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林嫂:当年不曾有春天,无端又被雪花误

2024-10-21 00:00:00陈顺华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9期

摘要:《祝福》是鲁迅抨击封建礼教、呼唤“改造国民性”的小说力作。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祝福》中的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和社会环境把握较好,但对小说中自然环境描写关注不够,不利于深刻理解作者创作意图。因此,有必要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对作品中“春天”“雪花”“河”等自然环境在刻画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中的作用予以充分感知、理解,从而使学生深刻领会作品主题,提高鉴赏能力,丰富人生体验,思考生命意义,培育人文情怀。

关键词:祝福;祥林嫂;小说;自然环境;鉴赏

《祝福》被选编进统编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在这篇经典作品里,鲁迅描述了封建礼教压迫下祥林嫂的悲惨一生,表现了一个启蒙思想者在徘徊与彷徨中对社会人生的深邃思考,是鲁迅抨击封建礼教、呼唤“改造国民性”的小说力作[1]。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对《祝福》中的典型人物、故事情节和社会环境把握较好,但对小说中自然环境关注不够,不利于理解作者创作意图。《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指出,阅读小说等中外优秀文学作品,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把握作品内涵,理解作者创作意图,欣赏作品的语言表现力。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形成自己的感受”[2]。因此,有必要通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充分调动联想、想象、思维、情感等心理因素和审美经验,对作品中“春天”“雪花”“河”等自然环境在刻画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中的作用予以充分感知、理解,从而提高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一、当年不曾有春天:祥林嫂的每一次悲剧都在春天发生

朱自清在其散文《春》里说,“一年之计在于春”。然而,春天对祥林嫂而言,却是“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文中写了三个春天,都有突发事件。

1.她在一个春天里丧夫新寡。祥林嫂初到鲁镇后,课文写到:

大家都叫她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但中人是卫家山人,既说是邻居,那大概也就姓卫了。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直到十几天之后,这才陆续的知道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一个小叔子,十多岁,能打柴了;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大家所知道的就只是这一点。

从这段文字可以得出两个推论:

一是青年的祥林嫂很压抑。二十六七的青年妇女,“模样还周正”,喜欢听故事的鲁镇人却“没问她姓什么”,可见没有人在乎她姓甚名谁,只不过做中人的卫老婆子是卫家山人,她是卫老婆子的邻居,所以判断她“大概也就姓卫了”,由此看来,“姓卫”只不过是大家的猜测,并不确定;既然都叫她“祥林嫂”,那么可以确定的是,她的丈夫叫“祥林”。祥林嫂姓名不详,连讲理学的“老监生”鲁四老爷和精明的四婶都不曾细问,可见其身份卑微,无人在意。从“她不很爱说话,别人问了才回答,答的也不多”可以看出,青年的祥林嫂生活很压抑,不喜欢与人交流。

二是祥林嫂的青春时代极苦。从丈夫“比她小十岁”可以推测,她可能是一名童养媳,从小长在祥林家。既然丈夫都是以“打柴为生”,加上“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那么她的青春也只不过是在贫寒的夫家做牛做马,这从她在鲁四老爷家的表现可以得到印证:“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这些劳动技能和勤劳习惯,应该是在祥林家日积月累养成的。在无休无止的劳作中,被封建夫权夺取了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春天。好不容易熬到祥林长大,二人结婚,终于有了一线“春天”的希望,但两人还没来得及有孩子,丈夫却又在“春天没了”。那个年代,一个没了丈夫的女人,就等于失去了家庭支柱,如果婆婆“事理通达心气和平”,也许尚可勉强度日,但偏偏婆婆又很严厉,很可能那时候婆婆就打算把新寡的她卖到山里去,好给十多岁的二儿子娶媳妇。“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陈独秀《敬告青年》)。在“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二难中,祥林嫂毅然选择了愤然出逃——他乡或许有春天?!

2.她在另一个春天里被迫改嫁。新年刚过,在鲁镇“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的祥林嫂在出来淘米时,被婆婆带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应酬很从容,说话也能干”的婆婆不仅心安理得地拿走了祥林嫂“一千七百五十文”全部工钱和衣服,把她抓回去后,还将她强行嫁到里山的贺家墺。这实在是一次有预谋的劫持逼婚。有“喝得醉醺醺的”卫老婆子的话为证:“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墺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为什么要嫁到深山老林里面呢?因为“她有小叔子,也得娶老婆,不嫁了她,那有这一注钱来做聘礼?”

