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教学设计,阐释以下观点:备教材,要以单元的视野去确定课文的教学价值,借助课文助读资料(单元提示和课文的预习提示、注释、思考探究题、积累拓展题等),确定学习目标;备学情,要明确学习起点和疑难点,确定学习提升点和适切的学习方式;备教学过程,要细化学习内容、学习活动以及教法、学法等的设计。
关键词:单元视野;以学定教;细化目标;学习路径;方法策略
备课备什么?很多年前,备课主要以文本解读为要务。因为传统的语文教学,课堂以教师讲解文本思想内容为主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然而,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的过程中提升的。备课不能限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更要关注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学习路径、学习策略。下面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及九下第一单元的备课思路来阐述我关于备课和教学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备教材
备课首先要备教材。
那么一篇课文的教学从教材何处“备”起来呢?如果你已经读过整套教材,了解了教材的编写体系,明确了每个单元在整个语文教材知识体系结构中的位置,以及单元之间的联系、勾连与延续,那你就从研究一个单元的单元导语开始备课吧!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编在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导语第一段明确告知:“本单元的作品主要是新诗,也有以旧体表现时代内容的诗作,还有散文诗。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领略作者的情思,触摸时代的脉搏,收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这是从文体编排特点和人文主题的角度对单元学习内容的阐述。
单元导语第二段尤为重要:“学习本单元,要在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的基础上, 进一步把握诗歌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这是从文体知识和阅读方法策略等语文要素的角度对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提示。
接下来,我们就依据单元提示,用读诗的方法去阅读这个单元的每篇课文——反复朗读、感受诗歌韵律;品味意象,体会情感,探究哲理……于是发现:本单元编排的新诗、旧体诗、散文诗,虽然韵律节奏不一样,但都具有语言凝练、形式精致、意象丰富、新颖,情感或者哲理充沛的特点。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选自《舒婷的诗》,诗人让自己与诗中的意象相互融合,让物化的自我形象熔铸于祖国的形象之中。诗中出现的一系列意象,新颖、具有个性又意蕴丰富。
《梅岭三章》选自《陈毅诗词选集》,诗人沿用旧体诗绝句的格式进行创作,表现诗人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可谓“旧体写新意”。诗歌意象非常丰富,且使用多种修辞手法,巧引传说和典故是其特点。
《短诗五首》语言凝练而含蓄,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哲思。《月夜》选自《沈尹默诗词集》,诗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充满时代气息。《萧红墓畔口占》选自《戴望舒选集》,写诗人祭拜友人,诗中红山茶这一意象具有隐喻作用,孕育这首诗的感情深度。《断章》选自《鱼目集》,卞之琳通过桥、景、人、窗、月、梦这六个典型的意象,构成了既透明清晰又耐人寻味的风物素描,表明宇宙万物乃至人的整个生命历程处处都存在“相对状态”。《风雨吟》选自《芦荻诗选》,诗歌写风雨中的“大地”“房舍”以及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的“我”,“风”“雨”“海”“舟””“舵手”,一个意象引出另一个意象,使全wl4j8lvjzngwCelFnFGTfLqEX197yheuG2Fp25falqI=篇浑然一体。《统一》选自《聂鲁达抒情诗选》,通过“叶”“花”“果实”等自然实物,解释了深刻的哲理,启示我们要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
《海燕》选自《高尔基文集》,这篇散文诗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即将来临之际勇敢形象的描写,深刻反映了俄国革命前夕急剧发展的革命形势,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者坚强无畏的精神,象征手法的运用是这篇散文诗的特点。
分析整个单元的教材内容后,制定单元学习目标如下:
1.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通过重音、停连、语调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来表达情感;在此基础上把握诗歌的文体特征。
2.学习通过品析语言把握意象内涵、领悟诗人情感以及知人论世比较阅读等阅读策略,深入领悟诗歌语言的表现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
3.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得到精神的感染和美的熏陶。
接下来要思考的是:如何依据单元学习目标和课文特点去确立一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
