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对2024年全国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进行了全面的试题分析;从阅卷结果角度,深入分析考生的答题反应,并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日常教学和备考中存在的问题。本文认为,该卷在保持试卷结构基本稳定的同时,增大了开放题比例,有利于考查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作文试题的区分能力增强,将对中学教学产生一定的反拨作用。
关键词:高考语文新课标Ⅰ卷;试题评价;答题反应分析
2024年新高考语文Ι卷共23道题,题型和分值结构与2023年保持基本一致:客观题9道,赋分27分;主观题14道(含作文),赋分123分。以中部某省为样本,阅卷点集中评阅的主观题部分,考生平均得分较上年下降近2分,在试卷结构保持基本稳定、增加开放题的情况下,平均得分有所下降,显示难度与上一年度相比略有增加。这其中的原因是复杂的,与2024年新课标Ι卷增加了试题开放性有关,少数试题难度增加有关,也有每届考生情况不同的因素。当然,主观题阅卷“主观”的因素也因命题改革而有所放大。下面进行逐题分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材料围绕《论持久战》组编而成。材料一摘自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四五)~(四八)节;材料二则摘编自历史学家荣维木《中国共产党抗日持久战的战略与实践》一文。材料后设置的5道试题,要求考生深刻理解文章核心内容和论证逻辑脉络,选择论据支撑观点的方法,并对论证方法进行概括。
第1题(3分)考查考生理解和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正确答案为B。该项错误在于判断绝对,“必然要经历”说法错误,表述过于绝对。文中所讲抗日战争过程的确如此,但不能由此扩大到所有“落后大国面对先进小国的侵略”都会经历此过程。该题选项错误十分明显,考生很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
第2题(3分)考查考生综合利用材料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正确答案为A。此选项声称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并不占优势,原因是因为军力和经济力都只由日本的少数人掌握。这个推断曲解了文意。原文(四八)第五句“如果……那么……”是说,如果中国、日本和世界的大多数都站在抗日战争方面的话,日本少数人强制掌握的军力和经济力就不能成为优势,并不是说日本的军力和经济力本身不占优势。
第3题(3分)考查考生理解分析材料,把握材料论点、论据的能力。正确答案为D。试题要求选出符合材料二中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因而考生首先要对材料二有全面把握。该材料第三自然段说,毛泽东提出中国实施持久战的内部条件,“简单地说,就是把已经改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显然,A、B、C三项都是实施持久战的外部原因分析,只有D项所述“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与材料二中分析的内部条件观点一致。本题答案也很容易识别。
第4题(4分)考查设问句和反问句在论证中的作用和效果。此题较易,近80%的考生作出了高分回答。材料一多处使用设问和反问句,是此文的一个重要论证特点,题目要求分析这两种句式的“论证效果”,是典型的“因文设题”。因而在回答本题时,不能只用语文学科术语回答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更要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说明其在论证过程中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和效果。本题答案包括三个要点:一是设问句在问答之间切中要害,驳斥了典型的错误论调,阐明了文章的主旨;二是以设问句和反问句层层推进,形成缜密的论证逻辑;三是设问和反问句赋予文章雄辩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答出即可得分。对设问与反问的作用,大部分考生多少都能回答一二,但结合文章进行总结概括却很考验学生能力。