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万工程”经验赋能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4-10-23 00:00:00冯琴琴
今日财富 2024年30期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从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内容,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是推动乡村产业体系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结合“千万工程”在发展理念、制度机制、创新设计等方面的经验,面对宣城市当前乡村产业融合层次低、利益联结机制弱、生产要素利用低等问题,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通过产业“飞地报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创意文化+非遗传承打造品牌,土地流转盘活资源,依托地域比较优势统筹发展休闲农业、研学旅游、康养度假等一体化产业链条,并实现各产业在营销链、创新链、人才链上的深度融合,真正做到宜农则农、宜游则游、宜居则居、互利共赢。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千万工程”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农业领域的成功实践。自2003年开始,浙江省逐步探索统筹环境整治、乡村治理、产业融合、精神文明建设、文化传承等,层层推进乡村产业体系建设。二十年来,浙江省乡村实现了从美丽生态、美丽经济到美好生活的成功蜕变,形成了乡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数字科技聚能发展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局面。“千万工程”经验如何由点及面赋能乡村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本文以宣城市为例,从理论和实践逻辑上进行分析。

一、“千万工程”经验赋能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的理论逻辑

(一)产业融合理论——从文旅到农文旅深度融合,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相互作用、结合发展的模式。农文旅融合是指在产业融合理论基础上,将文化、旅游、农业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一种产业形态。

首先,在政策上,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成立,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体制支撑。202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指出要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促进三产融合。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打造农文旅融合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其次,理论研究上,卢云亭、刘军萍(1995)第一次正式提出发展观光农业,并提出“农旅合一”概念。2016年后,国内关于“农文旅”的研究增多,涉及古村落发展(杨昀、贾玎,2021)、产品+文化(耿言虎,2019)、特色村寨(赵威,2022)等多种领域。

最后,从“千万工程”的发展经验来看,产业融合在“农业+文化+旅游”的产业链延伸型和“产业+创新+科技”的技术渗透型产业中较为显著。

(二)利益联结机制——土地流转保护中小农利益

在我国,农村土地由农民集体所有,分散经营,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以龙头企业带动型为主,截至2024年3月,全国家庭农场超过400万家,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超过104万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户,是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推动乡村产业现代化的生力军。因此,我国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利益联结机制,主要是调节好中小农户与其他经营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完善利益链接机制,要求制定完善的利益分配制度、利益调节制度、利益保障制度和利益约束制度等。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通过土地承包权的转让、入股、租赁等土地流转方式,形成了市场型、合同契约型、利益联结型和股份合作型等利益联结形式。

二、“千万工程”经验赋能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的实践逻辑

(一)坚持系统思维,打造联动发展产业集群

“千万工程”乡村产业体系的建设不是孤立的、碎片化的产业发展,而是整体的、层次的、开放的乡村产业体系建设大工程。首先,立足整体原则,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强区域协作,以产业链发展带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千万工程”依据地区特色,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特色产业集群,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从而推进共同富裕。据统计,2022年浙江城乡收入倍差缩小为1.9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5。

其次,坚持协同发展原则,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千万工程”以乡村治理为起点,依托美丽生态发展特色旅游,推动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领域延伸集聚。通过产业链的向前、向后、侧向关联,建立包括旅游、康养、研学、度假等为一体的第三产业集群,并同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形成稳定的产业联系,以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

最后,坚持开放性原则。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千村未来、万村共富”,再到“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体现了“千万工程”发展理念的更新迭代与发展。

(二)科技人才赋能,打造“智能”产业体系

一方面,“千万工程”重视人才引领。建立“乡贤馆”鼓励“新乡贤”“返校大学生”返乡创业,反哺家乡。如缪家村建立了全国首家实体化运营的村级乡村振兴学堂,与全国明星村、高校智库等合作共建,推广缪家村经验。

另一方面,“千万工程”重视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将科技融入社区管理和产业体系建设。如缪家村开发“四朵云”管理手段提高乡村治理水平,云网格收集民情民意,云管家畅通新居民管理渠道,云访室线上预约领导解决基层矛盾,云诊室实现在家门口看名医。

(三)关注文化传承,打造“文化”产业品牌

“农业+文化+创意+旅游”融合发展符合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需要。在“千万工程”经验中,文化占据重要地位。如丰义村打造的灶头画文化旅游、缪家村的乡俗文化、北团村的盐文化、三星村的桃文化等,通过创意设计,文旅融合,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产业振兴。

(四)重视农民权益,打造“共富”产业格局

2008—2024年,连续7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推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农民为主体,以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增强乡村产业发展聚合力。乡村振兴必须解决农民的发展问题,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促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保障中小农户共享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的重要条件。“千万工程”在合理开发、盘活农村闲置资源的同时,因地制宜提高农户收入。如浙江嘉兴市缪家村通过稳定工资性收入,拓展财产性收入,增加股金分红、民宿开发等收入,打造包含薪金、租金、股金、福利金、养老金、创业金的“六金”模式。2022年该村福利发放48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万元。