首先,要以单元视野去确定课本里每篇课文的教学价值。
一篇课文的教学价值常常是多方面的。课时局限决定了每篇课文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能求全、求多,要有取舍意识。依据编者意图,同一篇文章在不同的教学单元里,就可能产生不同的教学价值。如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放在以“想象”为主题的七上第六单元中,我们必然要充分挖掘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想象”的特质。比如放在这个单元中《天上的街市》的教学关注点就是作者由现实出发,融入大胆的想象,赋予神话传说以独特的情思这一特点;当《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编入九下诗歌单元并成为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毫无疑问应该承担教学诗歌的基本要素和阅读策略的任务,比如让学生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通过意象、情感、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蕴,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等阅读方法。
其次,利用教材中的助读资料,确定教学重点。
助读资料包括课文的预习提示、注释、思考探究题、积累拓展题等,体现了编者的教材设计意图。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预习提示:“先默读诗歌,给不认识的字注音,了解诗歌的内容,把打动你的诗句画出来。”“再大声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说说你的整体感受。”——从三个方面对学生提出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一是自主阅读,疏通文字障碍,了解诗歌内容;二是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三是注重阅读感受,圈画打动心灵的诗句,说出整体阅读感受。第一点应该是预习常规,初中生应该养成这样的预习习惯;第二三点是诗歌阅读方法的明示,朗读体验、用心灵感受就是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
积累探究四:“朗读并背诵这首诗。朗读前,先和同学讨论:如何把握朗读的语速、节奏、语气和语调?”——显然,对朗读学习的要求不仅仅是感受、体验,还要有朗读技巧的运用训练。
思考探究一:“读这首诗要注意把握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的‘我’仅仅指诗人自己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思考探究二:“诗人用一系列意象,形象地抒发自己对祖国的情感。试结合每节诗中的意象,分析诗人的情感脉络。”——把握诗歌形象,通过意象去解读诗人的情感,这也是诗歌阅读的基本方法。
思考探究三:“结合上下文,品味下列诗句的含义。”
积累拓展三:“诗中所描写的意象,有些有下句承接,有些则没有。仿照课文,在下面的横线处添加依据,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句承接紧密,和谐一致。”——诗歌的语言是最值得细品的,尤其是其“反常化”“奇特化”,即“陌生化”的语言表达,会增加读者感觉的难度,也延长了感觉的关注度,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发现外在不合常理、常识的新颖、奇特隐含的内在的合情合理,并获得全新的审美认知和感悟。积累拓展三关注到诗歌的留白艺术,意图通过读写互促的学习方法,不仅引导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穿行,并与作者达成共鸣,而且还能引发句式与作者情感关系的探究,因为韵律节奏外化的形式都是诗人内心中自然形成的情感起伏所致。
另外,课文诗歌正文的最后标注了创作时间,引导学生关注创作背景,学习知人论世等阅读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学习目标如下:
1.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悟诗人从低沉悲哀到充满希望,愿为祖国献身的情感脉络,并通过重音、停连、语调语气、节奏等朗读技巧的运用表达情感变化。
2.学习通过品析语言把握意象内涵、领悟诗人情感以及知人论世等阅读策略,感悟祖国历经苦难而又不断拼搏的形象和诗人那一代人的历史责任感与赤子之情,并理解意象多义性的特点。
3.通过补写诗句,懂得“留白”手法的表达效果;仿写诗歌,学会用意象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真挚情感。
上述学习目标紧扣单元目标,比单元目标更具体细化,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
二、备学情
备学情,旨在明确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疑难点,确定学习提升点。
九年级学生在前五个学期读了不少现代诗,对散文诗也不陌生,比如七上的《金色花》《荷叶·母亲》就是散文诗,也读过哲理诗,比如七下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未选择的路》;读过许多古诗,也读过旧体新用的诗词,如九上的《沁园春·雪》。而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活动·探究,让学生经历了诗歌的学习鉴赏、朗诵、尝试创作的学习过程。名著阅读《艾青诗选》如何读诗,明示一般诗歌的阅读策略。他们应该具有阅读诗歌的一般策略,具有自主阅读诗歌的能力。
但如何了解学生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的疑难点呢?