考生作答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回答要点不全,反映考生缺少结合文章特征概括修辞方法功能的能力。如这个答案:利用设问句和反问句,频繁提出问题,却又紧接其后给出答案,让文章观点更有说服力,使读者信服。仅答出第三个要点,可得2分;二是没能准确理解反问与设问的特点,也就无法准确予以表述。如这个答案:①多次使用设问句,一问一答,起到了强调作用,强调中国虽目前处于劣势之中,但依然有许多优势,胜利是必然的。②多次使用反问句,使文章语言有亲和力,使看似难懂的文章变得通俗,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以反问表肯定意思,同样起强调作用。该生可得3分:答对要点一,要点三的回答则欠准确。
第5题(6分)本题考查筛选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材料中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具有良好区分能力。题目要求考生根据“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的提示,讨论《论持久战》对“看问题、想问题”的启示。本题紧密呼应课标和教材内容,可以说它正是针对课标提出的“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等要求而设的。通过情境设置要求考生展示得出启示过程和结论,以此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过程,因而是对考生理解文本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全面考查。本题分值较大,可以从五个方面回答:一是要从全局、长远和大势着眼;二是要抓住问题的根本;三是要切实考虑解决问题的具体路径和方法;四是要注意调动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五是要立足于实际思考问题,对复杂因素、多种关系进行完整的科学分析。每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共6分。意思答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如下面这个满分答案,与参考答案给出的要点较为吻合,反映出考生“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①看问题时不能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问题的表面,更要看到决定的因素。②看问题不仅只看现在,也要看将来,有长远的眼光,发展的眼光。③想问题时,要分析内部条件,更要有可实施的计划。而下面这个答案,虽列出两点,却未能准确概括核心要点,只答出了要点一,只能得2分:①“看问题,想问题”应有逻辑性,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盲目跟风,就如同毛主席写这篇文章时刻在说清自己的想法。②想问题应从宏观到微观,不急于解决当下问题,而应目光更长远,去想怎样才能让问题不发生,方能行稳致远。回答本小题需要贯通全文全面作答。一些考生对题意未能领会,对全文也欠缺整体把握,因而答案概括不全、分析不到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本部分阅读材料是作家徐则臣写于2012年的散文《放牛记》(有删改)。这个充满野趣的乡村回忆在作者心中有着重要地位,他在《从一个蛋开始》(浙江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中写道:“就算现在,我具备了足够的反思与自省能力,我也不认为整天和一头牛走在野地里是件辛苦的事。相反,我以为那是我少年时代最快乐的生活之一。那是一个放松的、空旷的狂欢时代,虽然也不乏腹诽和厌倦。”[1]基于这种情感和认知,作者对放牛的述说,就显得舒缓又欢快,展示了牧童乡间生活的迷人画卷。而他面对记者自述所说“我现在又回头看了一下,觉得跟我记忆里面的基本一样。也就是说,我是如实地回忆了,或者是努力去回到那个现场,没有虚构的东西。”[2]也许给了命题者灵感,在此处设题,通过询问考生是否认同作者做到了“不愿在回忆往事时为放牛‘赋予意义’”,考查学生理解、阐释文本和作者意图的能力,以及批判性阅读的能力。
