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久负盛名的船舶力学界泰斗,为发展我国舰艇抗水下爆炸与核空爆关键技术做了开拓性工作;他持之以恒地从事船舶流固耦合力学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系统性研究,使我国的技术水平始终处于国际前列;他坚持推动深海装备技术的论证、团队建设与研究开发,取得突破性进展。
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船舶力学与船舶工程专家吴有生。
1964年,吴有生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67年,吴有生完成研究生学业,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毕业。之后,他来到位于无锡的七〇二研究所工作,从此开启了他与中国船舶工业半个多世纪的不解之缘。
当时,我国舰艇研制工作基础薄弱,迫切需要基础理论学科保驾护航。年仅25岁的吴有生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成绩来。他一头扎进实验室,开始舰艇抗爆试验研究。
江南的夏夜,闷热而潮湿。为了对付肆虐的蚊虫,吴有生头戴草帽、脚套雨靴,坐在昏黄的灯光下查阅资料、绘制图纸,汗水浸透了衣衫,他仍心无旁骛……
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吴有生凭借扎实的力学基础和对工程实际问题出色的分析能力,与团队创造性地建立了一套在核空爆作用下舰船结构弹塑性变形的工程分析方法和等级预报方法,为战术论证和抗核加固设计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为此荣获了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全国科学大会奖。他和团队还发展了水下爆炸作用下舰船结构动响应与设备冲击环境条件的试验与预报方法,先后获得多个省部级奖项。
水弹性力学是世界船舶科研领域的一门新兴分支学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20世纪70年代末,吴有生瞄准这一崭新领域,认真研读、探索当时国际上发表的为数不多的论文,很快把握了这一学科分支的实质和内容。1980年,他受邀到实力雄厚的英国伦敦大学进修与合作研究。在此期间,他把水弹性力学理论从二维向三维推进了一大步,引起了国际力学adfe5f27a67735468a1e7f5cee70bcdd界的瞩目。
回国后,吴有生组建起一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研究团队,不断拓展开阔海域中船舶水弹性力学分析方法,建立了适用于大浪中船舶的三维非线性水弹性力学理论;又针对采用浮式结构物提高南海岛礁海域综合保障能力的现实需求,建立了复杂浅海地形环境中的浮体三维水弹性力学理论。这些研究始终处于世界最前沿,有关方法与软件成为国内外有代表性的实用工具,受到国际海洋工程界的高度重视。
出于对国家船舶与航运技术发展战略的思考,吴有生十分关注新型高性能船舶技术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他把三维水弹性力学分析工具应用于我国首艘千吨级小水线面双体海洋测量船,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因此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为提高我国海军装备的声隐身性能,吴有生带领国内声隐身技术领域专家,开展了20余年的发展战略与技术途径研究,致力于建立较完整的技术体系,确定前沿技术攻关方向。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标志性成果脱颖而出,为我国船舶工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中国造船工业的技术支撑、前沿学科发展的主导单位和对外窗口,七〇二所担负着中国船舶科学技术攻坚开拓的尖兵责任。吴有生先后担任过七〇二所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他深知肩头担子之重,似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不知疲倦地运转着。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吴有生认为,深海是未来人类开发、利用海洋中最重要的领域,也是世界海洋科学、经济、军事竞争的制高点。从20世纪90 年代开始,他就努力推动深海装备、技术的研究。他带领船舶界专家经多年努力,促成了我国7 000 米深海载人潜水器于2002 年立项研制。在他的支持下,七〇二所由徐芑南任总设计师,老、中、青结合组建强有力的团队,成功研制了7 000米级载人潜水器“蛟龙”号。2012年,“蛟龙”号到达了7 062米的深海,刷新了当时的世界载人深潜纪录。
然而,“蛟龙”号的研制还在进行中,吴有生就投入更高层次的大型深海装备技术研究的全面策划中。
在科学的海洋中,吴有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忘我地燃烧自身的能量。从刚参加工作起,他就养成了每天仅休息6个小时的习惯,更没有节假日的概念。他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第二天却依然精神抖擞地出现在办公室。正是凭借着苦干实干的精神,吴有生不断在科研领域取得新的进展。
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已使吴有生超然于物外。一次,在某个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有人对舰艇定量声学设计心存疑虑,吴有生则认真分析定量声学设计的必要性、现状以及发展前景,一口气讲了半个小时,可谓苦口婆心、情真意切。他的激情,已经积淀为对科学和理想不懈追求的执着与坚韧。
吴有生深知,要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必须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自1984年具备博士生导师资格起,他就把很大一部分的精力投入培养学生的工作中。
吴有生言传身教,始终将爱国主义精神作为培养学生的基本点。他还时常教导学生,从事科研工作要有全局观、主动性和开拓精神,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吴有生给学生的第一印象是和蔼、风趣、知识渊博。尽管每天工作十分繁忙,他对学生的要求也从不会降低。课程学习、论文选题、毕业答辩等每个环节,他都亲自把关,时刻关心着学生的成长和进步。在他的身上,大家不光看到了科研工作者勤奋、严谨的个人魅力,更看到了科技创新精神的传承。
(责任编辑:白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