在我任杭州市上城区初中语文教研员期间,我曾将初中三年六册课文分配到各校的每一个班级,让学生对分配到的这篇课文自拟学习目标,提出疑难问题,教师将学生的目标和问题收集统计,然后整合成册提供给全区语文教师初中六册所有课文的两个班的学生问题和阅读感悟,教师备课提供学情依据,为教学提供学生问题资源。
下面是一个班级学生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后自拟的学习目标和疑难问题。
学习目标:
1.将字形写对,将字音读准。8人
2.正确把握朗读诗歌的语气、语速、节奏和语调,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13人
3.把握诗歌的意象,明白作者借助意象想要表达的情感。28人
4.分析诗人在诗歌中的情感脉络。12人
5.读诗歌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16人 6.了解诗的时代背景,读懂作者的情感。22人
学生的疑难问题选摘整合如下:
1.老水车、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驳船等意象代表什么?18人
2.为什么“希望”是痛苦的?“‘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中的“飞天”“花朵”指什么?怎样理解“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28人
3.怎样理解“我是你十亿分之一”,又“是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我”还是……?“我”与祖国的关系到底是什么样的呢?20人
4.为什么把祖国比喻成一些不容乐观的事物,让人觉得祖国“破旧、疲惫、贫穷、伤痕累累”?诗歌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成的?诗人为什么要创作这首诗歌?21人
5.这首诗的四段,每段表达的感情都不同,分别应用怎样的语调朗读更好?11人
学生自拟的学习目标、疑难问题告诉我们,九年级学生已经知道从哪些角度去阅读诗歌,大部分学生都聚焦于意象和情感的解读,但对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中的意象理解有困惑。如何解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意象、情感?如何通过解读意象、情感的学习过程,提升学生阅读诗歌的能力,是我们教学的提升点。
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问题有助于我们了解他们对诗歌学习和文本理解的程度和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的差异,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找到学生的阅读期待与教师拟定的学习目标的契合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而且引导我们去寻找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法和学法,设计课堂教学的梯度。学生自读能弄明白的,课堂里就不要浪费时间,学生不易懂而又应该弄明白的,就要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突破难点。这样不仅确保了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性,而且使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得到了实现的可能。试想,当我们的教学内容正是学生有疑问想探究的问题,学生能不欢迎吗?
基于学情,以学定教,学生个体的阅读原认知、原初体验成为教学的起点和课堂继续生成的重要资源。而还原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凸显其学习自主性,更有利于帮助他们提高学习能力,逐渐从普通者阅读姿态升华到研究者阅读姿态。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九下第一单元的诗歌教学适用教读和自读结合的教学策略:教读示范,举一反三;温故知新,方法迁移;比较阅读,拓展阅读;自主建构,合作共享。
教读示范:精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重点训练重音、停连、语气、节奏等朗读技能;学会通过品味语言把握意象内涵、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阅读策略;通过仿写,深入理解意象、句式的表达效果;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群文阅读等阅读策略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蕴。
举一反三:学生运用阅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和以往诗歌阅读的学习经验与学习方法,自读第2、3、4课,从而温故知新,实现方法、能力的迁移。学生将通过自主建构,合作共享,掌握诗歌阅读的策略: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体会诗歌的理性美。同时由单篇阅读到群文阅读,比较阅读,拓展阅读,了解各类诗歌体裁的共性和个性特点。学生通过阅读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诗歌,学会用比较专业的眼光去品读与评价诗歌、理解诗歌的内涵,从而完善阅读诗歌的方法策略体系,提高其阅读诗歌的能力,并在读诗的过程中理解“诗歌”于生活、于心灵的意义。