第6题(3分)考查考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项曲解文意,从材料看,父亲买牛的目的显然不是为了改变儿子不合群的性格;C项对“让‘我’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悲观’之人”的原因分析错误,从原文中找不到依据,属于强加因果逻辑;D项所述“有意以环境的阴森怪异来映衬看武侠的乐趣”错误,从文中看,作者在乱坟岗子看书,“清风徐来,头顶有松树遮阴,天上流云飞动,此时看武侠,几等于尘嚣皆忘,那一个白衣飘飘的侠义世界美不胜收。”显然环境并不阴森怪异。因此只有B项是正确的。
第7题(3分)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段落、句子含意和分析作品内容的能力。正确答案为C。该项说这一段用先抑后扬手法突出下文“我”的“兴奋又纠结”是错误的。此段落只是对锯木厂描写及与买牛相关内容的回忆,一开头就点明“我”的激动,并没有“先抑后扬”。
第8题(4分)考查对文章的梳理及概括能力。试题要求考生回答文章为何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考生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回答:从放牛当时的感受看有两点,一是放牛部分满足“我”的“少年英雄梦”,二是放牛让“我”拥有自由自在的好时光;从回首往事放眼一生的角度看,放牛曾使“我”那样亲近自然与大地,滋养了“我”的成长。相对文中明确的表达来说,这个问题并不难。因而本题答题情况良好,近70%的考生写出了良好的答案。如下面这个满分(4分)答案:①放牛曾满足作者部分的少年英雄梦,并且作者一直都认为放牛是一件快乐的事,作者一直都乐在其中。②在放牛时,作者在野地上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放松和十分的自然。③放牛在坟地里,让牛去吃草,而自己在坟堆上看小说,这种场景让作者感到了自己仿佛身处一个侠义世界中一样,也让作者感到仿佛已经融入了自然。
答题情况也反映出考生在回答此类问题时存在两个方面的不足,一是缺乏细致体验基础上进行概括的能力,如这个答案:①“我”从小就羡慕放牛羊的小孩,而“我”可以去放牛则圆了我的梦想。②在放牛过程中我亲近自然,感受到了自然的美好。③放牛给了我不同的生活体验,早起、割草等,让我有了不同的生活感受。④放牛时和其它小孩一起玩使我开心。因缺少体验概括能力,考生未能概括答出第一个要点,可得2分。二是阅读素养不足,文学体验能力堪忧,少数回答显示其甚至未能读懂文章和题目要求。如下面这个答案:因为“我”儿时梦想是和其他放牛娃一样当个野孩子,而放牛满足了我的愿望,让“我”和其他放牛娃一起度过了一个难忘的少年时代,但我在放牛时没有成为一个我希望的那样的野孩子,“我”不知道是好是坏,所以用“几近完美”。
第9题(6分)考查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能力。题目提示考生关注文章结尾表露出的作者不无矛盾的写作心态,要求考生在理解这种心态的基础上,对文章做出相应的判断、解读与赏析。这样一道创新开放型题目,呼应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提出的学生应“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能对同一个文学作品的不同阐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质疑”等要求,并且关联了教材和日常教学,意在鼓励考生对文学作品有自己的阅读理解,做出能够体现个人思考的回答。试题既有开放性,鼓励考生在理解赏析基础上畅谈自己的理解与看法,又对考生理解作者意图、把握作品内涵的能力有一定要求,因而具有一定的难度。
参考答案给出的是两种不同的观点。观点一认为做到了不为放牛“赋予意义”。答案包括两个要点:一是以少年视角来写,紧贴少年的心理,真实生动;二是就事论事,记录当年感受,拒绝拔高,不刻意美化。本题因为具有一定开放性,让考生可以根据自己思考直抒意见,许多考生基于对文章的细致体验和准确理解,作出了精彩回答。如下面这个答案,准确而简洁:做到了。①全文以我童年的视角进行叙述,而不是站在大人的角度发表感慨。②全文描写放牛的事情均是我亲身的感受与当时的想法,表现出我自由自在的状态,而不是赋予意义。③全文并未刻意凸显某些主题,而是展现我多彩的生活,就事论事。
而得分低的回答,或因对文章和题意的理解不足,或因思路不清晰、表达要点不全,尤其未能准确点明“做到了”的“表现”,说明部分考生仍缺少分析文本与文章章法的能力。如这个答案就说明考生对文章理解不到位:只回答了一个要点且表述欠准确,可得1分:做到了。①本文回忆了儿时的经历与当时的心境,作者为此怀念、向往。②本文也有对家人的想念以及回忆。而下面这个答案虽回答了两个要点的意思,却均表达欠准确:我认为本文做到了这一点,理由如下:①本文着重从少年时我的心境出发,回忆少年时放牛过程和经历,因此文中所写的放牛并没有被当下的观念赋予意义。②本文中所写的放牛经历是轻松惬意而自然的,只关乎少年时代的自己心中的少年英雄梦,表达出作者对童年时光的眷恋,对自然的热爱的纯粹情感,体现出了少年时的心境而不被其他因素定义。
