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近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凸显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试题以问题导引的方式设置材料,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考生的思维,体现了进一步加大考生思辨能力、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教考衔接,考能促教,笔者有五个方面的教学启示,即以问题为抓手,以课本为依托,以拓展为推力,以活动为支架,以训练为主线等。
关键词 高考作文 问题 思维 教学启示
2024年高考语文考试一结束,作文题目便满天飞,各路精英纷纷表示押中了作文试题,似乎只要作文材料出现“人工智能”四个字,就说是押中了Ⅰ卷作文题,仔细阅读他们的原始作文题,真正符合考题命意的笔者没有看到一个。请看题目的主干部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一、试题特色
1.概念辨析
材料由三句话构成,第一句话陈述背景、事实:“问题”—“答案”;第二句话是问句:“问题”—“多少”;第三句话仍是问句:“怎样”—“联想和思考”。材料的中心意是“问题”—“答案”—“问题”。认真辨析不难发现,这里前后两个“问题”的含义明显不同。前一个“问题”,是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矛盾或困惑,指向欲求解决的心理状态,即初级问题。后一“问题”,可能是由前一问题“得到答案”后而产生的新的困惑或困难,它指向改变认知、探寻真理的问题。前者“问题”类似英文中的question,后者“问题”则类似problem。无论是外延还是内涵,后者远远大于前者,写好这篇作文的关键首先就要把两个“问题”在脑海里辨析清楚。“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中的“答案”,是一个次核心概念。“解决”“问题”是习见习用的固定动宾搭配,为什么此处要用“得到答案”,不用“解决”?是命题人的疏忽吗?非也!这里也许就暗藏命题人的苦心。“解决”意味着问题处理的完毕,意味着矛盾的终结。“答案”则不然,“答案”有结论层面的正确和错误之分,有事实意义上的真假之分,有价值判断上的高下之分,有情感归属上的认同与否之分。试题意在引导考生辨析常用词的概念。
2.时代气息
AI技术普遍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互联网、人工智能通过高考作文题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在普遍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环境下,考生的自我发挥意识和探究精神得以很好地衡量。试题积极引导考生参悟社会生活、科技发展,从不同维度思考互联网、人工智能的问题。
据媒体报道,2024年4月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曾预测,人工智能可能会于2030年超越人类的总体智能。高考前一个月的新闻热点竟然成了高考命题的背景材料,如果该预言成真,那人工智能的发展是人类的“福音”,还是人类的“灾难”?试题以重大的科技变革与人类未来的发展相关联,表面上看是在引导今年新课标Ⅰ卷十一省的“考生之思”,实际上,考试一结束,这一“问题”瞬间就引发了“全民之思”,乃至成为“时代之思”。命题的出发点在于尝试引导考生思考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讨论这一问题,目的是更好地做一个现代人。一道具有极强时代气息的高考作文题,在某种意义上,也激活了全民的思维。
3.思辨创新
2024年的新课标Ⅰ卷作文试题,创新的色彩非常浓烈,既能体现反押题功效,又凸显思辨能力的考查。其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上海卷的命题特点,与2023年上海卷“一个人乐意去探索陌生世界,仅仅是因为好奇心吗”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且命题立意更加高远,更能区分考生的思维能力的高低。显然2024年的新课标Ⅰ卷作文题在思维品质的考查上相较过去几年的新课标Ⅰ卷作文题犹显技高一筹。2023年,“故事是有力量的”,材料中心语就是作文立意;2022年,“本手、妙手、俗手”三者的关系,考查多元关系的思辨;2021年,材料是毛泽东关于“体强”与“体弱”的文段,考查强弱转化的思辨。
“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该问题发人深省,意蕴丰富,给写作留下了或多或少、或深或浅、或正或负的弹性思考空间。①“多少”:科技带来便捷,也带来新的知识、新的问题,问题会越来越多;或保持思考习惯,培育探索精神,不断发现问题,问题越来越多。问题很快解决,没有发现新的问题,问题越来越少;或一有问题,就依赖网络和人工智能,产生思维惰性,问题会越来越少。②“深浅”:能够依靠互联网与人工智能得到“答案”的问题,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即“浅”问题;而多元的、开放的、复杂的、关涉情感与伦理价值观的问题,仅凭借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是难以解决的,即“深”问题。③“正负”:人类依赖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确实会越来越快地获得其所需要的答案,是为“正”;人类有可能渐渐依赖人工智能替代自己思考与表达,长此以往,人类的想象力、好奇心、意志力、情感体验力会因此受损,甚至逐渐丧失,是为“负”。命题立足于学生创新性思维品质的培养,考生可以就某个观点加以充分论证,对某一现象进行深度揭示与思考,还可以由近及远畅想未来科技的发展前景。
