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徐志摩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读书人,骨子里承继的是古典文化传统,潜意识里蕴含着民族文化心理。我们若能在群文阅读思想指导下,将《再别康桥》与《诗经·蒹葭》进行联读,则能直观地发现《再别康桥》只不过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花儿。经典文学是旷野上轻轻吹过的风谣,《再别康桥》就是风谣吹皱的一河柔波。
关键词:《再别康桥》;《蒹葭》;文脉相续
《再别康桥》无疑是徐志摩留给我们最经典的作品之一,倍受学生喜爱,大多数学生熟读成诵。《再别康桥》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艺术感染力,能引起读者的心灵震颤与审美品鉴?历来诗评家大多从它现代诗的艺术形式与徐志摩复杂的情感背景入手,进行评析,如:
他的诗作一往情深地倾注了对爱、自由与美的理想追求和赞美,自觉努力于西洋诗歌体制的输入和试验,引进了格律体、无韵自由诗、沉思体抒情诗和十四行诗等韵律形式。因此就艺术渊源来说徐志摩从英国19世纪浪漫派汲取了最多的创作灵感和艺术营养。[1]
这首诗表达的是一种微波轻烟似的淡淡的离情别绪,引起了各个时期读者的强烈共鸣,原因就在于它以美妙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人类共有的一种感情,即对逝去的美好往事,人们总是充满怀念。[2]
《再别康桥》其实也就是告别往昔美好的生活。一般说来,对往昔生活理想化的动力是生活现状的痛苦,而且是现状越痛苦,往昔越美好。所以,《再别康桥》一诗隐在漂亮文字外衣下的是“失乐园”的痛苦,或许可以称《再别康桥》为“美好生活的悼亡曲”。[3]
这些评析都没有关涉到一个事实,徐志摩先生作为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浸润的读书人,骨子里承继的是古典文化传统,潜意识里蕴含着民族文化心理。尽管徐志摩说他的诗情是康桥激发出来的,尽管他自己认为深受了十九世纪英美浪漫派诗风的影响,但若没有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所奠定的文学核心素养,其创作亦不过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又怎能如此纯净,空灵,茁茂!
王国维《人间词话》:“《诗经·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我们若能在群文阅读思想指导下,将《再别康桥》与《诗经·蒹葭》进行联读,则能直观地发现《再别康桥》只不过是中华传统文化孕育的花儿。经典文学是旷野上轻轻吹过的风谣,《再别康桥》就是风谣吹皱的一河柔波。
为了探寻《再别康桥》与《蒹葭》二千年文脉相续的内在联系,让我们一起进入文本所创设的阅读情境,在具体的情境阅读中辨明两者根源相续、情致同一的艺术特质与情感追求。
一、吟咏风谣,哀而不伤
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立言》中说:“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风谣”在这里主要指反映风土民情的歌谣。《诗经·蒹葭》有别于秦音粗犷雄浑的特质,“秋水伊人”中虽留下了求而不得的怅惘与苦闷,但那不懈追求的执着却消解了这种哀婉,怅惘低徊中反而有一种百折不挠的坚劲,以及对美好过去的回忆,对未来的希翼。
“6d833d719a49511700b8fc65417add75蒹葭”即芦苇,南唐后主李煜有词“千里江山寒色远,芦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芦花洁白如雪,翩翩起舞,摇曳多姿,一叶孤舟,独自停泊深处;笛声宛转悠扬,悦耳动听,回荡夜空,月华如水,沐浴楼阁亭台是故国最美的记忆。芦苇摇曳,芦花胜雪,本就渲染了世界的一派纯净,而苇花上晶莹的露滴、岸畔铺展的轻霜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空灵洁白的天地,而在水的那一边,是自己所追慕的女子。洁白的苇花,滚动的露滴,无垠的霜天,把两个思慕的人的情感衬托得越发纯净高洁——“表里俱澄澈”,所以说《蒹葭》所吟秦人风谣,虽有追求不得而陷入迷茫怅惘的苦闷,但从诗歌所构织的审美意境、所塑造的审美人物来看,又无处不荡漾着追求的快乐、仰望的美好,是一种失落中饱含着期待的幽微心理呈现,给那个单纯年代的爱情抹上了一层遐思无垠的纯净。
《蒹葭》中的秋天,既有别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肃杀,也不同于司空曙“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的隐逸风流,更无白乐天“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天涯孤旅的贬谪之悲,有的是对爱、对理想执着以求的浪漫怀想,因而“蒹葭伊人”被后来者赋予了很多美好的想象与期待。这就是它“吟咏风谣,哀而不伤”的魅力。
