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文化素养和思想精神的提升非常重要。《卖炭翁》全诗通过记叙卖炭翁的不幸遭遇,表达诗人悲悯之心和对宫市制度的批判。教学中需要反复运用朗读和想象,强化学生对文本情境的深刻体会,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社会问题,学习诗人以诗讽谕的知识分子担当,从而树立积极的学习观和人生观,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关键词:诵读;想象;社会责任感
【教材分析】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诗,是白居易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作者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全诗通过烧炭——卖炭——抢炭的完整情节,塑造出一个勤劳、艰苦却不幸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批判。《卖炭翁》是统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唐诗三首中的第二首,本单元的主题是“憧憬美好的社会生活,反思现实的生存状态”。白居易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员,不仅有杜甫似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而且,以诗讽谕,劝谕君主,看似本分,但实际是需要良知和勇气的。引导学生理解他的精神,可以帮助初中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观。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能初步品味古诗中的作者感情,能赏析浅显的诗句,但在炼字品句、品味细节描写、感悟深层意蕴上尚有不足。学生虽然掌握了朗诵古典诗歌的一般方法,但容易流于字音正确,并不能通过诵读揣摩文字背后的情思意蕴,教学中应该加强诵读指导,通过多种诵读方法,逐渐使学生掌握以读促品、以品促读的读诗方法。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和主旨;
2.品味精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3.了解对比手法,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品味精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主旨,培养学生担当意识。
【学习方法】
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讲授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课前熟读全诗,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初一的时候我们学习过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小学时还学过他的《忆江南》,那些轻浅悠闲、文词优美的诗作可不是白居易唯一的模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不一样的白居易。(板书课题及作者:《卖炭翁》白居易。大屏幕同步显示课题)
二、读诗明韵
1.请同学们朗读诗歌,注意下面一些字的读音:
鬓 裳 辗 辙 骑 将 系
2.这首诗以七言为主,杂以三言,应该以什么样的节奏来读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
(教师请4名同学分段把全诗读两遍)
3.教师范读:学生听读音,听节奏,听语气。
三、知人明事
1.这是一首叙事诗,写一位卖炭翁的遭遇。诗人在诗下小序中自注:“《卖炭翁》,苦宫市也。”那么,你能从第一段中读出卖炭翁的苦处吗?
预设:(1)艰辛:伐薪烧炭南山中;晓驾炭车;牛困人饥;泥中歇。
(2)年老:两鬓苍苍十指黑。
(3)穷困: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明确:卖炭翁是诗人笔下的一位年老体弱,却因为生活穷苦,不得不艰难辛苦,烧炭谋生的劳动人民形象。
2.除了以上三个特点,他接下来的遭遇就更是雪上加霜。自读第二段,看看诗人还刻画了卖炭翁的哪些特点?
预设:(1)不幸。
(2)无奈,卑微:惜不得。
3.文中两次写到卖炭老人的心理:心忧炭贱时即使身着单衣也情愿天再冷一些,辛苦数天期望衣食可安的炭被宫使拿走却不得反抗。请大家想象,没有了炭,缺衣少食的老人再回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预设:(1)卖炭翁冻死、饿死、病死。
(2)卖炭翁及家人都死了。
……
明确:宫市的掠夺对于在安史之乱之后本就生活困苦的普通劳动人民而言可能是一家人,至少也是一个人的灭顶之灾。
4.请设想你是老人,从他的角度读读整首诗。
点拨:前一段虽然贫苦却仍然抱有希望,后一段则全然痛苦绝望。
5.白居易在这首诗里对卖炭翁这样的劳动人民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可怜”),请把自己当作站在卖炭翁面前的白居易,读出对老人的同情。小组互相练读、评读。
(学生展示,学生点评,教师点拨)
6.老人会面临怎样悲惨的结局我们都想到了,宫使却毫不关心,可能有习以为常,还可能有毫不在意。你看出来对宫市之中施暴者的谴责了吗?
预设:(1)翩翩:轻快的样子,横行无忌,张牙舞爪。
(2)黄衣使者白衫儿:宦官和爪牙。白衫儿是市井泼皮,人称“白望”。
(3)手把文书口称敕:抢夺行为有正式的公文,寄生于皇权。
(4)半匹红纱一丈绫。
(PPT补充资料)
1.韩愈说,红纱往往用宫中废弃的“败缯”染成,于百姓无用,于御寒果腹更无用。
2.“布帛阔一尺八寸,长四丈。(即为一匹)”——《旧唐书》
明确:这是一场自上而下、全国默认、公开合法的抢劫!所以卖炭翁的悲剧在于制度的不合理。
(请大家自行编排动作,读出宫使的仗势欺人、横行霸道)
四、解诗有法
1.前一段是遭遇可怜的卖炭老人,后一段就写横行霸道的宫使,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对比,突出两种人物的鲜明特点,也表达了诗人爱憎分明的特点。
2.小组讨论,诗中还有哪些对比之处?用意何在?
