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民族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文章通过分析各类型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特点,从课程体系、教学体系、组织管理体系、考核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教学体系改革的思路与措施,以期为民族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新文科;民族高校;土地资源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7.012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System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 in
Ethnic Universiti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Liberal Arts
CHEN Yu, ZHANG Wenhui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outh-Central Minzu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the land resources management major in ethnic universities is facing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onstru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s in various types of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ideas and measures for teaching system reform from the aspects of curriculum system, teaching system, organizational management system, and assessment syste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s in ethnic universities.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ethnic universities;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1 背景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时代,教育领域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变革。2019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其中提到“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内涵提升”;2020年,教育部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指明要“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在这一背景下,助推传统文科更新升级,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培养复合型人才势在必行。
土地资源管理作为人文学科的一个专业,其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测绘学、法学等诸多科目。2018年,随着自然资源部的组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的职责得到了统一。在国家整体治理改革和新文科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所需要掌握的理论与技术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面临着各种机遇和挑战。民族高校作为培养民族地区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迫切需要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2 各类型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特点
2.1 以农林学科为背景的院校
农林院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是在农林学科的基础上与土地管理学科交叉发展起来的,侧重于研究农业土地管理、土地经济、农业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代表院校有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等,其中东北农业大学是全国第一个成立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的高校,南京农业大学则是全国第一个设立“农业资源经济与土地利用管理”博士点的高校。这类院校在学科设置上偏向土壤学、农学、生态学、农业经济学等,致力于培养学生适应耕地保护、城镇化、生态文明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变迁的能力。
2.2 以师范为背景的院校
师范院校的学科发展基础多是依托于师范大学的地理优势学科,比如地理科学、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等,同时师资队伍中地理专业背景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大。代表院校有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它们的课程设置有地籍管理、土地估价、土地管理基础、土地利用等,以研究人地关系为核心,探索土地资源的特性、规律和可持续利用。
2.3 以地矿学科为背景的院校
地矿类院校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方面以地质和工矿为依托,建设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要求学生掌握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方法,具有测绘、信息技术、工程设计等基本技能,能在国土、矿业及相关领域从事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开发整理与利用规划等管理与技术工作的全面应用型复合人才。比如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其中中国矿业大学(徐州)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特色鲜明,其起源于矿山测量,以土地复垦为特色,着力解决煤矿土地恢复利用问题。
2.4 以测绘学科为背景的院校
这类院校偏重测绘、3S等技术与土地管理交叉的部分,因此其特色是重技术手段,代表院校有武汉大学、河海大学等。其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测绘技能和数据处理能力,课程设置上大多是数字测图与卫星导航、地籍测量与地籍管理、遥感地学分析、地理信息系统原理等,培养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担任相关技术开发工作的技术技能。
2.5 以人文学科为背景的院校
这类文科类大学或综合性大学大多以公共管理为一级学科,建设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如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等。在教学过程中以公共管理学中的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为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土地管理及房地产经营管理基础知识,熟悉国家土地与房地产管理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2.6 以财经学科为背景的院校
财经院校则以经济学科优势为基点,注重经济类课程的开设,如区域经济学、土地经济学、房地产经济学,代表院校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其注重培养学生在各级各类自然资源、城乡建设、房地产、农业以及相关领域从事经营管理、金融财会、投资评估等方面工作的能力。
3 民族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特点
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民族类高校并不多,我国目前有民族类本科层次的高校共计21所,其中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共3所,分别是中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和青海民族大学,基本都以公共管理为一级学科,建设土地资源管理二级学科,培养具备扎实的现代土地科学、管理学、经济学、信息科学基本理论知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民族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也具有独特的特点。由于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党中央强调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因此民族高校在民族文化、政策和地区发展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这使得其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在研究和实践中能够更深入地考虑民族因素,为民族地区的土地资源管理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支持。以高质量研究成果为正确认识与妥善解决我国民族地区土地相关问题提供智力支撑,是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在新文科视域下实现土地资源管理与交叉学科发展势在必行。
