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通过年度发文量、研究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功能,以“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为主题对CNKI数据库收录的434篇核心文献进行分析(截至2023年3月25日)。结果显示: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研究以2015年为节点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核心研究作者之间联系较为分散,研究机构群还未形成,主要集中在涉农院校和师范类院校;研究热点聚焦于高素质农民培育现状、培育模式、培育绩效、困境及解决对策、培育路径。今后有关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的研究还需继续深化,应重点关注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的提升、完善高素质农民培育体系机制研究。
关键词: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5 文献标志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40315
基金项目:山西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科研专项项目(2021XG005)。
Research hotspot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cultivation effect of high-quality farmers
Tao Xueyi, Wu Yixiong
(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Development, Jinzhong, Shanxi 030801 )
Abstract: By using CiteSpace bibliometric analysis software, 434 core literatures included in CNKI database were analyzed with the theme of "high-quality farmers + cultivation effect" (as of March 25, 2023) through the annual number of publications, study authors, research institutions, keyword co-occurrence and keyword clustering functio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effect of high-quality farmers is divided into two stages with 2015 as the no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re research authors is scattered, and the research institution group has not yet formed, which is mainly concentrated in agriculture-related colleges and normal colleges. The research focuses on the status, mode, performance, dilemma, solution and path of high-quality farmers cultivation; In the future, the research on the cultivation effect of high-quality farmers needs to be further deepened. We should focus on improving the cultivation effect of high-quality farmers and improving the cultivation system mechanism of high-quality farmers.
Key words: high-quality farmers; cultivation effect; CiteSpace; visual analysis
培育和发展高素质农民,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而效果评价是改进培育的重要依据。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1]。2020、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明确提到培育高素质农民。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发现和培养使用农业领域战略科学家”[2]。 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指出要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3],保障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顺利进行,还可以为决策层培育高素质农民提供新视角。基于此,回顾我国培育高素质农民道路,梳理已有研究成果,分析研究现状并指出现存不足,为高素质农民队伍建设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以提高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
1 研究设计
1.1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计量法和知识图谱分析法,以能够可视化呈现某领域研究热点和前沿主题的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进行数据处理。导入数据后,选定相关算法,设定时间跨度为1年,其他为默认数据,统计各年度具体发文量、著者与机构构成、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并进行系统分析,探究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领域的研究现状和热点方向。
1.2 数据来源
本文以CNKI文献数据库作为数据检索来源,选定高级检索,检索文献类型为“期刊”,检索主题词确定为“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期刊来源类别选定“核心期刊”“CSSCI”,共检索到文献457篇(截至2023年3月25日),剔除无作者、书评等非相关文献,实际得到有效文献434篇,基本涵盖了我国在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领域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以Refworks格式下载,保存为TXT格式,作为本文的数据来源。
1.3 研究对象
利用CiteSpace统计各年度具体分文数量,导入EXCEL绘制2012—2023年文献年度发文量(截止2023年3月25日),见图1。从发文量时序分布来看,以2015年为分界点,研究发文数量大致分为快速增长、稳定发展两个阶段。
2012—2015年为第一阶段。国家和地方不断加大对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支持力度。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界定农民的“职业性”,强化农民的职业属性。此后国家出台《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工作方案》《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4]《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5]等一系列保障高素质农民发展的政策法规,这极大引起了学术界对高素质农民的关注,学者们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的探索逐渐深入,发文数量不断增加。
2016年至今为第二阶段。近几年我国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大力支持高素质农民发展,《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6]《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7]等政策的实施,掀起了学术界研究高素质农民的热潮。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进一步强调提升高素质农民发展质量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8]的发布后,2020年发文量达到最高峰。此后,学术界对高素质农民的研究热度有一定下降趋势,但仍保持高发文量状态。