三、备教学过程
备教材,备学情,只是备课的起点,备课的终点要落在教学过程上。教学过程的设计,包括具体的教学环节,具体的学习内容,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教法、学法等的设计。
(一)教读课《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把握感情基调
设计课题“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朗读情境:
A.中国女排队员站在奥运会的领奖台上;
B.面对当年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的圆明园遗址。
课题的朗读一般用平行语调,但假设你是女排队员站在奥运会的领奖台上时,你情不自禁地高呼祖国啊,用的却是上行语调,升调,语气高昂;但假设你面对的当年被八国联军洗劫一空的圆明园遗址,你不由自主感叹一声,祖国啊,下行语调,降调。通过朗读体验,学生不仅学会了不同语调的朗读技巧,并由此明确:诗歌是情感的艺术。不同的语调表现出不同的情感,读诗首先要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
于是当学生朗读第一节时,都会读得缓慢、低沉。为什么这样读?学生会说,从诗人对“破旧的老水车”等意象的描写中体会到祖国贫穷、落后、衰败的面貌,并由此感到沉重、悲哀。
那么,如果你在一个旅游景点,看到这样的老水车(出示水车图片),你的内心会不会觉得沉重或悲哀呢?学生或许认为:一个旅游景点,一个客观物象,不会引起情感的波动;也有可能因为看到这样的画面想起了什么,于是有了情感的波动。至此,什么是意象,就很容易明白了——客观物象加上主观情志就是意象。比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这个意象常常寄托中国人的思乡之情。诗人们常用意象通过比喻或象征来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因而我们阅读时也要通过描写意象的语言去解读诗歌的思想内涵。
2.品析语言,解读意象,领悟情感
诗歌主要用意象传情达意,所以解读诗歌也要从意象入手;而要把握意象丰富的内涵,就要细细咀嚼语言。
品析诗歌的语言须字斟句酌,字斟句酌可以采用换词、补写、比较等方法进行。
解读意象的方法学习从解读作者对老水车意象的描写“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这一句入手。
提问:曾经有一位诗人建议舒婷,把“纺”字改成“唱”字,你觉得是否要改?
通过“纺”与“唱”的比较讨论,学生发现:
按照日常语言的习惯,老水车唱着歌才是合乎逻辑、合乎语法规范的要求;但细细品味,“纺”非“唱”不仅没有破坏读者对“老水车”意象的完整理解,反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因为,“纺’字让我们很自然联想到同样像老水车那样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老纺织机。在我们脑海里,老水车这个显性的意象与老纺车这个隐形的意象相叠加,共同成为承载古老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载体;而由于老水车和老纺车都具有围绕某个固定轴在原地打转而不发生位移,以及缓慢,沉重,单调,循环的动作特征,用来隐喻祖国发展停滞不前的历史,中华民族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的历史,都是恰到好处的。
再者,诗歌的上句“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给读者造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但从诗的上下句的关联性来看,“纺歌”让我们似乎又能听到这老水车自远古以来一直重复的那首单调、乏味而又凝重、苍凉的悲歌;诗歌通过“纺”和“歌”动宾的超常搭配,把原本诉诸于听觉的“歌”让位于视觉感受的“纺”,两种不同类的感觉联通起来,唤醒多种审美感官。
接下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积累探究五去分析这节诗的其他意象。
补写学习活动设计:第一节五个意象中有三个意象有下句承接,而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没有下句承接。请根据整节诗的感情基调,模仿开头四句,写出这两个意象的下句。
讨论:学生自主仿写后的句子,哪一组与原诗的思想情感更吻合?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第一组:
我是你田园里干瘪的稻穗,填不饱人们饥饿的肚肠。
我是你城市间失修的路基,无法承载你前行的列车。
第二组:
我是你田园里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
我是你城市间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是淤滩上的驳船
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
——祖国啊!
讨论明确:第一节诗歌不仅展现祖国数百年来落后、贫穷、衰败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在艰难中挣扎、缓慢前行的祖国形象。老水车虽然疲惫,但数百年来坚持纺歌;矿灯即便熏黑,但祖国依然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纤绳深深勒进肩膊,更是形象地勾画出祖国负重前行的情景。显而易见,第一组的诗句只写出祖国的贫穷、衰败,但却没有展现祖国顽强拼搏的形象,第二组与舒婷的思想情感更接近。
追问:把第二组的诗句补充进诗节,比原诗要整齐,那舒婷为什么不这样写呢?
