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艺术的独特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为世界所称道。“中和观念”是书法理论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概念。旨在对书法理论中的“中和观念”进行深入的探讨,对其重要性及在书法艺术中的广泛应用进行分析。通过对古代书论的系统梳理和对具体书法作品的细致解读,揭示了“中和观念”包括结构平衡、笔墨调和、意境营造等多个方面的深刻体现,期望通过理解“中和观念”如何塑造和影响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为读者提供一个全方位、深层次的阅读视角。
[关 键 词] 书法理论;中和观念;艺术分析
一、引言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书法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无可替代的审美价值,从远古至今无不为世人所称道、所景仰。“中和观念”无疑在众多高深、丰富的书法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深刻地体现在书法的笔法、结构、布局等技法层面,又起到了打造书法意境、神韵之美等不可缺少的作用。深植于中华传统文化土壤的哲学思想“中和思想”,其实是一种理念,它追求的是一种平衡,是一种和谐,是一种统一。这种观念在书法艺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1]。整幅作品从一笔一画的精细刻画,到布局构思,无不透着“中和”之高明。首先,在书法艺术中体现出的“中和观念”,从技巧层面来说,体现得尤为明显。书法家在书写过程中,笔法的轻重、墨色的浓淡都需要精准把握,才能达到艺术效果的最佳境界。这其中的“度”,就是具体实践“中和”的理念。笔画过粗或过细,墨色过深或过浅,都会对作品整体美感造成影响。书法的韵味和韵律,只有恰到好处才能体现出来。其次,“中和观念”在书法形式上的作用是同等重要的。变化与统一之间需要找到平衡,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行草,既要体现字体的千姿百态、灵动,又要保持整体的和谐统一[2]。这种在变化中求统一,在统一中蕴含变化的艺术手法,恰恰是“中和观念”的要义。“中和观念”对书法的意境、神韵也有很深的渗透。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既要有优美的字形,又要能让人触景生情,让人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来自作品所蕴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蕴,来自对美学的独特追求。而在这种共鸣中体现出来的是“中和”的美学理念。这就要求书法家在创作过程中,为达到意境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不仅要注重技法的运用,更要注重情感的抒发。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技法运用、形式表现、意境表达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剖析,以期更全面地揭示“中和观念”在书法艺术中的作用。通过对古代书论的梳理,并与具体的书法作品相结合,对书法艺术中“中和观念”的重要性及应用价值有了更清晰的认识[3]。
二、“中和观念”在书法中的体现
(一)结构平衡
书法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字形结构中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思想和美学追求,其中,“中和观念”是书法艺术中至关重要的一种美学观念,无论是楷书的端庄,还是行书的流畅,抑或是行草的奔放,都表现为一种平衡和谐的美学追求,贯穿于各种书法作品之中[4]。“中和观念”所追求的平衡,在书法的字形结构中,不是简单的对称,也不是平均,而是动态的、内在的均衡。每一个字的结构都体现了这种平衡,在整幅作品的布局上也体现了这种平衡,其不拘泥于对双方完全对等的追求,而是在变化中寻找统一性,将无穷的变化体现在统一性上。而这种平衡感使书法作品既有稳重端庄之感,又有灵动与生气之实。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例,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它的字形结构就充分体现了“中和”的美学追求;《兰亭序》中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在舞动,但又保持着某种内在的平衡与稳定。每个字都经过精心的设计与巧妙的安排,既不失拘谨之态,又无显得呆板无味之虞,《兰亭序》中各字之结合,恰到好处地呈现出一种和谐而统一的美感[5]。