观点二是“没做到”。其答案示例也包括两个要点:一是放牛生活,经过回忆的过滤、重塑;二是强化“放松”“自由”“野孩子”,读武侠而感叹虚实有无,渗入了当下经验和现实感受。如下面这个答案就是满分:没有做到这一点。①文中说放牛给了我一个几近完美的少年时代,实际上已经为放牛赋予了对我少年时代的深刻意义。②从文中对放牛的描写,可以看出作者对放牛经历深深的怀念,也表现出了内心的悲喜,但是也同样可以看出,放牛对作者身体和心灵的成长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③放牛本身对作者来说,意义非凡,作者回忆就一定会为其赋予意义。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第10题(3分)考查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句话的大意是,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投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为将而降”与“降而为之……”采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故应在两个“降”字中间的A处断开;“为之”做“效死以战”的状语,“效死”是“战”的修饰成分,中间均不可断开,可在后面的D处断开。“虽……,而……”是转折复句,显然应在中间的F处断开。故正确答案为ADF。
第11题(3分)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文句以及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项解说不正确,本材料中“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是相同的,都是助词。故C为正确答案。
第12题(3分)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C项概述不正确。原文“抑称道李广于不绝,以奖其世业”,“称道李广”是为了替李陵辩白,并不是“担心如果不及时为李陵掩饰罪过,就会损害李广的声誉”。故C为正确答案。
第13题(8分)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两个句子,第一个较易,两个关键字中,“分”相对容易理解,考生也大都答对,“乡”字则成为“拦路虎”;第二个句子难度更大一些。本题得到满分的考生不足一半。
第(1)题(4分)的“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分单于兵,毋令专乡贰师军”可译为“(我)希望能独立带领一队,到兰干山南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要让匈奴专门针对贰师将军的部队”,译出大意可得2分,其中“分”“乡”是关键词,每译对一处得1分。“分”可译为“分散”“分走”“分开”“散开”“使……分兵”等;“乡”通“向”,本意为“朝着”“面向”,可译为“针对”“指向”“攻打”“与……作战”“将攻击目标指向”等。本小题难度不大,但两处关键词还是对部分考生构成了翻译障碍,失误较多。如:请愿希望自己可以当成一队兵,到兰干山的南边来分散单于的兵队,不要专门命令李广利去。这里“乡”错译为“命令”,被扣1分。而这一例:李陵我愿意自己带领一支队伍,去往兰干山南边吸引单于兵力,不命令在这里的第二军。“分”和“乡”都错译,大意亦欠准确,仅能得1分。
第(2)题(4分),“李陵曰‘思一得当以报汉’,愧苏武而为之辞也”,可译为“李陵说,‘想得到适当的机会来报答汉室’,是愧对苏武而给这件事情找个借口”,译出大意可得2分;“得当”“辞”两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得当”,可译为“适当的机会”“恰当的机会”等;“辞”可译为“找个借口”“找个说辞”“编造说辞”“找托辞”等。考生答案出错地方,仍然是两处关键词。如“李陵说‘想要报答汉室’,是愧对苏武而当借口罢了”“得当”未能译出。而“李陵说‘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报答汉朝’,是面对苏武而羞愧并被他训斥”这一答案,则是将“辞”错译了,亦被扣1分。