“幼嫁从亲,再嫁由身”[3],祥林嫂当然不依,“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墺,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两个男人和她的小叔子使劲的擒住她也还拜不成天地。他们一不小心,一松手,……她就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碰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直到七手八脚的将她和男人反关在新房里,还是骂……”“听说第二天也没有起来。”这是多么惨烈的婚礼!这个春天,祥林嫂再次被侮辱践踏,好在“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鲁迅《记念刘和珍君》)——卫老婆子又说:“她到年底就生了一个孩子,男的,新年就两岁了。我在娘家这几天,就有人到贺家墺去,回来说看见他们娘儿俩,母亲也胖,儿子也胖;上头又没有婆婆;男人所有的是力气,会做活;房子是自家的。——唉唉,她真是交了好运了。”祥林嫂真的“交了好运了”吗?也许在祥林嫂和外人眼里是这样,殊不知,这次再嫁又是另一个悲剧的开端。

3.她在又一个春天里夫死子亡,走投无路。本来已经向命运屈服,准备好好过日子的祥林嫂,又一次惨遭变故:

这实在是叫作“天有不测风云”,她的男人是坚实人,谁知道年纪青青,就会断送在伤寒上?本来已经好了的,吃了一碗冷饭,复发了。幸亏有儿子;她又能做,打柴摘茶养蚕都来得,本来还可以守着,谁知道那孩子又会给狼衔去的呢?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谁料到?现在她只剩了一个光身了。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

虽然是春天,但祥林嫂的不幸仍在春天里延续。被婆家从鲁镇抢回去卖到深山里的祥林嫂,本已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但“天有不测风云”,年纪青青的丈夫意外“断送在伤寒上”,听话的儿子又“给狼衔去”,“大伯来收屋,又赶她。她真是走投无路了”,备受打击的她不得不又回到了鲁镇,从此走向了“末路”。只是,她已经从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变成“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她一寡再寡,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故事:

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墺里没有食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一清早起来就开了门,拿小篮盛了一篮豆,叫我们的阿毛坐在门槛上剥豆去。……大家都说,糟了,怕是遭了狼了。再进去;他果然躺在草窠里,肚里的五脏已经都给吃空了……

春天是美好的,然而,祥林嫂这样的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生命中是没有“春天”可言的,这个没有春天的女人,又在鲁镇上下迎春祝福之时一命归天。经过归纳,学生就会明白,鲁迅先生让祥林嫂的每次悲剧都发生在春天,并非无心之笔,而是匠心独运,通过强烈对比,用乐景写哀情,暗示祥林嫂的凄惨命运。

二、无端又被雪花误:祥林嫂在鲁镇年终大典的雪花中死去

《祝福》还描写了四次“雪”。这些雪,既没有鲁迅在散文诗《雪》中所说的那样滋润美艳,也没有在小说《故乡》里描述的那样温馨有趣,有的只是沉寂和悲凉。

1.第一次写雪是“我”回故乡鲁镇的一个下午。

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下起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

“我”回到故乡鲁镇,暂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但与“四叔”的谈话总不投机,只能孤零零“一个人剩在书房里”。加上家家都在忙着准备“祝福”大典,“我”这样一个外人就更显得格格不入。因此,“天色愈阴暗了”也是内心的观照,雪花“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不仅象征鲁镇祝福前夕的忙乱,也渲染“我”心绪的烦乱,为“我明天决计要走”作铺垫。

2.第二次写雪是在“我”得知祥林嫂死讯之后。

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到沉寂。……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这一段描写,用“似乎瑟瑟有声”“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来衬托窗外的寂静,烘托祥林嫂之死的凄惨悲凉,也衬托“我”深夜闷闷不乐、黯然神伤的孤寂与悲愤。

3.第三次写雪是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准备祝福的前夕。

祥林嫂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却闲着了,坐着只看柳妈洗器皿。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唉唉,我真傻,”祥林嫂看了天空,叹息着,独语似的说。

“祥林嫂,你又来了。”柳妈不耐烦的看着她的脸,说。“我问你:你额角上的伤疤,不就是那时撞坏的么?”

……

祥林嫂似乎很局促了,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

被鲁四老爷视为“谬种”“败坏风俗”的祥林嫂被剥夺了参与祭祀的权利,除烧火之外,没有别的事,一向闲不住的她只能坐着看柳妈洗器皿。这时,文中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别有深意地插入一句“微雪点点的下来了”,其实是暗示柳妈接下来拿她寻开心的话即将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局促的祥林嫂只好“立刻敛了笑容,旋转眼光,自去看雪花”,这里的雪花起到暗示并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4.第四次写雪是在文章结尾。

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的爆竹声联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故事到了尾声,五更将近时候,“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眼前“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和故事序幕中“满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将鲁镇乱成一团糟”的雪花首尾呼应,寄托作者对祥林嫂的哀思。“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想起绝望死去的祥林嫂?这里“极乐”与“极哀”形成鲜明的对比,给读者带来强烈的艺术震撼,深化了小说的悲剧主题。

