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积极发展科技金融”的重要性,并提出需要“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加强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科技金融是一种金融模式,它通过银行业务、证券交易、保险服务、风险投资、抵押贷款、信用担保等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为科学研究、技术转化以及科技型企业的成长提供资金支持。构建高质量科技金融体系对于推动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实现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互动以及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以科技创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与科技创新的内在紧密关联。鉴于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以及新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的浪潮,加之人民的新需求,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在中国迈向现代化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以科技创新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历史经验与理论指导下的战略抉择。马克思指出“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进一步阐明了科技进步对于推动生产力发展及生产关系变革的重要性,这种变革促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到了大规模机器工业阶段。因此,科技创新被视为人类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关键驱动力。通过科技创新来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体现了全球各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共同路径,而且是对马克思科技观在中国背景下的具体应用与发展。进入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源泉,是提升生产力质量的核心要素。”这不仅是对科技创新重要性的重申,同时也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理论之上的一次理论创新。
科技创新是大国崛起背景下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强国需要强大的科技治理体系和能力”的论述,深刻揭示了科技创新在大国崛起中的历史逻辑。自工业革命以来,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飞跃,引发了产业结构和社会形态的重大转变,成为大国崛起的重要驱动力。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重塑世界格局。基础研究的持续深入不断拓展人类认知的边界,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等前沿技术的突破性进展正引领着新一轮的链式变革。科研范式的转变、学科交叉融合的加速以及数据驱动的创新模式,共同构成了科技创新的新趋势,为大国崛起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
科技创新是通过技术突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需求与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的论断,深刻阐明了科技创新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日益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国正处于推进现代化、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作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对于推动生产关系变革、形成新质生产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近年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但在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等方面的研发能力仍存在不足,面临着外部技术封锁和竞争压力。因此,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之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优化创新生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技术突围和关键领域的自主可控,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保障。
科技金融赋能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核心任务,制定并推出了一系列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性措施,其中明确指出了深化科技金融改革的关键点和发展方向。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上,发展科技金融已成为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加速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需求。
科技创新离不开科技金融的支持。从理论逻辑看,科技创新是一个复杂且资本密集的过程,它涉及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创新,再到产业应用的多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伴随着大量的资金需求和风险。在这一过程中,科技金融通过有效集聚社会资本、优化配置资源、精准发现价值并科学管理风险,成功实现了科技创新价值的最大化与可持续投入机制的构建。具体而言,银行信贷等间接融资方式在支持大规模、风险相对可控的创新项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而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则更加契合高风险、高成长潜力的引领式和颠覆式创新需求,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更为灵活多样的资金支持。这些资金不仅投向研发活动,还涵盖了项目评估、风险管理和管理者监督服务等,对于科技成果转化尤为关键。从历史经验看,科技金融在工业革命和大国崛起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英国商业银行体系的支持促进了蒸汽机的广泛应用,确立了其19世纪的世界领导地位。随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的投资银行体系推动了电气技术的普及,助力美国崛起为全球超级大国。进入第三次工业革命,美国的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为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提供了支持,保持了其经济的领先地位。
科技金融为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实体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根基,其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强力驱动。首先,科技金融通过优化资源配置,促使资本流向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关键性领域,推动了中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这些领域通常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附加值和成长潜力,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科技金融的支持使得这些产业能够迅速获得研发资金、市场拓展资金等关键资源,加速了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升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其次,科技金融促进了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推动了产业链的延伸和升级。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和创新模式,传统产业得以焕发新的生机,实现了从低端制造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的转型升级。同时,科技金融还支持了新兴产业的快速成长,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生物科技等,这些新兴产业不仅推动了产业链的延伸,还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了更加完善的产业链条和生态系统。此外,科技金融还促进了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通过设立区域性的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创新基金等,科技金融有效促进了区域内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创新,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集聚的发展。
