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语文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诵读类文本”,即教学方式以“诵读”为主的课文。本文以七年级下册《黄河颂》为例,探究此类文本的教学策略以及如何在这样的教学策略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全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阐释如何通过具体的教学步骤来达到此教学目标,以期为后面的“诵读类文本”教学提供行之有效的范式。
关键词:诵读类文本;《黄河颂》;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课本中经常会出现一些“诵读类文本”,所谓“诵读类”文本,指的就是教学方式以“诵读”为主的课文。“诵读类文本”都是强调诵读的,在不断的诵读中,把握文本大意,感悟文本内涵,理解文本主旨,不管教师传授知识点的方法是怎样的,都必须将诵读贯穿于其中。这类文本如何更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将诵读与讲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且通过这样的课堂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这就是笔者所要探讨的问题。《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了四大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1],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中必须时刻不忘核心素养,设置具体的情境,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日积月累的阅读与学习中提升核心素养,“诵读类文本”也不例外,以下笔者将以《黄河颂》教学为例,来探究此类文本的教学策略以及如何在这样的教学策略下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视听结合,诵读为主,讲解为辅,感受家国情怀,培养文化自信
《黄河颂》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国天下”,所选课文都是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激发爱国情感的名篇。进入课文之前,教师先给学生介绍光未然、冼星海以及《黄河大合唱》的背景,通过影片选段的播放让学生了解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了解人们在火光与毁灭中寻求希望,勇往直前的宏大背景,同时在著名表演艺术家的朗诵声中,在各地人民的合唱声中,感受激昂澎湃的民族豪情。精选视频片段的播放给了学生一场视听盛宴,当学生还沉浸在热烈而感人的氛围中时,教师适时点拨,补充时代背景以及人物事迹,同时领诵,让学生齐诵,带着学生走入到那个悲壮的时代中去,感受深深的家国情怀。
诵读是最主要的环节,在领诵、齐诵之后,继续让学生分小组朗诵,男女声分诵,找代表独诵等,在各种不同的声音,不同的组合中,一步一步走进去,全身心“浸泡”在文本的氛围中。相信经过这样的介绍与诵读,学生已经能初步感受黄河的浩荡,先辈的英勇,对于祖国,对于民族有了认同感,也从感性层面上认可了《黄河颂》的文化意义,认可了这一篇文章里的文字和内涵,在一遍一遍的诵读中,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二、圈点勾画,斟词酌句,角色分配,感受语言魅力,体会运用技巧
第二个环节的设置和操作是本课的主体部分。因为是“诵读类文本”,分角色朗读是经典策略,但是本节课跳出以往老师指定范围和角色,学生按要求诵读的模式,将学生作为主体,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分配朗读人员以及内容。在上一环节的诵读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涵的挖掘,每一位学生在自己的课本上做标记,将朗诵词分为几个部分,可以细致到某句话甚至某个词,先在文本中做好批注,标明所注之处有何内涵,朗读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以及该由班级里的哪位同学或者哪些同学来朗诵此部分,以下展示某位同学的批注:
将全部歌词分为6小节。
①第一小节,全体齐读,首句“啊,朋友”采用的是呼告,气势磅礴。第二句“英雄”二字需要重读,读出气魄来。“伟大而又坚强”要重读,表情严肃。男女生一起读这一小节,读出有力的感觉。
②第二小节,“滚滚”“澎湃”适合刚强有力的男生来诵读,“宛转”“九曲”代表变化,女生音色易于变化,所以男女生分开读。
③第三小节一开始齐读,壮怀激烈之感。“摇篮”“发源”给人知性感,由一名女生读出母亲的温柔。一名男生紧跟其后,“英雄”适合男生读,读出其雄壮与坚实。
④第四小节,“巨人”处是比喻,手臂需要设计动作。“体魄”“屏障”男生齐读,“伟大坚强”气势磅礴,“民族屏障”意味着保家卫国,男生齐读更加切合主题。
⑤第五小节,感情逐渐加深,声调高昂,“臂膀”是比喻,指支流,这里需要设计团体动作。女生齐读,与前一小节的男生齐读呼应,读出“哺育”“滋长”的母性光辉。
⑥最后一节先男生齐读,庄严豪迈,再女生齐读,清脆有力,之后男女生再一起读这两句,铿锵有力地收束全诗。
