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介入:21世纪绘画艺术的创作策略

2024-10-21 00:00唐小雪
名家名作 2024年26期

[摘 要] 主要探讨了21世纪绘画艺术在空间介入方面的创作实践策略。首先,追溯了扩展绘画的历史脉络,分析了扩展绘画在形式和概念上的演进。其次,具体讨论了沉浸式场域打造、画框形态改造和场地特定艺术三类常见的空间介入的策略。最后,反思了空间介入对绘画界限的影响,呼吁对绘画的定义、界限和功能进行重新思考,以适应21世纪绘画艺术的新语境。

[关 键 词] 空间介入;扩展绘画;沉浸式体验;特定场域艺术

传统的绘画作品,往往被装裱在精致的画框中,并以轻微的倾斜角度悬挂于墙壁,借助射灯的聚焦照明,使得作品的细节和质感得以突出。这种展示方式在卢浮宫、国家美术馆等历史悠久的博物馆中十分常见。然而,自20世纪以来,这种传统的展示方式开始发生显著变化。特别是在21世纪的今天,当我们步入美术馆或画廊,会发现许多绘画作品已经超越了传统画框的限制。艺术家们开始探索与展览空间的互动,将绘画作品与建筑环境相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展示形式。

在这种新兴的展示方式中,建筑空间不再仅仅是作品的背景,而成为作品的一部分。绘画作品通过空间介入的方式,与观众建立了更为直接的联系。这种创新的展示手法不仅拓宽了艺术的表现力,也为观众带来了更加丰富和立体的观赏体验。

一、扩展的绘画领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绘画艺术经历了从洞穴绘画到教堂壁画、架上绘画,再到非传统绘画的根本转变。洞穴绘画是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通常与狩猎仪式等有关。教堂壁画则将绘画带入了宗教建筑的墙壁和天花板,使其成为公共和可见的艺术形式。架上绘画的出现标志着绘画从固定地点的解放,反映了人文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兴起。而非传统绘画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四个历史阶段:20世纪初的前卫艺术、20世纪60年代的概念艺术和极简艺术、20世纪80年代的新概念主义以及今天的扩展绘画。

扩展绘画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画架和画布限制的艺术形式,它探索了绘画在空间和时间维度上的可能性。这种艺术形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当时的艺术家们就开始挑战绘画的有限存在,逐渐摒弃了平面性和基于工艺的规则,转而寻求空间和概念上的新扩展,这种转变不仅是对绘画物理形态的突破,也是对艺术表达方式的深化。

20世纪初,前卫艺术家开始关注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将注意力从画框内部转移到画框本身和绘画的物理性质。这种转变标志着从传统绘画到非传统绘画的重要过渡,艺术家开始探索如何将绘画从墙上扩展到整个空间,与环境和其他媒介互动,从而创造出沉浸式的艺术体验。20世纪60年代的概念艺术和极简艺术的兴起进一步解构了传统绘画的体系,将观念本身作为艺术的核心。20世纪80年代的新概念主义和装置艺术则将艺术家带回了工作室,装置艺术的出现进一步扩展了绘画的边界,艺术家利用装置艺术对艺术世界的结构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如毕加索、塔特林、马列维奇和利西茨基等,通过他们的作品和理念展示了如何从传统绘画走向三维形式,同时保留绘画的本质。这些艺术家的实践不仅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也为后来的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可能性。

而近期的扩展绘画更是跨学科、跨媒介高度融合的产物。大卫·霍克尼2017年创作的《在工作室中》就将画作与实景图片、3D建模等多种媒介融合;2021年美国画家比普尔则以非同质化代币的方式将《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拍卖出了6934万美元的天价,让他一举成为“最有价值的在世艺术家的前三名”,而他的成功,完全得益于今天区块链技术以及数字绘画的成熟。