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留白的表达效果,诗歌的留白让我们有了想象的空间,并与作者达成共鸣。其次,学生还关注到句式与作者情感的关系。韵律节奏外化的形式都是诗人内心中自然形成的情感起伏所致。
学生在探究诗歌意象的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过程中,领悟到诗歌语言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力。
3.朗读体悟,梳理感情脉络
如何用朗读表现诗人的情感以及情绪的变化?设计教学环节如下:
(1)教师范读第一节,学生从语调、语速、重音、停连等方面总结朗读技巧及所表达的情感。比如关于重音朗读:抓住意象以及修饰它的关键词;重音朗读技巧:重读重锤、轻读轻凸、延长声音、停顿、语速的变化等。
(2)学生模仿朗读第一、二、三、四节。问题讨论:为什么感情基调有变化?是从哪里发现变化?
讨论发现:一二节写的是祖国苦难的历史,朗读基调沉重、凝滞;第3、4节写祖国挣脱神话蛛网后的现在,并展望祖国美好的未来,朗读基调清新、明快。
(3)比较意象的色调
学生关注到前两节诗歌与后两节诗歌描写意象色彩的差别。
破旧的——簇新的
干瘪的稻穗——古莲的胚芽
熏黑的——雪白的(起跑线)
——绯红的(黎明)
蜗行——起跑线
——喷薄
悲哀——笑涡
感悟:“色彩即是思想”,优秀的诗人总是能够熟练地、恰当地用色彩的笔来表现自己在特定感情和意绪的变化。“这世界,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第一二节的阴冷暗淡与第三节的明快艳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意象全方位地书写了祖国成长的苦难历程、再生的悲喜、新长征的开始和未来的美景。
4.质疑探究,强化阅读方法体验,提升思维能力
展示课前学生自学提出的疑难问题:
(1)为什么“希望”是痛苦的?“‘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中的“飞天”“花朵”指什么?怎样理解“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2)为什么把祖国比喻成一些不容乐观的事物,让人觉得祖国“破旧、疲惫、贫穷、伤痕累累”?
(3)怎样理解诗歌中的“我”?
探究路径和方法:
A.运用解说词义、联想想象、感情朗读等阅读方法理解问题1:
飞天是宗教传说中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在民间倍受尊崇,寄托着纯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飞天袖间的花朵”是美丽的,代表了人民的希望。然而“千百年来未落到地面”却表明希望并没有实现。我们祖国富民强国的希望在漫长的黑暗历史中是那样的虚无缥缈,似乎永远都是美丽的神话,可望而不可即。“——祖国啊!”这声呼喊是为祖国有了希望而不能实现希望的痛苦而呼喊。因此,语调也是下抑,不能上扬。这一节的感情同第一节一样凝重,朗读时注意用深沉的语调与舒缓的节奏和突出重音以表达希望无法实现带给人们的苦楚。
B.运用知人论世法,以诗解诗法理解问题2:
读诗首先应该通过语言、通过诗歌所描写的意象去解读思想情感。但有时还需要了解作家、时代、社会,了解诗人写作的流派、风格,来帮助我们深入解读诗歌的意蕴。比如解读第2、3问题,就需要了解舒婷创作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出示写作背景)
舒婷曾经经历了文革之痛,她写这首诗的时候,在工厂里交替日夜班。这首诗投出去曾经被退稿,编辑说这首诗“低沉晦涩”。请学生揣测这位编辑的想法。
“文革”经历造就了舒婷那一代人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同时也使她们进行了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正如顾城所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它来寻找光明。”舒婷也曾写道:“我绝不申诉/我个人的遭遇/错过的青春/变形的灵魂/无数失眠之夜/留下来痛苦的回忆 我推翻了一道道定义/我打碎了一层层枷锁/心中只剩下/一片触目的废墟——”