二、教学启示
近年全国高考作文试题对考生思辨能力的考查,正是对新课标要求的“提升思维品质”“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1]的回应。思维的发展在新课标与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着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与创意表达应该成为中学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2024年的新课标Ⅰ卷作文试题不管是题干主要词语概念的分辨,还是回答试题提出的两个问题,都能激活考生的思维,体现进一步加大考生思辨能力、创新思维的考查力度。教考衔接,以考促教,笔者有以下教学方面的启示。
1.以问题为抓手
长期以来,由于中学作文教学中缺乏对说理性表达不足的分析、探索与纠偏示范,加之作文考试命题的“问题导引”式的少见,中学生议论文多是以陈述理由为主的封闭式写作。脱离问题的陈述式论证,往往缺乏分析与说理的针对性、深刻性,更谈不上改变现状的建设性。以问题为抓手,即先向学生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假如学生回答错误,顺势提出与此有关的稍微容易的另一问题来带动学生思考,从而一步步将问题引向深入,得出正确的结论。问题导引,可以改变学生思考的单一维度、自说自话的平面论证,还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够彰显作文的现实价值,还能够折射青年的责任意识。问题意识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落实。比如,教学《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教师可设置以下问题作为教学抓手,来完成教学任务:①文章开篇提出“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这一问题有何作用?②作者论述人的正确思想形成过程有几个阶段?③文章是如何阐述物质与精神、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的?④为什么“只有两次飞跃还不行,还必须经过检验”?⑤你对“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⑥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⑦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⑧这篇文章对我们认识现实世界、解决现实问题有何启示?⑨文中所说的“正确思想”具有怎样的时代价值?⑩相比其他关于思想来源的理论,毛泽东的观点有何独特之处?
写作的问题本质上是思维的问题,教师通过搭建问题支架,帮助学生梳理课文逻辑链条,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从而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
2.以课本为依托
统编语文教材里有许多可以用来激发学生思辨的极佳内容。例如,必修上册铁凝的小说《哦,香雪》一文中,火车开进了台儿沟。给“香雪们”带来了很多新鲜事儿,让她们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但火车同时也带来了喧嚣,打破了乡村的宁静。这一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辩证的思考:一方面,新事物、新变化往往给人们带来更便捷、美好的生活,带来发展、进步的机遇;另一方面,也不可避免对传统生活方式、心理思维定式造成挑战与冲击,使人们产生惶惑或忧惧,或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又如,选择性必修上册《〈老子〉四章》里有言:“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阐述“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器物实体的“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的“无” ,才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教师于此可以引导学生拓展思考,在当今追求金钱与利益的时代,功利思想、实用主义不断膨胀,“这有什么用”似乎成为人们的口头禅,于是,狭窄胡同有什么用?宽敞马路取而代之;哲学书刊有什么用?经济书籍取而代之。世人趋之若鹜的“有用”,原来是那么急躁肤浅;来不及享受的“无用之用”,原来是那么的隽永与纯真。要开发“无用之用”的价值,就要消除当前危害极大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还原人的本真。
3.以拓展为推力
种子的萌芽与成长需要土壤、空气、阳光等基本条件,思维的萌芽与发育也同样需要合适的教学内容。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如能补充拓展引入典型的寓言故事与格言警句,对学生思维的提升当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经典寓言故事蕴含深刻哲理,多读寓言能够活跃思维。格言与警句同样有哲理寓意,但它是用来励志的,是某种特定情况下的认知,不是真理性的认识。或者说,是一种价值判断的“应然”,而非事实判断的“实然”。教师应提醒学生格外警惕格言警句的陷阱。可以从下面几个例子中窥见一二。
