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西女性人物画中忧郁美对比

2024-10-21 00:00郭禧晰
名家名作 2024年26期

[摘 要] 女性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之一,她们外在形象的演变不仅映射了时代的脉动,也反映了人们对社会发展变革的深切期待。与此同时,忧郁作为人类一种基本的情感体验,之所以能够激发美感,主要在于它借助女性忧郁的外在表现,触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同情,激发了人们对于人性深层次的思考与反思。通过艺术的再现,忧郁不仅是一种情感的流露,更成为一种能够引发观者情感共鸣和深入思考的美学体验。忧郁之美所传达的是中西艺术家以各种手法所表现的女性面貌,使用绘画的形式传达社会状态及艺术家的审美状态,将女性形象的特殊性和情感的细腻性、延伸性结合,以达到对女性形象的一种特殊表现。莫迪里阿尼和改琦两位画家都通过展现女性的忧郁之美,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呈现自己的审美意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映照出自己的思想和品性,同时成为社会审美观念演变的生动见证。

[关 键 词] 忧郁美;女性形象;绘画艺术

纵观中西美术史,女性形象的塑造往往源自对情感表达的需求,并随着社会结构的变革而持续演变,其在绘画作品中所呈现的面貌亦随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和审美观念的进步而不断变化。艺术作品中所绘制的女性形象深切地影响着绘画艺术的发展,女性在艺术中的角色从单纯的审美对象逐渐转变为情感、文化和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其形象的演变不仅记录了历史的足迹,也成为推动艺术创新和表现力发展的关键力量。改琦和莫迪里阿尼绘画作品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整体上展现出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特质,在特定类型的忧愁中表现出独特的差异性倾向,譬如凄婉、哀怨、悲凉等审美气质,以此来表现女性的忧郁形象。改琦笔下的忧郁女性偏向于“怨妇”,而莫迪里阿尼画面中的忧郁女性则更倾向于“哀妇”。由此,基于自身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以及绘画媒材等多方面的影响,两位艺术家在绘画作品中对女性忧郁情感的表现也各自呈现出独特的个人特色。

一、莫迪里阿尼女性肖像与改琦仕女图忧郁美成因分析

(一)莫迪里阿尼女性人物画中忧郁美的成因分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艺术之都巴黎在历经大革命洗礼后焕发出新的活力。这一时期,巴黎成为各种艺术思潮的交汇点,涌现出众多各具特色的艺术杰作,立体派、野兽派、超现实主义在巴黎等艺术中心城市蓬勃发展,为艺术家提供了广阔的艺术探索空间。工业化、城市化的浪潮推动了现代艺术的兴起,艺术家开始摒弃传统艺术形式,探索新的表现手法用以传达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对世界的独到见解。莫迪里阿尼就生活在这样充满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他的艺术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忧郁情感,更透露出对人性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在莫迪里阿尼的青年时代,游历四方的他来到了欧洲艺术史上的太平盛世——巴黎,此刻的巴黎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彰显个性的舞台,但也孕育着一场难以驾驭的剧烈变革。它以极强的包容性,使各种风格形式的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并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地将各种风格形式的艺术相互融合。西方艺术从印象主义开始便突破了文艺复兴以来所确立的空间观念,从而使绘画走向更具平面化、更具装饰性的一面,这种变化表现出人的主观精神及客观世界的丰富性,使人的审美领域得到拓展。

当时的巴黎吸引了不少表现艺术形式多样的流浪艺人前来。在巴黎,莫迪里阿尼与现代雕刻家布朗库西相识并在艺术上互为影响,其艺术天赋最早也是在雕塑领域有所彰显的。布朗库西对他在雕塑上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后期莫迪里阿尼因肺病未完全康复而不得不放弃雕塑艺术,之后转向对绘画的探索,并将雕刻的特性结合到绘画中,用富有韵律的线条来表现真实的生命。他笔下的女性形象面部精致光滑、眼睛与嘴巴精致小巧、鼻子修长,与其雕塑作品异曲同工。此后,莫迪里阿尼又受到了譬如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野兽派、未来主义、表现主义的影响。其虽然表现出对各种风格的兴趣,但对任何一个具体的画派都不去拥抱,始终坚守着自己的内心情感。在病痛与社会剧变的环境下,他显得孤立无援,面对生存条件的恶劣和自身疾病所带来的苦痛,他显得无能为力。就这样,女性身体特有的细致入微、柔美,在各种绘画题材中与莫迪里阿尼的绘画理念不谋而合。他被女人惆怅的情感所吸引,在孕育着艺术家等待救赎的灵魂的同时也背负着社会精神鞭挞,在她们身上留下无数伤痕的人类本质和文化传统。他笔下的女性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了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同时也展现了艺术家本人对生活、爱情和存在的深刻感悟。

