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智库:推行对华“去风险”阻力重重

2024-10-24 00:00:00何妨吟
当代党员 2024年20期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2023年3月正式提出对华“去风险”主张,意在以泛安全化和政治化伎俩干扰中欧务实合作。然而,由20多家欧洲智库联合撰写并于近日公开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对华“去风险”主张在欧洲国家推行过程中遭遇重重阻力,远未成为欧洲各国政府和社会共识,在欧洲多国商界中,广泛存在反对欧盟对华“去风险”的情绪。一些欧洲国家的政界和学界认为,所谓对华“去风险”,背后实际是美国驱使推动,根本不符合欧洲自身利益。

欧洲内部就对华“去风险”持不同态度

这份题为《关于欧洲对华“去风险”的国别视角》的报告,由法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英国等20多个国家的主流智库联合撰写,其中包括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德国墨卡托中国研究所、英国伦敦国王学院刘氏中国研究所等欧洲知名智库,充分体现了欧洲主流学界关于对华“去风险”主张的最新认知。

报告显示,欧洲内部在对华“去风险”主张上的立场大致分为四类:

一是提前采取对华“去风险”行动的国家,以法国、英国、意大利、捷克、丹麦、荷兰、立陶宛为代表。这些国家在冯德莱恩提出对华“去风险”主张前,就已着手采取意在降低所谓“中国风险”的措施。比如法国长期主张在欧盟层面建立更强大的经济安全工具,推动欧盟出台产业政策。荷兰政府自2018年以来阻止多起中资企业在荷收购案,2019年禁止芯片制造商阿斯麦公司向中国出口最新芯片制造技术。

二是支持对华“去风险”主张的国家,以瑞典、芬兰、比利时、波兰为代表。这些国家在冯德莱恩提出对华“去风险”主张后,选择与欧盟委员会保持一致,瑞典、芬兰等国还与欧盟密切协调对华“去风险”的具体办法。

三是谨慎接受对华“去风险”主张的国家,如奥地利、德国、保加利亚、希腊、爱尔兰、斯洛伐克、西班牙、葡萄牙等国。这类国家的特点是口头上支持对华“去风险”,但也担心过度对华“去风险”会损害其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德国既希望努力对华“去风险”,又致力于与中国维持广泛贸易,不愿意扮演对华“去风险”的“领头羊”,而是希望“走自己的路”;奥地利、葡萄牙试图在支持欧盟对华政策和保持与中国友好关系之间取得平衡;西班牙则认为去风险是“必要的”,但反对以零和博弈的心态看待中国;希腊通常不将中国视为“风险”,不愿意主动对华“去风险”,而是在西方大国推动下被动参与对华“去风险”进程。

四是反对对华“去风险”主张的国家,即匈牙利。匈牙利在对华“去风险”方面采取了和其他欧盟成员迥异的立场,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强烈反对对华“去风险”,并为匈牙利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国投资而感到自豪。欧尔班2023年10月在北京出席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公开表示欧盟鼓吹对华“去风险”是推动世界进一步分化成两个对立阵营,而匈牙利感兴趣的是一个建立在互联互通基础上的世界。

对华“去风险”在欧洲多国不得人心

报告显示,相对于对华“脱钩”而言,对华“去风险”这一表述被更多欧洲国家政治人士采纳,其背后原因可能是由于这一概念相对模糊和灵活,而非像“脱钩”那样鼓吹极端对立。

值得注意的是,在约10个欧洲国家中,对华“去风险”主张并没有成为政界和媒体讨论的焦点。其中有的国家是因为所谓对华“依赖”程度较低,有的则是希望保持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以保加利亚为例,该国食品、葡萄酒和玫瑰精油产品对华出口规模达到5亿美元,且预计还会快速增长,所以保加利亚愿意留在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内。

报告中多次论述,不少欧洲国家,即使是一些在政府层面支持对华“去风险”的国家,也意识到与中国开展务实合作、保持紧密经济联系的重要性。比如,虽然丹麦的国防和情报部门屡屡炒作“中国风险”“中国威胁”,但是丹麦国家银行2023年发布的报告显示,丹麦企业如要保持在绿色转型浪潮中的前沿地位,就难以离开中国提供的稀土、太阳能电池和锂电池。

在芬兰,涉及对华“去风险”的舆论基调较为温和。一项民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芬兰受访者认为中国在经济方面对于芬兰的作用十分重要。芬兰当局认为,来自中国的绿地投资整体上带来的是机遇而非威胁。

在意大利,尽管意大利总理梅洛尼上台执政后,出于对华“去风险”考虑决定退出共建“一带一路”合作,但意大利商界的大多数企业仍然倾向于与中国建立牢固的联系。圣保罗银行集团等大型企业继续将中国视为“业务前景非常广阔”的市场。同时,意大利一些地方政府也不愿意参与对华“去风险”。据媒体报道,大约有10个意大利城市和意大利伦巴第大区布雷西亚省在积极寻求和中国地方政府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合作。

在荷兰,尽管该国多个政党近年来屡屡炒作对华“去风险”,但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2023年开展的“外交事务”年度民意调查显示,实际上在荷兰民众看来,“对中国的依赖”在各类风险中仅排名第50位,“提升国内制造业”反倒在各类风险中位列第三。荷兰的商界和学界中都有反对对华“去风险”的声音。比如荷兰芯片企业阿斯麦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彼得·温宁克认为,采取对华出口管制只会倒逼中国更加善于创新。

美国是欧洲对华“去风险”的幕后推手

报告中多次提及,美国是欧洲多国对华“去风险”的幕后推手。比如,在解释捷克、荷兰等国家为何会成为较早采取对华“去风险”政策的欧洲国家时,报告中就明确指出,这些国家受到美国推动与中国“脱钩”压力的影响。

报告指出,捷克推进对华“去风险”的进程源于捷克一些媒体和部分政党的鼓吹以及一些由美国民主基金会资助的智库的推动。尤其在网络安全议题上,美国的想法和资金赞助是“捷克采取针对中国举措的驱动力,这种驱动要比欧盟的推动作用大”,“捷克媒体几乎没有提及这一点”。

布拉格国际关系研究所前高级研究员鲁道夫·弗斯特在报告中披露,2019年捷克反间谍机构负责人由于对涉华议程高度重视而被美国中情局授予乔治·特尼特对外合作奖。

报告还明确说,美国政府在“让荷兰政府意识到来自中国的风险”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据荷兰媒体披露,美国国防部曾向荷兰政府施压,要求阻止一家中国企业于2018年收购一家陷入困境的荷兰芯片公司。这个案例凸显了美国政府在参与对华“去风险”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欧盟鼓吹的“去风险”主张目前主要是针对中国,但其中也包含欧盟对美国的担忧,尤其是在数字领域。欧盟27个成员国2023年下半年共同撰写的报告《韧性欧洲2030》隐晦地提到欧洲在数字领域对美国的依赖。该报告说,亚马逊、微软和谷歌3家美国数字企业在欧洲云存储市场的份额超过70%,欧盟使用的云服务中只有14%是由欧洲企业生产的,欧洲人产生的数据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存储在欧洲土地上,在欧洲发生的数字支付只有十分之一由欧洲企业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