三、一江春水向东流:祥林嫂的绝望只有鲁镇的那条河知道

通过教师点拨,学生比较容易找到故事中的“春天”和“雪花”,但文中悄悄流过鲁镇的那条河,却容易被忽略。事实上,《祝福》里五次写到“河”,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与“河”紧密联系。

1.第一次写河是“我”在祝福前遇见祥林嫂时。

那是下午,我到镇的东头访过一个朋友,走出来,就在河边遇见她;而且见她瞪着的眼睛的视线,就知道明明是向我走来的。

正是在河边,祥林嫂首先发现了“我”,因为“我”在她心里是一个“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的人,所以向我走来。而我的第一反应是“我就站住,豫备她来讨钱”,事实上,祥林嫂并没有像一般的乞丐那样讨钱,而是讨教了在她认为比钱还重要的疑虑——“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在我吞吞吐吐地回答了“也许有罢,——我想”之后,祥林嫂又问了两个问题:“那么,也就有地狱了?”“那么,死掉的一家人,都能见面的?”这是祥林嫂最关心的问题,因为“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的她,并不知道能否真的“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然而,我的“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的回答,彻底让祥林嫂陷入绝望——“我”这样一个既识字、又见多识广的“出门人”都“说不清”,那么死后能见到儿子阿毛估计没有希望,自己还可能下地狱遭受被分成两半的折磨,于是“哀莫大于心死”的祥林嫂当天夜里就死了。祥林嫂是穷死?冻死?饿死?还是跳河或是跌入河里溺水而死?没人说得清,也许,只有那条河知道——她已被“清且涟猗”(《诗经·伐檀》)的河水所理解,却还极少为鲁镇“淡然”的人们所领悟。

2.第二次写河是祥林嫂在河边淘米看见夫家堂伯时。

新年才过,她从河边淘米回来时,忽而失了色,说刚才远远地看见一个男人在对岸徘徊,很像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为寻她而来的。

一般来说,身处异乡,见到“亲人”应该高兴才对,祥林嫂为什么会“忽而失了色”呢?原来,她担心夫家的堂伯“恐怕是正为寻她而来的”。因为她是“逃出来的”,害怕堂伯知道她在鲁镇后抓她回去。这一次河边的邂逅,为下文婆婆寻到鲁四老爷家、她被绑架回山里埋下伏笔。

3.第三次写河是祥林嫂在河边淘米被婆婆带人绑架时。

于是大家分头寻淘箩。……四叔踱出门外,也不见,直到河边,才见平平正正的放在岸上,旁边还有一株菜。

看见的人报告说,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但事前也没有人去理会他。待到祥林嫂出来淘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

这次祥林嫂在河边被两个男人绑架,是上一次在河边偶遇堂伯的结果。“河里面上午就泊了一只白篷船,篷是全盖起来的,不知道什么人在里面”,可见绑架一事早有算计。“篷是全盖起来的”,是他们担心被祥林嫂发现后逃走。事实证明,祥林嫂在河边淘米时,的确没有发现这船里的人。她是在完全没有警惕的情况下被绑架的。如此清楚知道祥林嫂的生活规律,一定是有“内应”。从文章下文“接着就走上两个女人来,一个不认识,一个就是卫婆子”可知,这内应无疑就是卫婆子。只有她长期在鲁镇生活,熟悉鲁四老爷家的情况,也摸清楚了祥林嫂的规律。从上文祥林嫂“每月工钱五百文”和“于是算清了工钱,一共一千七百五十文,她全存在主人家,一文也还没有用”可以推算,祥林嫂在鲁镇只有三个半月。可怜的祥林嫂从淌过鲁镇的那条河上来,又从那条河上去。

4.还有两次,课文没有明写,但可以从祥林嫂婆婆来鲁镇时有人看见“河里面上午就泊了8cc15a5479429204bb2bf18461b189d4c2042b9b52cb6acc3f4362d73096df2a一只白篷船”推断,祥林嫂第一次从家里逃出来和第二次走投无路1ee13fedb5109a224c64a3f87a48e623632c03b02780dac11bffd94e5f9fa1b8再到鲁镇做工的时候,大概是坐船到鲁镇的。这一路上的心惊胆颤与忐忑不安,读者可以想象,河水脉脉见证。

《祝福》中具有典型性格的典型人物都是典型环境的产物。教师在指导学生欣赏小说时,不能只关注故事情节和人物而忽视了对环境的把握,而是应在把握小说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命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人物生活的环境,分析情节内在发展的逻辑性,理解人物性格形成与发展的原因及其内在的必然性,从而使学生“领略复杂多样的社会风貌,感受千姿百态的人生样态,理解作者对社会现实和人生世相的深刻认识与深切关怀,丰富人生体验,思考生命意义,培育人文情怀”[4]。

注释:

[1][4]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材发展研究所.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基础模块下册)[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80,Ⅲ.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9-10.

[3]张鲁原编著.中华古谚语大辞典[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