(二)改琦仕女图中忧郁美的缘由解析

仕女画自唐代起便成为中国画中的一大流派,其发展脉络与社会风尚、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唐朝的盛世背景孕育了仕女画的繁荣,这一时期,仕女画以其细腻的笔触、华贵的服饰和生动的宫廷生活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开放。

进入元代后,仕女画的创作逐渐式微,文人墨客更倾向于山水和花鸟画的创作,仕女画不再是主流题材。这一现象可能与元代社会动荡、文人心态转变有关,他们更多地寻求自然山水的慰藉和精神寄托。到了明清时期,仕女画再次迎来兴盛期。这一时期,戏剧、小说的流行为仕女画提供了丰富的题材,使其开始走向世俗化。同时,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通过宋明理学等传统思想来约束人的思想自由,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人的行为方式和审美取向。仕女画的创作者原本是有着高远志向的文人,但在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抱负时,他们开始沉溺于艺术创作,通过仕女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这种沉沦并非完全消极,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仕女画的发展和创新。社会审美需求和审美理想的改变,不断塑造着仕女画中的女性形象。从唐代的华贵到宋元的简约,再到明清的世俗化,仕女画不仅反映了各个时期的审美趣味,更映射出不同时代社会的女性风貌以及当时人的审美意趣与形象塑造。

另外,女性的社会地位是难以撼动的。浙江嘉兴出土的崧泽文化人首陶瓶以及奥地利出土的《威伦道夫的维纳斯》等都充分彰显着古代社会对母性的崇拜与尊重,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父权社会,以及儒学对女性的“三从四德”要求,到后来严苛的封建理学,都对女性的生存进行了层层束缚。就这样,从农耕社会开始,女性由于需要承担生育工作,劳动能力明显低于男性,将自己塑造成符合文化标准、符合社会对女性价值标准的女性形象,长期以文化标准、社会对女性的价值要求来约束自己,这种思想的固定性、是晚清腐朽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形成的,不得志的文人大夫出入风月之地,本可“畏之”,却因其身上所具备的人的天性而被变化的魅力所吸引,从而形成了对“女性观”产生改变的基础,借之逃避政治和思想的控制。

二、莫迪里阿尼女性人物画与改琦仕女图忧郁美对比

(一)莫迪里阿尼女性人物画与改琦仕女图中的“病态”与“柔弱”

改琦与莫迪里阿尼的画作中所呈现的忧郁形象,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改琦在面对社会的不公与失望时,曾考虑过皈依佛法,寻求精神上的解脱。然而,他终究未能彻底摆脱世俗的纷扰,这种内心的挣扎与纠结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仕女画创作。在改琦的仕女画中,女性形象通常以日常生活场景为背景,没有过多的修饰,展现出一种朴素而真实的美。这些女子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窄小的肩膀、细长的脖子、细长的眉毛、柳叶般的眼睛和樱桃小嘴。女子的神态并非流露出世俗的欲望,而是给人一种超脱尘世、如梦如幻的感觉,仿佛置身于云雾缭绕的仙境之中。通过这种柔弱无骨的形象,改琦的画作不仅调和了社会中存在的矛盾,更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冲突的本质,唤起了观者对社会问题的同理心。这种艺术表现手法在精神层面上产生了一种压迫感,引发了人们对现实社会矛盾的深入思考。

莫迪里阿尼笔下女性形象的忧郁在真实的基础上增加了病态的成分,这种融合了都市喧嚣纷繁的病态成分也是由他内心的迷茫与失落而来。以酗酒著称的莫迪里阿尼认为想要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离不开酒精的刺激。借助酒精他想要实现的到底是对现实的逃避,还是对自我的逃避?莫迪里阿尼借助其作品回答了这个问题。相由心生,他借助女性的形象带给人更深层次的对忧愁之美的感知与体验,直达身体扭曲的结构,反而使带着哀愁的情绪得以释放和调节,孤独感和失落感在这种大面积纯色基调的调和,随着细节处对身体线条的刻画使女性忧郁的病态之美得以呈现。在他的人物肖像画中,人物的眼神常常显得空洞而迷离,借助“病态”扭曲的神情透露出一种对现实的无奈与逃避。这种情感的表达,与改琦的仕女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反映了艺术家在面对社会矛盾时的内心挣扎与精神追求。