从《兰亭序》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和观念”在字形结构中的具体运用。《兰亭序》无疑是“中和”美学思想在书法艺术中的具体展现。王羲之巧妙搭配粗与细的笔画,在视觉上给作品增添了张力。同时,他还充分考虑到了字与字之间在空间布局上的和谐统一[6]。整幅作品恰到好处地镶嵌了每一个字,没有突兀,也没有疏漏。另外,在字形结构中体现出来的“中和理念”也表现在控制字形的变化上。《兰亭序》表现出极高的艺术水准和美学追求,无论是在笔法的运用上,还是在字形的设计上,各字虽各有特色,但总体上都保持着风格上的统一。这样的风格既体现了王羲之个人的艺术特质,又符合美学原理——“中和”。书法字形结构中“中和观念”的体现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书法家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锤炼和摸索,才能慢慢领悟其中的真意。王羲之正是深谙“中和”之道,在自己的书法创作中融入了这一理念,才创作出了《兰亭序》这样的经典作品。
(二)笔墨调和
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中和观念”在书法艺术中的表现可谓淋漓尽致,尤其是在笔墨的运用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笔墨作为书法艺术的两大核心要素,对于书法家而言,既是一种书写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媒介。笔墨的运用在书法艺术中既要变化丰富,又要保持整体的和谐统一,这一要求暗合了平衡、和谐的“中和观念”原理。具体地说,优秀书法作品中的笔墨,既有浑厚有力的肌理,又不失流畅潇洒的神韵,既有墨色的深浅比较,又有笔法快慢变化的协调与平衡,这正是“中和观念”在笔墨上的具体反映。以颜真卿的《多宝塔碑》为例,此作品作为书法艺术之瑰宝,其笔墨运用更是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从整体上看,《多宝塔碑》的用笔既显得厚重有力又不失自然顺畅的特色[7]。在墨色的运用上,《多宝塔碑》以浓与淡的强烈反差营造出一种层次分明的艺术效果,既沉稳有力又不失轻盈与灵动,这种墨色的变化,既使作品在视觉上有了更强的张力,又使作品在情感上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多宝塔碑》以“中和”为艺术特色,在用笔上同样展现了“中和”的艺术魅力,既有迅疾的笔触,也有沉稳的笔调,快笔之处如风驰电掣,慢笔之处如沉稳内敛。《多宝塔碑》既有跌宕起伏的韵律,也有丰富多变的情感表达。《多宝塔碑》在用笔上的协调与对比,也是“中和观念”在书法中的重要体现,以“中”“和”为法,而此“中”“和”的内蕴,在作品中则表现为韵律的起伏、情感的丰富。在《多宝塔碑》中,我们看到了笔墨之间的和谐统一,无论是厚重还是轻盈,是浓淡还是干湿,是快慢还是缓急,在颜真卿的笔下都得到了天衣无缝的融会贯通,这既体现了书法家对笔墨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又表现了其对“中和”理念的深刻理解和运用。一幅好的书法作品,除了局部的精雕细琢外,更要求其在整体上达到和谐统一,而在《多宝塔碑》中,颜真卿运用精湛的笔墨技艺,对作品的整体效果把握得恰到好处,无论是整体的布局还是细节的处理,无不显示出其艺术水准和审美追求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2]。
(三)意境融达
“中和观念”的影响,在书法艺术中不仅限于字形结构和笔墨功力,还体现在书法意境的塑造上。意境作为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作品所包含的情感、神韵和美学追求,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一幅作品能否称得上是书法艺术中的精品,往往要看它能不能打动人心,能不能在观者和作者之间激起感情上的共鸣,而这种共鸣恰恰是在审美意境的“中和”下达成的[8]。“中和观念”讲究平衡、和谐、统一,在书法意境营造中,这一理念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其意境一定是深远而丰富的,能让人在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到作者情感的流露,体会到作品所蕴含的生动气韵。这种意境的营造,要求书法家将“中和”的美学理念充分运用到创作过程中,使作品既不过于激烈又不过于平实,在情感表达上恰如其分地达到平衡。以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为例,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将“中和”的美学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苏轼在《黄州寒食帖》中,以其书法艺术的独到之处,抒发了自己被贬黄州时的落寞心境,抒发了人生的超然境界[9]。