2 计量可视化分析
2.1 研究作者
我国高素质农民研究作者图谱(图2)共205个节点,连接数是77,网络密度为0.003 7。以马建富、吴兆明、陈春霞、吴易雄、吕莉敏、康红芹为代表,发文量在5篇以上。发文量在3~5篇的学者是:张胜军、张亮、吕雅辉、石伟平、徐辉等9位学者,其余作者发文量在3篇以下。
研究作者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普赖斯定律是衡量各个学科领域文献作者分布的规律,依据M= 0.749(Nmax)1/2 = 0.749(12)1/2≈3(M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Nmax为发文最多的作者篇数),本文将发文量大于3篇的17位研究作者认定为核心作者,17位核心作者的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21.20%(92/434),远低于普赖斯定律认定的50%[9]45-58。
通过图2可知作者之间联系较为稀疏,只有小部分研究作者之间联系较多,已形成师生或同事合作队伍,联系较为密切的是江苏理工学院的马建富、吕莉敏、张胜军、陈春霞以及河北农业大学的赵邦宏、吕雅辉、张亮等。综上,在434篇文献中,马建富共发文12篇居于首位,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研究农村职业教育、人力资源开发和制度创新等内容。加强学术交流,发挥核心作者带动作用,为研究奠定良好基础,推动高素质农民培育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2 研究机构
依据普赖斯定律M=0.749(Nmax)1/2=0.749(31)1/2≈4(M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数,Nmax为发文最多的作者篇数),本文将发文量大于4篇的研究机构认定为核心机构。合并二级研究机构,高素质农民培育领域发文量超过4篇的研究机构共12个,其发文量占总发文量的16.13%(70/434),远低于普赖斯定律认定的50%,说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核心研究机构群还未形成[9]96-99。
运行CiteSpace分析软件,选定“institution”,得到高素质农民研究机构图谱(图3),共188个节点、65条连线。在共现频次上,发文数量最多的研究机构是江苏理工学院,发文量为31篇,其次是华东师范大学、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大学教育学院,发文量分别是12、11、9、9、8篇。总的来说,高素质农民发文机构分布以涉农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为主。
发文机构的分布能够反映研究领域的实力分布。机构发文量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与当地的相关政策、资源和培育环境有关。高产机构的地域性较为明显,研究地域主要分布在京津冀、江浙沪等地,此外还有安徽、陕西、山东等地,这些地区都是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典型地区。
2.3 高频关键词共现分析
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网络节点选择关键词(key-word),运行软件后得到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领域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统计得到关键词共295个,网络密度为0.007 6。经分析,“乡村振兴”“培育”“职业农民”“职业教育”等是高频关键词。关键词频次总体上概括了论文的主题,出现次数高的关键词则反映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通过“方块”节点大小,可以发现学术界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的研究主要聚集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高素质农民培育现状研究。与国家培育政策相适应,研究方向更加精准,更好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研究。三是培育效果评价研究,研究层次更加细致深入。四是现实困境及对策方面。综上,高素质农民的相关研究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精确、层次更加深入。
2.4 高频关键词聚类分析
运用CiteSpace关键词聚类功能进行聚类,将关键词共现为7个不规则区域,聚类模块值为0.749 4,大于0.3,聚类平均轮廓值为0.767 1,大于0.7,聚类结果显著。每个聚类区域由多个联系较为紧密的关键词组成,聚类数字越小,表明该聚类所包含的关键词越多。聚类顺序为#0~#7,分别是“乡村振兴”“培育”“职业农民”“培育路径”“培训”“困境”“培育模式”“家庭农场”(见图5)。通过434篇核心文献统计,将聚类类团分为两类:一是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与培育机制体系的关系;二是培育路径。家庭农场是培育高素质农民的重要载体。相比传统分散的小农户,家庭农场把分散的土地集中到一起,更利于农村土地集约化,提高利用率。
3 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研究热点分析
3.1 高素质农民培育现状
第一,制度逐渐规范。2019年农业农村部联合教育部实施“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6],随着农业农村现代化推进步伐加快,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大力发展高素质农民。自2016年首次发布《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2022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指数得分为70.09分,截至2022年底,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超过2 200万人[10]。
第二,培育政策逐步优化。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国家对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政策也在不断完善。部分学者侧重财政金融政策的研究,财政支持、补贴、信贷援助等要充分考虑高素质农民,财政优惠适当向其倾斜[11]。还有学者从保险政策层面进行研究,强化农业商业保险的覆盖面[12]、完善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3],增强保障和补偿能力。这些政策不仅为高素质农民提供良好的培育环境,也解决了高素质农民后顾之忧。
第三,培育体系逐步形成。首先,在培育资源上,以全国农广校为主体,部分地区农广校探索培育与中高职学历教育有效衔接。2022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指出在云上智农APP,高素质农民注册用户数量超过650万人,全国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辐射超4 000万人次,101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入选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和农业科研院所推介名单[10]。其次,在培育方式上,分产业、分类型、分层级进行培育,突出重点培育和精准扶贫[14]。最后,从培育形式来看,利用信息化优势,借助智能平台进行远程培育[15]。
3.2 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
国内学者们积极探索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主要分为政府主导式、合作组织式、院校培育式3种模式。第一是“政府主导模式”,我国现行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即政府主导模式,如江苏姜堰模式[16],带有强烈的政府指令性色彩,在全国推广范围最广。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应根据不同经济区域、不同产业类型和不同的培育目标,由政府主导类模式向政企配合类模式转变,再逐步向市场运作类模式过渡[17]。第二是“合作组织式模式”。从培育主体来看,形成“政府主导,农广校、农民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第三方机构进行育后评估”[18]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合作治理模式。第三是“院校培育模式”。王东强、田书芹借助多中心治理理论,构建“校园+田园”“学历+技能”“中职+高职”“定制+协同”4种典型的农民培育模式[19],如陕西宝鸡模式以科技示范基地为依托、河北农大模式借助高等农林教育走科教兴农道路。
