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登高诗”的文化底色看杜甫的自我构建

2024-10-21 00:00:00范丽霞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9期

摘要:杜甫一生四处流落与漂泊,动荡乱离的经历触发了他对民生的忧虑和关切,成为他诗作的重要灵感源泉,那些山岭叠嶂与亭台楼榭成为登高抒怀的理想场所,登高诗是他常写的题材。杜甫的登高诗是登高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为后世文人登高之作提供了深远的启示和影响。有鉴于此,本文以杜甫的“登高诗”为研究对象,从文化底色及自我建构等层面对其进行解读,以期为高中诗文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及借鉴。

关键词:杜甫;登高诗;文化底色;自我建构

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传奇小说都有母题一说,其中“登高”就是古典诗词创作的重要母题。相较于其它母体,登高诗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登高母体的诗词创作具有独特的内蕴,通过“登高”的方式来呈现作者的所见和经历,抒发登高望远(思乡)或者登高思人的内心情感,因此通过对登高母体诗词的学习,高中阶段的学生可以感受诗词中作者的真情实感,由此获得更多人生的启悟,实现精神的润养和境界的提升。

一、杜甫登高诗创作的缘起

杜甫一生漂泊流离,登高诗成为他感慨抒情的主要表达方式,诗作深刻反映了他对国家兴衰和民生疾苦的忧虑,同时也寄托了他对故土乡情的眷恋和思念。杜甫的登高诗不仅在形式上章法严谨,层次清晰,同时在语言上更是精雕细琢,运用多种手法抒发情感,展现了杜诗语言的高超技巧和凝炼成就,使其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

杜甫的登高诗作品数量众多、质量上乘,被誉为登高文学的顶峰之作。杜甫的登高诗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优势,更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丰富的抒情内涵,成为古代登高文学的典范。他将个人的境遇与对国家民生的关切紧密融合,使登高作品不再局限于个人情感的宣泄,而是呈现出更为广阔、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在杜甫的影响下,忧国忧民成为登高文学永恒的主题,为后世文人登高之作提供了深远的思想启示与潜移默化的影响,推动了登高文学的传承与发展。[1]

二、从文化底色看杜甫的登高诗

毫无疑问,登高母体的诗词创作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色,由此也影响了杜甫的诗歌创作,杜甫继承并发扬登高诗创作的传统,形成自己的登高诗创作美学体系。登高诗具有独特的母体底蕴,由此生成独特的文化心理,影响创作手法。

(一)“登高诗”的母题底蕴

“登高”行为起源于多种需求和信仰的综合,在古代人们通过登高观察天象和地形,并逐渐与巫术礼仪结合形成对高处的崇拜。其次,登高在文化上也象征着超越平凡、追求卓越。在古代中国文人的观念中,登高不仅仅是身体的行动,更是一种精神境界的提升。登高可以让人超越尘世的烦恼和琐事,登上更高的境界,追求更高的理想和境界。因此,许多诗人在诗作中以登高为主题,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追求和对理想的向往。此外,登高具有独特的民俗意蕴。重阳节的“重九登高”从最初的祈求平安和躲避灾祸,逐渐演变为思念亲友的象征并成为独特的文学题材,推动了“登高”母题诗词的发展繁荣,这些多重因素共同促成了登高行为的文化和文学意义。

登高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传统题材,历代文人常以此表达内心情感或哲思。登高作品不仅局限于描写登高所见景色,更寄托了作者的某些情感或思考。例如,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借登高之景,抒发了对家国沉沦的感慨和爱国情怀。由此,透过杜甫登高诗的创作与表达,我们能更深刻地感知他内心的情感世界,领悟他对生活、对国家的深刻思考和真挚情感。

