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治理策略

2024-10-19 00:00:00巩治国 彭程 李明明
公关世界 2024年20期

摘要:互联网的普及造就了网红现象的爆发式发展,大学生作为网红现象的主要受众群体之一,网红现象所呈现的“双面性”社会效应将直接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通过梳理网红及网红现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特点,阐述了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的正向影响和负面冲击,系统分析了“网红”群体冲击大学生价值观的原因,并从学生个人、网红自身、高校教育、政府监管4个方面总结了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网红现象;大学生;价值观

引言

网红即网络红人,是指基于现实或网络平台实施了某些行为或因为某个事件而迅速受到网民关注或追捧而走红的群体。网红现象本质为一种社会现象,是指人物、物品、作品等在互联网盛行,引发网友关注、热议、反思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网红并非近两年才形成的,其发展与互联网的普及有密切联系,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使网红的发展规模由单个向数量众多转变,内涵也不断丰富。网红现象因其碎片化、浅表化、娱乐化等特点,深受大学生追捧。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较少,缺乏为人处世的经历,身体和心理正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时期,其价值观在不断完善、发展,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网红现象的“好与坏”都将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影响。

一、网红及网红现象概述

(一)网红的发展阶段

网红的发展主要经历了3个阶段,分别是文字时代、图文时代、宽频时代[1]。1998年国内互联网还处于初期普及阶段,以文字传播为主要媒介的网络论坛兴起,涌现了一批网络写手、网文作者,他们通过文字创造在网络走红并积累了大量的粉丝群。2003年博客出现,图文并茂的媒介载体使得网红们开始采用夸张、另类的方式博取关注。随着4G网络、智能终端、无线WIFI网络的普及,宽频时代到来,短视频、直播等网络平台的出现成为网红快速发展的助推器,网红形象开始由静态转向动态,网红的发展也转向更加专业化、精细化、个性化[2]。

(二)网红现象的发展特点

作为互联网发展产物的网红现象,历经20余年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1.展示内容个性化

受众的多样化使网红在内容生产上不得不另辟蹊径,做出精准的判断和定位,专注于某一垂直领域不断巩固人设,以契合受众的心理需求。如单是美食类网红就可以延伸出教学型、探店型、评测型、记录生活型等多种个性化内容分支。

2.传播途径多元化

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单向、单一输出方式,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网红现象传播赋权,抖音、小红书、快手、B站等一系列传播平台的出现,使网红不再局限于某个单一平台,而是多平台运营自己的账号,将关注度和利益最大化。

3.商业资本化

随着网红经济的爆发,网红往往无法“单打独斗”,需要背靠专业的网红经纪公司来延长其生命力和商业价值。网红经济在资本扶持下,形成了一条涵盖生产包装、营销推广、商业变现的完整产业链。

二、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一)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向影响

1.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创新能力

网红现象涵盖了教育科普、才艺展示、户外探索、时尚潮流、艺术鉴赏等多种形式,涉猎领域广泛。加上网红现象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少知识型网红利用自身专长对某一领域的内容进行独到的见解分享,以新奇的视角吸引网民的眼球。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对世界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探索求知欲,开放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新渠道,参与度高、互动性强的新媒体呈现方式更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创新视野。

2.构筑文化认同,激发奋斗正能量

网红的种类繁多,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仍有许多坚守初心致力于传播优秀文化的正向网红,如抖音千万粉丝博主“朱铁雄”用剧情加特效变装的方式展现传统文化,唤醒了年轻人对国风国韵的认同感及家国情怀。人人都是内容创作者的时代,不少励志型网红以个体真实的生存现状为创作主体,展现着普通人的奋斗状态。这些正能量网红的榜样价值将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健康向上的价值观,构筑文化认同感,激发奋斗激情。

3.提高社交能力,缓解精神压力

大学生处于社会和校园的交界处,不免会产生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多重压力,利用闲暇时间关注网红动态,将网红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已成为普遍现象,适当关注网红可帮助大学生缓解自己的内心压力。年轻化的网红现象凭借趣味性、互动性强等特点,与大学生追求个性流行、娱乐搞笑的心理诉求不谋而合,在吸引大学生注意的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倾诉心理问题、分享生活经验的互动交流平台。此外,社交互动的环境,精准的大数据推送更容易让大学生找到喜好相同的群体,这种无需面对面、开放自由的互动氛围更容易使大学生获得愉悦的社交体验,形成积极主动的交际观。