那么,《再别康桥》是否与《蒹葭》一样具有如此幽微深致的特质呢?我比较认同孙绍振先生的观点:
在开头这四句中潇洒地来,悄悄地回味,哪里来的愁绪和凄楚呢?和云彩告别,就是和自己的记忆告别。为什么是轻轻的呢?就是因为他在和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回忆对话。这里所写的不是一般的回忆,而是隐藏心头的秘密。大声喧哗是不合适宜的,只有把脚步放轻、声音放低了才能进入回忆的氛围,融入自我陶醉的境界。[4]
1928年夏天,距诗人与陆小曼结婚两年之后,徐志摩第二次赴英伦旅游考察,而林徽音此时刚结束与梁思成欧洲蜜月旅行归国。诗人徐志摩此次旧地重游,康桥依然,往昔情踪宛在,可旧情暗换新爱,佳人已成人妇,个中况味岂是言语所能表述的。故而于十一月归国途中作《再别康桥》,其吟咏昔日爱恋之情,可谓了解其经历者皆知,但此时,昔日的恋人都已成围城中的主角,诗人已重新选择了属于自己的爱情,昔日的眷恋又怎能直白于天下,故而康桥情愫表达得如此隐晦、含蕴,“谁了曲中情,唯有曲中人。”正如孙先生所说:“这回忆是心头的秘密,大声喧哗是不合适宜的。”古人云:“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诗人于《再别康桥》中表情达意的意象都温润清朗,谦谦如玉:柳为金色,掩映于波光中,艳而不媚;油油青荇,招摇而不张扬;一潭清泉,宛若彩虹却沉淀如梦境。《再别康桥》从这角度来说,确有“风人深致”,虽表达的是难以言说的情感,有对逝去往事的叹惋,对现今生活的感喟,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但这种情感表达是那么幽微、隐秘,正如诗中所说“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舒徐有度的节制,欲说还休的眷恋,与《蒹葭》中“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不舍与执着具有异曲同工的韵致。《再别康桥》承续了二千年的《蒹葭》传统,以空灵洒脱之笔写爱恋之美之深婉幽微,虽有轻轻的不舍与叹息,但轻灵的笔触中饱含着爱的汁液,充满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
二、一河柔波,多少幻梦
诗题虽为《再别康桥》,可承载那恋恋风情的却是一池柔波,波光潋滟,情意痴迷。从诗的第二节开始,离情别意中总是离不开“康河”,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河畔的金柳”和“波光里的艳影”,笼罩于夕阳中的柳树呈现出一派迷人的金色,宛如美丽的新娘,可这只是恍然如梦的昨日的载体,所以这种情感就如同隔着一层波光的影子,是心底最柔软的一缕情愫。美,隔着真实的时空距离,具有中国古典艺术的留白效果。
然后是“软泥上的青荇”和“康河里的柔波”,在康河柔波涵养下,一切是那么柔和绵长,余韵徐歇,泥是软软的,青荇油油的,青荇不是随波逐流,而是像多情的人儿一样,因情深而“招摇”,令人心醉神迷,诗人再也按捺不住,甘心做一条水草,永远依偎着那招摇的“美人”。
即使是康河的水——榆荫下的一潭,不仅清澈,而且因蕴涵天光云影而如梦似幻,像彩虹一样美丽迷离。康河因诗人审美的眼而风情万种,诗人因康河的柔波而诗思流淌。
一方河水衍生出多少别样的情愫,一方风谣吹皱了多少柔波荡漾的心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经》第一篇即是河边发生的美丽故事,写一个纯情的男子对女子的追求;“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楚辞》更是浪漫如斯,为了那美丽的女子而筑室于水中,以荷叶为盖,四处散发着清新怡人的馨香;“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庄子·杂篇·盗跖》“尾生篇”传颂的是对爱的坚守与执着;“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词中那一河柔波成了思而不见的最好的慰藉。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我们看,这一句活脱脱是从古典的诗意走出来的: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再别康桥》中,诗人为了寻梦,寻那沉淀着彩虹似的梦,漫溯于康河中,《蒹葭》中的主人公同样为寻梦,那梦一样飘渺的伊人,溯洄、溯游于河岸畔,虽然一个是对往昔美好岁月的追寻,一个是对未来日子的期盼,但其情其景莫不相同,都是在那一河柔波里,寻找着各自的梦想。那吹皱的一河柔波,沉淀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最美的风谣,耳濡目染,给徐志摩诗意的生命涂抹上了一层最丰厚的底色。康河,只是唤醒了他潜意识里的古典诗意,谱写出现代诗中最具审美化的情感咏叹。