科技金融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科技驱动力。在当今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汹涌浪潮中,中国正坚定不移地推进建设科技强国的伟大战略,在此过程中,科技金融在助力原始创新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及多元化金融服务供给方面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科技金融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灵活的资本运作方式,为初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以及科研机构提供了急需的研发资金和市场拓展支持,极大地激发了全社会的创新活力。在资金链的构建上,科技金融通过风险投资、政府引导基金、银行贷款、资本市场等多种金融工具的组合运用,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金融服务体系,有效缓解了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此外,科技金融还促进了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的紧密衔接,为中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发展储备了大量高素质人才,加速了中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步伐,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取得了显著成就,科技金融也随之快速发展。然而,为了更好地适应科技创新的需求,科技金融体制仍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首先,科技与金融的内在逻辑协调存在挑战。科技创新具有高风险、快速迭代和收益不确定性的特点,这对金融业的传统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原则提出了挑战。风险与收益的平衡变得复杂,尤其是信贷资金通常以固定利息为回报,难以实现与高风险相匹配的高收益。此外,科技创新的长期回报周期与金融机构的短期财务管理要求之间存在矛盾。同时,激励与约束之间的平衡也需要更加精细化的设计,以确保在鼓励信贷投放的同时,能够有效防范道德风险。这要求金融机构在产品设计、风险评估和激励机制上进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企业。
其次,科技金融供需结构的匹配问题亟待解决。当前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在内部构成比例和结构上存在不合理之处,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均衡度、匹配度和精度不足,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类型和阶段的投融资需求。融资结构的不合理性表现在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比例失衡,科技研发阶段的高风险和不确定性更适合由直接融资和股权融资支持,但我国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此外,长期资本的形成机制尚不完善,银行业中长期贷款比重不足,保险业存在“长钱短投”的问题。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而言,其长周期融资需求与创投基金的短存续周期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同时,对种子期和初创期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支持力度不足,资金更多倾向于投资创新链后端的产业化项目。这些问题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优化来解决,以实现科技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
最后,科技金融服务能力的适应性问题也不容忽视。科技创新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金融机构加强能力建设。产品研发方面,需要针对科技企业不同成长周期和行业特点,设计更加精准的专属金融产品。现有的金融产品,如银行信贷、信托贷款等,往往无法满足科技型中小企业特定的融资需求。风险控制机制方面,需要开发更加适合科技企业的信用评价和定价模型。此外,金融机构的专业水平也需要提升,包括建立专门的经营机构、专项管理机制和专业运营团队。这要求金融机构加强行业研究,提升对科技型企业的理解和服务能力,同时也需要加强金融科技的应用,提高服务效率和风险管理水平。
构建高质量科技金融体系
科技创新活动往往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等特点,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科技金融的发展面临资金价格高、周期偏好短、风险偏好小、行业认知低等问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完善长期资本投早、投小、ovKVn2fq0xYlM9a47r5/yg==投长期、投硬科技的支持政策。这既是当前科技金融工作的短板,也是今后工作的重点。为了高质量地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亟须构建与科技创新高度适配的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深化科技与金融内在逻辑的协调机制。一是构建风险补偿与分担的多元化机制至关重要。政府应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为金融机构提供损失补偿,同时促进社会资本参与风险共担,实现风险与收益的匹配。繁荣风险投资与私募股权市场,通过股权融资方式吸引长期资本投入科技创新。二是需要调和短期与长期利益的矛盾,强化长期融资机制。鼓励银行增加中长期贷款,政府设立专项基金,聚焦长期战略项目,引导社会资本形成长期投资理念。三是建立科学的尽职免责制度,明确金融机构的责任边界,加强科技企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促进企业诚信文化的形成。
优化科技金融供需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一是拓宽直接融资渠道,促进融资结构优化。完善资本市场体系,为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科技企业提供合适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同时,引导银行开发创新的信贷产品与服务,增加间接融资的多样性,实现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的相互补充。二是增强长期资本供给,满足长期投资需求。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手段,激励长期资金投资科技创新领域,优化创投基金监管政策,鼓励设立长期创投基金。三是加大对早期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早期科技企业,加强孵化器、加速器等平台建设,提供全方位支持,加速企业成长。
强化科技金融服务能力,提升服务适应性。一是推动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针对科技企业不同成长阶段与行业特性,研发专属金融产品与服务,满足科技企业“小额、快速、高频”的融资需求。推广金融科技应用,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与精准度。二是完善风控机制,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构建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结合科技企业特点建立信用评价模型,提高风险识别准确性,强化风险缓释措施的应用,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敞口。三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与专业培训。鼓励金融机构设立科技金融专营部门,增强服务专业化水平,投入更多资源培育和吸引科技金融领域的人才,提升服务科技创新的专业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本文第二作者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郑燕)
责任编辑:陈希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