(二)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负面冲击

1.误导消费价值观

互联网仍存在不少靠传递高消费、奢华生活、炫富来博人眼球的网红,其“金钱至上”的观念逐渐给大学生造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错误思想。也有不少网红及背后资本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开始借助粉丝和流量进行带货,网红现象延伸出来的网红经济影响了很多年轻人的消费理念。许多大学生在购物前往往会打开社交软件反复研究网红发布的“种草、测评”视频,蹲守网红购物直播间,这无形中削弱了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性。不少产品一旦营销上网红标签其销量将大幅上涨,“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网红美食打卡”等现象,让很多大学生盲目跟风,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

2.颠覆道德价值观

网红现象的爆炸式发展和准入门槛较低,致使网红质量良莠不齐,部分网红为了博取关注获得流量,不惜通过挑起社会矛盾、恶意剪辑、发布不实信息、引导舆论等方式制造话题,甚至有个别网红被利益蒙蔽,偷税漏税、销售假货触碰法律底线。网红作为公众人物其言行举止会对粉丝产生示范作用,大学生作为主要受众群体,缺乏社会经验和阅历很容易被鼓动利用,致使其在盲目的追捧中丧失明辨是非和理性分析的能力,道德价值观走向异化和扭曲。

3.扭曲审美价值观

互联网“颜值网红”凭借高颜值好身材获得大批年轻人追捧,随着“白幼瘦”“漫画腰”“双开门”等网红审美现象的传播,颜值标准逐渐同质化,原本多元化的审美观不断缩小为对于单一标准的模仿。对于正处于爱美阶段的大学生而言,如过于关注外在低级的虚假形式美,而忽略了内在品质和涵养的培养,容易导致审美肤浅化、同质化,混淆自我价值观。同时,在审美市场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一部分网红不惜通过扮丑、恶搞等方式博人眼球,这种低趣味、娱乐至上的审美现象也将在无形中导致大学生审美低俗化。

三、“网红”群体冲击大学生价值观的归因

(一)市场经济的功利化影响

市场经济在赋予消费主义价值观合法化地位的同时,其功利特征也诱致文化的商业化、教育的消费化[3]。依托商品经济市场与现代传媒技术,以读图看像、感官刺激、消遣娱乐为主的大众文化迅速崛起,催生了一群迎合市场消费偏好的媒体知识分子。网红现象即市场经济催生的迎合大众心理需求的社会产物。

网络平台对于网红所具有的知识、技术能力几乎没有限制,轻松暴富、奢侈生活、情感自由等片面化内容的大肆传播,瞬间成名与寒窗苦读之间形成的鲜明对比,使网红现象所涉及的文化与教育领域,读书无用论甚嚣尘上。市场逻辑裹挟之下的文化生产的商业化,酿成了急功近利的社会价值取向,扭曲了劳动价值的本质,腐蚀着置身于消遣、娱乐、刺激等观念中的大学生的职业观和思维认知,吃苦耐劳、勤劳致富等传统德育观被不断冲击。

(二)监管体系存在漏洞

由于网络的复杂性、多样性和虚拟性,再加上网红群体跨行业、跨领域、时效性强等特点,给网络监管部门带来诸多挑战。在快速发展变化的互联网领域,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条例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容易出现各部门之间因权责划分不清、缺乏协调配合,造成监管错位、监管失位、监管空白等问题。加上网络平台为获得更多利益而抱有“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观念,在平台监管过程中模糊处理不良现象,降低道德红线,助长了网红的投机心理。监管部门及网络平台多方监管体系的漏洞,未能对网红的传播进行及时有效地管控,使大量负面价值观及文化得到广泛传播,都可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产生冲击。

(三)价值观教育时效性弱化

网红现象虽然拓宽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但负面网红所携带的错误的价值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会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向效果,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引导和精神涵养等作用。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场域,基本是通过公共基础课来实现的,在面对快速变化的网络文化舆情时,高校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被弱化,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空间的应用性不足。当代大学生个性鲜明,更加追求与众不同和个性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应试化,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对提升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有一定的限制,很多理论无法变成实际的经验。这就从客观上加剧了网红现象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侵蚀。