绘画艺术的扩展发展总是伴随着关于“绘画消亡论”①的讨论。这种讨论通常源于新技术的出现,如摄影和数字媒体,它们不仅改变了图像的捕捉和再现方式,也促使艺术家重新审视绘画的角色和功能。然而,绘画艺术具有强大的适应力和变革性。每一次面临新技术的挑战,绘画都能以一种新的状态存活下来,以适应新的视觉和复制条件。在这个过程中,“空间介入”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绘画创作策略。这种策略突破了传统绘画的界限,将绘画与展览空间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沉浸式的观赏体验。通过空间介入,艺术家能够更深入地探索绘画与环境的关系,进而拓展绘画的表现力和影响力。

二、空间介入的策略与实践

随着21世纪虚拟网络和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绘画艺术的传播和销售途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工具和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使得绘画的界限变得模糊,实体空间不再是唯一的展示平台。这一转变不仅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也给传统画廊和美术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重新吸引观众,画廊和美术馆开始积极探索转型之路,越来越愿意支持艺术家对建筑空间进行改造甚至解构,鼓励绘画作品突破传统画框的界限,与展览场地的环境相融合。这种空间介入的策略不仅丰富了绘画的物理形态,更拓展了艺术表达的可能性。正如苏格兰艺术家弗兰丝-莉丝·麦古恩(France-Lise McGurn)在“晃动的身体(Bodytronic)”展览中所展示的那样,她巧妙地将建筑空间作为绘画作品的延伸,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沉浸式体验。

在她的画作中,人物的身体形象摆脱了传统造型模式的限制,它们不仅在画布上进行延展,甚至溢出周围的空间。她巧妙地将画框与墙面紧密结合,让绘画从画布扩展到展览空间的墙壁,改变了传统的画框界限,画面得以在不同的介质上自由地延展与流淌,给观众带来一种全新的沉浸式体验。这样的创作方式为整个展览空间注入了一种动态的生命力,使得作品不再局限于二维平面的视觉体验,而是变成了一种多维度的感官体验。

麦古恩还非常擅长描绘充满节奏感和不稳定性的身体形象,此次展览的主题“Bodytronic”,指的也正是这种充满节奏感、梦幻般的、不断移动的身体。她常常将从电影、俱乐部传单和杂志中精选的图像,与她个人的生活体验进行融合,再创造出全新的人物形象,并用她强有力的笔触与线条,将人物身体的各个部位进行解构,既表现了城市生活的疏离感,又展现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那种难以言喻的亲密联系。

而西班牙艺术家安其拉·德·拉·克鲁兹(Angela de la Cruz)则以其对画框的创新使用而闻名。她通过破坏和弯曲画框,让画布呈现出脱离、扭曲、撕裂或变形的状态,从而将绘画从二维平面解放出来,转化为具有建筑尺寸的巨型三维作品。在她的代表作品《比生命更大》(Larger Than Life)(见图1)中,画布被拉伸占据整个空间,让整个建筑空间都变成绘画的表面,脱离了传统的图像再现,探索了当代绘画空间的极限。此时,这幅作品不仅是一幅画,而是成为一种空间的存在。除此之外,她的作品还具有很强烈的拟人化特征,如她将这幅作品比作一个不会跳舞、倒在地上的巨型女人。

《比生命更大》除了是一幅颠覆传统画框形态的佳作,更是一件充分体现场域特定性(Site-specific)①的绘画作品。所谓场域特定,是指艺术创作与特定地点紧密相连,作品的意义和表现形式都与该地点的独特性质密切相关。一旦脱离了原初设计的场所,作品便可能失去其核心价值和深层意义。这件作品在巡展至西班牙、以色列、德国等国家的博物馆时,克鲁兹都会根据每个展览场地的空间布局和建筑特点对其进行重新构思和创作。这种针对具体场地空间量身定制的绘画实践,要求艺术家深入理解和把握展览地点的独特性,将个人的创作理念与空间的物理属性和文化背景相结合,从而创作出既具有个性又与环境和谐共生的作品,也已成为当代艺术家介入和重塑空间的常用手法之一。

