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信息,这是最普遍的心理现象之一。这种相信是基于自己的愿望,而不是理性的客观分析。例如,老人们容易陷入答题得奖骗局,就是愿意相信自己是知识渊博的,选择相信自己是靠真才实学得奖的,仿佛韦小宝发现“自己居然能纠正别人说成语的错误,那是千载难逢、万中无一之事,甚觉得意”。哪里会去想网上这种有奖答题故意是出的最简单的题目呢?
例如,人们看到很多网上的传奇人物,马上信以为真。因为,人们的生活太平淡了,迫切需要新的刺激,那些传奇人物让人可以惊叹震撼,与人交流又多了一个话题,来得太是时候了。稍微多读点书,就发现这些新秀与古往今来真正的天才相比都平平无奇,且不说他们的成果有待严格验证,还完全没有经过历史的检验。
阅读莎士比亚、高斯、赵元任、沈从文、冯·诺依曼、奥本海默、华罗庚、钱钟书、费曼、张爱玲、金庸等人的传记,就知道现在网上那些声名鹊起的新星,似乎仍须努力,他们远远不如已经成为历史人物的货真价实的天才值得学习和效仿,这些新星绝大多数注定只能名噪一时,必将是昙花一现,只有那些已经进入浩瀚悠远的历史,经过了冷漠无情的时光检验的天纵奇才,才称得上“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的世纪。”
轻信是因为不够清醒,心中没有参照物可以去比较,更因为我们需要“网红”来给自己增加一点刺激和话题,所以我们选择了相信。
再比如,阅读历史,会发现汉高祖、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等很多较有作为的君主,在确立太子的时候都有过各种波折或反复,当然,这些君主想要更换太子的理由五花八门,不一而足,但是,从心理学上来说,他们内心最深处,也许是期待发现他们未来的皇位继承人的能力不足或品行有缺的,只要这样,他就有充分的理由继续发号施令,而这种感觉令人迷恋。所以,这些太子的微小错误很快就会被发现,他们的皇储之位也就摇摇欲坠,危乎殆哉了。
这就像很多普通家庭的父母或者高校里的老师,将大学生、研究生都当成小学生一样管理,很像是关心,实则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控制欲的表现,他们早就应该将选择权交给孩子自己,而不要事事都去关心、过问,这样孩子永远长不大。一旦孩子由于被管得太严而显得没有主见时,父母和老师又正好有理由说“这种情况不操心不行”,实际上这都是以前没有注重培养孩子的主观能动性造成的;而孩子一旦拥有了主观能动性,父母和老师就又有失落感,觉得存在感不足了。
不少父母和老师内心最隐秘的地方恰恰是希望发现孩子的不足,发现孩子还需要自己指点、规训,这样自己才能继续保持父辈、老师的威严,而这种被孩子、学生所需要和依赖的感觉是非常美好的,甚至是让人上瘾而欲罢不能的。
所以,只有直面自己的隐秘欲望,并且遏制自己的惰性和恶意,才能由“相信愿信”转为“相信应信”,才能判断理智,思维清明。
(编辑 兔咪/图 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