四川扬琴《守望》还获得了第十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全国曲艺大赛节目奖。这种主题思想、内容形式、故事人物、情感精神有机整合、全面融合的曲艺表达形式,不仅让策划、主创、表演者取得了成功,还为曲艺的传承拓展提供了借鉴和参考,更为新时代曲艺的创新发展进行了有意义、有价值的实践。

就这一点来说,曲艺的“创新性”不仅是一种理念、一种尝试,更可以说是曲艺自身获得动能,推动曲艺时代发展的重要路径和赛道。

三、坚持曲艺的人民性

“观众就是衣食父母”是曲艺工作者们从古至今的集体认知。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曲随时代, 艺为人民”更应成为每一个曲艺工作者的共识和价值底色,成为中国曲艺的创作和表演的宗旨。当然,这也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的重要论述。

第一,人民的生活是曲艺存在和生生不息的源泉。人民的生活、需求、情感、经历是曲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也是曲艺艺术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只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汲取丰富的创作营养,不断感悟着人民的感悟、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才能真正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才能真正把人民喜闻乐见的作品创作、排演、表现出来。

第二,人民的好评是曲艺提升和不断发展的目标。“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个节目的好与坏,一个作品的高与低,一个曲种的进与退,一个阶段的得与失,最终都要以人民的检验为准。曲艺工作者只有用真情实感的创作、真诚热情的再现、真切朴素的襟怀,才能获取广大人民群众真实的反应、反馈和反响,所有的闭门造车、沾沾自喜、曲高和寡从来都不是曲艺追求的目标,只有可以共鸣、共情、共享的节目才能收获观众,赢得认同。

一直以来,四川曲艺不乏这样的新作佳作,从《这孩子像谁》《六月六》《川菜飘香》到《该怪哪个》《春梦姑娘》《如此爸爸》,再到《中华医药》《酒壮英雄胆》《听不懂》等,都是不同时代赢得众多观众喜爱的优秀曲艺节目。

以近两年的新创曲艺小品《一碗豆花饭》为例。该作通过一家网红豆花饭馆里发生的一段关于米饭的啼笑皆非的故事,既塑造了劳动致富的农民形象、支农为农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形象、新一代新型农村管理者形象,还借助幽默的方言、有趣的误会、巧妙的错位和圆满的结局,反映了粮食安全这一重大主题。其中较为重要的一点是,该作在表达上不简单宣讲大道理,而是用广大观众听得懂、看得明、想得透的语言、表演和物品映照现实、辉映主题——“豆花饭”是四川各市州区县乡镇村几乎都普遍存在的一种民间饮食,但受众却能从这最普通的小饭菜里品出大生活的趣味、甜蜜和美好未来,可以说这是一碗有滋有味、有情有趣、有意思有意义的农家幸福饭。

从这里可以看出,“人民性”既是出发点又是归宿点,更是曲艺长久以来的立足点,只有在作品的全流程中把握好了这一点,曲艺才不会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才能真正做到“你离人民有多近,人民对你有多亲”。

四、坚持曲艺的德育性

“无书不益人”,这是一句流传已久的曲艺艺谚,短短5个字却充分揭示了曲艺历来的德育功能。

提起“德育性”,总是会有不少人有意或者无意地误解、歪曲甚至是诋毁。“德育”不是说教,更不是单纯地板起面孔讲道理。恰恰相反,曲艺的“德育”是寓教于乐、寓庄于谐,是耳濡目染、润物无声,是生动的、鲜活的、快乐的、高级的。

曲艺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是道德宣化的重要载体,不仅以独特的艺术魅力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在“润物细无声”中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价值观、传播正能量。表演者以生动鲜活的艺术语言、说学逗唱的精彩技巧、传神辛辣的讽刺、温暖入心的观照、朴素平实的赞颂等丰富多彩的表演方式,惟妙惟肖地刻画人物、生动有趣地讲述故事、深入浅出地展示思想,让观众在笑声、掌声、欢呼声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着忠孝节义、诚实守信、勤劳勇敢等传统美德的教育。可以说,曲艺艺术在道德引领、文化传承、社会教化、审美提升和心理调适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天,新时代曲艺作品要善于在入情入理的说唱和机智精巧的乐趣中建立正面认同、典范形象和行为准则,善于通过情节安排和人物勾勒激发观众的共鸣和反思,引导观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充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新时代个人品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等良好风尚的建设和形成。

其实,四川长久以来的曲艺作品都在自然而然地践行着这样的任务和使命,如《梁山一百零九将》《棋魂》《剧场内外》《甄二哥奇遇》《中华家风》《暖阳》等都是兼具娱乐、艺术、审美、教化多重功能的代表作品。再如具有典型主题性的四幕谐剧《爱你到永远》,聚焦之前较少涉及的都市消防题材,借助3位女性的视角,讲述消防员的生活故事,在波澜起伏、悲喜交加的情节中掀起情感波澜、展示人物思绪、表达正向主题。这样兼具主题性和大体量的曲艺作品,既是艺术上的新实践,又是表现上的新突破,更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讴歌和诠释。

总的来说,曲艺的“德育性”几乎存在于所有的各色各样的曲种节目当中,或浓墨重彩地显现,或略施粉黛地铺陈,或磅礴雄浑如大山压顶,或清新灵巧四两拨千斤,或有板有眼好有腔调,或有说有笑自有奥妙。不论是哪种方式,皆是有教无类,以曲化人。

综上所述,新时代曲艺人对新时代曲艺艺术的提质发展,离不开在守正创新基础上对“四性”的更进一步、更深一层的探寻和开掘。

当然,这里说的“四性”绝不是割裂的存在,而是统一的、有机的、融汇的,好的曲艺作品离不开各思考层面、各制作环节、各推动力量、各层次创作的综合发力与全面整合,也只有这样,古老而传统的曲艺才能在新时代、新阶段、新征途焕发新风气、新面貌、新生机。

曲艺,从古至今,都应该而且也必须是老百姓最热心、知心、贴心的“朋友”。

(作者:李兵,中国曲协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李多,中国曲协谐剧艺术专委会委员)

(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