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六届六次全会精神,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之际,10月9日下午,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首次组织开展“在渝外籍人士走进人大”活动。
外国驻渝领事官员、在渝外国商协会及外资企业负责人、在渝常驻外国记者、外籍教师、留学生等来自20余个国家的外籍人士,通过实地参观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基层立法联系点、代表之家、市川剧院,了解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履职方式、协同立法、开展监督、搭建畅通民意表达平台、对外交往等情况,零距离感受全过程人民民主。
下午两点半,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王炯在市人大机关会见了外籍人士。王炯主任首先向大家介绍了重庆发展情况和市委支持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情况,并详细介绍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重庆市人大工作、重庆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等有关情况。
据介绍,为深入学习习近平外交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工作要求,助推我市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开展了本次活动,主动对外宣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庆实践及重庆建设成就。
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市委决策部署,持续围绕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加快建设中西部国际交往中心“三服务一中心”战略目标,进一步拓宽地方人大对外交往渠道,丰富地方人大涉外工作内容,常态化、制度化邀请各界人士走进人大,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了解人大工作,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庆实践,为助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人大力量。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世庆,秘书长周少政参加相关活动。
看现场
因开放而走进 因走进而了解
10月9日,对于来自卢旺达的重庆大学留学生陈伟(Nduwimana Celestin)而言,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在渝学习生活8年了的他,受邀第一次走进人民大厦。
当天,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首次组织开展“在渝外籍人士走进人大”活动,以开放之姿架起沟通之桥。外国驻渝领事官员、在渝外国商协会及外资企业负责人、在渝常驻外国记者、外籍教师、留学生等来自20余个国家的外籍人士参加了当天下午的活动,通过这一次难能可贵的经历,触摸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脉动,感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魅力。
参观的首站是人民大厦。在人民大厦一楼,市人大机关干部带领大家参观了图片展——
从1953年的一张选民证,到公民直选出6万余名区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从川渝携手共护嘉陵江一江碧水到对“一府一委两院”依法监督;从代表认领群众诉求,到帮助农民直播带货……大家一路听、一路看,了解图片背后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的工作亮点,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重庆的生动实践。
参观结束后,大家前往人民大厦8楼的常委会会议厅——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行使职权的地方。在这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们汇集民意、发表意见,依法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权力。
“宣誓的时候面向哪一方?”“我可以走上前感受一下吗?”在宪法宣誓区域,外宾们围在工作人员身边积极提问,也有人饶有兴致地站到宣誓位上,模拟宣誓。
参观的第二站,是位于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的基层立法联系点和代表之家。
“中心湾社区常住居民有3856户1万余人,居民们有着良好的自我管理社区事务的能力与热情。”中心湾社区基层立法联系点负责人张义清为大家介绍。
在办公楼二楼的会议室里,姚华全、周耿、黄雪莉等5名基层立法联系点信息采集员正在汇总、梳理群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修订草案)》的立法意见。
在这里,大家实地了解了基层立法联系点搭建畅通民意表达平台、发挥“民意直通车”的作用,以及部分人大代表工作站中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真实故事。
“很高兴看到所有公民都能够参与到决策过程中,并且提出建议。”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施启帆(Fabio Schina)对于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工作很感兴趣。
“重庆是一座桥都。一头连着立法机关、一头连着基层群众的基层立法联系点也是一座桥梁。”来自亚美尼亚的四川外国语大学教授王鹰(Rami Khalil)说。
结束在中心湾社区的参观后,大家又乘车来到重庆市川剧院。
据悉,今年9月1日起,四川省和重庆市分别施行川剧保护传承条例。这是全国文化领域跨省市协同立法的有益尝试。
在市川剧院,大家亲身感受了川剧魅力,仔细倾听川剧保护协同立法的故事,以及条例出台背后川渝立法工作者付出的努力。
新体验
20余国外籍人士在重庆人大按下“表决键”
■ 记者 颜若雯 宋婷婷
“为给大家一个更直观的体验,请大家入座,一起模拟体验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是如何履职行权的。”10月9日,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首次组织开展“在渝外籍人士走进人大”活动,来自20余个国家的30名在渝外籍人士走进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厅,深度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地方人大工作。