语文新课标中指出学生应该能做到品味文学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探究这些语言背后的深层内涵,在分析与交流中提升语言运用能力。这一环节的设置便指向了“语言运用”这一核心素养,通过以上的展示,我们可以看到学生有意识地去寻找文本中比较有感染力的字词和句子,并且深入思考,挖掘出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并将这些内涵与诵读技巧结合在了一起,诵读并不是单纯对着文字来进行,而是在文字所营造的意蕴中体会作者的情感,体会文本的主旨。学生在这一环节既对文本进行了深一步的解读,也提升了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对以后的阅读和写作有所裨益。另外,学生自主学习,整体课堂气氛良好,皮连生曾说“积极的课堂气氛是恬静与活跃、热烈与深沉、宽松与严谨的有机统一”[2],这一课堂正好体现了这样积极的气氛,学生喜欢这样的主动学习和探讨。
三、勾连阅读,对比分析,整合研讨,贯彻单元理念,提升思维能力
前面讲到,本单元的主题是“家国天下”,除了《黄河颂》,本单元课文还包括《老山界》《谁是最可爱的人》《土地的誓言》《木兰诗》。因为同一个主题,这几篇课文被聚集在一起。所以我们虽然主要在讲《黄河颂》,但也不能完全把其他课文割裂开。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在其他课文中寻找与《黄河颂》相似的抒情性句子,并且要求学生互相勾连,画出思维导图,以“家国天下”为核心,分析这一主题可以抒什么情,以及怎样抒情,用不同的表情、语气将其诵读出来。
新课标指出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需要锻炼自己的联想想象与分析比较的能力,不断思考,不断探究,从而形成发散思维和深层思维。本环节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勾连对比,将单元的整体理念贯彻于课堂当中,学生在诵读不同文本的不同抒情句时,既能感受到文本的差别对于抒情的影响,也能比较用不同手法写出来的抒情语言其感染力有何不同。他们的比较能力,整合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锻炼,思维更加严密,逻辑也更加清晰。另外,与前一环节联系起来,更深切地理解“家国天下”这个主题,对于国家,对于民族产生更深的敬意与认同感。
四、情境创设,经典诵读,舞台演绎,发挥创造能力,增强审美体验
《黄河颂》这一课的压轴环节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诵读和演绎的舞台。课堂最后这一环节的实践正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互动,帮助他们实现认知的发展。学生在第二环节已经分析过重点字词,重音、停连等朗诵中需要注意的点也已经标记出来。所以让学生分好小组,选其中一人担任小导演,根据小导演在其课本上分配的角色来进行朗诵,练习过程中担任导演的同学要指导好表演者语气、姿态与配合,并且课下组织组员选好朗诵的背景音乐,多管齐下,从而保证朗诵时的“专业”与“美感”。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这是比较高层次的能力。童庆炳教授曾说过:“文学为审美为塑造健全自由的人格服务,为了将人从庸常狭隘中提升出来,进入一个与物为春、天地澄明的境界。”[3]最后小组上讲台表演诵读的环节正是为了提高这一能力而设。学生自主分配角色,并且根据此前对于文本的分析来练习朗诵技巧,在背景音乐以及画面的加持下,学生小组的诵读表演让人赏心悦目。这一过程能够极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为了使自己的小组表演得最好而使出浑身解数,创造出了各种朗诵的造型,丰富了舞台效果,在朗诵技巧方面,独诵、男女生诵、齐诵等互相配合,朗诵时能够做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将自己想象成烽火硝烟中的人物,重音停连等方面都做得很到位。“舞台”效果精彩纷呈,给了观众不一般的审美体验,在这个过程中,文学语言与朗诵表演相结合,让学生释放天性,得到了自由、舒展与和谐的享受,表演者的创造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黄河颂》是初中阶段非常重要和典型的“诵读类文本”,笔者在上此课时初步探索了这类文本的教学策略,共两课时,课下学生也花了较多的时间研究和探讨。虽然课上课下所花时间较多,但教师和学生都收获颇丰,学生不仅学得充实,玩得开心,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锻炼。笔者的课堂设计皆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思想,旨在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综合素养。课堂效果证明,这样的课堂模式能够为以后的此类教学提供有效的范式。即“诵读讲解——斟词酌句——勾连对比——演绎诵读”的模式,从“诵读”开始,以“诵读”结束,中间分析语言锻炼思维,形成一个闭环。希望以后能够将此范式应用于更多的“诵读类文本”,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注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05.
[3]童庆炳,赵勇.文学理论新编:第四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