例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不欲”,并非别人一定“不欲”,“施”与“不施”,要看具体对象,个体是有差异性的。例2,“有志者,事竟成”。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低估了目标自身的艰巨性与客观环境的限制性。例3,“失败是成功之母”。过分夸大失败的价值。失败与成功无必然联系,失败固然可以造就成功,失败也可以造就失败,甚至是更大更多的失败。例4,“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世俗社会,难以独善其身,如果过分强调自信与自我张扬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外界评价的意义,难免处处碰壁。
4.以活动为支架
为提升学生思维活力,开展校园辩论赛不失为一个好做法。每学年组织不同主题的辩论赛,通过思辨性的情境设置、即时的思维碰撞,进行强烈的思想交锋,可以为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锻造优质的思维品性赋能。每次辩论赛的准备阶段要求年级学生全员参与,围绕初赛辩题思考观点、分析矛盾、探寻本质、寻找素材、筛选论据,进行班级初赛。然后再参加全年级正式的比赛,学生有了前期的准备,正式辩论时就可以思路清晰、有理有据。每场辩论赛结束时,再要求学生认真回顾辩论过程,写总结反思。内容包括:总结获胜经验或失败教训,查找不足之处,以待下次改正;积累辩论中的良好素材、新颖观点,以备写作之需;强化过程认识,输赢不是辩论的目的,思维训练与提升才是辩论的应有之义。
比如,辩题“中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是否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课后辅导这一普遍现象的利与弊;辩题“中学生课外阅读应该以经典名著为主还是以流行作品为主”,能够激发中学生对于阅读书籍选择和文学价值的思考。
5.以训练为主线
随着高中生议论文写作命题尤其是高考命题不断加大思维含量,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应教会学生基本的逻辑思维原理,提供具体的思维方法和可参照的思维路径。
教学实践中不难发现,学生写议论文最热衷于运用例证,教师就要告知学生例证法的局限性。比如,抽烟喝酒是有害的还是有益健康的。不同的观点方均能找到己方的例证,且一旦有人形成了某种认知,就会产生信息茧房,只吸收自己感兴趣的事实,而忽略自己不感兴趣的信息。无论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学生面对一个命题,往往不加思索就开始论证,只选择与论点一致的素材,而有意屏蔽不一致的事例。孙绍振教授曾说:“不能根据已有的观点来选择材料,因为选择意味着排除,排除就不全面了。因而,论点要经过反思,材料要全面,至少是正面和反面一起考虑,进行具体分析。”[2]议论文的本质是说理,提出一种思想或主张,就需要讲理由,所谓顺理成章,讲理由就需要论据,并且仅有事实论据是不够的,还需要理论论据。从逻辑上说,例证是不完全归纳论证,运用的是简单枚举法推理,它的结论是或然性的,即使举了数以千计的例子也不能必然地证明论点。在中学议论文教学中,有举例论证(例证)、引用论证(引证)、比喻论证(喻证)等说法,其实例证就是不完全归纳论证,喻证就是类比论证,引证就是“引用”这种修辞手法在议论文中的运用,然而,这些方法均缺乏科学性和严密性。
与归纳推理相对的是演绎推理。演绎推理中的论据对于论点具有完全的支持度,显示从真实的前提必然地得出真实结论的逻辑力量。例如,“一切上层建筑都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法制是上层建筑,所以法制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这是一个属于演绎推理的三段论,这样的论证(因果关系的推导)是必然的,演绎论证在很多优秀的议论文中被广泛运用。当高考命题不给出观点,而是提出问题时,这样的作文题更能激发学生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对改善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大有裨益。客观世界无限复杂又相互联系,当一个现象的出现,引起另一个现象的产生时,便称之为因果关系。如上述高考题,“问题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如果答“越来越少”,或答“越来越多”,作文里自然都要回答“为什么”。又如,钱越多,是否越幸福?人越勤奋,收入是否越多?思辨类作文命题,常常设置两种或多种相关联的现象,需要考生去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往往是因果关系,或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当然也不排除例外情况。
议论文教学,应当实实在在地教给学生一些难度适中的逻辑推理知识,培养学生的论证意识,多用演绎论证、因果论证[3],少用例证,如此才有可能增加中学生议论文的论证力量,也许就能够开掘说理的深度,提高论说和论辩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李 节.作文教学的症结:孙绍振教授访谈[J].高中语文教与学(人大复印) ,2012(3).
[3]冯 渊.思辨类写作呼唤因果论证:兼谈例证、喻证的有限性[J].语文建设(上半月),2024(7):32-37.
[作者通联:江西彭泽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