在本章节中,我们深入分析了当代绘画中空间介入的三种常用策略:首先是创造沉浸式体验,通过扩展绘画的空间维度,使观众得以置身于艺术之中。其次是改造画框,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展示形态,也使绘画突破了平面的界限,以立体的形式呈现,从而拓展了艺术的表达空间。最后是场地特定艺术的绘画实践,这种策略强调艺术作品与特定地点的融合,赋予作品独特的地域性和环境互动性。这些策略共同拓宽了绘画的界限,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体验,展现了艺术与空间交互的无限潜力。

三、空间介入后的绘画界限探索

介入空间后的绘画作品不仅改变了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引发了对绘画本体界限的深刻反思。这种变革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绘画的定义、功能以及它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例如,我们开始思考,在何种条件——特定的时间、地点和情境下,一幅作品才被认定为绘画。

以露西·麦肯齐(Lucy McKenzie)的Quodlibet LXI (Cerfontaine Coiffeuse)(见图2)为例,这幅作品在视觉上成功地模糊了绘画与实物的界限。初看之下,似乎是一件逼真的家具化妆台,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幅作品实际上是通过运用古典油画中的“视错觉”(trompe l'oeil)技法,巧妙地绘制了化妆品、大理石台面以及凳子的布纹,并将这些元素组合成一个看似真实的化妆台,实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

这种“视错觉”技法在绘画史上具有悠久的传统,尤其在17世纪荷兰静物画中极为盛行。对于不熟悉绘画史的观众来说,他们可能在初次观赏这件作品时,难以将其识别为一幅绘画作品。然而,这种难以识别的特性,恰恰体现了“视错觉”作品的成功之处,它挑战了观众的感知,迫使他们重新思考何为“真实”、何为“虚构”。

更有趣的是,尽管“视错觉”是一种古老的技法,但在麦肯齐的作品中,它被赋予全新的创作视角,展现出当代艺术的独特魅力。这种创新不仅为绘画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体现了油画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的精神。通过这样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艺术技法在当代艺术家的手中,依然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为绘画史的丰富与发展做出贡献。

在21世纪的绘画领域,空间介入后的绘画作品呈现出显著的跨学科特性。这种跨学科性不仅对观众的艺术认知和辨识能力提出了挑战,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绘画可能性的认识。这些作品的存在,对传统绘画的界限提出了质疑,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绘画的定义和功能。面对这类作品,我们不应再局限于“今天什么是绘画”的问题,而应更多地思考“绘画在今天如何存在”。这种思考方式的转变,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绘画艺术的当代价值和意义,以及它在当代社会中的多元角色和功能。

四、小结

40年前,绘画在技术和意识形态上曾被视为视觉艺术中相对停滞和保守的领域。然而,21世纪的绘画艺术已经证明,绘画远未达到其发展的终点。它持续不断地演变,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创新与更新的循环。正如艺术评论家蒂埃里·德·迪弗所说:“有一个词可以用来描述世界上所有画家的想象和真实作品,无论他们在做什么,这个词就是绘画。”①

当前,空间介入的绘画策略进一步挑战了我们对传统绘画技术和工具的认知,推动艺术实践从关注物质性转向更深层次的探索——即绘画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这种转变突破了对绘画形态的传统看法,将焦点从作品的实体产出转向对其本质的深入探讨。在这一领域,绘画不再是单一的完成物体,而是变成了充满潜力的空间,为观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直接体验存在场景的方式。这种转变极大地扩展了绘画的定义和范畴,使其成为一种不断进步、始终充满创新活力的艺术形式。

参考文献:

[1][美]简·罗伯森,克雷格·迈克丹尼尔,等.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 年以后的视觉艺术[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2][法]加斯东·巴什拉.空间诗学[M].张逸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3]叶东江. 架上绘画的空间延展[D]. 重庆:四川美术学院, 2018.

[4]周池. 从平面到立体[D]. 北京:中央美术学院, 2018.

[5]董文通. 现当代绘画场域的自主性再造研究[D]. 西安:西安美术学院, 2019.

[6]王心韵. 折叠、并置与连续:“扩展绘画”概念下绘画边框的解构 [J]. 艺术教育, 2023(4): 46-50.

[7]Hudson,S. Contemporary Painting[M]. London: Thames & Hudson Ltd,2021.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