(四)大学生个体认知不成熟

网络平台的发展虽然延伸了人们获取信息的能力,但不利于个体独立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培养。网红现象对大学生感官形成强烈冲击的同时,但其内容同质化、泛娱乐化、碎片化等特点,让大学生沉溺于去中心化、圈层文化和信息茧房中,侵蚀着大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当大学生形成对网红现象的依赖后,纵使网红现象推送的信息包含不切实际的内容,他们也愿意以“视觉实证”去盲目追捧,这种高强度的“洗脑”将会带来大学生主流价值观认同危机。

四、网红现象下塑造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一)提升高校学生网络素养,加强自我教育能力

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本质上是大学生主体自觉自愿自我建构和生成的过程。因此,大学生自身要提高辨别网红现象的认知能力,用辩证地发展的思维看待网红现象,避免自己被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无效信息误导;其次,大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更要加强自我约束能力,在多元和求异中保持慎独自律,才能在面对不良网红现象的“诱惑”时不被牵制,保持清醒;最后,大学生不应过度沉迷于碎片化、泛娱乐的网红现象中,要把更多目光放在现实生活与学习中,不要被网红现象带来的短暂快乐所俘虏。

(二)完善网红队伍建设,树立正能量榜样

网红现象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实际根源在于其自身的言行举止,网红只有以身作则,主动反思与学习,才能保持长久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一方面,网红自身要加强自我约束,提高个人素养和文化内涵,向公众传播优质、具有正面导向的原创内容,对受众进行正向价值观的引导;另一方面,官方也要积极推广网红现象中的正面能量,树立网红典范,扩大正能量网红的关注度和影响力,让更多榜样形象进入大学生视野,营造积极向上的网络氛围。

(三)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环境,强化教育和引导

高校应借助思政教育力量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和网络素养。互联网为网红现象提供了多元化展示渠道,也对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带来了挑战,枯燥的大谈道理显然已不适用于个性鲜明的新时代大学生。只有改变传统的灌输方式,将正能量网红素材融入课堂内容中,给予学生表达自身观点的机会,才能有效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4]。

此外,高校还可借助学校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网红知识的普及和拓展,将网络舆情热点制作成大学生价值观专题内容,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使其从本质上认识网红现象。

(四)明晰对网红的把关责任,加大监管力度

自2020年以来,为肃清网络乱象,国家网信办多次开展网络“清朗”行动并取得了极大成效。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单靠网红主体的自我约束很难实现规范化管理,还需要对网红主体形成外在的监管,发挥政府监管、平台监管和社会监管的三方“组合拳”[5]。首先,健全监管网红现象的法律手段,发挥法律“硬约束”的能力,对出现不当举止的网红行为要及时对其处罚,从根源上扼杀“负面网红”的侥幸心理;其次,要协调联动各监管部门,进一步细化监管网红现象的措施,避免出现“监控盲区”,导致网红乱象有空可钻;最后,加强对网红平台的监管。网络平台作为网红现象的传播媒介和利益关联者,在利益诱惑下容易放宽自我约束规则,政府各部门需对平台做好动态监管。

结语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智能便捷、思想自由的网络新时代,“网红现象”为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提供契机的同时,也产生着负面冲击。因此,为有效消除负面“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冲击,需要学生提高网络素养、网红自我约束、高校思政引领、政府平台共同监管等多方协同努力,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本文系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2022年度校级科研项目《山东“网红”现象的传播生态与治理研究》(项目编号:yskyyb20221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沈霄,王国华,杨腾飞,等.我国网红现象的发展历程、特征分析与治理对策[J].情报杂志,2016,35(11):93-98+65.

[2]许祥云,张茜.“网红”的发展逻辑及其负面效应的规避[J].湖北社会科学,2019,(05):162-170.

[3]靳玉军,余宏亮.论市场经济的功利性对文化和教育的影响[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4,28(12):138-142.

[4]王敬峰.网红现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08):159-160.

[5]黄海鹏,门瑞雪,曲铁华.短视频文化影响下的大学生价值观现状透视[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86-89.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燕山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