第14题(5分)考查理解文言文和观点归纳的能力。本题要求考生从材料一中概括支持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这一观点的史实。因考查的能力要求有所提升——不仅包括理解分析能力,还包括观点归纳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设题相对难度有所提升,所以分值比上一年度的此题有所增加,但难度也更大了,作出满意回答的考生不足四成。答案包括三个要点:一是李陵打仗失败后即投降匈奴;二是与降将卫律一道成为单于左膀右臂;三是率领大军追击汉军。三个要点答出一点可得1分,答出两点得3分,答出三点则可得5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本题回答的主要问题是一直以来存在的老问题,一是回答要点不全,考生未能找到足够的事实证据来支撑观点;二是表述不准确。反映出考生思辨能力不足,对思辨能力给予支撑的文言文理解能力更不足。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
李广有孙子李陵,担任侍中,擅长骑马射箭。汉武帝认为他有其祖父李广的风范,命他在酒泉、张掖一带教习射箭以防备匈奴。等到李广利出击匈奴时,李陵叩头请求说:“我所率领屯戍边塞的人,都是荆楚地区勇武之士和奇才剑客。我希望能独立带领一队人马,到兰干山以南地区去分散单于的兵力,不要让匈奴专门针对贰师将军的部队。我愿以少敌众,率五千步兵直捣匈奴单于的王庭。”汉武帝赞赏李陵的豪情壮志,同意了他的请求。李陵到达浚稽山,与单于所率的军队相遇,匈奴约三万骑兵将李陵的部队包围。李陵搏战出击,匈奴军败退上山,汉军追击,杀敌几千人。单于大惊,召八万余骑兵前来围攻李陵。汉军在树林中徒步作战,又杀死匈奴数千人。李陵的部队被困在山谷中,匈奴军在山上,从四面射箭,箭如雨下。汉军多半已战死,不能前进。李陵说道:“我已无面目报答皇帝陛下了!”于是投降。汉武帝十分愤怒,满朝大臣都说李陵有罪。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对此事的看法,司马迁竭力为李陵分辩说:“李陵孝顺父母,诚信待人,常常奋不顾身,赴国家急难,这正是他平时养成的品格,颇有国士风范。况且李陵率领不到五千步兵,深入满是战马的匈奴腹地,抵挡数万敌军。李陵虽然兵败,但他对匈奴的打击也足以使他名扬天下了。李陵之所以没有死节,当是想找机会报效国家。”汉武帝认为司马迁在诬陷欺骗,下令对司马迁施以宫刑。很久以后,汉武帝才对原先使李陵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表示后悔。皇上派公孙敖深入匈奴境内迎接李陵,公孙敖无功而返,便说:“臣捉到俘虏,说李陵教单于练兵用来防备汉军。”皇上于是将李陵家满门抄斩。后来又听说,替匈奴练兵的是汉朝降将李绪,不是李陵。李陵派人刺杀李绪,单于的母亲大阏氏想杀李陵,单于将李陵藏匿到北方。大阏氏死后,李陵才返回王庭。单于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立为右校王,与卫律一起受到重用。卫律常在单于身边;李陵在外领军,有大事才入朝商议。(征和三年)三月,汉武帝派遣李广利率领七万人从五原郡出兵,攻打匈奴。匈奴派大将与李陵一起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双方反复交战九天。
材料二:
李陵投降匈奴,他的罪行相当明显而无法掩饰。如果说他孤军奋战没有后援,可是率领五千步兵出塞作战,是李陵自己炫耀勇力,而不是因为汉武帝下命令而他无法推辞。李陵家被族灭,则嫁祸给李绪;等到后来李广利征讨匈奴,李陵率领三万多骑兵追击汉军,转战九天,这也要嫁祸给李绪吗?如果说李陵是受到匈奴单于的控制,不得不奉命追击汉军、四处转战,难道匈奴就没有其他可信之人了吗?假如李陵有两面讨好的心思,那么单于又怎么能信任李陵而委以重兵,让他深入腹地与汉军将领相持呢!司马迁不遗余力地为李陵文过饰非,又喋喋不休地称道其祖父李广,以表彰其家族的世代勋业。身为将领却向敌军报降,投降以后又为新主效死作战,即使想要洗涤自己身上的污点,可已经染黑的白布,不可能重新变白。大节已经沦丧,则其余的都没法洗干净了。李陵说“我是想找一个适当的机会报答汉朝”,只不过是见到苏武义举感到惭愧而说出的漂亮话罢了。他的背叛,本来就不是司马迁所能文饰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第15题(3分)考查考生理解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D项说“诗人与兰亭诸贤一样,都把对音乐之美的追求寄托于山水而摒弃了乐器”是不正确的。本诗尾联“君看昔日兰亭帖,亦把湍流替管弦”说,你看当年王羲之等人相聚于兰亭,也曾认为清流激湍的自然之美,胜过丝竹管弦。诗人在这里将兰亭集会的自然之声与丝竹管弦之声作比,照应比较于他的听泉之感,并没有说“摒弃了乐器”。因此D是正确选项。
