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语文共有6套试卷,全国卷3道作文题,省市卷4道(北京卷二选一)。这7道作文题整体上呈现以下特点:
一、强化作文“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功能
2024年高考作文将修身育人放在首位,把立德树人作为旨归。这方面的典型考题,如2024年新课标Ⅱ卷作文题“抵达未知之境”,从新课标Ⅱ卷内的阅读材料引出话题,属于“读写结合类作文”。考生只要全面理解阅读部分提供的材料,准确把握关键概念的含义,便不难理解“抵达未知之境”既包含“抵达”之前的探索进程充满艰辛,饱含期待;也蕴含“抵达”之后永不止步、充满信心,渴望再度踏上征程。应当注意的是,题目引导语“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已经将伟大的人类探索之旅拉回到生活情景,明确提醒考生立意时不能停留在对“航天精神”的讴歌,而是要回到“我们每个人”的语境,使“抵达未知之境”的太空之旅与青少年的进步形成一种新的观照维度。举凡成长、发展历程中的忧心与喜悦、人生新的起点的憧憬与期盼等,都是考生展开联想与思考的着力点。
如果说“抵达未知之境”突出的是不惧失败、不断尝试、放眼未来的品质,那么2024年北京卷议论文作文题“历久弥新”与记叙文作文题“打开”,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当前倡导的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继承和再创造的精神。面对新时代新环境,辩证地守正创新、主动地求新求变,无疑是保证文明延续、不断开创新局的重要条件,也是青年学子要持续思考的重要命题。这两道考题通过切近时代的写作任务来传播理念(如“历久弥新”主要指向经典的传承与创新、思想的实践与磨砺,以及民族精神的延续与复兴),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自信的精神、健康的情感,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的育人目标。而2024年天津卷作文题“被定义与自定义”延续了立德树人的命题宗旨——要求考生针对“认真对待‘被定义’”以及“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落笔成文。在考生迈向人生新阶段之际,在中国人民昂首阔步于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征程之时,该题指引考生将个人与国家紧密相连,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清醒头脑,进行正确应对,其教育意义显而易见。可以预计,今后的高考作文一定会继续坚守立德树人的准则。
二、贴近学生生活,彰显青春气象
2024年的7道作文题,可以说与考生生活息息相关,可写空间与切入角度都很多。考生既可书写时代主题,也可结合个人生活与学习,从身边具体事例谈起,表达个人生活中的感悟,彰显直面问题、勇立潮头的青春担当。如2024年全国甲卷作文题“真正的相遇”,所探讨的“相处”“交流”“相遇”都是青少年成长中无可回避的话题。试题没有在审题上设置难度,让所有考生都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同时,契合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研习任务“说真话,抒真情”的要求,引导考生基于真实的生活,直面交际困境而生发有深度的表达,表现出新高考教考衔接的命题趋势。考生构思作文时,要先明确材料的三层语境,由“学习与他人相处”(除了面对面,互联网平台等多媒介的交流也是“相处”,也需要“学习”)到“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再到“坦诚交流”(“坦诚”绝不等于盲目轻信,而是意味着你yxOhNobwR8lKOdbK7wfn4A==我之间心无芥蒂,无话不谈,共同成长),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其次,“真正的相遇”指的并非只是时间和空间上的相遇,而是心与心的相知与共振,能够实现彼此的相互成就。再者,坦诚交流“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也“有可能”错过或失去,因为“坦诚”的同时可能还需懂点心理学,还得讲究言说的艺术,还要能换位思考,从而真正建立起信任关系;另外,即使“坦诚交流”,双方的价值诉求也可能并不相合。最后,要从更高层级上思考“与他人相处”并不是要与所有人维持良好关系,而是追求“相击乃发灵光”的真情,不要将精力浪费在无聊的交往上。
同样的,2024年北京卷作文题“打开”也便于考生立足生活,依据材料所列举的代表性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从“个人成长”“人际交往”“科技创新”三个角度加以陈述,用“打开视野”“打开心扉”“打开思路”分别与前者呼应,有机提示了“打开什么”的问题。事实上,以上只是大的方面,考生完全可以给“打开”自补宾语,进而引出个性化的入题角度,诸如“放下手机,打开生活”“语言:打开世界的方式”“教育:把门打开”等,均在可写之列,只要最终落实到“新的自己”“新的气象”上即可。
三、加强辩证,突出探究意识与逻辑思辨能力
作文与思维密不可分——唯有训练辩证思维,才能全面地看问题,拿捏事物分寸,获得正确认知;唯有强化探究意识、学会理性思辨,才能客观地看问题,把准评判尺度,获取深度见解。如2024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把话题导入“答案与问题”这对核心概念。文题并不局限于要考生就“问题多少”本身回答“是”或“否”,而重在“联想和思考”。直白地说,就是除了思考“多与少”(针对“多与少”,可立论为“‘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取决于我们能不能在获得答案后继续思考、深入质疑”“对一个疑问的解答,必然带来新的疑问——这是人类苦恼的根源,也是进步的动力”等),还可以就“问题”的“浅与深”“得与失”“真与假”等落笔成篇。比如思辨问题的“浅与深”,这个世界的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知答案的问题,可称之为伪问题,也是人工智能所能解决的浅问题;另一类是未知答案的问题,这类问题才是我们该探究的问题。最容易借助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迅速得到答案的,往往是知识性的问题,而更深层次的开放性问题、复杂性问题,却很难直接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找到答案。所幸的是,“浅问题”的迅速解决,可以助推人类更好地向探寻“深问题”进发。又如,可以由“问题”的“多”与“少”,反溯“答案”质量的“精”与“粗”,继而谈人类的“取”与“舍”。
而2024年上海卷作文题“认可度”,同样体现了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突出思维品质提升的要求。把握题意时,要注意区分“认可度”与“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的区别:认可度描述的是人们对某个对象的接受程度,是意见的同向度集合;并不能替代对事物本质及真实价值的认识,即受认可的并不代表就是正确的、合理的,过去认可不代表现在认可,此地认可不代表那里认可……立足概念,辨析清楚“认可度”的内涵、外延以及相关影响后,便不难吃透题目内涵并实现精准立论。
可以说,这道作文题延续了上海卷一贯的命题立意与思路,为思辨提供了更广阔、更明晰的空间。2024年全国甲卷的作文题也是如此,“真正的相遇”鲜明地体现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同时要求理性分析”的风格。“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等三个句子中,后两句蕴含了多个思维激发点,需要细细思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就“为避免冲突”作思辨:沉默、忍让固然能避免冲突,但也可能只是延缓了冲突爆发的时间。没有必要谈“冲突”便色变,要知道,有时“冲突”是情感的黏合剂,有时“冲突”是沟通的前奏,有时“冲突”是智慧的碰撞,能绽放出创新的火花。又如瞄准第三句话中的“才有可能”作思辨,不是所有坦诚的倾诉都是对的——你过度坦诚,可能是把对方变成了自己想怎么发泄就怎么发泄的情绪垃圾桶,还给倾听者施加了包括保守你的秘密在内的多重压力。
综合看来,2024年高考作文命题融合社会与个人、科学与人文(题意基本与“好奇心、想象力、探究欲”相关联),着力考查考生的探索性、创新性思维品质,激发考生崇尚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引导考生借助语言文字解决真实问题,学会沟通、善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