预设:(1)身上衣正单与心愿天寒。
(2)泥中歇与翩翩两骑。
(3)一车炭,千余斤与半匹红纱一丈绫。
明确:对比的运用,不仅使原诗中的描写更具表现力,而且也暗示了中唐的阶级矛盾。
五、知人论世
1.卖炭翁这样的惨事在当时是偶然吗?
(PPT出示)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以驴送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街吏擒以闻,诏黜宦者,赐农夫绢十匹。然宫市亦不为之改易,谏官御史数谏,不听。建封入朝,具奏之,上颇嘉纳;以问户部侍郎判度支苏弁,弁希宦者意,对曰:“京师游手万家,无土著生业,仰宫市取给。”上信之,故凡言宫市者皆不听。
(选自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明确:宫市不废,那么就会有成千上万的“卖炭翁”。
2.小组讨论:结合诗歌与下面的资料,说一说,这是 的白居易。
(PPT出示)
①上信之,故凡言宫市者皆不听。(韩愈《顺宗实录·宫市》)
②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观刈麦》)
③古有采诗之官(乐府),王者所以观风俗,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④……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总序》)
⑤“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白居易《寄唐生》)
明确:白居易在这首诗中同情劳动人民,批判宫市,爱憎分明。其实早在进入仕途之初,任周至县尉时,就在《观刈麦》中表达对人民的同情,不仅如此,他还为自己的不劳而获感到了深深的羞愧。之后数十年宦海沉浮,他都没有泯灭这份知识分子的良知。新乐府诗歌的创作在他眼中,是通过汉乐府的讽谕传统,帮助统治者补察时政。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写出像《卖炭翁》这样把矛头指向统治阶层的讽谕诗,是需要胆气、需要社会责任感的。
3.匹夫之责
三千年前我们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的孔子,后来有即使“穷”也要兼济天下的杜甫,如今我们又认识了一个人——“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白居易。你还知道哪些心怀万民的历史人物呢?
预设: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李绅: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除了诗人呢?近现代呢?)
鲁迅、邓稼先、袁隆平、钟南山……
六、小结
从古至今,真正看到人间疾苦,勇担国家重任的人代代相传。除了我们知道的这些大人物,他们当中还有普通人,他们的名字早就湮灭于历史之中。但是他们为民生疾苦奔走辛劳、殚精竭虑的身影,始终被我们铭记。疫情面前,无数的“大白”们挺身而出,重庆山火,一群越野摩托的男子汉奋勇争先……今后我们会用什么样的行动书写我们的精神历史呢?
(全班起立,让我们带着自己的决心和勇气再读全诗)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全诗。选择恰当的语调、情感,并设计动作,表演给你的家长看,修改调整后将最满意的表演录成视频发送到班级朗读群,全班最好的五个表演将在课前展播。
2.白居易曾在周至县做过县尉,周至乐天公园就有一块本文的石碑。应周至宣传部的要求,请大家选择最打动你的四句诗,根据内容像文中一样配图,将作品寄给周至宣传部作为当地文化旅游宣传。
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从文本入手,从“了解诗歌文学样式”“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等课标要求出发,综合设计了朗读、细读、想象以及背景补充等学习方式,着力于指导学生形成比较清晰的读诗方法,并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崇高的文化精神和人格风范。
本节课设计中的突出特点在于通过想象和资料补充,不断推动学生涵咏品味形象,发现文字背后的内涵,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主旨和作者。二是增加了白居易生平与其诗歌创作理念的内容,从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贯通古今,不仅梳理古今名士,也关注平凡人的非凡力量,打通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从立德树人角度深化课堂的育人功能。三是作业设计中,充分运用情境化教学和读写结合的学习方式,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让诗歌教学从语文学习走向生活化运用。
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学生在“自行编排动作,读出宫使的仗势欺人、横行霸道”这一环节热情高涨,表演欲望强烈,这是在设计之初未曾料想到的。为保证表演过程中学生能尊重原作品中的情感氛围,教师不得不打断学生并提醒其关注作品中伤感沉痛的意蕴。课后自觉这一点可以做如下改进:可以通过学生互评的方式,思考自由表达与艺术表现之间的平衡问题,在尊重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的同时,保护学生阅读实践的兴趣与勇气。
【专家点评】
《卖炭翁》是一首乐府诗、叙事诗、讽喻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何文艳老师设计的《卖炭翁》一课,获得陕西省古诗词教学设计大赛特等奖,从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这节课中给我们传递的丰富内涵和浓浓的语文味道。
何老师设定了“反复诵读,理解诗歌主旨内容”“品味精彩描写,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对比手法,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三个教学目标,在具体的教学设计中得到了有效落实。具体说来,这节课有三个突出特点。