第16题(6分)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设题意图明确,要求考生针对诗歌以对比手法生动描写泉声这一特点进行赏析。这首特色鲜明的诗,书写了诗人刘克庄为听泉专门投宿千岁庵,在时而嘈嘈、时而切切的泉声中度过不眠之夜的所感所思,是心灵与泉声、自然与人文的一曲交响。诗人用对比手法,用两组对比极写泉声之美,以最后典故作结,进一步突显了诗人对泉水的喜爱,也深化了内涵与主题,表达了虽经时代更迭、世事变迁,那种沉浸于山水的人文雅趣,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情却是永恒不变的这样一种感悟。命题者正是在全诗亮点之处设题,引导学生体验诗情画意,赏析诗歌的美妙。
回答此题可分两个要点,一是乍听与久听的不同——乍听泉声时,感觉是一条溪水从门前流过;久听后感觉水声逐渐弥漫于四周,使人有身处舟中之感。二是激流声与涓滴声的不同——泉流时而汹涌,听来壮阔雄伟;时而滴沥,听来清亮圆润。每答出一点可得3分。意思答对即可。
这道题的理解难度并不大,许多考生作出了准确而简洁的回答,如这个满分答案:①“骤闻”与“久听”形成对比,写出了泉声围绕着千岁庵,初听时感觉像泉水当屋而过,久听感觉像屋子在泉水中。②“怒声”与“细点”形成对比,变化的泉声时而壮伟,时而清圆,变化万千,意趣横生。
作答中反映出的问题主要有两种,一是未能读懂作品,对诗意产生错误的理解,如这个答案:①颔联把在庵中听泉,想象成了在船中听泉,说明了泉水婉转动听。②颈联把泉水的怒涛和细雨的雨滴进行对比,说明了泉声丰富有层次。该生第一个要点干脆答错,要点二也欠准确。再如:①将湍流与管弦进行对比,体现了泉水声音的美妙与清晰,将音乐之美与山水之美相对比,突出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与赞美。②“疑屋是船”“湍流替管弦”等对比体现了作者在庵前泉水的舒适和恬淡。③“变作怒声犹壮伟”描写了泉声的变化,突出了大自然的美妙。两个要点都没有答对,说明考生既没有读懂诗歌,也未能准确理解题意。二是回答表述不准确,同样反映出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到位。如:①颔联中“骤听溪当户”“久听屋是船”构成对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此时听泉声的如痴如醉。②颈联中“变作怒声”与“滴成细点”构成对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泉声的特点。③尾联中“湍流”与“管弦”相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闲适之情。考生对第一个和第二个要点的回答都不准确,被各扣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第17题(6分)考查理解、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本题共3个小题,6个空,共6分。答对一空给1分;有错别字,该空不给分;如有多字、少字,该空不给分;如果所答句子与小题序号不符,则该空不给分;如果同一小题中,所答句子前后顺序颠倒,则两空均不给分。24年此题平均得分较上年有所提升,这与试题的开放性有一定关系。第(1)(2)小题的答案如下:
(1)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2)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第(3)小题有多个答案,示例如下:
一:汉家烟尘在东北 汉将辞家破残贼
二: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 千村万落生荆杞
三:金山西见烟尘飞 汉家大将西出师
四:汉皇重色思倾国 御宇多年求不得
五:汉家天子今神武 不肯和亲归去来
六: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七:边庭流血成海水 武皇开边意未已
八:大汉无中策 匈奴犯渭桥
九: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至今犹忆李将军
