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分析

2024-10-16 00:00:00郭秀敏
中国新通信 2024年16期

摘要: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推动了教学的交互性、精准化和共享化、开放性。推动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未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仍然面临多方面的挑战,因此应该发挥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打造多样化的数学教学场景,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开展精准化评估,提高教学的开放性、透明性。利用互联网技术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可以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为学生充分参与数学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小学数学;应用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新课程标准》(2022)指出要合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设计生动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式的改革。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推动了数学教学信息化进程,但是也呈现出较多的问题,例如教师信息素养不足,学生对信息技术依赖较高等问题,因此应该进一步优化互联网下的数学教学模式,通过互联网技术应用来提升数学教学质量,构建适合学生时代特点和认知特点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促进数学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

一、小学数学的学科特征

《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2022)指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小学数学具有基础性、抽象性、应用性、结构化、情境化等特点,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科学精神和探究能力的重要课程。例如青岛版小学数学教学中每个单元都通过情境提出问题,教材中含有大量的彩色图片等,以推动教材和学生互动。小学数学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比较直观,对抽象化的数学概念、逻辑思维的理解不足,影响了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要求从学生发展目的出发来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教学评价,这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阶段的数学教学成果关系到未来高层次学段的数学教学质量,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结合教材特点、学生特点和学情特点来推动数学教学模式创新,加强新技术、新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可行性

(一)与学生特点相符合

数学课程具有抽象性,而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具有直观性,因此数学课程是小学阶段难度最大的课程。在学习中学生往往只是理解了数学知识,而难以将数学知识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而数学是来源于现实,应用到现实中的一门课程,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问题,用数学思维来分析和转化问题。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中的视听技术和交互体验技术来将抽象化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象化的数学教学场景,将静态化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动态化的数学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在交互式的教学场景中移动图形的位置,将几何知识和数学计算结合到一起,通过增强教学的直观性,我们满足了数学教学的体验性需求。小学阶段是学生衔接幼儿教育的重要阶段,学生对形象化、动态化的教学场景比较感兴趣,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符合小学阶段认知特点[1]。

(二)符合教育信息化需求

教育信息化是未来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推动互联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来推动从数学教学内容到数学教学方法的变革,将信息技术镶嵌到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借助信息技术来推动优质数学教学资源的共享,推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跨空间和时间交流,促进教学设计创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同时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核心素养,满足教育信息化教学的需求。

(三)打造个性化教学模式的需求

小学阶段学生由于所处的家庭环境、性格以及学习基础等方面的不同,对数学教学有着不同的需求。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具有统一性,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而互联网应用到教学模式中,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共享性、大容量存储等特征,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根据学习情况自由选择。学生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选择单独思考或者与其他学生交流完成项目或者作业,教师可以借助社交平台或者教学群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指导,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四)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需求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学生数学知识的主要来源。然而,学生对教师的依赖程度过高,导致他们在数学教学中缺乏学习的主动性、难以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搜寻网络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与其他人交流或者合作来解决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数学学习中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使学生资源搜集、整合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成为数学教学的主体,真正促进数学教学从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转变。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策略

(一)利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多样化的教学场景

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具有直观特点,因此要注重多样场景的营造,通过场景来将数学抽象知识、概念、思维转化为具象化的现象或者动态化的教学内容。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多样化的教学场景已成为教师们的共识。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的动态性、多样性以及交互性特点改变教学模式单一的问题,打造真实性、动态化、生活化的教学场景,增强学生体验感,引导学生猜想、发现规律,探究结果,促进学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体验中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培养核心素养。

例如在《圆的认知》教学中,教材在导入时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即为什么车轮要设计为圆形。学生虽然通过生活经验了解车轮胎是圆形的,但是对圆形的性质缺乏了解,而圆的性质是学习周长、面积等复杂的几何知识的基础。为了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到教学中,通过多媒体视听技术让学生了解不同图形的车轮的具体运行情况。多媒体画面中出现了含有三角形、梯形、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车轮的自行车,其他形状的自行车在行驶过程中出现了颠簸,或者费力转动的情况,学生在看到其他形状的车轮转动时捧腹大笑甚至连连摇头,学生之间通过交流和合作,总结出圆形轮胎与其他形状轮胎的差异。通过观察不同轮胎的运动旋转情况,学生认为之所以轮胎呈圆形是由于两点,圆形的边是闭合的圆弧,没有棱角。圆弧上每个点到中心点的距离是相等的。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场景,学生可以对圆形的性质进行归纳总结,并且通过信息化场景加强了对数学知识、数学概念的理解,可以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建构联系,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教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互联网技术具有共享性。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相关教育信息化软件开发各种主题的数学教学资源、校本课程、微课或慕课等,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搜索、选择需要的教学资源。借助互联网技术,数学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教学资源、思政教学资源、区域文化教学资源、心理教育资源、德育思政素养等教学资源融入数学主题教学中,丰富教学内容,促进学科教学资源和其他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拓展数学教学资源的来源。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如慕课或线上开放教学等,引入更多教学资源,推动教育均衡发展[2]。