教学内容选择的适宜性。对一篇课文确定适宜的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设计的核心环节。而教学内容的确定首先要考虑文本特点。《卖炭翁》作为叙事诗8DrCgGQZNzyZyrzckG7fhw==是以叙述者的口吻来刻画人物、叙述事件的诗体。因此叙事诗歌兼而有“叙事”与“诗歌”两种特性,因此教学内容要二者兼顾。何老师突出叙事这一立足点,由白居易的诗词导入新课,以故知引出新知,并通过“读诗明韵”“知人明事”“解诗有法”“知人论世”四个层面,明确诗歌记叙的主要内容,概括重点情节,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从逻辑意脉上读诗、解诗,提升“读懂”古诗的能力,就基本上能解决“这一类”的问题。其二是教出诗歌特性。作为叙事诗,教学内容的重点还应在诗歌的本质特性,即情感体验、形象思维、节奏韵律、精致语言。何老师关注诗句中品味古诗的节奏、声韵,探寻其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意义,了解诗人的生平,明确意象的象征意义,在反复诵读中,关注诗句中最精炼传神的词语,细细体会古诗词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意境的深远,并将白居易形象的分析和现实人物拓展延伸,指导学生“品”出古诗词这一民族独特文化的“味”,将艺术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逐步感知到作者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
教学设计的适恰性。教学内容选定后,如何教也是设计的重点,何老师抓住了三个抓手。首先以诵读为突破点。诗歌有其特殊的音韵气息,诵读能读出其特有的音乐美,也是进入诗歌意境很好的办法,是理解古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径。这篇教学设计立足反复诵读引发丰富的联想想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读出诗歌的韵律,读出卖炭翁的苦处,读出卖炭翁的不幸,读出宫使的仗势欺人、横行霸道,读出诗人的真切同情。特别是学生带着动作读,带着想象读,带着决心和勇气读全诗,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冲击力。学生在诵读中与诗中景、诗中物、诗中情、诗中人沟通,逐渐掌握以读促品、以品促读的读诗方法,激起内心更强烈的情感,与诗人达成“共情”,全面提升学生的读诗能力。
其次是想象。诗歌《卖炭翁》所叙之事、所写之人则一目了然,可谓高度凝练。作者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Nhfl4G3AN40vmweFm0wkfw==含蓄,大多都是借助景或物来抒发情感的,而充满情感的形象是直达心灵的路。何老师在诗歌留白的地方,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填补和连接,充分地领悟和理解诗歌的丰富内容,还原诗歌情境,理解诗歌的情感,与诗人产生共鸣,体味其内在的思想情感。在有省略、概括性的描写处,学生进行想象,并适当地描述、编排动作,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刻内涵。同时,老师适当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进一步想象和思考,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由扶到放地对诗歌内涵进行更深化的理解,引领学生亲近人物形象,明晰隐伏的命运,补充情感经验的不足,体验到某种人生情绪的极致。
第三个是体验。何老师善于调动学生相同、相似或相关的生活经历,寻找学生生活与文本生活的某种相关性,让学生体会其真实性、合理性和亲切性。通过对比体验,对文本生活图景做进一步的拓展,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场域更加开阔,对话内容更加丰富,对诗歌的解读更为多元,因而也就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自行编排动作,还原卖炭翁在不同场景里艰难生活的图景,反复体会卖炭翁“伐薪烧炭”的苦难,不断加深对卖炭翁的深切同情。面对学生因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而难以理解的问题,教师适时补充、链接、拓展,通过资料助读,输送与文本内容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读懂、读透诗歌的内容,从而进一步理解诗人幽微的情感与诗歌幽深的意义。何老师通过韩愈《顺宗实录·宫市》《观刈麦》等助读资料,丰富课堂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深化诗歌时代意蕴。学生在多重体验的助力下,体会饥寒交迫的卖炭翁的心情,体会卖炭翁被抢后痛苦、无助的心情,体会作者“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济世情怀。
情感体会的适度性。“诗贵言志”,作者借助作品抒发了深刻复杂的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具有感染性的特点,需要教师用自己对古诗词的感情去架起一道帮助学生通往古诗情感的桥梁,去品读诗人流露出的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强烈的责任担当,但何老师把握住了适度性,不过度解读诗歌,不以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会,不以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为了突破时代、境遇、思想的隔阂,在设计中,何老师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找到现实与历史的切合点,多方启发和诱导,使学生情感能够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在课堂上用“卖炭翁这样的惨事在当时是偶然吗?”“结合诗歌与下面的资料,说一说,这是怎样的白居易”“匹夫之责”三个环节,将白居易形象的分析和现实人物拓展延伸,自然而然地突出感知到儒家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从而挖掘出诗歌深层情感价值,外化气质,内提素养,增加身为中国人的责任感和荣誉感,突破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难点。
总之,在《卖炭翁》这篇教学设计中,何老师通过适宜的教学内容,适恰性的教学设计,适度的情感体会,引领学生习其语,思其形,感其美,悟其涵,外化气质,内提素养,对于我们的古诗词教学很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