3.3 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评价
关于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评价研究,学者们主要从影响因素、评价方式两方面进行分析。
3.3.1 影响因素
第一,在农民方面。受教育程度是农民学习和理解能力最直接的表现[20],性别、继续从事农业的意愿[21]、家庭收入高低[20]等自身条件,都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产生影响。
第二,在培育方面。培育师资、培育内容、培育方式[22]、培育管理及考核制度[23]影响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此外,资金支持程度[24]也是影响农民培育成效的重要变量。
第三,在外部因素中,主要分为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首先政府主导的优惠政策、土地流转政策成为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25]。政策组织形式和宣传程度也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产生影响[26]。此外,市场刺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民培育的积极性。
3.3.2 评价方式
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评价指标的选取主要分为以下3个方面:一是基于政府视角,作为投资主体,设计“投入—产出”评价指标[27]。二是基于培育机构视角,通过了解农民对培育的满意程度从而进行培育质量测评。三是基于农民视角,通过对比培育前后的农业收入差异、知识、职业技能、自我发展和组织化程度等方面衡量培育效果。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评价是育后工作的必要环节,是提高培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不能单单流于形式。
3.4 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目前高素质农民培育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主要涉及培育对象自身、培育机构、外部环境3个方面的问题。
在培育对象自身层面,存在受教育程度较低、培育对象遴选缺乏针对性、队伍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在培育管理层面,存在培育主体间配合不到位、培育模式不健全、管理体制不顺畅、师资水平有限、缺乏监管和评价、培育供需不符、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培育处于一种被动局面,很大程度上阻碍我国高素质农民的发展进程;在外部环境层面,存在社会资本的参与程度较低、法律体系不健全、财政与保险政策不配套、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等制约因素。
基于此,从以下3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一是精准筛选培育对象,严格限制高素质农民资格准入,对高素质农民的资格认定、管理到培育进行规范,实行动态化优胜劣汰机制,建立相应的信息数据库,强化学员、乡村精英带动示范效应,树立人才观念,激发农民主体积极性。二是完善培育管理,包括择优选择培育教师、合理设置培育内容,丰富专业知识、市场意识和经营管理能力,掌握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能。运用互联网和远程教育等培育方式,创新培育模式,建立多元主体协同培育机制、完善奖惩机制和绩效考核方式,加强高素质农民的培养,提高其专业技能和知识水平。三是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完善法律体系,土地、财政及社保政策等。
4 研究结论与未来指向
4.1 研究结论
以2012—2023年在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434篇关于“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的核心期刊作为本文的研究样本,结果显示:研究发文量呈现初步探索和稳定发展两个阶段。高素质农民核心研究机构群还未形成,以东部和中部地区居多,大多以涉农高等院校和师范类院校为主。研究作者之间联系较为松散,只有小部分研究作者之间联系较多,已形成专门的师生或同事合作队伍。研究热点较为广泛,主要分为高素质农民培育现状、培育模式、培育效果评价、现实困境及对策,研究主题趋于多元化。研究内容逐渐丰富,培育对策和培育路径逐渐细化。
但已有的研究成果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缺乏深层次研究。在中国知网关于高素质农民的硕士论文有5篇,博士论文只有1篇,研究成果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培育效果的影响因素、培育过程存在的困境对策和培育路径等方面,研究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此外,研究大多围绕局部地区开展相关研究与论述,如江苏、上海等地,东北地区相对滞后,经验普适性不强。第二,现代化意识薄弱。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的研究对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运用较少。第三,研究方法较为单一。现有研究大多是运用访谈法、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问卷法展开研究,只有少部分学者综合分析影响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的相关指标,验证变量因果之间关系,进行量性研究。基于跨学科视角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的综合研究不多,加强研究视角向多元化转变和学科交叉研究问题亟待解决。
4.2 未来指向
基于既有的研究基础,探究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应从多学科、多视角进行分析,主要着眼于3个方面。
(1) 深化研究层次,提升培育效果。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尚处于发展阶段,现存的培育模式较为繁杂、培育质量不高,这表明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还需要努力。在借鉴发达国家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基础上,学习先进培育经验,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培育对象、不同培育目标,从培育内容、培育方式、培育环境、培育需求、培育计划安排、培育师资等方面统筹规划,深入探索培育共性进行积极推广,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现代化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关于培育管理、培育资金、培育效率、培育追踪等问题,完善培育机制体系促使我国高素质农民培育朝着更加系统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高素质农民队伍不断壮大,未来必将成为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力军。
(2) 紧跟时代步伐,增强现代意识。培育高素质农民,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维度来看,高素质农民培育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时代要求。从农村经济发展的维度来看,高素质农民培育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28]。从农民能力发展的维度来看,高素质农民培育是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的现实诉求。2019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出台,高素质农民培育进入质量提升阶段。《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及党的二十大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2],进一步推动高素质农民与国家战略相结合,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推动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然而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也面临极大的挑战。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研究应跟随国家战略脚步,着眼于提升高素质农民培育质量,开展“线上+线下”的学习方1a4cdd279efcdf9b6d476f444c8c7b63式,实地参观,增强市场争竞力和创新意识,重点提高生产技术技能、提升产业发展能力。系统分析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影响因素,合理设置评价指标,构建高素质农民评价体系,注重培育效果的反馈,从而改进高素质农民培育。
