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路径探析

2024-10-23 00:00:00林艳李遵华
科教导刊 2024年27期

摘 要 文章深入挖掘医学生如何分类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设置了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专业生产劳动实践和服务性劳动实践三大板块,在探讨三大板块之间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探索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路径,以及如何将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相融合,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相融合,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 医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7.015

Exploring the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 Activities for Medical Students

——Taking Xiamen Med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LIN Yan, LI Zunhua

(Xiamen Medical College, Xiamen, Fujian 361000)

Abstract In depth exploration of how medical students classify and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practical activities, three major sections have been set up: daily life labor education, professional production labor practice, and service-oriented labor practice. Based on exploring the inherent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hree sections,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practical activities with medical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how to integrate labor education practical activities with the "second classroom transcript" system and the "one-stop" student community construction work. Labor education is included in the entire process of talent cultivation,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pplied medical talents with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 morality, intelligence, physical fitness, aesthetics and labor.

Keyword medical students; labor education; practical activities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必须构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体系,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1]。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2]。新时代,劳动教育逐渐成为传承劳动精神的重要载体。加强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要措施。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和《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本地特色和专业特色,厦门医学院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将知识、技能和态度三要素作为医学生劳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从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专业生产劳动实践和服务性劳动实践三个方面展开,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1 医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组成和内在联系

《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应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主导作用,组织学生以校外劳动锻炼为主,以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内容。结合医学院校学科专业的特点和注重实践的原则,厦门医学院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从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专业生产劳动实践和服务性劳动实践三大板块构建劳动教育实践体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也是从这三个方面进行: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是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成分。学校以“后勤服务育人”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需要具备的劳动知识、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开展专业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的基础和前提[3]。专业生产劳动实践是社会活动实践的基本形式,围绕医学专业特色,挖掘学科中蕴含的劳动教育资源,以专业实践教育基地为依托,积极打造“专业+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劳动实践”,将认识性知识转化为实践性知识,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提升临床实践能力,锤炼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劳动品质。服务性劳动实践是将医学知识和实践能力应用于社会的重要渠道,学校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学生深入社区、医院、福利院开展公益劳动,加强公益劳动意识,提升服务技能,培养其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 医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路径

2.1 以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为基础,注重劳动意识养成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是指以日常事务处理为主的劳动方式,是学生最基本的劳动形式,注重劳动意识的养成。劳动能让学生参与动手实践,是身体锻炼的重要载体和形式[4],通过劳动教育,能提升学生的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塑造强健体魄,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医学生作为维护人民健康的后备力量,正确的劳动观念是其今后开展临床诊疗和疾病防控的基础。针对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学校出台了《“两清、两锻炼”活动方案》,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和健康管理工作。“两清”是针对宿舍、食堂、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室内馆等重点区域和七大室外运动片区,充分利用教室、校园、宿舍等不同的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场景和情景,常态化组织学生分区域开展卫生清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划片包干的清洁和美化,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学校严格落实宿舍三级检查制度,每年开展“一站式”学生社区文明宿舍评建活动,举办宿舍文化节系列活动,开展文明班级评选、宿舍卫生评比、清洁校园活动,将检查和评比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评分,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潜能,营造“团结向上、安全文明”的住宿环境。

2.2 以专业生产劳动实践为依托,体验真实劳动情景

专业生产劳动实践侧重于让学生进入劳动情景,完整经历劳动实践的过程,感受劳动者的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根据专业特点,医学院校应深入挖掘实践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内涵,打造“专业+劳动实践”“创新创业+劳动实践”,积极拓展校外渠道,开展医护技能竞赛、临床技能竞赛,组织学生到教学医院、合作企业、实践教育基地等参加生产劳动实践,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医疗环境,增强学生对劳动精神的体验感受和认知理解。打造“创新创业+劳动实践”,与“互联网+”“挑战杯”等创新创业赛事深度融合,邀请一线医护工作者、劳动模范进校开展劳动教育讲座,以亲身经历讲述先进典型事迹、医护故事,让医学生感受浓厚的劳动氛围。

2.3 以服务性劳动实践为渠道,提升职业道德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5]相较于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和专业生产劳动实践,服务性劳动实践更加强调面向社会。社会性与劳动密不可分,它是人的创造性劳动的产物[6],强调个体与他人、社会发生联系。医学院校应结合学科优势和发展需求,利用学雷锋日、志愿者日等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服务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医学生服务性劳动实践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以校内资源为主开展的服务性劳动实践和以校外资源为主开展的服务性劳动实践。

