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数字要素逐渐推动经济从修复性增长向内生性增长快速转变。文章选取陕西省10个城市2017—2021年面板数据,运用耦合模型探讨数字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地区差异。结果表明:数字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出优化与上升态势,两者之间存在耦合协调关系,但不同城市的耦合协调度存在地区差异。
区域经济不仅是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保障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支柱。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受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区域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数字技术的崛起为解决这一问题带来重大机遇。2023年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明确表示,推进数字技术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深度融合。
近年来,陕西省大力优化数字环境,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一方面,陕西数字环境发展潜力巨大;另一方面,陕西省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军工产业发达,制造业结构体系完备,可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基础。因此,如何以数字环境新发展赋能陕西区域经济发展成为学界重点关注的命题。
张勋等人认为,互联网革命会推动中国数字金融发展,促进包容性增长。数字金融可以提升农村低收入群体家庭收入,改善创业环境,促进创业机会均等化。陈晓红等人认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经济将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但相关数字经济理论研究滞后,难以准确解释新经济现象和更有效指导新发展阶段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实践。张昕蔚等人认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推动数字产业化和传统产业数字化发展。
马茹等人通过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进行评价后显示,东部地区领先,中部、东北次之,西部较弱。陈景华等人认为,中国经济综合指数逐步上升,可持续和共享发展表现良好,但协调发展问题突出。李连刚等人认为,区域经济韧性是系统应对冲击的能力,关键在于抵抗冲击、适应恢复,实现持续发展。
姚志毅等人认为,政府应引导传统产业转型,支持中小企业数字经济发展。陈晓东等人认为,数字经济是我国产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虽存在地区差异,但正在逐渐缩小。崔晓雨等人从数字技术经济范式出发,分析数字经济对区域经济理论的挑战,探讨了数字化转型对要素禀赋、分工网络、业态升级、空间格局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在数字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关系的方法研究和应用时间方面都进行了许多理论创新,但目前大部分研究偏于分析两者之间的整体关系,很少有从两者的协调发展关系角度进行研究,并且对类似陕西省的资源型区域研究较少。鉴于此,本文从耦合协调视角分析两者的内在联系,以陕西省为例,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各地市数字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分析两者之间协调关系与地区差异,为陕西省制定切实可行的数字发展战略提供帮助和参考。
一、指标体系与研究设计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数字环境评价指标参照现有研究成果,从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发展、数字创新能力和数字普惠金融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其中,数字基础设施维度选择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来衡量,数字产业发展选择淘宝村个数以及邮电业务收入衡量,而使用科学技术支出与高技术产业专利授权数两个指标来衡量区域的数字创新能力,最后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来衡量。
一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从多个维度来衡量,借鉴姚登宝,俞旭海的思路,除地区GDP、地方财政收支、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之外,还增加了商品房销售、商品进出口等指标。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共包含15项指标的区域经济发展指标体系。数字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数据来源于2017-2021年的《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与地市统计年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其中个别缺失值使用线性插值法进行填充。
(二)耦合模型的构建
1.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中,、分别为第j个指标样本最大和最小值。
2.采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在计算各指标权重时,规定当0时,的值为0。
首先,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样本指标的比重:
其次,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表示第j指标的信息效用价值,该数值越大,指标价值越大。
再计算第j项指标权重:
设共有n个指标,有m个子系统,各个子系统包含的指标个数分别为n1,...,nk,...,nm个,n1+...+nk+...+nm=n,设第j个指标属于第k个子系统。
最后,计算第i个样本第k个子系统(nk项指标)的综合评价值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以下耦合度模型:
其中,C表示数字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度,U1、U2分别表示数字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得分。C值在[0,1]范围内,设定了耦合度的分类标准,当0<C≤0.3,即为低度耦合状态;当0.3<C≤0.5,处于中度耦合状态;当0.5<C≤0.8,处于良性耦合状态;当0.8<C≤1,即为高度耦合状态。
为了避免“伪耦合”,本文引入了耦合协调度模型,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T为数字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协调指数,a、b为各自权重,一般认为两个系统同等重要,因此a=b=0.5;D为耦合协调度,取值范围为[0,1]。D越小,说明数字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协同程度越低,反之则说明两系统之间越协调。
