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出的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提出了生命教育的内涵,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是基于人的生命本质基础,满足人性要求,指向多层次理解生命意义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在中职学校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他们珍爱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情感,教会他们正确对待学习及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努力学习、快乐成长,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为自己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其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信念、有技能的大国工匠,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添砖加瓦,发挥其最大的生命精神价值。
生命精神是指个人的精神或人格方面的发展和体验。它与物质或肉体生命相对,涉及个人的意识、情感、意志和自我认知。以下是关于生命精神的详细解释:
生命精神可以理解为个人的人格或自我,涵盖思考、情感、意愿和自我理解的领域。它与物质存在形成对比,后者专注于物理身体在物质世界的体现和需求。生命精神的成长与个体的心理健全和幸福感紧密相连。正面的情感状态,如喜悦、欢乐和满足,有助于生理健康,而负面情绪,如忧虑和压力,可能对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在人生的多个层面中,生命精神占据了重要的第二层次。在此阶段,人们开始心灵上摆脱物质的束缚,主动选择简朴,展现出平和、超然、随和、乐观和无私的品质。正面的能量,如乐观和希望,能够支持身体健康,舒缓病患的压力和紧张,同时对抗由严重疾病引发的消沉和绝望感。然而,负面情绪如焦虑和紧张可能会扰乱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平衡,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失调,进而产生身体上的不适。总之,生命精神构成了个体的核心,它塑造了情感反应、心理状态以及与物质生活的相互作用。通过强化积极的精神层面,可以全面增进个人的健康和幸福。
(一)家校对生命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生命教育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尤其是对身心发育还不健全的学生来说,对其人格塑造、心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从我国当前生命教育开展的情况来看,这类课程得到的重视程度并没有我们认为的那么高,这不仅仅是单方面的,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没对生命教育给予足够且必要的重视。家庭方面,部分家长最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往往忽视了孩子在发育过程中面临的生理心理变化、人际关系困惑、学习生活困难等众多问题。学校方面,部分学校弱化生命教育,更多以理论课和技能操作为主,对于生命教育流于形式,且活动形式、主题单一。大部分学校都是开展主题活动,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渗透到活动中,但是部分学校的活动主题单一且无趣,往往更偏向理论的讲解,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且没有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给人形式大于内容的观感。
(二)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力量薄弱
很多学校原有的教学队伍就存在着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就更别谈组建一支高素质、高能力的生命教育教师队伍了。一般学校会安排班主任、思政课教师等相关学科教师兼任,缺乏对教师进行正规、系统的生命教育认知的培养,建立关于生命教育的理念、内涵、教学目的、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的教育框架就更无从谈起。同时,部分教师并不认为开展生命教育的对象是所有学生,认为对有心理疾病、存在生命隐患的学生才有必要开展,且应由心理教师介入;还有部分教师觉得生命教育不需要专门设置一门课程,只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提一下就行,缺乏对生命教育认知的基本素养,这些不利因素都影响了学校生命教育的开展。
(三)学生自身对生命意识认识不成熟
生命意识指从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四方面来体现生命主体对生命的自我理解和认识。认知方面,部分学生对生命认知已经形成初步认识,但面对死亡还存在认知上的偏差。情感方面,虽然大部分学生是阳光、乐观、积极向上的,但是还有些学生存在自卑心理,没有学习动力。意志方面,虽然大部分学生具备承受压力、挫折的能力和耐力,但是仍有部分学生意志力薄弱,抗压能力差,心理问题突出,面对打压容易受挫,产生不稳定情绪。行为方面,很多学生虽然已经有了分辨是非的能力,但面对外界诱惑时,部分学生还是容易沉迷于网络,消极学习,甚至不尊重生命,法律意识淡薄。这些行为反映了不少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四)学校生命教育教学管理欠缺
这主要体现在五方面:一是教育内容需要更新。目前,部分中职学校的生命教育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健康和安全等教育主题,而忽略了性教育、情感教育和艾滋病预防等现代课题。二是教育方式需要改进。一些中职学校的生命教育往往采用纸上谈兵、灌输式教育,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学生很难真正理解和接受。三是教育资源需要整合。部分中职学校的生命教育资源比较零散,需要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包括医疗机构、社会组织等,共同推进生命教育。四是教育效果需要评估。中职学校的生命教育需要进行效果评估,了解学生对生命教育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及时调整教育方法和内容,提高教育效果。五是教育责任需要明确。中职学校的生命教育是全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明确教育责任,加强教育管理和监督。
(一)从学校层面讲
1.握时机,将生命精神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我国大学教育中生命精神教育的课程没有完善,只有少数高校开设了此类课程。生命精神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零起点。因此,高校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生命精神教育工作,从学生入学开始,根据年级和学生专业特点开设相应的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树立生命意识,增强生命责任感。
2.因材施教,开展丰富的生命精神教育活动
高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分析学生特点,认识到学生的年级、性别、专业等差异性,在工作中有重点,有特色。教育活动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点和关注的热点,注重短期与长期效果,不断丰富活动形式。学校通过主题文化活动,主题班会,团日活动等提倡全校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自身生命精神价值,感受生命的珍贵;通过优秀学生事例,班干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感受生命的美好。总而言之,高校在实际的工作中,要立足实际,将工作落实到实处,避免活动形式化。