(3) 丰富理论视角,创新研究方法。随着“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目标计划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发展,为高素质农民培育提供了新动能。学术界关于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的研究既推动了乡村振兴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相关理论研究,又丰富了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实证研究成果。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未来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研究应进一步拓宽研究渠道,运用多元化研究方法,尝试从多中心治理理论、终身教育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等管理学、教育学、经济学视角展开研究,丰富高素质农民培育效果研究内容。现有研究以质性研究居多,未来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分析模型等研究方法,规范化研究,也是高素质农民培育一个重要方向。乡村振兴战略与高素质农民培育相辅相成,充分发挥农村人力资本优势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扎实推进我国“人才强国”实现。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J].农村经营管理,2019(2):6-12.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二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2-02-23(1).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二〇二三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3-02-14(1).
[4]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J].农民科技培训,2013(8):10-11+14.
[5]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J].中国农民合作社,2014(3):8-13.
[6]农业农村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高职扩招培养高素质农民有关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19〕24号)[S/OL]. (2019-06-26)[2023-06-16].https://www.tech.net.cn/news/show-70200.html.
[7]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抓好“三农”领域重点工作确保如期实现全面小康的意见[J].中国农民合作社,2020(3):7-12.
[8]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J].中国民政,2020(21):8-21.
[9]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M].宋剑耕,戴振飞,译.北京:世界科学社,1982:77.
[10]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编.2022年全国高素质农民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22.
[11]毛政,兰勇,周孟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供给改革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1):9-14.
[12]王步天,林乐芬.政策性农业保险供给评价及影响因素:基于江苏省2300户稻麦经营主体的问卷调查[J].财经科学,2016(10):121-132.
[13]牛浩,陈盛伟,安康,等.农业保险满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保障需求了吗?:基于山东省422家省级示范家庭农场的证据[J].保险研究,2020(6):58-68.
[14]王雪平.精准扶贫视角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路径探求[J].农业经济,2019(10):83-84.
[15]鲍金红,曾红宇.农业信息化背景下民族地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基于三地九村的调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40(6):101-106.
[16]赵帮宏,张亮,张润清.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13(4):107-112.
[17]蔡云凤,闫志利.中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比较研究[J].教育探索,2014(3):154-157.
[18]张胜军,李翠珍.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多中心治理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16(9):57-59+63.
[19]田书芹,王东强.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型职业农民社区教育模式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6(6):30-31.
[20]周杉,代良志,雷迪.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部四个试点县(市)的调查[J].农村经济,2017(4):115-121.
[21]张亿钧,朱秋分,曹延姗.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政策建议[J].职教论坛,2018(3):108-112.
[22]吕雅辉,张亮,张润清.农民组织参与下的常态化培育机制构建:基于传播学7W理论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21):62-71+89.
[23]幸荔芸,袁德梽,林克松.跨界融合与精准扶助:乡村振兴战略下涉农高职“1+N”农民培训模式的行动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3):31-36.
[24]连会斌,谭广兴,徐潇涵.农村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政策梳理、学理逻辑及实践路径[J].成人教育,2022,42(12):73-79.
[25]朱启臻,胡方萌.新型职业农民生成环境的几个问题[J].中国农村经济,2016(10):61-69.
[26]廖开妍,杨锦秀,刘昕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效果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对四川省成都市812位参训农民的调查[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36):45-50.
[27]黄林秀,邹冬寒,陈祥,等.财政扶贫政策精准减贫绩效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5(5):59-66+198.
[28]赵璐迪.农业现代化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理论逻辑与实践理路[J].成人教育,2022,42(12):4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