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间地头听“科技新声”

2024-10-21 00:00:00王霞杨景淑杨霞
农民科技培训 2024年10期

刘超是一名返乡创业的大学生,也是一名对农村有深厚感情的“80后”新农人。2015年,怀着对农村广阔前景的憧憬与希望,她毅然从中铁二十四局辞职,回到家乡山东省东营市李鹊村创办张守凤家庭农场。

智能化种地

在创业初期,刘超从网上看到手指胡萝卜200克定价为49.8元,而农场的胡萝卜却50元一大筐,而且他们的口感还不如农场的脆爽。“他们能种,我们也能种!”刘超不甘示弱。兴致勃勃地定了种子,不顾技术员的劝阻种了3亩的试验田。可是,胡萝卜却开出了小白花,村民们谁看到这情景,都会说一句:“这花真好看呀!”望着这些木质化的胡萝卜,刘超欲哭无泪。又因为对农时农事不了解,造成胡萝卜幼苗成片枯死。失败、打击,接踵而至,刘超对自己的选择产生了怀疑。

就在这时,县党委政府开展调研,得知刘超创业碰壁的情况下,几经辗转联系到她,问她哪方面需要帮助,她说需要“充电”学习。于是,推荐她参加了农广校的高素质农民培训、农场主培训、青年农场主培训。参训后刘超认识到做农业要做标准化农业、做智能化农业。2017年,刘超外出考察了智能钢构温室设施农业,通过考察研判,觉得这个项目收益非常可观。新建的智能钢构温室大棚,一个大棚就占地10亩,这规模在广饶县乃至整个东营市都是最大的。规模大,相应的投资也大,当时资金上还有300万元的缺口,300万元并不是个小数目,搞不到钱,项目也落不了地,这让刘超一筹莫展。农业部门了解到刘超有资金难处,第一时间帮她对接了贴息贷款政策,这犹如一场及时雨,刘超顺利地拿到了银行贷款支持,完成了农场第一期智能温室建设,自此,农场正式转型。

“种养循环”打造绿色产业链

本着生态优先原则,农场发展绿色循环种养经济,建设10座智能钢构温室大棚,羊圈4座,配套500立方米沼气池和过滤沉淀池等设施,利用蔬菜、粮食产生的废弃茎叶进行种羊养殖,再将羊畜的粪便投入沼气池发酵成有机肥料用于作物耕种,实现“羊-沼-菜”绿色生态循环链。有效解决了农业种植过程中的作物秸秆、养殖过程中的粪便等农业垃圾问题,减少了农业污染,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此外,刘超积极引进标准化甘薯、甜椒等粮食蔬菜种植技术规程,制定标准化生产管理制度,积极引进智能水肥一体化设备、智能病虫害监测设备、智能温控设备、农业物联网生产监测设备及辅助设备,通过使用“智能种植监控系统”,技术员可以实时了解棚区内部情况,逐步由粗放型种植向精细农业转变。

打造优质品牌,也是刘超注重发展的重点,她先后注册“守凤”“罗小卜”商标,地理标识“李鹊胡萝卜”。截至目前,农场种植的守凤甘薯等12种农作物通过绿色、无公害认证,守凤品牌在提高知名度的同时,也提高了农场农产品附加值。在稳定订单农业的同时,还建设自有电商平台,对接宅配平台等方式,积极拓宽销售渠道。为了补齐产业链短板,结合加工企业和电商平台,通过线上加线下的方式推动农场及周边农户农产品的销售,农场建设总储量400万公斤的红薯储存窖40座、1.5万立方米的蔬菜冷藏保鲜库1座、蔬菜初加工设备2套。结合现有仓储设施,配套标准化周转筐、托盘、立体货架等设施,规范物流仓储制度,应用智能仓储系统,形成一条集生产、加工、包装、物流发货为一体的农特产品供应链,将农场打造成农特产品集散中心,实现生产有订单、销售有市场、储存有场地、价格有保障。

人才活水增添发展动力

农场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和农业专家。对内,注重“土专家”的培养,依托广饶县农广校,培育和储备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乡土人才,目前农场共有小麦、甘薯种植、智能温室钢构大棚种植、种羊养殖、农残检测等各类“土专家”8人。设施园区技术员入股的形式,农场占比51%,技术员占比49%。对外,聘请山东农科院王法宏、王庆美两位专家为农场技术顾问,开展300亩垄上小麦种植试点,通过开展试验,种植济麦44号,亩产量高达1426斤;与山东省农科院签订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实验承揽协议,引进济薯26优质甘薯品种,种植的济薯26号经国家甘薯测产体系测产产量7800斤。在浓厚的技术创新氛围作用下,刘超及技术员成功申请一种农业种植用折叠式大棚架实用新型专利8项,以技术改进带动农场进步。

在经营好农场的同时,刘超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农场组织培训观摩50余次、3000余人次,示范推广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沼渣沼液利用等技术。农场将新引进的技术、设备、品种示范推广给周围的种植户,同时为300余名农村妇女提供就业岗位,带动周边1000余户群众通过农业种植共同致富。农场被评为山东省示范家庭农场,刘超也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离不开年轻人的加入。“我将持续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到乡村振兴的队伍中来,壮大乡村振兴新农人队伍,将更多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推广示范出去,在乡村播撒新希望!”这正是一直在刘超心中的朴素念头。

(作者单位:1.山东省农广校 ;2.东营市农业综合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