三、重章复沓,弦扬雅音
《再别康桥》在诗歌形式上更是《蒹葭》等古典诗词的现代版。《诗经·蒹葭》三章为了弦扬哀而不伤的情韵,每章只是把陈述对象的词语作了改变,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中“苍苍、萋萋、采采”写出了随着“为霜、未晞、未已”的时间推移,蒹葭色彩的变化。
蒹葭的色彩由黎明初露时的青黑色,慢慢呈现出白露渐渐消散时的“采采”——明艳,但对在水一方的伊人的追寻却越来越迷茫,“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因“在水一方”而隔膜,可望而不可即,诗人借助重章复沓的形式,渲染出追寻者心中欲罢不能、欲从难就的隐秘,生命就在这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追寻中走向丰盈。《蒹葭》摹写的虽是追寻而不可得的怅惘,但并不悲凉,反而充满了哲理意味,弦扬出人生共通的生命历程:期待才是生命走向饱满的有效途径。
《再别康桥》可以说是传统文化之树上盛开的花。其首章与尾章直接运用重章复沓的形式,构成了婉转轻扬的韵律。在文本情境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味到,首章连用三个“轻轻的”写出了徐志摩离开康桥时的那一份洒脱与自足。徐志摩重游康河,更多的是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是在重温过去中寻找生命的快乐,因而这一份隐秘的快乐只独属于他,当他置身于康河的波光艳影,流连于康河的青荇碧潭时,他眼中的世界是那么的明媚、温暖,仿佛天边一抹彩虹、夜色中斑斓星辉,此情此景,诗人心中充溢的不应是悲苦与凄凉,而是和煦、安暖,因而在诗的末章,诗人再次以“悄悄”来表达自己再别康桥的心境——故地重游后的温暖、愉悦。
而第二节至第四节更富于古典诗词的神韵。作者依次描摹了三个意象“金柳”“青荇”“碧潭”,暂不说这三个意象为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原型意象,单是重章复沓的节律就与《蒹葭》有异曲同工之妙。三个意象反复咏叹,写出了诗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深切回忆,对康河一景一物的迷醉,过去的一切虽然揉碎了,不可复制,但如同“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斑斓迷人。
正是这迷人的梦激起了诗人“放歌”的热望,而不能放歌更衬托出诗人对心中隐秘世界的呵护与珍视,这是一份只能诗人独享的快乐!遗憾也罢,怅惘也罢,理性的选择只能是“不带走一片云彩”。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对有限生命的明彻与洒脱,才是一种睿智的、值得首肯的人生境界。[5]
《蒹葭》流播二千年的是先民对爱的期许,执着中不失优雅与热情,《再别康桥》是诗人对美好过往的吟哦,深情中彰显着温馨与洒脱。我们只有走进诗歌所营造的情境,才能低头凝视那风谣吹皱的柔波,在沉淀着彩虹似的梦的文字中,读懂“秋水伊人”的浪漫,体察到诗人眷恋过往中的那一份自足、安暖,在古典的诗意中,仰止“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云水禅心。正因为《再别康桥》饱含着醇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汁液,今天的我们才会口诵心惟,获得同情共振的审美享受。
注释:
[1]王劲松.在梦的轻波里依徊——徐志摩诗歌创作浪漫主义主体意识[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6):120.
[2]温儒敏,王本华.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65.
[3]郭成杰.仅仅面对作品——以《再别康桥》为例谈文学作品的读解问题[J].名作欣赏,2003(10):53.
[4]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12.
[5]魏超.天籁自是境界———《再别康桥》意韵新探[J].名作欣赏,2009(4):53.
[基金资助:深圳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重点课题“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理想主义教育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zdfd17018)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