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4-10-16 00:00:00刘云
中国新通信 2024年16期

摘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引进多媒体技术可显著提高教学品质和效率。本文借助论述法,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重点从教学方式、教学材料以及阅读教学过程层面出发,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多媒体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核心作用。在该环节,教师应当借助媒体工具创造阅读学习情境,给予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同时植入线上媒体渠道,拓宽学生的合作学习领域和范围;并且,结合虚拟化系统,给予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应用

一、引言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期间,教师需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实现对教学资源的整合,对这些方法的创新以及对教学过程的动态化管控,使阅读教学水平和效率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阅读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浅尝辄止的教育方式。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活动需要以常态化的形式稳步高效实施,但是,部分教师却一味追求数量而忽视了阅读教学质量,盲目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却不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习负担。这种做法有悖于当前“双减”政策的精神指示。还有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关注学生的阅读速度,同样忽视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学习。无论是追求阅读数量,还是追求阅读速度,归根结底都是浅尝辄止的阅读教育方式,导致学生只会机械式地进行阅读学习,无法领悟文章中的深层次意义。其次,部分教师在阅读授课时一味遵循教材、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缺乏对新内容、新教学方式的引入。如他们往往忽视多元化辅助材料信息的重要性,导致学生接触的文章类型以及题材局限于教材课本,限制了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和阅读兴趣的发展。再次,大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向学生讲授高效阅读策略,也是因此,大部分学生不会使用批注式阅读学习技巧,在阅读过程中甚至无法自主灵活使用思维导图来梳理文章结构,在文本信息推测、总结过程中存在较大的认知欠缺。由于教师在阅读授课环节缺乏对相关方法的讲解渗透,以至于学生无法提高阅读效率。最后,教师在阅读教学环节中缺乏对学生的个性化引导。由于每一位学生的个人能力存在差异,根据差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是“因材施教”的题中之义。但大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环节中采取一刀切的、非差别化教育,使得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不尽如人意。

鉴于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上述问题,笔者建议:在阅读授课活动中,教师应当改善现有的授课机制、流程、框架,灵活选用多元化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法,同时给予学生更加精细化、个性化的过程指引,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并及时关注学生在文章阅读学习期间的思维发展变化过程,从而进一步提高授课水平。

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应用较为常见。教师可以利用相关技术为学生提供多元化、可视化的阅读材料,比如可以诗意化展现文章中所描绘的场景,既可以引导学生由图到文加深对文本信息的领悟,又可以最大限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利用AI手段将文章中的故事情节以短视频、虚拟动画的形式加以展现,使学生能够理解并领悟其中的故事内涵。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通过图像、声音来创建良好的文章阅读学习情境。部分学生缺乏情感体悟、思想认知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做到与书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频共振,此时,教师可以利用合适的视频、音频渲染良好的阅读学习氛围,给予学生情感思想上的点拨指引,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授课篇章中的情感、价值观和思想内涵。除此之外,教师借助多媒体技术引进个性化学习资料,可以向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生阅读水平的不同提供不同难度的素材,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征提供不同类型的阅读材料,从而带动学生进行高效阅读学习。多媒体阅读情境可以带动学生对文章课程知识进行推理、总结、预测分析,结合更加完整的文章信息,教师可在多媒体可视化空间环境中还原文本结构,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文章中的知识细节和情感内涵,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效率。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的实践应用在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效率,激发学生阅读学习思维层面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四、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创造阅读学习情境

创建直观、趣味、形象的阅读情境可以为阅读教学提质增效,同时,良好的视听情境也能减少老师的教学负担和压力。语文教师可以抓取文本知识细节,选用多元化的情境资源,打造良好的视听空间环境,带动学生进行思考学习。首先,教师在正式开始一篇阅读篇目的讲解前,可利用多媒体资料,以视频、图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讲解文章的创作背景和故事内涵。比如,在讲解《牛郎织女》之前,教师便可以通过短视频资料展示七夕节的由来以及七夕节时不同地区的不同风俗,展示完成之后,教师可以提出相应的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例如“为什么古人将牛郎星和织女星的位置距离定义得这么远?”“在星星的命名机制中有着怎样的人文思想内涵?”“同学们如何理解牛郎织女的故事?”通过简易化的短视频科普文打开学生的学习思路,通过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其次,在讲解部分颇具情感思想内涵的文章,如散文、小小说以及各类古文等文章时,教师可以利用轻音乐来展现其中的人文情感变化状况,比如在讲解《穷人》期间,教师可以利用轻音乐来进一步细化女主人公的心理波动,结合音乐节奏韵调的变动,让学生根据文章中的文本信息,将音频与文字关联在一起,把握文章中的情感基调,以及女主人公的思想和情感走向,借此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女主人公纠结、担忧、害怕的心理情绪。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视频、音频来创建多元化的阅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空间环境中对文章的故事内涵、故事思想、情感形成较为深刻的认知,从而减少学生的阅读学习压力和负担。

(二)组织合作性学习

在多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合下,合作性学习模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教学活力与成效。通过创新应用如希沃白板、平板电脑等多媒体工具,学习过程被赋予了高度互动与即时共享的特性。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遵循由浅入深的学习路径,不仅能够即时传递信息、共享资源,还能在虚拟平台上充分交流观点、碰撞思想。这一过程中,他们分工明确,协同作业,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章内容进行深度剖析与整合,最终以视频、动画、交互式图表等多媒体形式展现学习成果,极大地丰富了学习体验与成果展示方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设计,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段解读文章,利用平板电脑在共享屏幕上协同创作,共同绘制一张详尽的文章思维导图。这张图不仅还原了文章的内在逻辑与结构,还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展现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深度理解和个性化解读。学生可以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个核心素养维度出发,多角度、多层次地梳理思维导图,比如在探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类文章时,引导学生从语言思维层面分析父母态度的差异,细致挖掘语言细节、字词运用及背后的审美评价,将这些元素巧妙融入思维导图之中。这样的合作学习模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还通过多媒体技术的辅助,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脉络,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提升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信息整合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结合线上多媒体平台、丰富的信息工具及网络资源,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拓展到更广阔的知识海洋,让学生在探索与实践中共同成长,实现知识的全面构建与能力的综合提升。