十: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第18题(5分)考查对“借喻”的理解及表达运用的能力。考生平均得分极低,显出对借喻、明喻、暗喻等修辞手法的区别已较为生疏,因此也无法写出句子。作答此题,要求:一是“使用借喻的手法”,答对给2分;二是“借喻贴切”,答对给1分;三是“语意完整”,答对给1分;四是“语言流畅”,答对给1分。造句使用借喻这一修辞手法是得分的前提。尽管大部分考生对借喻的概念和写作都十分生疏,阅卷中还是能发现考生写出了许多精彩的句子。如:“我抬头仰望天空,蔚蓝的幕布上不时飘过洁白的骏马、灵巧的猴儿、可口的棉花糖……”“当天上的小动物们逐渐变暗,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就该回家了。”“看,天边金色的浪涛!只见它起,不见它落;于是时间仿佛也被静止,变成与周围天空同样凝滞的深红。”“月亮没入漆黑的屏障,而后复出,时隐时现,很是朦胧。”“一条缎带绕在青山半腰处,尽显山的婉转多姿。”“湛蓝的天空中,飞机穿梭而过,惊得雪白的羊儿纷纷散开。”“风一吹,云便换了衣服。原本厚厚的棉袍变成了薄纱。”
考生答题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懂何为借喻,往往将本体写出,如“当浮云飘过我们眼前,我们往往会想:棉花糖飞到了天上。”二是写成了暗喻。三是根本弄不清楚比喻这种修辞手法的基本概念含义,也缺乏基本的仿写能力。
第19题(2分)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本题较易。答案包括两处成语,每答对一处给1分。第一处:因人而异。第二处可填上神采奕奕、神采飞扬、神清气爽、神清气正、神清气朗、精神抖擞、精神焕发、容光焕发、生气勃勃、生龙活虎、精神饱满等。第一处的“因人而异”试题情境对答案的规定性较强,几乎没有多样性的答案,难度不大;第二处的答案则可有多种成语可以填入。
第20题(4分)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题较易。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指出正确”“修改正确”各1分。第一句“如果”赘余,要删除,若修改为“因为”等,也算正确;第4句“如何”应移到句首“通过睡眠”之前。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本题难度不大,考生得分较高。
第21题(4分)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本题具有良好的区分能力。试题要求根据语境填写适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且不能超过15个字。答案共二处,每答对一处给2分。超过规定字数扣1分,表达欠准确扣1分。意思答对即可,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第1处,根据上下文意思,可填上“而要判断自己是否‘睡眠负债’”。其他如①要判断自己是否“睡眠不足”②要检测睡眠是否负债③要想知道自己是否“睡眠负债”等均为正确。
第2处,根据后文“如果质量不佳,睡眠时间再长也难以恢复疲劳”可知,此处应是说睡眠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重要的在于睡眠质量,故可填“睡眠质量比睡眠时长更为重要”。其他填上“比睡眠时长更重要的是睡眠质量”等也是正确的。
本题回答中反映出学生的问题,除表达不够准确、不合逻辑外(如:除了睡眠时长,睡眠质量也很重要),还很有一些因为超出字数而扣分,令人遗憾。
第22题(3分)考查对语言现象的判断和分析的能力。本题难度适中。答案包括两个观点。观点一:不合逻辑。要恢复的是精力体力,对疲劳需要消除。观点二:可以使用。“恢复疲劳”并不是说重新回到疲劳状态,而是由疲劳状态恢复正常。在回答中,只要理由有说服力均可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认为“不合逻辑”的答案中,有些精彩答案,如:“‘恢复’后应接恢复之后的状态,如恢复正常,恢复健康,作者想要表达恢复正常状态的意思,‘恢复疲劳’不合此意思。”再如:“我认为不合逻辑。因为‘恢复’应与‘精力’相配,‘疲劳’与‘缓解’相配更合适。”答案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表意不准确,如:“我认为不合逻辑。恢复后应接表正向的词语,‘疲劳’则是贬义词。”
认为“可以使用”的答案,多从语言约定俗成的发展规律出发讨论,如“我认为可以使用,恢复疲劳的意思是将自己从疲劳的状态恢复到精神饱满的状态,省略了部分内容,但大家都懂,并不会不合逻辑。”“我认为合逻辑。此处句意是使人从疲劳的状态恢复,省去了人这一主语,但符合常人的语言习惯,同‘晒太阳’一样,所以合逻辑。”
四、写作(60分)