(二)莫迪里阿尼女性人物画与改琦仕女图中的张扬与含蓄

改琦通过继承传统和取诸家之长的方式来表现仕女画中的忧郁之美,“人物、佛像、士女(同仕女),出入龙眠、松雪、六如、老莲诸家。山水、花卉、兰竹小品,妍雅绝俗,世以新罗山人比之”①。“他的仕女画远学唐宋近习明清各家,对于唐寅、仇英二家,尤有较多资取,其中唐寅对他的影响最大。”②改琦的《秋风纨扇图》与唐寅有异曲同工之妙,改琦多作半身仕女像,以线为主并略施淡彩。线作为绘画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于画面整体塑造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东方人的思维偏感性、重意象,借助线条传达创作者的强调主观思想,从而展现出作品的生命力和意识形态。在《秋风纨扇图》中,佳人左手持扇,右手轻轻搭在纨扇上方,虽然眼睛同样望向远方,但不同的是这望向远方的神情仿佛是一种常态,仿佛能联想到闺阁中的少女常只身一人端坐在窗边看着外面喧闹纷扰的世界,时而轻摇纨扇,时而发呆若有所思。画中未设背景,左上角有题词,全图弥漫着清冷的艺术氛围,增添了出尘的画面效果,画中女子呈现出“末世”的幽怨伤感和秀雅含蓄的特征。清末的颓废感使这一时期有一种独特的忧郁气息,在仕女画中明显可以感受到精神上被钳制的文人们有意在弱化女性,这更像是无声的呼喊,传递着他们的痛苦与无奈。

尽管西方绘画在线条的使用和理论上并不像中国画那样有着精细和复杂的分类,但这并不会削弱线条在西方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莫迪里阿尼在绘画题材上同样选择了女性形象,特别是人物肖像最为复杂。自由流淌的线条、粗细各异的线条,都会左右画面整体的效果,其对线条的运用,在风格成熟时期的女性人物画中更是表现出极强的韵律感。对于雕塑的学习深刻影响了他今后的绘画创作,同时也受到了布朗库西的艺术思想的启发,拉长的脸型、弧形的眉毛,杏仁眼、无瞳孔,长长的鼻子、小巧的嘴巴……非洲雕刻的一大魅力就是这样的处理方式,这种风格的魅力在于其简练而夸张的艺术语言,它不仅捕捉了人物的外在形态,更深刻地表达了内在的情感和精神状态。莫迪里阿尼的后期绘画作品,以其简洁而准确的艺术手法,成为其艺术成就的标志,展现了他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如果用含蓄的情感表达来形容改琦的线条,那么莫迪里阿尼的线条就能用直白的情感宣泄出来。而西画追求“光”“色”的表现,特别是19世纪以后随着西画对色彩“平面化”和“装饰感”的不断探索,逐渐摆脱了“固色化”的执念走向前台,这种平面化的色彩格局更有利于绘画情感的抒发。莫迪里阿尼的用色很纯粹,张扬的同时也很有装饰性。在他的女性画中,画面以纯色块面呈现,除了人物脸部的体积以外,其他的都是平涂的方式,复杂的色彩关系也被淡化。

三、结束语

女性对于社会的发展始终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而艺术家借助女性题材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社会变革的生动画卷。本文通过对莫迪里阿尼和改琦的女性人物画进行深入比较分析,探讨了中西方艺术作品中忧郁美的多样表现及其背后的文化和社会根源。两位艺术家借助不同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传达出忧郁美的独特魅力,莫迪里阿尼的作品借助流淌的线条和雕塑化的造型,勾勒出了一种现代而独特的忧郁美感;改琦的仕女画则深植于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的文化土壤,通过细腻的线条和含蓄的情感表达,呈现出东方美学中忧郁美的别样韵味。尽管中西方在艺术手法和理念上有差异,但对女性形象的深刻理解是共通的。本文的分析和探讨旨在提供理解和欣赏中西艺术的新视角,也启示我们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哪种文化背景下,对女性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艺术表现,始终是人类文明进步和艺术创新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陈强.莫迪里阿尼油画人物没有眼睛的成因[J].汉字文化,2019 (24):184-185.

[2]哈曼. 莫迪里阿尼绘画作品里的情感因素 [J].大众文艺,2012(12):39-40.

[3]戴华刚. 改琦仕女画论 [J].艺术探索,2006(1):22-23.

[4]杨菱菱. 改琦仕女画艺术赏析 [J].美与时代,2008(1):89-91.

[5]盛玉坤. 改琦仕女画中忧郁美的探究 [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1.

[6]张云. 中国画的空间表现 [J].美与时代(中),2020(2):17-18.

[7]温馨.改琦与莫迪里阿尼作品忧郁女性形象对比研究[D]. 新乡:河南师范大学,2018.

[8]冷杉,叶冰,编译.灵魂与裸体的对话[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112.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