(三)虚拟化空间展示

在探索小学语文教材中那些充满奇幻与梦幻色彩的篇章时,多媒体技术的深度融入为教学开辟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天地,尤其是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体验与理解深度。语文教师作为知识的引路人,巧妙地借助这些尖端科技,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探索欲,还能激活他们的逻辑思维,使抽象的梦幻元素与情境变得触手可及。面对小学生因知识储备有限而难以直接感知的梦幻场景,教师利用VR设备构建三维立体的虚拟世界,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亲历那些只存在于书本中的奇妙旅程。

(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习

大部分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只是将目光和注意力放在实体课堂教授层面,让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以及各种阅读学习工具和方法对文章知识进行领悟探究。此类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思维,却无法进一步帮助学生提升信息获取能力。事实上,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原本应该是常态化阅读教学工作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这项能力的培养是在教师日复一日的刻意训练与引导之下逐步进行并累积的。在新时代背景下,在零散化的阅读授课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进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通过阅读某一小段文本信息,提取出其中的关键资料。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短视频资料辅助教学,一方面,丰富多元的图文、视频信息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超文本形式中提炼关键信息,学生的语言思维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期间,教师应当结合此类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授课项目,带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启发学生的学习思维。

(五)线上互动探讨学习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往往引入整本书辅助课堂阅读授课,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对整本书籍进行学习、研究、探索。此类教学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带动学生对文章知识进行体系化学习,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和能力。这种方式的缺陷在于,学生在整本书的课外阅读学习过程中处于无人管控、无人辅导的状态,其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势必会大打折扣;同时,因为全程独自完成,即便学习自驱力强的学生独立完成了阅读,其无法有效地输出阅读心得体会,也会使阅读效果未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解决传统课外阅读过程中存在问题,便要针对上述两个问题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改变独自完成阅读,全程无人监管的状态;弥补读完之后无阅读心得体会输出的环节缺失。笔者认为,打造线上虚拟聊天室是行之有效的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创建聊天室,构建虚拟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学习。通过聊天室,学生可以在阅读过程中随时分享阅读进度和阅读感受,阅读完成后可以分享阅读笔记、发表读后感。在线上分享整本书阅读学习的经验和感触,与他人相互探讨文章中的知识细节,并且对其中的主题情节和角色形象进行论证探讨,让学生在互动、探讨、辩论、分析过程中加深对整本书的理解和认知。推而广之,教师需要借助多媒体平台打造良好的互动交流情景,开展阅读知识经验分享活动,让学生及时将学习心得和感触进行表达传递,以此来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六)智能化辅助学习

教师可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开发虚拟辅助课堂,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学习期间通过与虚拟系统对话,解除阅读困惑。虚拟系统可以为学生解释晦涩难懂的概念,以此来消除学生的学习障碍,也可以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为学生提供个性化支持和帮助。例如,学生在阅读“十万个为什么”的过程中可以及时就看不懂的地方与系统进行交流沟通,系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年段水平以及知识储备给出对应的回答。另外,智能系统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及能力真实水平提供精确的辅导建议和科学的学习计划。智能系统可以通过一系列手段评估学生的能力水平,并根据评估结果为学生制定完整的课外学习计划和方案。如学生整体思维能力欠缺,系统便可在学生开始陌生篇章的阅读之前,提前引导学生了解内容梗概;如果学生存在语言字词基础上的不足,系统在辅助阅读教学期间可以提前引导学生就其中的关键字词信息及相关延展词信息,如同义词、反义词进行学习。总之,为了最大限度突破师资资源的限制,教师可以利用虚拟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系统来带动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学习;学生可在系统的帮助下调整学习进度,从而提高自身综合学习水平。教师通过虚拟系统构建的良好互动交际环境和科学的学习计划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提升语言能力,大大扩展知识储备。

五、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注意事项

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需要充分关注以下注意事项:首先,教师在阅读授课活动中需要秉持返璞归真的思想,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前提下,利用人工智能系统以及多媒体平台、网络资源辅助学习。技术存在的目的是辅助及引导,学习的主体永远是而且只能是学生自己。所以,教师的所有努力,需要在保证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研学的前提下来开展,从而避免学生对多媒体手段与网络资源产生过度的依赖,以此才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品质。另外,教师应当创设多元化学习情境,设置丰富的信息化学习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索思维,与此同时,在多媒体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也应当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和尊重,让学生能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灵活地选取学习项目或学习篇章。当然,教师、家长也需要在多媒体阅读教学过程中做好五项管理,加强对学生手机、读物的管理,保证多媒体平台、工具能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六、结束语

总体来说,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期间,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打造良好的阅读学习情景,可以带动学生对文本知识进行高效的学习与深入的研究。教师需要利用直观、深刻、形象的教学方式,带动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同时也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索欲望,引进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项目,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另外,教师还需要开发出多元化的学习情境、学习空间,组织合作学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学习、互动研讨学习,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潇潇.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2014.

[2]冯景.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考试与评价, 2016,(08):92.

[3]吴芸.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8,(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