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关注社会公平、强调人文关怀,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为乡村振兴构筑了坚实的理论基石,其专业技能为乡村振兴拓宽了实施路径,社会工作的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当前,乡村振兴仍面临一系列问题,如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民文化水平有待提升以及乡村环境较差等。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要通过拓宽经济收入来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化水平以及改善乡村环境等多方面的努力,旨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作为我国农村工作的核心,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手段。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关注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还需要解决一系列实际问题,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水平有待提升等问题。社会工作以“助人自助”为宗旨,运用其独特的技巧和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的重要作用,既是应有之义,也是必然要求。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意蕴和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
(一)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为乡村振兴构筑理论基石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技能不断提升,逐步形成了以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为核心的工作模式。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社会工作者运用其专业技能,针对农村地区的个体和家庭问题积极开展工作,依据每个个体及其家庭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并积极挖掘个体及其家庭潜力,利用各种有利因素,解决乡村振兴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社会工作者针对农村留守女性、无业青年开展就业促进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课外辅导和兴趣小组活动等。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村民间的交流与沟通,还为不同年龄、不同阶层的村民提供了个性化的帮助和自我提升的机会,推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利用社区工作的专业方法,整合村庄内的资源,促进村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解决农村环境、邻里关系等问题。社区工作还激发了村民的主体责任意识,使村民主动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增强了村民的归属感、认同感,提升了村庄的凝聚力,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力量。
(二)社会工作的专业技能为乡村振兴拓宽实施路径
社会服务致力于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通过改善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来解决社会问题。该领域已经发展出一系列独特的技术和方法。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要求,需要通过资格考试,以证明自己已经掌握了所需的专业知识,这是参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接受专业培训的社会工作者,提高了沟通、组织和建立专业关系的能力。社会服务参与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保证了工作质量。
社会工作者使用专业的调查和分析技术,能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和中立的评估,弥补了某些地方政府工作人员在评估知识和系统方面的不足。这种评估能力的发挥,与政府工作形成了互补优势,确保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社会服务在乡村振兴中扮演了独特的角色,它通过专业技能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使得乡村振兴的实施途径更加多元化和高效。
(三)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文关怀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人才是至关重要的资产,是推动农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人才的发展不仅能直接推动农村的进步,还能对文化、组织、生态和产业等多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形成良性循环。社会工作者作为农村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不仅熟悉社会工作专业知识,还能综合运用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为农村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支持。社会工作者凭借其深厚的知识储备,能够在宏观规划和微观操作层面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加精细化和人性化的服务。农村面临的挑战,如资源匮乏、文化素养和教育水平较低等问题,需要社会工作者运用其专业技能来解决。政策制度的扶持虽然能够提供一时的帮助,但社会工作者通过跟进服务、定期回访、资源链接和建立帮扶制度等措施,能够持续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农村现代化的步伐。社会工作者还助力村民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公民义务,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使得乡村振兴的过程更加温情,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浓厚的人文关怀。通过这些努力,社会工作者为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增添了更多的人本色彩,使得乡村振兴的过程更加符合村民的实际需要。
二、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
