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唐代是我国楷书的顶峰时代,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褚遂良作为初唐四家之一,他的书法历代以来一直被人们所关注。浅析初唐时期褚遂良的书学活动,如其摹《兰亭序》、参与《十七帖》校刻、考二王法书,并探究其书学活动经历对其书风的影响。
[关 键 词] 褚遂良;书学活动;书风
一、褚遂良生平简介
褚遂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和书法家,以精湛的书法技艺而闻名,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一同被誉为“初唐四大家”,他也是唐朝的重要官员。当时,唐太宗李世民征得许多王羲之的遗迹,但是很难鉴别其中的真伪,因此,褚遂良在鉴别王羲之的书法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中国古代文物鉴定的先驱,他的《右军书目》被收录进国家档案,对今天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褚遂良的传世书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阴符经》等。褚遂良出身名门贵族,早年受其父亲的影响,常常出入于官场之中,博览群书。青年时期,他的楷书被欧阳询所赞赏,将他视为难得之才。他的书法最初学习虞世南,后又取法王羲之。褚遂良的书法将虞世南与欧阳询的精妙技巧完美地融汇在一起,既有规律又有美感,超越了传统的书写风格,并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高度称赞。前人将褚遂良的书法称为“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二、 初唐时期褚遂良的书学活动
(一)摹写《兰亭序》
《兰亭序》是东晋时代的一篇经典之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非常喜欢王羲之的作品《兰亭序》,于是他派遣褚遂良、欧阳询和冯承素来摹写这部作品,并将其赏赐给朝中的大臣。据说《兰亭序》的真迹早在唐太宗时代就被埋藏在昭陵。
后代所传《兰亭序》摹本,主要分为两个系统:一是褚遂良摹本,现存于世的褚遂良、虞世南、冯承素等墨迹摹本多属于此系统,其中以冯承素摹的“神龙本”最佳;二是欧阳询摹本,其中“定武本”为存世最佳的石刻帖本。
此卷本(见图1)一直到明代,都被认为是褚遂良摹本,后来董其昌在题跋中认为“似永兴(虞世南)所临”,后代才改其为虞世南摹本。可以明显看出点画与褚遂良摹本相似,点画较圆转,少锐利笔锋。勾描的墨色雅淡,气息古朴。据考据,此卷本为唐代辗转翻摹之古本。
此卷(见图2)根据卷前的标题“褚摹王羲之兰亭帖”确定为褚摹《兰亭序》。可以明显看出,点画用笔少尖锐,与冯摹《兰亭序》(神龙本)呈现的书写特点不太一样。此卷本以临写为主,勾描为辅,所以在书写时比较流畅,并且具有相当的技巧。
《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前纸13行,行距较松;后纸15行,行距较紧,但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却非常协调,比其他的摹本更加精美。用笔俯仰反复,笔锋尖锐出锋,既保留了参照原迹勾摹的痕迹,又显示出自由临写的特点,摹临结合,显得生动活泼。在传世摹本中称得上最佳,是最接近原迹的摹本。
在历代众多的《兰亭序》摹本中,有所谓的“领字从山本”一系列。在传世的“领字从山”《兰亭序》墨迹本中,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黄绢本《兰亭序》”为最佳。卷尾米芾题有长跋,褚遂良摹写的《兰亭序》可以说是他成熟时期的行书作品,就像米芾在这部作品后面的题跋中说道:“虽临王书,全是褚法。”他之所以能有大量自己的笔意在里面,与王羲之的字形相互呼应,一定与他大量的临摹分不开,临摹过程中经历了从形似到神似,再到个人审美主张下的意临。通过不断地学习和体验,逐渐确立了自己的艺术方向,呈现出如此精彩纷呈的临摹作品。
湖南省博物馆收藏的褚摹《兰亭序》所用的是绢本,所以在绢本上很难看到临摹的效果。此外,由于时间久远,绢色变得暗淡,与当时的艺术风格相差甚远。但是,主要的笔法和字形被保留了下来,特别是在笔画、字形、行与行之间,都能看到连贯性和优美的姿态。通过描绘细节,如肥瘦、牵丝等,可以清晰地展示出书写者在书写过程中的节奏和力度。从这卷书的所有题跋来看,在对正文书艺的谈论上更多的是赞美。例如,王澍评价此卷时说道:“笔墨之外别有一种超诣变灭之趣,当时醉态(王羲之书写《兰亭序》时),仿佛可见。”清代唐宇肩评该贴“笔意清真”等。从这些称誉之词中可以看出初唐时期的书法特征。
(二)校刻《十七帖》