3.强化服务,打造生命精神教育的专业队伍
生命精神教育是建立在心理学、伦理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人文教育。它有更强的实效性、针对性和专业性。因此高校在德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打造经过专业化训练的教师队伍。教师在开展授课或者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能够把握学生心理特点和现状,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结合社会热点,引导学生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这支教师队伍要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和较高的学生管理能力,不仅仅是教授理论知识,更要把理论落实到实践。
4.建立健全保障体系,确保生命教育学科渗透的有效运行
一是建立生命教育管理制度。将生命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赋予相应学时,建立生命教育的常态化管理和运行机制,确保生命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拥有同等的教学地位。二是搭建生命教育的教学体系。以系统理论为指导,开展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顶层设计,搭建生命教育教学体系,使生命教育目标与社会发展要求、学生个体发展规律相结合;凸显学校特色、专业学科特点;充分调动学校资源,丰富生命教育内容、层次及形式,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规划新的教学策略。三是建立生命教育师生教与学双向评价机制。首先,通过学生对教师生命教育的定期评价机制,促使教师准确发现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方法选择等方面的不足,从而及时弥补,推进生命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其次,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身心发展指标变化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定期评估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生命安全认知能力等,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促其健康成长。
(二)从个人层面讲
1.积极主动学习,拓展生命精神学习的途径
大学生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吸收知识。通过课堂学习,网课学习,听讲座,参加培训等途径加强对生命精神教育的认识与认知。学生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生命精神的本质,生命精神的价值和意义以及如何提升自我生命价值,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等。在学习的过程中,面对生活与学习的问题,大学生要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客观冷静地思考和处理问题,不冲动,不盲目。
2.重视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大学生要充分重视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书本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走出校园,走入社会,通过实践活动锻炼自己。比如通过支教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等体会生活的不易,由此感知生命精神的深度和广度。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要积极向老师和家长求助,合理表达诉求,接受更专业的帮助。
3.充分认识自我,增加自身价值
学生在探索生命精神价值的过程中,要抓住学习机会,充分认识自我。苏格拉底曾说“认识你自己”。通过学习和实践活动,大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发现自己的兴趣与关注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发扬长处,弥补不足。通过生命精神教育活动,学生要不断增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共情能力,从而找到自信,增加自身价值。
(三)从家庭层面讲
1.营造和谐友爱的家庭氛围,做好对子女生命精神的启蒙教育
家庭是孩子生命精神启蒙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教育观点对子女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家庭氛围和谐,家中充满爱与包容,子女的安全感和责任感更强烈。父母做好对子女生命精神教育的引导,帮助孩子意识到生命的重要性和独特性。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要关注孩子的想法和心理情况,经常与孩子沟通,产生共情,给孩子营造一种积极而幸福的生命体验。这种体验使子女感受到生命的美好,爱的美好,唤醒内心的生命情感,从而对自我和他人给予关爱。
2.父母加强自身学习,配合学校做好生命精神教育工作
很多父母对自身的角色定位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不懂得怎样才能做好父母。因此父母要加强自身的理论学习,学习家庭教育和生命精神教育的知识。在孩子步入大学后,对孩子也要给予关注,加强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同时,作为父母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为孩子做好榜样。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父母课堂、父母线上交流平台和邀请家长来校参加活动等形式加强家校联系,形成合力,为学生成长助力。
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帮助青少年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在中职学校构建生命教育课堂,目的是在中职生成长的关键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提高生命教育的质量。因此,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在参与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组织主题丰富的生命教育课堂、构建丰富的生命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紧密的家校沟通与合作,让学生能够对生命有充足的认知和了解,发自内心地认识到要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泰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中职生生命教育探索和实践》(课题编号:tjkzd2021-025)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港中等专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