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线城市回到县城是为了躺平。”这大概是很多人对“漂”回县城的年轻人的想象。
但在前段时间的采访中记者发现,小县城里的年轻人似乎躺不平了。不少人自嘲回到县城的自己是“仰卧起坐型”选手,一会儿想躺平,一会儿又得卷起来。
原因之一,县城里被视为最稳定的体制内工作已经趋于饱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冲着体制内工作回到县城,发现“上岸”变得不再轻松。“小县城这几年掀起‘考公考编热’,‘上岸’压力堪比一线城市。”当有人发现回到县城并不能马上解决就业问题,备考2年仍然没有上岸时,焦虑情绪并不比大城市带来的生存压力小。
那些因学历、能力一般而回到县城寻求机会的人也发现,县城体制内也开始卷学历了。“一个县城的岗位,过去本科生都不多见,现在则是一堆重点高校的本科生扎堆竞争,甚至还有一些博士生考到小县城工作。大家都想回小县城过得松弛一点,但县城的优质资源也是僧多粥少。”从北京考回什邡市某党政部门,又从该部门辞职到成都求职的吴潇潇说。
有的人认为,力争“上岸”还算是良性的正向竞争,真正进入县城体制内,才发现“内卷”是全方位的。“近几年回县城‘上岸’的人年纪都不大,许多还没有真正到躺平的年纪,没有几个是真正不上进的,即使你不卷,别人也会卷你,最终还得跟着一起卷。有些工作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为了让领导觉得‘做了工作’,一件事翻来覆去变着花样做。”一位从杭州大厂辞职回安徽老家的干部说,自己单位有2个毕业就考回县城的年轻人,年龄不大,工作特别热情,点子也多,深受领导喜爱。对比之下,自己曾因在工作上没有完成“额外动作”,被调侃“大厂出身,能力也不过如此”。
一些回到县城的年轻干部发现,同事也开始加入鸡娃大军。为了不让孩子输在“眼界”上,从幼儿园就开始“卷”孩子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有人调侃,自己终归是走上了当年父母的路。“县城教育资源有限,但孩子未来是要和全省的人竞争。那些从一线城市回到县城的人,之前不少就是县城里的‘卷王’,但从一线城市回来后,他们更加清楚教育资源带来的差距,拒绝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一些家长还会利用假期时间,把孩子送去省会城市学一些当下新兴的兴趣班,比如建模、AI甚至计算机编程语言。”吴潇潇说。
记者发现,这些从一线城市回到县城的年轻人也将一线城市的消费习惯带回县城,让县城的商业也“卷”起来了。以教育行业中的兴趣班为例,不少发达一些的县城,兴趣班门类变得更加多元丰富,并不输给省会城市。并且,由于县城产业结构往往较为单一,能提供给年轻人的岗位并不多,不少人选择加入创业赛道。当资源有限、竞争变大时,各个行业的“内卷”就在所难免。不少人发现,小县城的创业竞争并不输于大城市,短视频抖音带货、品牌招商加盟之类的东西也到处都有,没有两把刷子,创业之路很可能中道崩殂。“回县城优哉游哉开个小店养活自己的计划,最后也成了梦幻泡影。”一名在县城二度创业失败的年轻人说。
其实,年轻人愿意回县城本应可以为日渐“萎缩”的县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但一些县城产业较弱的承接能力,以及人情社会带给年轻人的文化冲突令人难以忽视,新的生存语境正在县城书写。
如今,在外部环境和内在需求的共同催生下形成的非良性竞争,随着人口的流动与回笼,下沉到县城。当年轻人在大城市面对过度且低效的竞争时,本想通过退而求其次来更换赛道,可事实说明,向后看永远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面对社会压力,停一停无可厚非,但面对不断加剧的社会竞争,努力提升自己,适应新环境才能找到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