2.3.1 校内方面

在新生入学时开展“救在身边,校园守护”红十字救护员体验式生命教育,进行心肺复苏术、自动体外除颤仪(AED)操作使用、创伤救护等专业技能操作演练。依托“三馆一廊一园一室”暨红十字生命教育体验馆、人体生命科学馆、医学伦理教育馆、红十字文化长廊、遗体捐献博爱园、禁毒宣教室等基地开展以“虔诚敬畏生命”为主题的红十字生命教育,将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相通,为劳动教育赋予生命意义。借助学生社团活动,将学生社团和劳动教育有机融合,如中药协会、小儿推拿协会、健身气功协会、康复治疗协会等,丰富劳动实践形式,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抓住五月“劳动周”、学雷锋纪念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劳动教育,组织开展勤工俭学劳动实践活动,开发聘用科研助理、学生助理,推动劳动教育在校内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实践奠定坚实的基础。

2.3.2 校外方面

积极对接社区、公益组织和福利机构,搭建更多志愿服务劳动教育平台。每学年利用“学雷锋月”、五一劳动节、暑期“三下乡”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社区义诊、门诊志愿导医、健康知识宣传等项目,服务乡村实践,助力乡村振兴。组建遗体、器官(组织)捐献志愿服务队、红十字应急救护技能宣教志愿服务队、禁毒防艾志愿服务队、医院导诊志愿服务队等校级专项志愿服务队,培养学生公益劳动服务的理念,以激发志愿服务工作活力。与养老机构、周边社区签署青年志愿服务基地共建协议,定期组织学生到社会福利机构开展爱老、助残、助困志愿服务,播撒博爱情怀。

3 拓宽医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路径

3.1 基于“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开展劳动教育

“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第一课堂的有机补充,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将劳动教育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第二课堂成绩单”以量化的形式对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效果进行评价,实现劳动教育管理、科学评价的信息化。

2021年3月,厦门医学院出台了《厦门医学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试行)》,秉承落实立德树人、以生为本、注重实践的原则,将劳动教育纳入“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并对《厦门医学院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进行了修订,将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以学分认定的方式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学校以第二课堂成绩单建设为抓手,客观记录、审核学生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的情况。学生在校期间持续性、常态化开展“两清、两锻炼”活动、“五一”国际劳动节主题活动、“劳动周”活动、“文明宿舍”评选、“三类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即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专业生产劳动实践和服务性劳动实践)等丰富多彩的劳动体验,将劳动教育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工作,开展劳动教育典型选树活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劳动品质。

3.2 基于“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开展劳动教育

自2019年起,教育部持续推进“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四年间“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已取得了显著成效[7]。“一站式”学生社区是高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能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劳动空间和浸润性的劳动环境。将劳动教育融入“一站式”学生社区,是落实好人才全面发展培养的有力抓手[8]。

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作为学校“大思政课”拓展工程的内容之一,学生工作处牵头制定了《厦门医学院“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方案》,确保“一站式”学生建设工作顺利开展,深入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学校对共享空间进行规划,依托学生宿舍区和生活园区开展建设,打造学习共享空间、党团活动室、辅导员工作坊等功能空间,满足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空间需求。启用“一站式”学生社区使用预约平台,方便师生预约使用,提供互动交流空间,提高社区资源聚合能力。开辟网络协同育人阵地,通过学校官网、“学工之家”微信公众号、易班工作站等平台及时发布信息,进行“一站式”学生社区劳动教育活动宣传,及时展示工作成果,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下沉到学生社区一线,实施辅导员驻楼制度,指导学生开展劳动。挖掘社区劳动教育资源,开展富有学校特色的“两清、两锻炼”“周末文化驿站”等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劳动意识。

4 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是医学院校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厦门医学院制订了《厦门医学院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试行)》,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分类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通过日常生活劳动教育、专业生产劳动实践和服务性劳动实践的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提升临床诊治专业技能,培养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精神和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搭建志愿服务平台,培养学生的服务奉献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作为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信息化的驱动和支撑,将劳动教育与“一站式”学生社区协同育人,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教育科学论坛,2018(30):7-9.

[2]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https://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3] 王飞.新时代“三类劳动教育”的系统化设计与综合实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2,36(4):39-52.

[4] 陈亚军,曾霞,梁景宏.减少学生非必要久坐行为推动体育和劳动教育生活化[J].中国学校卫生,2021,42(8):1121-1123,1134.

[5]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

[6] 谢皓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西安:西安石油大学,2021.

[7] 王懿.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的价值意蕴、现实问题与实践理路[J].思想理论教育,2022(2):107-111.

[8] 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40(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