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和路径研究

2024-10-17 00:00吴赟李蓓
祖国 2024年17期

新时期“重保护、促利用”将是江西非遗保护与发展的长期策略。依托江西省非遗文化内核、以旅游为载体、科技为手段、产业为基底、运用产业融合的思维模式将非遗的文化内核与文旅产业发展有机连接,具体对策和路径包括深化非遗保护理念,明确文旅融合战略定位;强化政府综合职能,定制扶植政策;“全域+智慧”旅游模式推进文旅数字化转型;深挖非遗产业价值,创新文旅产品形态;利用融媒体新型传播媒介提升江西非遗品牌价值的传播和影响力等方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2021 年 8 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深入挖掘乡村旅游消费潜力,支持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乡村旅游等业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景区、度假区,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2023年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024年1月,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按照江西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部署要求,着力在构建保护体系、健全保护机构、完善保护机制、筑牢法治保障、推动文化交流等方面下功夫,以改革创新举措不断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取得新突破。

探讨新时代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需要结合江西实际情况,体现地方特色。江西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中间为丘陵和平原、边缘多山地形成的鄱阳湖冲积平原,造就了景色旖旎的丹霞地貌,勤劳朴实的江西人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孕育了丰饶的自然资源,更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素有“物华天宝”江西胜,“神工意匠”江西巧的美誉。回顾江西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工作历程,在完善保护制度、培育传承新人、传播非遗文化、推进非遗场馆建设等方面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新时期“重保护、促利用”将是江西非遗保护与发展的长期策略,依托江西非遗文化内核、以旅游为载体、科技为手段、产业为基底、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的原则下,运用产业融合的思维模式把非遗的文化内核与文旅产业发展有机连接,这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相互渗透的正向发展过程,具体体现在:理念融合、职能融合、产业融合、市场融合、服务融合、交流融合。

深化理念融合,强化文化认同

首先,文化产业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不仅为城市带来经济效益,更对城市的文化身份建构起到了关键作用。文化产业通过挖掘、整理和传承地方文化,将城市的独特性和历史底蕴融入城市建设,凸显和强化城市文化身份。其次,非遗与文旅融合具有双重意义:其一,在文化旅游沉浸式体验中,非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元素,被赋予了新的象征意义,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通过文旅融合,非遗得以走进大众视野,为大众提供了传统文化的交流平台,使非遗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深度转化和利用。其二,文化驱动与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文化产业的振兴能够驱动旅游产业的发展,而旅游产业的繁荣反哺文化保护,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的发展不仅具有公益文化事业的属性,还具有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属性,这使得非遗保护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实现了双赢。最后,将非遗保护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打破传统旅游业发展壁垒的重要举措。人工智能与数字信息平台技术的运用,可实现非遗与旅游资源、社会资源的有效链接、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新型智慧文旅产业。

推动职能融合,构建协同机制

强化政府综合职能,定制扶植政策。在推进江西省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旅游管理部门统筹协调、产业引导、公共服务的综合职能。首先,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协同管理,形成紧密的协作机制,促进旅游资源由分散开发向整体开发转型。对红色摇篮、绿色家园、古色厚土具有鲜明江西文化特征和深厚内涵的非遗文化资源进行深入调研与评估:精炼赣鄱特色拓展文化旅游新领域,发挥江西非遗的历史文化底蕴对传统聚落的活化利用,定制“非遗”主题精品旅游路线、引领非遗品牌节事活动,2023年,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了多条跨区域非遗旅游线路,包括“九鹰抚景·嘉游赣”“传承寻根之旅”“环鄱阳湖非遗体验之旅”等,这些线路将非遗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从非遗定制化旅游线路的开发中走出文旅融合发展的创新之路。其次,促进文旅消费从供给侧转向消费侧的政策改革。后疫情时代,由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巨大冲击,经济复苏的速度和程度存在不确定性,消费者消费升级与消费品质提升的心理诉求,与实际消费水平由于受到失业、收入减少等因素的限制,应通过广泛的市场调研和数据分析,包括了解消费者对文旅产品的需求、价格敏感度、偏好类型、消费动机等信息。这将有助于制定更加精准的文旅产品和服务策略。精准把握消费者的文旅消费偏好和趋势。同时,建立消费者反馈机制,不断优化文旅产品和服务。如政府出台政策降低文旅消费门槛、发放文旅消费券、优化消费环境、提升消费便利性和满意度。最后,各级财政要加大对具有明显潜在优势的非遗文化旅游项目在财政专项资金、税收优惠政策、贷款上给予政策支持,充分吸纳民营资本和外资参加江西文化旅游项目的建设,在缓解政府财政压力的同时,能够引入市场机制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推动非遗文化旅游产业的稳步增速发展。

优化服务融合,提升游客体验

“全域+智慧”旅游模式推进文旅数字化转型,实现旅游服务的全域覆盖和规范化经营,有效促进旅游资源的优化配置。首先,全域旅游的理念将整个区域视为一个整体旅游区,通过打通旅游业上下游节点,加强与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为游客提供更为丰富和多元化的旅游体验。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旅游产品的服务品质和内涵,同时也推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其次,智慧旅游的引入为旅游服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通过新基建的信息化、数字化技术构建在线旅游(OTA)平台,实现旅游资源的扁平化管理,是传统文旅行业转型升级的基础,大数据收集分析用户日常使用信息、精准洞察用户需求、预测旅游市场定位、传播方式,为游客提供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旅游服务。通过在线云游参与物联网技术,游客体验非遗文化原生性的同时,通过社交媒体等渠道,在分享自己旅游体验的过程中参与非遗文化传承。这种全民参与的文化旅游模式不仅强化了对非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且为非遗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全域+智慧”旅游能够促进“旅游+营销、旅游+宣传、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内容”模块的多元化建设,为旅游者提供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增加旅游信息推送的时效性、针对性,促进线上餐饮、交通、住宿、体验项目的消费。这种模式提升了旅游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促进产业融合,打造特色品牌