所以,舒婷们并没有像当时的许多诗人那样选取长城黄河等表现祖国悠久历史、地大物博等公共意象去高唱祖国美好之歌,而是着眼于表现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切感受,选取破旧的老水车这些平常普通又寓意深刻的一系列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忧患意识与历史责任感。在诗人的心中,祖国不再是大而空的抽象,而是饱经沧桑的过去、贫穷凋敝的现实与绯红黎明希望的交织体。
教师点拨:作为朦胧诗人,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
C.小组合作,探讨“我”的多义性,并派代表展示讨论成果(一人发言,一人板演关键词句)。
预设学生讨论成果:
文中迷惘的、深思的、沸腾的我,不只是舒婷一人,也是舒婷那一代人;“我”既是祖国的一分子,又是祖国形象的象征;既是“诗人自我”,又代表着“千千万万炎黄子孙”。第一节中,“我”是贫穷落后的祖国;第二节中,“我”是古老祖国微茫的希望;第三节中,“我”变成充满希望和奋进精神的祖国代表;第四节,“我”成为诗人自我,成为千千万万的炎黄子孙,祖国母亲和“我”相依相存不可分割。这样,随着“我”内涵的交替变化,不仅一个饱经风霜、从贫困中走向新生的伟大“母亲形象”血肉丰满,而同时,包括诗人在内的充满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感的“中华儿女形象”也跃然纸上。凸显了我同祖国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情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5.同题仿写诗歌
当年舒婷,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祖国,怀着拳拳的女儿之心,唱出的这首心灵之歌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那么今天离作者写作这首诗的时间已经四十多年了,我们的祖国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对于新时代出生的同学们来说,祖国在你们的心中又是怎样的形象呢?你又是怎样理解你和祖国的关系呢?什么样的意象最能表现你的情感,请同学们模仿这首诗以“我是——”开头,“——祖国啊”或“祖国呀,我亲爱的祖国”结尾,来写一节或几节诗——
学生写作后,学生或教师深情朗读学生的诗句。
仿写《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一练习,旨在让学生学会选择最能表现真切情感的意象写作,并体验诗歌分行的艺术,感悟多小节用“我是……”领起,“祖国啊!”反复而收束的小节结尾,像一个个整齐的音乐段落,凸显鲜明的节奏感的特点。
6.课堂小结,总结阅读方法
课堂小结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生对阅读方法策略的总结:朗读、想象联想、品析语言把握意象,通过意象解读思想情感;知人论世,通过联系作家、时代、社会以及诗人写作的流派、风格,深入解读诗歌的意蕴……
学生表示,用这些方法策略进行课外朦胧诗的拓展阅读。
推荐学生阅读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品:舒婷的《致橡树》《双桅船》、顾城的《一代人》、食指的《相信未来》、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北岛的《回答》……
(二)《梅岭三章》和《短诗五首》比较阅读学习活动设计:
1.独立阅读,反复诵读,大体读懂诗歌内容和情感;
2.小组分享阅读感悟,讨论、确定比较点,自选阅读方法,深入研读;
3.课堂展示比较阅读成果。
在学生自读和小组讨论时,教师要进行个别化辅导,力保每组学生都能呈现优质的探究成果。
成果展示预设:
A.朗读体验,比较旧体诗和新诗在形式上的异同。
《梅岭三章》是旧体诗,固定格律,押旧体诗规整的韵,每一章一个韵脚。《短诗五首》是新诗,不拘平仄、长短,无字数规定;但遵循一定的韵律。白话诗用韵较自由,读起来都朗朗上口,也具有很强的音乐美。《月夜》每句“着”字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式的长短变化,带动诗歌的节奏,读来错落有致;《萧红墓畔口占》偶句押韵;“茶”“话”;《断章》运用类似顶针的修辞手法,将前句的结尾作为后一句的开头,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的旋律;《风雨吟》押“来”“海”韵,句式规整,前两节以对句的形式出现,节奏整齐;《统一》“所有……是……”“所有……无非……”“整片……是……”诗句含义上构成对应,在句式上较为统一,呈现出一种整齐美。