(二)“登高诗”的文化心理

作为古诗词中的一个母题,“登高”显现出了中国古代文人独特的文化心理。登高诗通常描绘了登高远眺时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人们对自由、广阔空间和超越尘世的向往,反映了古代人们内心对束缚的厌倦和对精神飞扬的追求。随着亭台楼阁的出现,登高逐渐成为一种审美行为,人们不仅在高山大川登高,还登上园林建筑,促进了这一母题在诗词中的广泛应用。其次,登高诗中常常融入崇高的情感和高尚的理想,如忧国忧民、抒发对人生理想的追求等。登高不仅是身体上的行动,更是精神上的追求,体现了古人追求高尚情操和道德境界的愿望。再次,登高诗中常常表现出与自然的融合,人与天地山川相互呼应,体现了古代人对自然的崇敬与敬畏,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最后,从民俗层面看,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民俗之一,登高诗词中更多的是人情表达,如家人团聚或分离的情感,通过这些诗词,我们看到登高这一行为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重阳节在农历九月九日,寓意“长久”,这一传统节庆日的登高活动丰富了登高母题诗词的内涵。

具体来看杜甫的《登高》一诗,诗中以“悲”为中心,“悲”是诗人内心感情的窗口,也是传达主旨的关键。前两联所绘景物是作者眼中夔州秋景,风急天高、渚清沙白、无边落木、不尽长江,表现出诗人对宇宙自然的渺小感和无助感,猿声哀鸣和飞鸟盘桓更添愁绪,这些景物描写具体表现了“悲”的情感。然而,“秋”只是激发“悲”的情感,真正的原因在于后两联的家国之感。颈联中的“万里”“常作客”表明了诗人颠沛流离的苦痛,而“百年多病”和“独”则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和身心的疲惫。尾联中的“艰难”和“繁霜鬓”则展现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家国衰败的忧虑之情。最后一句“潦倒新停浊酒杯”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他想借酒消愁却因病而不得不戒酒,无法排遣内心的焦虑和痛苦。因此,整首诗体现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通过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悲”愁。

(三)“登高诗”的创作手法

古人常通过借景言情,将情感与景物融为一体,创造出含蓄蕴藉和诗味浓郁的艺术效果。在诗歌中景物描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不仅能渲染气氛、奠定情感基调,还能传达作品的主题。登高诗中的“人”通常表现为文人、壮士、游子、思妇等形象,常在重阳节时创作登高诗,如杜甫的《登高》和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这些诗中描写的自然景物具有高、远、大的特点,意象如萧萧落木、滚滚流水等,成为登高诗中的典型元素。情感抒发方面,登高诗的情感基调大致分为乐情与哀情,以哀情为主,乐情登高如曹操的《观沧海》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登高诗的创作模式通常遵循从景色描写过渡到情感抒发的程式,通过借景抒情、借古寓怀和托物言志等手法,展现同一母题下的不同风采。

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诗中细致描绘了江边秋景的种种细节,如风急、天高、渚清、沙白等,营造出苍茫凄清的氛围,同时突显了诗人的悲怆情感。[2]后两联则从整体上描绘了落叶飘零、长江奔流的壮阔景象,凸显出诗中的大气和悲壮。这些景物描写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写照,更寄托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和忧国忧民之情。通过诗中景物的描绘,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悟他们崇高的爱国情怀和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三、杜甫“登高诗”的自我构建

登高诗是杜甫诗歌中的重要类型,且数量庞大,内容丰富,成为我国登高诗创作中一道美丽的景观。杜甫在登高诗创作中进行了“自我构建”,利用诗歌内容描写自己的独特人生,实现了托物言志和登高抒怀的目的,让我们对杜甫的形象有了全新的认知。

(一)以“登高诗”写尽一生

杜甫的三首《望岳》诗作于不同的时期和地点,分别展现了他在人生各阶段的不同心境与际遇。年轻时,杜甫登泰山,正值人生理想的上升期,充满了豪情壮志,诗中洋溢着俯视天地的昂扬志向。然而,登华山时,杜甫经历了长安十年的困顿和安史之乱的流离失所,虽短暂得到官职却因直言上疏被贬,诗中充满了理想受挫后的无奈与求仙出世的意味。晚年登南岳,杜甫已临近人生理想的终点,年少的壮志和中年的不遇都已成为过去,诗中更多的是对一生流离失所的淡淡感叹。三首《望岳》诗不仅记录了杜甫一生志向的起伏,也反映了他对自身命运的反思。有学者指出,登高引发了诗人对人生志向的抒发和对自身孤独的感受,这两个方面在杜甫的登高诗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成为杜甫进行自我形象构建的重要平台。