第23题作文,考查学生写作能力。考生均分略有增长,与上一年度题目相比,难度略有降低。作文给定材料的主旨,是在网络和人工智能发展情况下,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要求就材料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本题材料针对科技应用背景下“遇事不决问搜索”这一几乎人人皆知且时常为之的现象,引出“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之问,进而指明写作任务:“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由此可知,本道作文题并不局限于要求考生就“问”本身回答“是”与“否”,而重在“联想和思考”上。
考生可以从多个角度“联想和思考”。从问题的“多与少”切入,思考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找到答案,但人类还在不断探索,随着旧的问题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会不断产生,从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从问题的“深与浅”切入,思考人类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找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等,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得到答案,“浅问题”的不断解决会助推人类向“深问题”不断探寻。从问题的“得与失”切入,思考当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人类是否会变得习惯于让机器代替思考?缺少了知识的积累过程和问题的探索过程,人类是否会越来越丧失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这样一些维度写出回应时代之问的议论文,或感悟独具的记叙文,或情真意切的抒情文,均符合题意。
“问题的多与少”,只是命题者提出的引发联想与思考的一根引线,虽说“问题不会少”似乎是显而易见的答案,但它并不是一个决定思考走向和思维空间的方向性的观点,重要的是对为什么多或少的深入思辨,因而此题给出的思维空间十分广阔。对考生来说,也就几乎没有审题障碍。关注科技发展、思辨能力强、写作基础好的同学可以沿着“问题多与少”这一引线,走入科技与未来、人与自然、人工智能与社会发展、人工智能和人的发展等十分多样而深刻的主题,将思维的风筝放飞得更高更远。试题材料具有良好的“可开掘性”,给考生开展开放式的深度阐释留有较为充分的空间。在高考中,这既需要考生在短暂时间里迅速调度自己的思维力量,也要求阅卷者对本题意旨进行深刻思考,不能错过行进到了高一级思维台阶上的考生美文。
今年写作题答卷中考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三个。最突出的问题是部分考生审题有误,或者说不愿意费心审题,直接走上套作之路。今年作文材料内容简洁清晰,应该说在审题方面几无障碍,但为什么却发生审题方面的问题?一是一些考生无视材料和写作指令,没有按照写作指令联想和思考“问题会不会越来越少”这一问题,而是直接写作“科技的力量”“科技的利与弊”“发展与问题”等套作;另一种情况则是开头引用材料,回答一句“问题不会少”,却不再深究“为什么问题不会少”,马上转换成“互联网的利与弊”“变化与发展”“科技与道德”等宿构好的内容。虽然在写作过程中,不时也会想想主题,偶尔回到主题“问题多与少”,或者在结尾处有意照应、“点题”,但套作的痕迹仍然十分明显。
第二个突出问题是部分考生作文思维混乱,难以聚焦主要问题、无法形成主要观点,即使提出了论点也难以进行深入而有力的论证。有的学生空洞地议论世界格局、科技“大势”,甚至还有“道德将使问题越来越少”这样难以落地的论题,却无法缜密地思考和有条理地分析一个相对集中的“小问题”。
三是对科技发展现状特别是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巨变缺乏深入的了解。今年这道作文题,有如一道明镜,照亮了我们高中生对科技发展特别是人工智能带来的深刻变革认识的空白与无知。大部分考生在讨论人工智能的力量时,认为人工智能仅有回答浅层知识、搜集整理知识的功能,将搜索功能当作人工智能的全部进行批评,或者在此基础上立论。极少有学生能较为全面地认识到人工智能在我们当下和未来产生的深刻影响。这反映出当下高中生认知的肤浅、思想的匮乏和写作能力的不足。
注释:
[1]徐春林.徐则臣:文学的理想与世界的河流[N].中国青年报,2019.11.26:05.
[2]本报记者.本报专栏作家,作品成全国高考试题![N].福州晚报,2024.6.13.https://www.163.com/dy/article/J4JLBP1H0550IMZ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