4 民族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实施方法
4.1 课程体系
①以技术为本,建立扎实的技术功底。加强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土地资源管理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在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基础课程中,增加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现代技术手段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如测量仪器的操作与运用、地图及绘图的基本知识与方法、运用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进行制图。
②以自然资源为对象,开展资源类课程的全面性、贯通性学习。加强资源类课程建设,提高学生的资源意识和资源管理能力。自然资源基础类课程涵盖了自然资源学、土壤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地理学等内容,在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自然资源学相关领域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培养其形成跨学科融合的思维模式。
③以经济管理为目的,将专业知识落实到政策管理层面。土地资源管理不仅是技术和管理的问题,还是经济和社会的问题,在土地资源管理教学中应加强经济管理教育,培养学生的政策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开设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经济学等基础课程,让学生掌握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熟悉国家土地管理政策与法规。
④以民族类高校的办学目的为导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土地资源管理中融入民族特色。通过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让学生全面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现状,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设民族地区相关课程,针对民族地区的特点和需求,开设民族地区乡村规划、民族地区三交史等课程,让学生了解民族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提高其服务民族地区发展的能力。
4.2 教学体系
①理论课堂。首先,理论教学中应不断引入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前沿知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并掌握最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其次,可以依据课本目录来确定本课程各个章节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做好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工作;同时,根据章节主题适当引入民族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的热点、难点问题,使学生能更好地将知识运用于实际地区中。
②实验课堂。实验内容的安排上应紧密结合土地资源管理学科的教学目标和实际需求,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精神,增加与土地资源管理实际操作相关的实验项目,如土地测量、规划、评价等。同时,还应注重实验内容的连贯性和系统性,使学生能够通过实验系统地掌握土地资源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③实践课堂。以促进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加入民族地区的独特性设计实践课程,包括不动产估价、登记方面,以及测量、遥感、土地调查与评价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建立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衔接机制,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互衔接、相互补充。
4.3 组织管理体系
①创新理论课堂。通过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教学、视频教学等,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例如,通过在线平台开展远程授课、在线讨论等活动,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
②加强实验室的建设。一方面,引进先进仪器设备,如先进的测绘仪器、无人机、激光3D测绘等;另一方面,采取高新技术手段,把VR实验室和虚拟仿真技术引入实验教学,模拟真实的土地资源和环境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③强化实践基地的建设。针对民族地区的特殊性,可以建立民族地区实验基地,依托当地的土地资源和环境条件,开展与民族地区相关的土地资源利用与规划等方面的实验项目。此外加强与社会各相关单位的合作,建立教学实习基地,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和人才培养工作,促进企业与学校之间的互利共赢。
4.4 考核体系
①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传统的考核评价体系往往将单一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标准,而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建立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综合考虑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操作、团队协作、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探索非标准答案的考试方式,可以更加全面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
②过程性评价的引入。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努力程度,强调对学生的及时反馈和指导。教师可在教学中设置重要节点,阶段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贯穿整个学期的课程教学。通过这种过程性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③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开展同学互评和教师点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以此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还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5 结语
在新文科背景下,民族高校土地资源管理学科教学改革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容忽视,这不仅关系到学科自身的发展,还对培养适应新时代需求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改革课程、教学、组织管理、考核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培养高素质的土地资源管理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基金项目:《地理信息系统》“3S”技术一体化实践教学设计研究(JYX19047)。
参考文献
[1] 张秀智,高赫,丰雷.新时代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22,36(6):125-134.
[2] 吕晓,彭文龙,巩晓曦,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自然资源学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24(1):1-4.
[3] 路振华.我国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发展概述[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4):133-135.
[4] 彭建超.新文科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法与应用研究——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机化学报,2022,43(3):221-226.
[5] 徐忠国,卓跃飞.浙江省属高校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以宁波大学为例[J].浙江国土资源,2023(12):31-33.
[6] 白羽萍,张翠玲,胡业翠,等.新文科背景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探索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4,33(1):45-49.
[7] 樊丽明,杨灿明,马骁,等.新文科建设的内涵与发展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9(10):10-13.
[8] 徐艳,孙丹峰,朱道林,等.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全链条—一站式”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20(40):5-8.
[9] 黄贤金.构建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学科体系[J].中国土地科学,2020,34(12):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