拿杜甫创作于年轻时期的《望岳》来分析可知,此诗反映了杜甫在经历失败后漫游生活中的内心世界和理想追求。尽管题为“望岳”,但诗中并未真正登上泰山,而是透过对泰山壮美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和对理想的追求。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杜甫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彰显了他年轻时的豪放气魄和独特的文学追求。出生于显赫世家的杜甫,受到家族传统和背景的影响,拥有了自信和“狂”的文学风格,成为其年轻时候形象的真实写照。

(二)由“登高诗”托物言志

杜甫的登高言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最早可追溯至孔子时代。孔子曾鼓励学生登高并作诗,认为登高赋诗应该表达个人面对广阔天地时心中的志向。曹操和曹植父子在这一传统上有着突出的贡献,曹操的《观沧海》和曹植的《飞观百余尺》都展现了对人生志向的宏大追求。然而,两人的生活遭遇不同,曹操的一生相对顺遂,而曹植则饱受宫廷斗争之苦,这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登高言志风格。杜甫对曹操和曹植的理想都表示认同,但自己的人生经历却更接近曹植的凄凉,从早期的雄壮到晚年的悲凉,杜甫的登高诗反映了这种转变。杜甫的人生志向融合了曹操和曹植的传统,主要体现为一种“壮怀凄凉”中的“壮心不已”,表现出一种人格独立与依附、致君与制于君的矛盾。这种矛盾不仅体现在杜甫个人身上,也反映了唐代许多文人的普遍境遇。杜甫的登高言志既执着又痛苦,是他一生精神世界的真实写照。

在《望岳》的创作过程中,杜甫心中洋溢着豪情壮志,年仅二十多岁的他站在泰山之巅,便放出“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豪言壮语。这一宏伟豪迈的宣言至今传颂,正因泰山之高与众山之小形成了矛盾的极端,而从泰山之巅俯瞰天下则成就了这一豪情壮志的质变。杜甫将泰山视为自己豪情的象征,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这句名言更加绝妙而深远。这里,杜甫将自己年轻气盛的形象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之中,展现出自我的孤傲和自信。

(三)借“登高诗”寄托情感

在杜甫的诗作中,高处寂寞、寒士幽独以及烈士孤高等主题得到了深刻探索,这种情感来源于屈原和宋玉的传统,来自于两位文学家在才华和人生经历方面的显著特点,以及他们对生命孤独的深刻体验。屈、宋的孤独感源自不同的根源,其中屈原的孤独更多地来自于他对生命价值的深刻认识,而宋玉则更多地感受到了后天遭遇所带来的无奈。这两种孤独感形成了中国古代文人孤独情绪的两个传统,即“孤高”与“幽独”,这两种情感互相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丰富而深邃的思想与情感世界。杜甫的孤独感是深刻而复杂的,根源于两大原因:一是他天涯孤旅、亲友分离,家国之忧难以解;二是他长年流离颠沛、疾病缠身,这两种孤独感的成因,一方面反映了他伟大人生的宿命悲情,另一方面则显现了他贫苦生活的真切苦痛。

在《登高》中,全诗开篇即以“风急天高猿啸哀”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猿啸悲鸣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苍凉的氛围。这种景象不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反映了杜甫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与无助。接着,诗人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进一步深化这种情感,通过无边无际的落木与永不停息的长江水,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时光流逝的感叹,这种情感上的自我构建,使得杜甫的形象更加鲜明且富有感染力。

“登高”作为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母体,尤其是过去时代,登高望远是文人雅士最为飘逸的行为。对于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来说,登高这一母题自然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对象和灵感来源,因此通过对这一母体的挖掘,为杜甫诗歌教学带来更多的创新性路径和开放教学的启发。教师可以突破传统“知人论世”的教学模式,从登高母体及自我形象构建出发,探索创新的诗歌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杜甫的世界,感受杜甫独特的人格魅力。

注释:

[1]卢涛.构建高中语文自主课堂的实践初探——以杜甫《登高》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1(07):1-3.

[2]冯华.试论高中古诗教学的现状及策略——以杜甫《登高》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5(11):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