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的教学策略探究

2024-10-21 00:00:00韦韬
阅读(教学研究) 2024年8期

2023年12月,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第七届“书香校园建设·阅读领航人”研修活动。这次活动聚焦“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理念与实践”,从理念解读、案例设计、实践总结三个方面展开,层层深入,促进了笔者对“拓展型学习任务群”的再认识。这种在思维碰撞中成长的喜悦足以抵御严寒。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从胡红老师执教的整本书阅读导读课《走进〈西游记〉的世界》中获得了更多启发。

这节课面向的是已经读过《西游记》的六年级学生。通过课前的交流,教师发现学生读的是不同版本的《西游记》,对名著中人物和情节的认识相对单一、零散,所以胡红老师称这节课为“再读导读课”。这节课真正做到了“兴趣提起来,方法学起来,思维动起来”。通过对比学生课前和课中的变化,我尝试总结了其中所运用的整本书阅读导读课的一些教学策略。

一、联系儿童生活,挖掘探究场域

阅读兴趣因需求而产生。只有阅读关联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满足了成长需求,他们才愿意通过书本增长见识。为了引导学生读《西游记》原著,胡老师先是联系学生已有的阅读经历,引导学生明白“原著版”有着其他版本所无法呈现的精彩内容;随后引导学生回忆与《西游记》有关的动画片、电影、电视剧,明白“走近”和“走进”的不同;最后提醒学生在未来初中学习时还将进一步地探究《西游记》。这样一来,学生明白了只有透过原著、通过探究,才能真正“走进”名著。

胡老师还创设了“朋友圈”这一情境,引发了学生对沙和尚所发的“大师兄、二师兄,师傅被妖怪抓走了……”这一状态的各种评论:“我会@孙悟空和猪八戒,这样他们就能看到消息了。”“我会告诉他们我没被抓走。”……从学生发言的状态看,他们的阅读兴趣浓厚了;从评论内容看,想象力也丰富起来了。但是这并没体现学生对名著的认识。胡老师便继续深入教学:

师:如果你是孙悟空,你会怎么回复?

生:走开,我睡觉了,别打扰我。

师:你们认为这是不是悟空的性格?

生:这更像八戒的性格。

师:那悟空会不会来?你来说。

生:沙师弟,快点儿,随我去救师傅!

师:其实简单几个字更像悟空的说法。

生:俺老孙来也!

师:她是真会读书。不同的人物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说话方式。借助朋友圈的回复就能看出你是不是真的读懂了他。

在“朋友圈”这一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探究场域中,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在具体的语言实践中,学生对小说人物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正是因为学生有回复朋友圈的需求,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中去,这比直接问学生“孙悟空有怎样的性格”有趣得多。

二、勾连阅读经验,指引探究路径

导读课应该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展开教学。胡老师通过勾连学生实际的阅读经验,关注学生对《西游记》最深刻的印象,总结出“透过人物、情节、环境走进名著”的大方向。随后,利用“看图猜人物”“看词猜人物”“看名号猜人物”三个活动,让学生发现人物的服饰文化、成长经历以及情节线索。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中体验了不一样的《西游记》阅读之旅。

导读课应该让学生明白“如何探究”。课堂上,胡老师以一种探究形式为例,提出相关的探究路径。例如,在走进“西游人物”时,她以“猜人物”为例,引导学生发现神仙妖怪可以被制作成卡牌开展桌面游戏;以“发现西游八十一难的内在逻辑”为例,引导学生绘制取经路线图;通过“想象西游美景”,引导学生制作“跟着西游人物去旅行”的旅游攻略。

结合学生的阅读经验,教师引导学生从“看、说、思、读、演”等不同方面开展阅读探究,学生逐渐明晰了探究一部名著的路径。他们可以沿着教师的提示去探究,也可以创造性地从不同方面开展探究活动。

三、触发思维火花,品悟百味人生

“为什么我家孩子很喜欢看书,但是表达能力弱呢?”不少家长有这样的困惑。这是因为“输入”和“输出”之间需要有“思维”做桥梁。新课标强调思维发展和语言发展是相互促进的。有了思考,才会形成认知,伴随认知的深入,学生自然会产生表达的需求,在表达中又进一步促进思维的发展。因此,整本书阅读的导读课应该触发学生的思维火花,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本节导读课中时时见思辨。“白龙马算不算人物?”这引发学生对情节展开追溯,进一步了解神魔小说的人物设定,发展逻辑思维。“谁是取经团队中真正的C位?”这引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形成批判性思维,最终明白了合作的重要性,发现了“整体和个体关系”这一哲学话题。“为什么孙悟空有这么多的名号?它们之间是否有关联?”这引发学生对人物的成长因素和性格变化进行深刻思考,感受成长中的百般滋味。

诚如张晨晖老师所说:“做好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才能真正做好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为师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去开展阅读实践。教师首先要成为阅读者,广泛阅读,深入阅读,积累经验,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整本书阅读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阴师范学院第一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