本文对耦合协调度的具体等级划分进行细分,从0到1,协调等级一共分为10级,耦合协调程度从极度失调、严重失调依次随着耦合协调度的增加而递增,一直到良好协调、优质协调。
U数字>U区域为区域经济滞后型;U数字<U区域为数字环境受损型;U数字=U区域为数字环境与区域经济同步型。
二、数字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实证分析
(一)数字环境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系统综合得分分析
基于2017-2021年地市相关数据,根据(式3),求得陕西省各地市数字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综合得分。
从综合得分来看,2017-2021年10个城市数字环境整体呈现稳步上升态势,尤其陕西省会城市西安,其余地市相差不大。受经济基础薄弱、数字人才资源匮乏、产业结构落后等因素的制约,其他地市数字环境综合得分处于较低水平。其中,除去西安外,关中地区数字环境发展水平整体较高,而陕南与陕北次之。
而区域经济发展与数字环境空间分布特征大体一致,总体呈现上涨态势,西安区域经济发展较好。除西安外,陕北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关中与陕南次之。
从数字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数(U数字)与区域经济发展系统综合评价指数(U区域)两者关系来看,区域经济滞后型城市共有9个,数字环境滞后型城市为1个。其中,关中地区与陕南地区为区域经济滞后型,西安市、宝鸡市及咸阳市为区域经济比较滞后型,铜川市、渭南市、汉中市与安康市为区域经济严重滞后型,而商洛市为区域经济极度滞后型;陕北地区的延安市为区域经济严重滞后型,榆林市则为数字环境严重受损型。区域经济滞后型说明区域经济发展系统滞后于数字环境系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地未对数字环境进行有效挖掘,数字环境的发展已超过区域经济系统的承载力,关中、陕南以及陕北地区的延安市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数字环境有效支撑当地经济的发展方面。数字环境受损型城市说明数字环境系统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系统,当地的经济未能孕育出适宜数字环境发展的商业环境。
(二)数字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
运用(式4)(式5)进一步测算数字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度,探测两者的耦合关系。根据测算结果可知,在样本期内,陕西10地市的数字乡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都在不断提高。其中,耦合度始终高于耦合协调度,并在2018年两者之差达到最大值,之后又呈收缩趋势,说明数字乡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同强度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强,这表明陕西省数字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建设成效显著。从耦合度来看,陕西省各市数字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程度均较高;从协调程度来看,全省耦合协调度都在上升,基本集中于濒临失调与轻度失调类型。数字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间协调程度最好的为关中地区。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研究基于数字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既往研究结论,构建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和多元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测算2017-2021年陕西省10个地市数字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计算并分析了两个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和时空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
1.就时序尺度而言,样本考察期间,陕西省数字环境指数、区域经济发展指数以及两者耦合协调度均呈稳定增长态势。整体协调状态基本集中于濒临失调与轻度失调类型,这表明陕西省数字环境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初见成效。
2.从总体空间格局来看,明显存在“数字鸿沟”问题,西安无论是从两个子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还是从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度来看都处于高位,而其余地市中,关中地区“抱团”协调发展,整体的耦合协调度较高。
3.陕西省的数字环境尚未形成良好集聚效应和联动格局,未对区域经济产生足够支撑效应,管理体制低效,难以满足数字化成果转化需要,导致两者相互掣肘。
(二)建议
为尽快使数字环境系统与区域经济发展系统达到协调,加快实现数字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协同共生,结合上述分析结果,提出如下建议。
1.以集成式技术架构为核心驱动创新发展
以数字技术为底层支撑的数字产业,是陕西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须作为战略新兴产业重点培养,形成“以新促质”的生产力。未来陕西省需立足于陕西省的科教研究优势,加大自主技术研发投入力度,提升数字产业园区的规模效应和辐射带动能力。
2.基于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推动数字化发展
数字革命浪潮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更多地注重于数字技术对已有生产设备的键入,通过增加数字化端口、接入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局部改造完成升级。陕西省未来应以建设更多“灯塔工厂”为目标,立足已有生产设备,加大数字技术投入力度,加速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进程,将规模优势转化为竞争力优势。
3.培育全领域数字生态,加速共享发展
在数字革命引领下,数字技术逐渐从经济领域延伸至社会领域,数字生态逐渐形成。因此,陕西省的转型不仅在于产业与经济的升级,还在于人民生活、政府服务以及城乡治理等方面的全方位数字化改造。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作者简介:
王楠,女,1998年出生,硕士研究生,西安欧亚学院金融与数据科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金融科技。
陈仕尧,男,2002年出生,西安欧亚学院金融与数据科学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数字乡村。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3JK0168);西安欧亚学院校级科研创新团队项目(2021XLTD02),数字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