整幅作品字形优美、笔墨流畅,更重要的是其意境的营造,使人感受到一种深沉而真挚的情感,这种情感既不是过分的伤感,也不是表面上的欢愉,而是在情绪上的一种中和,一种适度的宣泄,其正是通过审美意境的“中和”,才实现了这种情感的表达。《黄州寒食帖》中营造出的这种别具一格的书法意境,既是苏轼个人艺术风格的体现,又与美学追求的“中和”相吻合。作品中字字珠玑,仿佛诉说着苏轼的肺腑之言,令人在欣赏之余产生一种心灵深处的共鸣。另外,在审美追求的导向上,也体现了“中和观念”对书法意境的影响。“中和”理念引导着书法家更多地关注作品内在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气韵,同时追求字形的美感,从而创作出更多让人触景生情的作品[10]。
三、“中和观念”的现代解读
“中和观念”是从古代中国哲学派生出来的观念,历经千年而熠熠生辉,对当今社会依然有重要意义。它以平衡、和谐、统一为要义,除了对传统的书法艺术有所影响外,现已渗透于现代生活的各个方面。“中和观念”强调在追求个性创新的同时,必须兼顾整体的和谐与平衡,而这一点在书法艺术中尤其明显。“中和观念”作为我国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艺术表现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11]。在书法创作中,既要追求笔墨功力的精湛,又要注重意境的营造,即一幅优秀的书法作品,既要笔法、结构俱佳,又要意境深远、情意绵绵。“中和观念”的运用,在现代书法艺术中仍是广泛深入的。书法家始终保持着对作品整体和谐、平衡的考量,同时追求个性与创新。他们深知,作品要达到这种平衡,才能在打动人心的同时与观者产生共鸣。具体地说,“中和观念”指导我们在书法创作中如何寻找变化与统一的最佳平衡点。例如,在书写不同文体的字体时,既要在视觉上保证整幅作品的和谐统一,又要在各个字体上保持独特的韵味,这就要求书法家的功底要深,审美眼光要敏锐。“中和观念”也鼓励书法家把更多的情感和意境融入书法创作中。“中和观念”的指导意义不限于书法艺术,在其他领域也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所以,我们在运用“中和观念”进行艺术创作的同时,也要学会把它应用到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使自己的思想观念更加开放[12]。“中和观念”在人际关系中教给我们要尊重个人差异,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在团队协作中,“中和观念”引导我们在达成个人目标的同时,要使团队的整体得到提升[13]。
四、结论
“中和观念”是在书法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的观念,它贯穿于书法的技巧、形式以及意境之中。对“中和观念”的深入剖析,使我们能对书法艺术所蕴含的美学价值有更全面的认识,在当今社会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加以重视,使之得到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王丝雨.书法理论中的“中和”观念[J].美与时代(中),2022(11):116-119.
[2]王继庆.纵放与内敛:徐渭、八大山人书法风格比较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22.
[3]杨刚,逄淑美.项穆书学观念谫论:以《书法雅言》为例[J].嘉兴学院学报,2023,35(5):12-17,50.
[4]王茂竹.“中和”观:学习书法形式美的路径[J].书画世界,2022(2):71-73.
[5]冯天祎.探究吴让之篆书的中和思想[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1.
[6]朱奕璇.生态视域下书法艺术的“中和之美”研究[D].南宁:广西民族大学,2021.
[7]杨东升.中国传统书法教育内蕴的教育基因初探[D].保定:河北大学,2023.
[8]陈培站.宗“经”尚“艺”:曲阜汉代碑刻文化研究[D].济宁:曲阜师范大学,2022.
[9]张文晔.“玄妙之伎”-王義之书法艺术与玄学[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21.
[10]陈丹.书学正心:晚明思潮视域下项穆《书法雅言》研究[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21.
[11]杨晓萍.论书法中的“中和”观念[J].中国书法,2019(24):187-189.
[12]王焱莹.书法中的“阴阳”观念探析[J].美与时代(中),2020(2):72-73.
[13]胡抗美,彭再生.中国书法中的阴阳观念与形式表现[J].艺术百家,2016,32(2):145-147.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