啸,《说文解字》中说“吹声也”,也就是俗话说的吹口哨。多年来,我一直认为吹口哨只是雕虫小技,登不得大雅之堂。但最近读《世说新语·栖逸篇》,对“啸”这种独特的歌吟方式有了新的认识,原来“啸”不仅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雅之逸趣,一种生活态度。
《栖逸》中说,阮籍啸闻数百步,听说苏门山中有位得道真人,便前去拜访。至山中,真人拥膝岩侧,阮籍箕踞相对,并向真人讨教上至三皇五帝的玄寂之道、下至夏商周三代帝王盛德之美,然而真人凝视不语。继而,阮籍又讨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真人亦不作答。无奈之下,阮籍就对着真人发出长啸,真人这时才笑言曰:“可再来一次。”阮籍又长啸起来,兴致尽了才返回。归途中,阮籍听到山上啸声悠远,犹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正是真人所啸也。
读罢,颇有玩味。阮籍以“箕踞”相对,伸开两腿与真人相对席地而坐,有几分傲慢,起初话题也不合真人胃口,最终只能以擅长的长啸叩门。看来,真人只想和有同样逸趣之人切磋,待阮籍下山后吟啸相送,其实是对阮籍的高度认可。此前,我未曾想到,吟啸竟是一种雅之逸趣。
文人雅士喜欢啸。晋代的陶渊明在《饮酒》中写道,“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他常常登东轩以舒啸,过着“不为五斗米折腰”自由自在且旷达随性的隐居生活。明代的归有光在项脊轩“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他时而读书,时而啸歌,时而兀坐,时而聆听,以清淡朴素的笔触,写出了小书斋的环境幽美、清新自然。这两位古代文学大家都是在平淡如水的生活中追求一种浓浓的诗情。
还有,明初的刘基为其朋友章溢隐居之室写过一篇《苦斋记》,其中云:“间则蹑屐登崖,倚修木而啸,或降而临清泠。樵歌山林,则拊石而和之。人莫知其乐也。”章溢先生苦居陋室,啸歌山林,其乐无穷。刘基闻而悟之,作《苦斋记》,阐明人生苦乐的辩证之理。
寻常俗人也喜欢啸。从少年之时,我就喜欢吹口哨,吹当时最流行的歌曲,既可以愉悦身心,也可以显摆自己,偶尔还会引起瞩目。当然,也有些许同伴用“啸”的方式骚扰他人,实在是不雅之举。成年之后,在登山之时,如听到啸吟,我就会以啸附和,空谷传响,声震不绝。在山林长啸既可以锻炼心肺,又可以释放压力,不失为一种心灵良药。
啸与歌相生相伴。《诗经》篇云:“江有沱,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江湾有回流,姑娘已经嫁人,不来看我了,我边哭边唱歌。一个青年男子失恋哀痛,只能以“啸歌”来表达自己悲伤的情绪。1958年奥斯卡金像奖影片《桂河大桥》中广为流传的插曲《桂河进行曲》就是用口哨吹奏的。经典电视剧《十六岁的花季》主题歌中有句“吹着自在的口哨”,一群花季少男少女用青春编织梦想。网络播放量超百亿的歌曲《早安隆回》中,有一段清脆的口哨伴奏,给人一种生活的亲切感。
诚然,啸亦庄亦谐、亦俗亦雅,啸之逸趣表达着随性、乐趣的生活雅致,表达着追求自由、真我的生活态度,或许是一种别样的诗和远方吧。
(编辑 兔咪/图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