该会议厅是市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行使职权的地方。今年9月,在这里召开的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重庆市社会保障卡一卡通条例》(以下简称一卡通条例)。
据了解,一卡通条例是川渝协同立法的一项重要成果。条例要求,重庆市逐步把市民享有的公共服务事项都集中在一张卡上,实现“一卡通用”,同时和四川省实现“跨省通用”,给两地市民提供便捷的公共服务。
受到邀请后,外宾们入座,与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工作人员一起,对这部地方法规开展模拟表决。
电子表决器上,绿色代表赞成,红色代表反对,黄色代表弃权。指示灯闪烁后,大家按下了代表自己意见的按键。
“赞成35票。”前方的大屏幕实时显示表决情况。
法律规定,超过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二分之一人数赞成,法规才能够通过。重庆市人大常委会现有组成人员71名,这意味着赞成最少达到36票才能通过。
“通过”或“不通过”,都真实客观汇集按键人的意图,展示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的过程。
“真实情况是,一卡通条例获得了61票赞成,得以正式出台。”工作人员介绍,法规出台后,市人大常委会还会通过普法宣传、执法检查等方式,推动法规取得实际效果。
随后,外宾们前往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中心湾社区,了解基层立法联系点运行情况。
该基层立法联系点收集的165条立法意见被吸纳写入28部地方法规,一卡通条例就在其中。
体验法规表决并见证立法民意直通过程后,公众有序参与、形式生动活泼的立法工作给外宾们留下深刻印象。
“以前我认为,法律只会由最高层决定,但现在我发现,即使是自上而下的立法行为,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四川外国语大学外籍教授王鹰(Rami Khalil)认为,这显示了一种真正的民主方式,非常健康并且充满活力,也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将人民放在第一位,这正是民主的伟大价值所在。
接下来,市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拓宽地方人大对外交往渠道,丰富地方人大涉外工作内容,常态化、制度化邀请各界人士走进人大,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庆实践,为助推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人大力量。
谈感受
了解人大工作后 外国友人说了啥
刚刚过去的9月,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了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大会。
70年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如今已牢牢扎根中国大地。
重庆市人大常委会首次组织开展“在渝外籍人士走进人大”活动是一次难得的机会,30名外籍人士第一次走进市人大机关,第一次与重庆人大工作者深度对话。
4个小时的开放活动高效而紧凑,外籍人士们跨越不同国家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差异,沉浸式体验人大制度,深入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庆实践。
他们还畅抒己见,表达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的新感受、新认识。
我认为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活动,感谢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外办给我们机会了解中国的立法过程。期待参加更多这样的开放活动,以此增进对人大助力重庆对外开放相关工作的了解。
——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施启帆(Fabio Schina)
民主是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这次实地走访和听取详细的介绍,进一步加深了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了解。中国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为其他国家提供了有益参考,特别是那些社会文化多元、多民族、地域广的国家。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5周年,也是匈中建交75周年,希望匈牙利与中国之间的良好关系和合作能够成为世界各国的典范,并有助于基于相互尊重以创造更加和平的未来。
——匈牙利驻重庆总领事百里(Balint Czagel)
在这里,我了解到老百姓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告诉人大工作机构,让相关部门及时处理,这一点中国立法机构做得非常棒!我是一名俄语老师,课堂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就是“读懂中国”,我会给学生们讲讲有关人大的知识,如果他们知道我参观了什么地方,他们一定会很羡慕。
——四川外国语大学外教金淑贤(Zlata Molitvina)
对比我多年前第一次来重庆看到的景象,我认为这些年重庆多方面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次开放活动又加深了我对重庆政治、文化等方面的了解。现在,川渝两地通过立法来进一步促进川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这非常好。希望川剧能够得到持续的保护传承,让更多的外国人感受到川剧的魅力。
——重庆韩国人商会事务局长韩畯旭
我在重庆学习生活8年了,这里是我的第二故乡。参加活动前,我已了解一些人大工作,但在现场聆听亲历者的讲述,又是一种不同的感受。这次活动让我感触很深的一点是,从落实国家政策到倾听普通民众的诉求,重庆人大都做到了,这是一种全方位的履职。我认为,重庆人大积极参与重庆的建设与管理,为重庆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重庆大学留学生陈伟(Nduwimana Celestin)
我正在学习和研究中国法律,主要围绕环境法开展学术研究。参观中我了解到,川渝通过立法为保护嘉陵江水环境作出了贡献,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我准备把川渝两省市人大的相关工作写进论文中。
——西南政法大学留学生允乐(Galib Hossain Priy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