在学习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时,教材中是通过对圆形进行n等分,将圆形转化为长方形来计算圆形的面积。在进行这部分教学时,教师多是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等方式来理解圆形到长方形的转化。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圆的面积的计算方法,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将互联网技术引入到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制图软件、各种教育信息平台等来对圆形进行动态的评分,例如进行6等分,进行8等分,进行32等分,进行64等分,进行n等分等,并且可以将分割成的图形进行移动、重新拼图等,使学生直观了解圆形到长方形的转化过程,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的深入理解得到了加强。在互联网技术的引导下,学生还可以将圆形划分成为小扇形或者拼接其他图形等,进行尝试,寻找计算圆形面积的新方法。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化、直观化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充分探究。信息技术应用来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教学资源,有助于降低数学教学难度,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加强数据整合,开展精准化教学评估

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立足核心素养的要求构建更加精准化和科学化的评价体系,能够根据在线课程的播放量、在线检测中同学们题目的完成度,以及同学们问题的出错率等构建精准化的评价体系。在选择评价指标时既要考虑同学们的数学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也应该考虑同学们的数学知识实践能力、德育思政素养和数学文化等方面,通过评价指标,可以引导同学们关注数学教学中的其他方面的知识,增强同学们的核心素养[3]。再次应该注重评价手段的多样性,构建动态化或者可视化的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家庭等参与评价过程中,能够从多个角度展开评价,增强评价的开放性。通过构建多元性和发展性的评价体系,我们可以真正促进同学们转变教育理念,注重综合能力的发展。通过评价,可以了解同学们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增强评价的完善性,为提升评价的功能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真正提升数学教学改革水平。

例如在学习小数这部分内容时,由于课堂教学内容有限,学生难以真正理解小数的意义,分数的概念,小数的用途等,因此在学习分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对苹果进行分割来展示0.5份苹果,或者对蛋糕进行0.75份切割,并且利用信息技术加深学生对一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的理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示0.6的作品,包括线段图、正方形图、米尺中的0.6,引导学生找出这几幅图各不相同的地方,并分析是如何找到的?认识一位小数是理解小数意义的基础,因此从认识一位小数开始教学,从前测作品中产生教学资源,一来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二来能更加清楚学生的学习基础。在6格后面再加一小块,现在表示的是哪个小数呢?预设:0.6几?这个数字比0.6大,但是比0.7小,一定在他们之间吗?是0.6多少呢?谁来找一找这个数字在哪个位置?(请学生直接在白板上画)你还有不同意见吗?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逐步了解两位小数。认识两位小数是认识小数意义的关键,三年级已经初步认识一位小数的意义,但两位小数更加抽象,所以通过0.6这个小数来过渡,进而认识百分之几的分数可以写成两位小数,同时,渗透对数位和计数单位的理解。教师在教学完成后,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包括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次数、学生参与问题提问和解答次数、学生课堂练习完成情况,教师信息资源整合情况等对这部分教学内容进行评估,充分整合各种数据来提高评估的精准性,发挥考核评价的引导作用。

(四)推动教学管理的开放性、透明性

扩大教学的参与主体,加强对数学教学的监督,我们可以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认知钟表》这部分教学内容时,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难度,为了增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教师借助互联网在教学中融入了生活中的钟表,钟表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电子表,钟表以及电话手表等,通过电子表的数字变化,通过引导学生了解钟表中分针、秒针和时针的对应关系,我们可以促进学生真正掌握钟表认知的相关知识。教师与学生家长联系,拍摄了学生上学、午餐、放学以及睡觉的相关时间视频,并将其引入到教学中。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生活,打破家与学校的距离,将家庭教育资源引入教学中,促进学生对钟表的认知。教师会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建设,引导学生了解沙漏、古代日晷等计算时间的原理,促进学生制作时间计算工具,将制作的工具通过平台上传到教学网站中,并且注明钟表的工作原理等来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性。例如有的学生对时针、秒针和分针的颜色进行区分,有的对现有的钟表进行改进。在这部分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打破了学校和家庭之间的限制,推动家长、学生参与教学资源建设中,推动教学的开放性、透明性。

四、结束语

互联网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强调教学精准化,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因此应该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全过程数学教学数据采集,利用大数据分析结合现代教育评价理论,实现多维度的发展性评价,发挥教与学数据价值,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巩固和补充,通过有针对性、准确性的数学教学,实现了因材施教。互联网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发展,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在每个高科技化的教学环节形成合力的同时,我们助推了教学效果的持续增强,提升了师生的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钟绍春.人工智能支持下的智慧学习模型构建研究[J].电子教育研究,2021,(12):52-53.

[2]吴小金.智慧课堂中的智慧生成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08):52-53.

[3]黄晓锋.论Hiteach互动系统在课堂教学中运用[J].上海教育研究,2013,(12):82-83.

郭秀敏(1973.10-),女,汉,山东昌乐,大专,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