B.探究意象的内涵及其表现手法(比较新旧体诗和新诗在意象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梅岭三章》用典故,借代,比喻,比如“泉台”“阎罗”“旌旗”,借助奇伟的想象来抒发定要革命到底的强烈感情,意境崭新,旧诗抒写革命情怀。《月夜》中的“霜”“风”“月”“树”都是传统意象,但用“呼呼的”“明明的”修饰“霜风”“月光”,增加了生机与亮色,可谓“古典意象”的新用;“以霜风、明月、挺立的高树三种景物,烘托与高树并立的“我”,充满了美的意蕴,表现了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追求思想自由与个性解放的奋斗精神;《风雨吟》中的“风”“雨”“海”“舟””“舵手”——一个意象引出另一个意象,使全篇浑然一体。
C.抒情主人公的出场。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非我性”,往往只见情不见人,但现代新诗抒情主人公闪亮登场:在生死关头告白的革命者《梅岭三章》;与大树并立着的“我”(《月夜》);不远万里去吊唁的“我”(《萧红墓畔口占》);站在桥上看风景的“你”(《断章》);具有年轻舵手之心的“我”(《风雨吟》)。
D.诗情与哲理的高度契合。
《断章》:事物间普遍存在相对、平衡的关系,宇宙万物息息相关,互为依存。
《统一》:世界是多样的,世界因多样性而美丽;同时,所有的叶子和花从本质上又是一样的。世界的统一性和和谐的美。
E.改写比较。
将《短诗五首》中的一首小诗改为旧体诗;将《梅岭三章》中的某一章改写成新诗。 体会“新诗”和“旧体诗”在表情达意上的异同。
课后作业:联读比较。
第一组:李清照的《乌江》、陆游的《示儿》、周恩来的《大江歌罢掉头东》、鲁迅的《自题小像》《自嘲》等。
第二组:胡适的《鸽子》、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远和近》、布莱克的《天真的语言》以及《短诗五首》作者的其他诗作。
拓展阅读有形式同样的旧体诗,有与《月夜》同时期的作品,也有与课文中诗歌有相似情感或哲理的诗歌。
(三)《海燕》学习任务设计
《海燕》本来是教读课,改为自读课:学生自主阅读、小组合作,完成与其他诗歌比读或者探究这首诗歌中的对比手法等学习任务。
学习成果预设:
A.朗读体验,比较散文诗和其他诗歌在形式上的异同。
B.设计朗读脚本设计,完成对海燕形象的分析;把握重音、停连、语气和节奏,读出情感和气势。
C.联系时代背景,完成对各类形象象征意义的分析。
D.绘制其他形象和海燕的关系图。
E.分析对比、烘托和比喻、拟人、反复对塑造海燕形象、抒发诗人情感的作用。
F.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进行比读,从创作背景、语言形式、情感意蕴等角度深入体会作品的价值和深意。等等。
总结方法,拓展阅读:由学习方法策略小结引向拓展课外阅读,联系创作背景阅读巴金的《日》《月》和高尔基的《鹰》,分析其象征意义,并关注对这些形象的具体描写,联系整体,品味作者的情感态度。
(四)单元作业设计
完成这个单元《学会扩写》的写作实践一:
学习完本单元的诗歌,一名同学总结了自己对诗歌的认识,写了下面这句话。回顾读过的诗歌,从中选择几首作为例子,将这句话扩写成一段话,不少于300字。
诗歌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学体裁,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用来表达情感,二是语言凝练,三是讲究节奏和韵律。
扩写对诗歌的认识,既是对扩写的感性体验,又是对诗歌单元学习收获的总结提升。
备教材,备学情,备教学过程,只有教师真正理解编者意图,准确把握文本价值,深入了解学习起点和提升点,才能确定适切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设计有效的学习路径、教学策略,从而实现有效教学,提高教学增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