如今不少学者都认为《十七帖》已经不是最初的形态,可能被后人编辑过,那么是谁出于什么目的做了此事呢?有学者推测,可能是褚遂良出于编辑草书教材的目的所写。唐代延续隋朝的传统,为了选拔专职的公文官吏,特别设立了书法课程,并向社会开放了内府收藏的书籍供人们参考和学习,从而促进了书法的普及。虞世南逝世之后,魏徵向李世民举荐了褚遂良,宫内书法方面大部分的事务都交给褚遂良负责,主要是负责内府珍藏、鉴定、编修、装裱历代名人书迹以及教授书法等。王羲之的草书被收藏在内府,这些作品都是褚遂良精心编排和审查的,在张彦远的《右军书记》中有此记录,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也就是说,为了编辑一部草书教材,褚遂良可能从内府选出《十七帖》并做了相应的编整。这可能包括:一是删除了“月日名白”或部分正文语词来统一形式。二是所选都是与草书风格相似的书简来统一书风。在书风上,必须采集草字风格近似者来集成之。现如今观看《十七帖》书迹草书笔法风格极其相似,并且诸帖的内容的确非常符合“取其书迹及言语,以类相从成卷”的编整原则。三是可能对原帖的书迹做了相应的调整,以便易于临摹识别。比如,对字的大小、笔画的粗细和连带关系等方面做了统一。
(三)考二王法书
二王的书法十分丰富,其古雅之气、风格之高促使历代学习二王书风或笔法的人越来越多。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旨意,让褚遂良鉴别民间进奉的魏晋法书的真伪,特别是二王法书,并让褚遂良、冯承素、欧阳询等人临摹《兰亭序》。褚遂良从二王的真迹中认真学得笔法,找到窍门,并对其产生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褚遂良编辑了《王羲之书目》,对后世研究和学习王羲之书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不管是摹本还是拓本,都对研究王羲之的书法有相当的说服力,同时也是研究历代书法极其珍贵的资料。
三、书风
纵观褚遂良的一生,他的书风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学书阶段
这一阶段的褚遂良还没有作品留存于世,因为其父的缘故,褚遂良初期学书风格受欧阳询和虞世南的影响颇深,这也为他后期作品中出现的魏碑、隋碑的风格奠定了基础。[1]
(二)成熟阶段早期
褚遂良书风成熟早期是在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重用之后形成的。再加上他初学二王、对二王书风的追求,使得褚遂良的书风逐渐走向成熟。这个阶段我们可以从《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中着手,浅析褚遂良早期的书风。
褚遂良的《伊阙佛龛碑》受到了魏、隋碑学的影响。从书法风格及技法方面来说,褚遂良吸收了汉魏碑学的特点,在书法中加入了金石气味。字形偏扁平,横势较多,取法隶书;其方直劲挺受到了欧阳询的影响,并融入自己的风格气派,从而展示出一种独特的风貌来。从艺术风格方面来说,《伊阙佛龛碑》的特征可以大致总结为:笔法的变化相对较少,笔画与笔画之间的距离比较均匀,没有了疏密的关系,也缺乏虚实轻重的对比,因此显得比较硬挺不自然。
(三)成熟阶段晚期
《房玄龄碑》是褚遂良晚期的杰出作品,反映了他对二王书法的深刻理解。褚遂良在这一时期的书法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的横画开始出现左低右高的俯仰姿态,笔势也变得更加灵动多变,并且将行书的笔意与保留的古隶笔意完美结合。结构上变宽博方整为婀娜多姿,一改欧阳询和虞世南的长形字体,融入二王笔意笔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风。
《雁塔圣教序》被认为是褚遂良晚期书风的标志性代表作。在楷书上,它打破了欧阳询、虞世南和二王的传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并且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楷书技巧,使得整个字体更加生动。
这一阶段褚遂良的政治生涯达到了巅峰,视野和眼界皆大为宽阔。他鉴识内府法书、校刻《十七帖》,受到王羲之《兰亭序》的影响颇深,追求二王书风,因此摹写了《兰亭序》,之后在崇王追晋的道路上自成一路,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书风。
四、结束语
褚遂良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更加舒展自如,用笔强调虚实变化,节奏感更强,字体外拓取势。这些特点在他摹写的《兰亭序》中都可以看出。褚遂良对王羲之的草书进行了大量的临摹,这对他楷书笔意的连贯性是非常有帮助的。
作为中华书脉中重要的传承者和唐楷的示范者,褚遂良吸收了二王笔意的精髓,又对唐代乃至后代书法的传承和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后代书法大家薛稷和颜真卿等人都深受褚遂良的影响,宋代黄庭坚、米芾、宋徽宗赵佶等人也从他的书法中吸取了养分。可以这样说,褚遂良的一生,既是传承的一生,又是教化的一生。
参考文献:
[1]吴浩然.浅析褚遂良书风形成原因与影响启发[J].艺术评鉴,2020(9):186-187.
作者单位:天津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