从全国范围来看,农村产业发展必然会出现资源的重新整合,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合同约束、要素融合等方式,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按股分红+薪资收入”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以提升小农户在利益分配中的博弈能力。这一发展经验深度契合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三、宣城市乡村产业体系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宣城市积极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体系,做长做深农业关联产业,促进产业深度融合,现代农业快速发展,乡村产业融合不断深化。

(一)宣城市乡村产业体系发展现状概述

从村集体发展来看,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济。2021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10~50万元村、50万元以上村数量分别为582个、196个,占比分别74.81%、25.19%;从农业机械化水平来看,2021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79.2%,其中水稻机械化率达到82.7%;从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来看,2021年市级龙头企业485家,家庭农场11780家;从乡村产业融合模式来看,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3个、示范园区4个,美丽休闲乡村12个;从美丽乡村建设来看,宣城市大力推进农村环境“三大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95%以上,截止2022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93.2%,村庄规划管理覆盖率100%,农村公路扩面延伸工程实施完成率100%,建成省、市、县级中心村570个,普及率93.9%。

(二)宣城市乡村产业体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宣城市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不断突破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5KU0qJSNakrRElnzKDiw3h2LIkA8qNt0XrgJ78VXx94=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分散,难以形成规模经济。虽然各地鼓励打造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但仍然存在一些农村因农田自然分散难以形成规模效应而“无人种植”。

2.资金、人才、技术供给不足,相关制度保障不完善。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家庭农场或种田大户中,现代技术应用和推广不足,主要限制因素就是没有形成配套的农业科技人才和资金配套政策。

3.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除了基本的租金收入,没有更完善的利益联结机制。目前,宣城市存在大量农户背井离乡,土地流转形式也是较松散的租金模式,要素融合、股份制等利益联结更紧密的联结机制有待探索和推广。

4.乡村第三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问题”,特色乡村文化元素融入不够。宣城市特色农产品品类丰富,如宣州鸡、水阳江幼蟹、郎溪黄茶、宁国山核桃、泾县兰香、绩溪火腿、宣纸文化等都是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公共品牌,但是在品牌打造上,三产联动效应并不突出,特别是在一产和三产的融合过程中,各地“同质化”现象较严重,重视旅游,却忽视了文化核心效应。

四、宣城市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

(一)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制度保障

首先,统筹区域城乡协同发展体制机制规划。通过全域规划,实现农业产业、农业产业园区、村庄布局等协同发展,变“输血”为“造血”,从5KU0qJSNakrRElnzKDiw3h2LIkA8qNt0XrgJ78VXx94=而推进区域统筹、跨村发展。

其次,强化产权制度改革,盘活资产。在守住耕地红线的基础上,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土地整理、土地流转、农房集聚等方式,盘活现有土地要素资源。

最后,完善人才制度,筑好人才路,汇聚创新创业动能。一方面,从制度建设上引导返乡青年、大学生、农业科技人才等反哺家乡;另一方面,联动当地高校专业设置,培育文旅、研学等相关人才。

(二)关注生态经济,强化科技赋能

要结合自身特色,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塑乡村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首先,用好绿色生态资源。对于自然资源丰富的区域,可以通过发包、入股、联合开发等形式,打造生态度假、研学旅游的“资源开发型”经济。如泾县桃花潭镇查济村以其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入股查济景区,打造旅游、观光、研学等为一体的经济发展模式。

其次,把“两山”理念贯穿始终,变美丽生态为美丽经济。对区域内环境未达标乡村,通过乡村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卫生改厕、村道硬化、村庄绿化等,发展连片旅游观光度假区。

最后,以科技带动乡村产业高效绿色循环发展,培育产业新业态。通过技术融入,发展智慧农场,充分发挥数字化技术对产业链的提升作用。如宣州区禽业集群发展过程中,依托数字经济、网络平台,链接三产;安徽堆草堆农业科技公司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打造安全蛋品供应链数字管理平台。

(三)突出文化创新,打造产业集群

首先,重视文化元素融入,打造文创产业。聚焦乡村产业特色,重视品牌培育,把农产品变成文化符号,开发文创产品,发展文化旅游。如宣城茶文化、蜜枣文化、千年龙窑文化等,要思考如何通过文化创新让产业发展焕发新机。

其次,产业创新驱动乡村产业迭代升级,打造长三角乡村特色产业集群。依托长三角,围绕特色产业,打造品牌突出、业态合理、生态良好、效益显著的乡村产业示范区。

最后,艺术提升,增强乡村品位和辨识度,改变“千村一面”的现象,用艺术打造特色乡村。如宁国市港口镇西村村,以摄影艺术和皖南花鼓戏文化为底蕴,打造“旅游+”产业业态,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房屋,同时还为农民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

(四)保护农民权益,坚持共建共享

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把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摆在突出位置。在三产融合过程中,通过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保障农户的基本权益。同时围绕特色产业,引导农户以承包地经营入股、租赁、承包等形式,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龙头企业等进行多元化合作,发展农业规模经济,推动小农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从而共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红利。

(作者单位:宣城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本文系宣城市2024年度市社科类调研课题《“千万工程”经验赋能宣城现代乡村产业体系建设的实践探索》编号:xcsklktB2424;宣城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振兴计划“乡村振兴视阈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以宣城市为例”编号: ZXPY202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