文化旅游产业的超强渗透力与发展无边界化特点,为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外延,产业融合所产生和激发的多重效应,是推动江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巨大力量。首先,从文旅产业的本质特征层面而言,根植于思乡文化的社会供需关系网络为非遗的传承发挥了关键作用。这种文化根植性不仅体现在核心技艺的传承,还体现在产业的文化高渗透性。其次从文旅产业的运行层面而言,非遗文化内容的承载方式及物质载体的可复制性,实现了量化生产的可能。场景是文化语境中非常重要的承载方式,历史名村镇是文化思想的根植容器,在尊重历史保护非遗文化原始性和真实性的阐述过程中,重塑“文化象征体系的”连接过程,将无形的文化与有形的人居环境融合。例如景德镇、文港镇、吴城遗址、南昌万寿宫遗址等,通过乡物、乡味、乡音、乡情的情境再现,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文港毛笔制作技艺、赣南采茶戏民俗表演,武宁宁工红茶技艺、贵溪錾铜雕刻技艺等,让游客真切感受江西独特而丰富的文化气场,实现地脉、人脉、文脉的传承,为江西非遗文化传承带来新动力。最后从文旅产业的发展层面而言,将非遗文化元素融入跨界场域,运用主题化、真实化、系列化、全年化的遗产活化手段延伸产业边界,通过产业模式的创新寻求非遗项目与市场经济的新结合点,如“非遗购物节”、“非遗数字藏品”、“非遗薪传贷金融产品”、“非遗中医药”等衍生业态,形成一系列立体交叉的具有较强关联度的本土化旅游服务产业集群,提升江西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加强市场融合,拓宽发展路径

首先,将非遗传统元素转化为创意理念开发与现代生活和市场接轨的文旅产品,这一过程需要深入理解和挖掘非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对于非遗传统元素的提取和转化是关键,设计师、数据架构师等是非遗协同创新的重要催化剂,在遵循“解构-重构-创造-再生”发展思路的基础上,从非遗项目中筛选出具有文化代表性、内容独特性和市场潜力性的设计元素,如传统形制、色彩、工艺、材料等融入当代审美进行解构、重组和创新设计,从而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促进创意和设计产品服务的生产、交易和成果转化。其次,借助环境设计、系统设计、产品设计、交互设计等多样性设计领域,将非遗元素与文化旅游空间融合,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等现代科技手段,为文化旅游空间设计增添更多的科技感和互动性。此外,鼓励挖掘、保护、发展中华老字号等民间特色传统技艺的文旅产品,借助市场推广和文化品牌价值认同的培育过程形成消费趋势,建设具有江西地方特色的文旅品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深化交流融合,促进文化传承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在全球化、数字化、智能化引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生态体系构建的背景下,我国非遗保护研究不仅是资源的采集、保护、传承和产业发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在传统文化输出的过程中,体现本国文化基因的重组及创新能力。近年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利用融媒体新型传播媒介整合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有效链接江西各地的非遗资源,实现非遗“资源通融、内容兼融、宣传互融、利益共融”,提升非遗品牌价值的传播和影响力。江西省博物馆参与的展览包括“万年窑火 千年瓷都——江西古代陶瓷文化展”、“物华新诗——赣鄱非遗展”、“‘御瓷归来’主题特展”等,通过官网线上宣传和线下博物馆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的多层次、综合性展示,提升受众群体的关注和参与度。其次是跨界设计师和高校合作,以“互联网+非遗+文创”等文化艺术基金的模式,集结新生力量参与非遗的创新发展,用多元化的设计语言,推动江西非遗文化旅游产品在设计及研发上的创新。积极参与国际性的非遗交流活动,如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UNESCO)举办的会议和论坛,与其他国家的非遗保护机构和从业者进行沟通和合作,促进非遗的国际交流与认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文旅开发提供新的途径和可能性。

结论与展望

新时代背景下,推动江西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需要从理念、职能、产业、市场、服务、交流等多个层面着手。一方面,需要深化非遗保护理念,将其视为城市文化身份建构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形成文化驱动与产业反哺的良性循环。另一方面,需要明确文旅融合的战略定位,将非遗保护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智慧旅游等新兴模式深度融合。在实践层面,需要强化政府统筹协调、产业引导、公共服务的综合职能,出台扶持政策;利用"全域+智慧"模式推进文旅数字化转型,提升服务质量;深挖非遗元素的文化价值,创新文旅产品形态;利用融媒体新型传播媒介,提升非遗品牌影响力。展望未来,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密切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促进江西非遗保护的国际认可。通过全方位的改革创新,江西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必将取得丰硕成果,为中国文化自信注入持久动力。

(本文系江西省非遗研究基地2023年度开放基金研究项目:新时代非遗保护与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和路径研究。项目批准号:FY2023005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系江西科技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