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博士学位,多个硕士学位,2段博士后经历外加22项社会兼职。“95后”研究员赵子健,出现在如此令人眼花缭乱的简历,出现在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公布的研究人员信息中,迅速引起关注。
10月10日,内蒙古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随后发布说明称,该院决定暂停与赵子健的聘任关系,对其学历学位开展核查。
从目前已核实的信息可知,赵子健的学历或许真实,但水分较大,他取得学位的其中一所学校“塞万提斯米格尔欧洲大学”,不在中国留学网公布的境外认证院校名单中。可以明确的是,赵子健简历中罗列的多个机构、学会否认其会员身份,其社会经历造假已经板上钉钉。
这些学位和经历如果是真实的,其含金量不言而喻,无疑这些高大上的“头衔”里里外外包装了赵子健的学术精英人设。作为社会分层的重要指标,头衔、身份是人们在社会中通过职业获得的,代表着一定的声望。作为一种价值的代表,人们习惯于用头衔、身份进行初步社会评价。反之,这些名头也定义了人们对于成功的想象,使得一些人在追逐各类头衔的路上狂飙突进。
且不看赵子健真真假假的社会经历,其学位中有不少是通过网络课程、短期项目等“花钱就能拿学位”的形式兑现,这实际上就是将学位头衔视为一种可交易、可买卖的商品。商品化的学术头衔背后,是那些不愿投入学习和时间成本的人对“假资历”的需求。
近年来,随着教育认证名单的一步步收紧,一些“野鸡学校”无从遁形,被扯下遮羞布,但一些人对“简历镀金”的需求,在当下愈发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变得更加突出,于是许多人转向塑造“假资历”,各类研究所、协会会员身份等镀金项目层出不穷。曾有子虚乌有的国际科学研究院,在国内开了数十家分支机构,可见市场之广阔,“生意”之兴隆。头衔五花八门,资历鱼目混杂,在信息不对称的格局下,令人们尤其是用人单位,往往难以作出准确的判断,这为“头衔”的商品化提供了生存空间。
赵子健的夸张简历与“大冰式”自我介绍本质无异,看似热热闹闹,实际弥漫着“浮躁”“官腔”与“商气”。除了赵子健之流,有些机构同样也需要各种“有头衔”“有资历”的人充盈门庭。这是因为“头衔”背后彰显了一整套权力与价值体系。
有着多重头衔的“高层次人才”,往往集声望、权力、地位与体制认可于一身,不断塑造着学术话语中的新式权威。当前评价体系中,学术被异化为集“权、钱、学”一体的“头衔”和“荣誉”。评价一个人,往往不是看真才实学,而是唯资历、唯“头衔”;评价一所高校、机构、协会,往往不是看科研成果,而是看有多少“有头衔”的学者。这导致各种渠道的“项目”和“课题”越来越多,精明的投机者会用看似高大上的项目、课题混淆视听,用花钱换来的“水学位”给自己镀金,导致4个博士头衔的例子不断上演。诚然,一些学术成就需要通过各类头衔、项目和成果的形式展现,但应警惕这些成为评估学术成就的单一体系。当评价体系只注重头衔,那些需要坐冷板凳的学术的生存空间将会越来越少,学术的本质也将无从谈起。
面对4个博士头衔、22项社会兼职的夸张与荒诞,人们不应只是笑一笑,更应警惕其背后学术评价体系的异化。赵子健只是表象,其背后是无数善于发掘社会符号进行商业化运作的“精明头脑”。批量生产的“头衔”与项目只不过是一个又一个“诱饵”,没了赵某还有钱某、孙某。只有改进社会上的学术评价机制、加强信息公开与监督,不以头衔定待遇,淡化“身份标签”,回归学术荣誉本质,重视踏实坐冷板凳的学术劳动价值,“假头衔”、“假资历”才会彻底失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