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省潍坊市潍城区望留街道,有一位被当地及周边农民所熟知的“土专家”,他专注于农业机械的研发、推广,并成立起农机专业合作社,逐步从提供农机作业服务拓展到开展土地规模化经营,破解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带动实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他就是全国农机使用一线“土专家”名录第一批入选专家、潍坊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建海。
研发新农机,助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农机给力,种地省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装备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生产力的重要基础。绿野农机合作社现拥有大型农业机械200多台(套),可谓“动力”充足。而马建海本人也是农机研发“高手”。
早在20多年前,年轻的马建海就在当地拖拉机厂工作,从事农机生产和销售,从此与农机结缘。在多年的工作中,他常与农户打交道,了解到当时农机具在作业过程中存在缺陷,发现了农机与农艺不能很好衔接的问题。
“要研发农机农艺能高度融合的新型农机具!”2006年,马建海成立农业装备公司,自己搞起了农机研发。而后,他又在2013年牵头成立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开展农机作业服务,试验示范自研的农机具,带动更多农民用起来。
动力驱动耙、圆盘割草机、精量免耕播种机……马建海带领科研团队,立足农业生产实际,潜心研究国内外农机差异,研发出一款款被市场认可的先进农机,先后获得农机专利33项。
“像我们的立旋整地双镇压小麦精量播种机,能一次性完成施肥、碎土、整平、镇压、播种、二次镇压和铺滴灌等多项农艺工艺,功能全、性能高,一机多用,可有效减少机械进地次数,节约成本的同时还能提高工作效率。”马建海自豪地介绍。
在研发、推广先进农机的同时,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还逐步联合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探索出“免耕播种作业法”和“节水保墒播种法”,提高了出苗率,以科技助力粮食增产。
“社社合作”,带动土地规模化经营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老年人种地效益不高,“谁来种地”“怎么种地”成为现实难题。
“合作社有农机,何不为农户们搞种植服务?”基于此前的实践,2019年,马建海带领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在农业规模化经营上迈出步伐,探索出了“绿野模式”——由村党支部主导,成立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在土地利用性质、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引导村民以土地入股村合作社,村合作社再将入股土地整体托管给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社社合作”。
“目前,合作社跨市区托管、流转种植了3.2万余亩地。”马建海说,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整体托管后,把零散的“补丁地”“巴掌地”“面条田”重新归拢、化散为整,土地利用率增加了16%。
在成方连片的土地上开展专业化、规模化作业,实现农业生产统一耕、种、管、收,极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另外,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也有底气与农资企业签订化肥、农药等农资供销协议,实行集中采购,每亩地可降低成本30元左右。
“每个村都有自己的一本账。”打开一个文件盒,马建海展示了其中一个村的托管收支明细表,上边详细记录着服务面积,包括种粮补贴、卖粮收入在内的全部收入,以及播种、施肥、浇水、除草等各项费用支出,最终核算出利润,“平均每亩地能盈利600元左右。”
红利怎么分?马建海介绍,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保底+分红”模式,待完成小麦、玉米两季粮食生产后,会给农户每亩地800元的保底收益,剩余种粮收益按照“532”模式进行分红:50%归农户、30%归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20%归村合作社。
而在推进托管的过程中,马建海发现,有的农户担心种完以后拿不到钱。为了让农户吃下“定心丸”,马建海提出另一种收益分配模式供农户选择:村合作社通过农担公司担保贷款,在粮食种植前先把每亩800元的保底收益支付给农户,两季粮食生产完成后再按照“433”模式分配:40%归村合作社、30%归农户、30%归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两种分红模式中,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收益占比都是30%。在800元保底收益提前给农户的情况下,村合作社需要贷款偿还利息,所以村合作社的收益分配占比提高到40%。”马建海说。
“社社合作”,让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东,最终实现“村村有收益、户户有分红”。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走出了一条可复制、低成本、高效益,且兼顾农户和村集体收益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之路。
发力全产业链,书写沃野新答卷
而今,在千方百计把地种好的基础上,马建海的思路越来越宽,瞄准了全产业链发展的更高目标。
“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稳产增产,更要确保颗粒归仓。”马建海说,粮食收获时如果遇到阴雨天气,不能马上烘干,就意味着减产,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要把这个环节的短板补上!
在望留街道十亩田村,一组高高耸立、闪耀着金属光泽的塔柱状设备颇为显眼——这是由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潍坊市粮食烘干应急中心。马建海介绍,去年,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投资2400万元建设粮食烘干中心,上马了两组烘干设备,每日可烘干小麦2400吨、玉米900吨,还建设了仓储库房和晒场,提升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有效减少粮食霉变损耗和储粮损失率。现在,该中心二期已在规划建设中,将对区域粮食生产起到重要保障作用。
在粮食应急烘干中心旁边,绿野农机专业合作社与望留街道望隆农业技术推广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建设了肉牛养殖项目,该项目养殖规模在2000头以上。据了解,肉牛养殖项目利用农田秸秆作为养殖饲料,用养殖粪便生产出的沼气作为粮食烘干设备燃料,沼渣又变成有机肥料,用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如此就构建起“以地定养、以养肥地、种养对接、就地消纳”的“畜—沼—地”种养结合循环有机农业。“通过让农业循环起来,把咱们的地力培肥,也为后代子孙留下一片沃土。”马建海说。
“希望能为‘齐鲁粮仓’建设、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贡献更多力量!”马建海还将继续以他对农业的热爱奋力耕耘、实干作为,在广袤的沃野上书写“新农人”的新答卷。
责任编辑:陶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