(一)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尽管我国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许多农村地区仍然依赖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缺乏现代化的农业技术和设备。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产品质量和产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长。许多农村地区产业结构单一,导致农村经济的稳定性较差,受自然灾害和市场需求变化的影响较大。农民的收入来源也相对单一,很难实现多元化增长。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大量农民涌向城市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人口流失导致乡村劳动力减少,乡村经济无法得到有效发展。乡村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老年人和儿童成为乡村的主要居民,进一步削弱了乡村的发展潜力。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一些乡村由于交通不便,农民出行困难,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也受到限制。这不仅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也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教育资源不足导致乡村学生的教育质量受到影响,医疗服务的缺乏使得农民的健康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生活垃圾和污水常常未经处理就被随意倾倒,这不仅破坏了乡村的生态环境,也严重降低了村民的生活品质。乡村地区的供水供电系统也面临着老化问题,导致供水供电不稳定,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乡村人口的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资金不足制约了乡村的进步,使得现有基础设施的翻新和先进设备的引进难以满足需求。缺乏现代化的硬件设施,限制了乡村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收入增长。
(三)文化水平有待提升
受限于地理原因和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思维,乡村地区的居民接触外界文化的机会有限,视野受到限制,难以与现代经济发展的步伐保持一致。这种文化水平的局限不仅体现在村民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水平上,也反映在他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由于缺乏与现代社会的接触,村民的思想观念保守,对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较低,限制了乡村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农村地区的文化主要局限于本土的风俗习惯和社交活动,导致乡村文化的传播与互动方式单调。乡村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主要依赖于传统的口头传播和人际交往方式,缺乏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和平台。这使得乡村文化难以与外界文化进行有效交流和融合,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文化的封闭性和落后性。
三、社会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一)拓宽经济收入来源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社会工作肩负着重要的使命。社会工作者的工作重心不仅仅在于直接援助处于困境中的群体,更在于深入挖掘乡村的内在潜力,激活乡村经济的活力。为此,社会工作者需要成为资源链接的桥梁,了解并利用乡村特有的资源和政策优势,以专业知识和技能,助力村民提升就业能力,提升收入水平。为了拓宽乡村居民的经济收入来源,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引入现代农业技术,推广高附加值的农作物,从而提高农业产值。同时,还需发挥协调和倡导的作用,吸引企业投资,促进工农产业的融合发展,为乡村带来新的就业机会。通过这种方式,乡村劳动力无需远离家乡,就能在家门口找到工作,既增加了收入,又促进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社会工作者有责任向政府提出关于人才政策方面的建议。促使政府部门采取激励措施,吸引和培养一批既有能力又有热情的人才。引进干部和大学生村官等新鲜血液,不仅能够为乡村带来新的管理理念和技能,还能带动乡村的全面发展。社会工作者不仅关注短期的经济援助,更应着眼于长远的经济结构优化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而强劲的动力。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社会工作者作为政策的倡导者,应当深入乡村,发现并协助政府部门解决实际问题,如改善乡村道路,提升乡村教育和医疗水平,吸引并留住人才,以及基础公共设施和娱乐场地建设、养老设施建设等,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同时,社工也要发掘村庄自身的内在价值,激发其发展的内生动力,使其认识到村庄发展的潜力与红利,进而增强其对村庄建设的热情。“乡村振兴”不是被动“振兴”,而是以“农村”为主体的“振兴”。为此,有必要挖掘和培育熟悉农村基础、掌握农村发展问题的乡土干部,为乡村振兴作出贡献。这些乡土干部具有较好的群众基础,能贴近村民的需要和思想,充分调动村民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更易于引导村民自发地进行农村建设,以集体之力带动农村建设。
(三)提高村民文化水平
社会工作者应深入乡村,进行细致调研,全面了解乡村的文化底蕴和现状,主动向政府部门提出建议,争取资源,为教育程度不高的农村居民创造继续教育的机会,实施文化推广计划,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环境,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文化素质。此外,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推动乡村文化的建设。
乡村各具特色的风俗习惯是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元素。社会工作者在促进文化发展时,需要重视并深入理解这些地方文化,引导村民参与体现本地特色的文化活动,对于受到村民喜爱和支持的活动,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村民确立常规化的活动形式,并支持他们成立文化体育组织,定期举行活动。这样的做法不仅能够提升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还能让他们在文化活动的参与中体验到乡村的和谐与美好,共同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乡村文化环境。
(四)改善乡村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深刻揭示了乡村生态环境对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要建设美丽乡村,就必须注重保护和改善乡村的生态环境。优美的乡村生活环境不仅有助于村民身心健康,增强他们的乡村归属感,更能够留住为乡村发展服务所需的人才。
社会工作者可以利用多种传播手段,向农村居民普及生态保护的相关知识。可以借助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引导村民自发组建环保团体,推动乡村的持续发展和居住环境的改善。通过集体讨论环保问题,唤起村民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增进邻里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乡村的生态建设。作为赋能者和倡导者,社会工作者能够与村民建立平等的合作关系,挖掘和提升村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潜力与自我意识,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并激励他们参与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工作者还可以策划和实施各种环保活动,引导村民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绿色、环保的生活习惯。
结语:
社会工作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仅为乡村振兴构筑了理论基石,拓宽了实施路径,还注入了人文关怀。然而,乡村振兴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村民文化水平有待提升和乡村环境较差等问题。为应对这些问题,社会工作应积极探索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包括拓宽经济收入来源、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文化水平和改善乡村环境等方面。通过这些努力,社会工作将有力推动乡村振兴的全面协调发展,为实现乡村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