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面临培养适应未来需求人才的挑战。本文通过分析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特点,提出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理论框架及实践路径。框架融入侧重计算机伦理教育、社会责任感培育。文章强调课程思政不仅提高学生素质,还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在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本文提出的数据隐私保护、可持续发展等课程设计策略,旨在提供系统的思政路径,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程思政;人工智能;计算机专业
随着数字化浪潮的推进,计算机专业在全球范围内展现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在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使命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传授,它还肩负着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责任。学生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同时面对复杂问题和道德伦理挑战的能力,以及担当社会责任的勇气。在此过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尤为关键,它不仅丰富了计算机专业教育的内涵,还使学生具备主动适应日益复杂社会环境的能力。本文以人工智能为背景,探索如何将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以培育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有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一、课程思政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概述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特点和需求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肩负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特点是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迅速适应日新月异的工作环境。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下,对学生的要求既要理解技术层面,更要理解伦理、社会责任等多维度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因此,当前计算机专业教学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既要注重技能,更要加强道德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二)课程思政与计算机专业教学的融合理论框架
为了应对时代挑战,计算机专业教育应深度融合思政教育,培养学生技术能力与社会责任并重。核心是将思政教育融入计算机核心课程,确保学生在成为技术行家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课程设计应精选相关内容,确保学生对伦理原则、法律法规等关键议题有全面认识。教学方法需要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伦理决策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在未来职业生涯中,凭借专业知识与道德底线作出明智决策。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人工智能时代,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需要通过课程思政的融入提升综合素质。这种综合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团队协作、社会责任感。通过思政课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二)推动社会责任教育
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通过课程思政融入教学,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供了平台。学生通过思政教育深入理解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了解技术决策的伦理问题,并学会负责任地运用技术知识,维护隐私与网络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将思政课程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通过融合式教学,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的联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讲授人工智能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伦理风险,并引导思考如何在发展科技的同时维护公平正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专业教学中的案例分析也为思政教育提供了素材,让学生联系核心价值观审视伦理困境,培养他们坚持原则、作出价值选择的能力。
(四)促进技术的伦理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帮助学生认识技术应用的伦理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性。学生将学习如何兼顾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确保技术发展不损害公众利益,特别是隐私权和数据安全。同时,学生也将学习如何推动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为后代留下一个更和谐的生活环境。这些研究结果表明,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并促进技术的伦理应用和可持续发展。这种融合式教学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进步作出贡献。
三、课程思政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一)计算机伦理与法律教育的融合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面临着一系列伦理和法律挑战。传统计算机专业教育侧重技术,而忽视了伦理和法律问题,可能引发技术误用、隐私侵权等后果。将计算机伦理与法律教育融入课程,可以使学生深刻理解技术决策的影响,在技术创新与伦理原则间找到平衡,了解技术应用的法律约束和责任。这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还能使他们规避法律和伦理风险,使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做出负责任的技术决策。此外,引入伦理和法律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分析不同技术决策的潜在后果,平衡多元观点,学生可以全面理解复杂问题,进而提出可行解决方案,这种思维方式有助学生跨学科思考和合作,显著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社会责任感培养与计算机专业实践
在计算机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今天,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的计算机专业人才,教育者应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为社区带来积极的变化,也能够加深对技术影响的理解和反思。实践活动包括以下方面:
1.社区服务项目:学生可以参与社区解决问题项目中,例如开发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应用程序。
2.支持非营利组织:学生可以为非营利组织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提高运营效率,扩大其社会影响力。
3.社会创新项目:学生可以设计和实施创新项目,解决社会中的某些紧迫问题,例如环境保护、教育平等或健康关怀。
通过参与实践项目,学生不仅能够将计算机技能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还能够在实践中学习项目管理、团队合作和领导力等重要技能,这些技能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需要与来自不同背景和专业的人士合作,有助于他们培养跨领域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同时,他们还需要考虑项目的伦理和法律问题,学习如何协调资源以实现目标。
四、人工智能时代的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策略
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的当前,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不仅要与技术进步同步,还需要考虑伦理和法律层面的挑战,以下策略旨在提升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责任感。
(一)人工智能伦理与社会责任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中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伦理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确保他们在技术创新中发挥积极的作用,避免产生负面影响。通过融入人工智能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课程内容,学生将掌握如下方面:
1.对复杂的伦理挑战有更深入地理解,尤其是在决策算法和自主学习系统背景下。
2.学会如何在技术创新与伦理原则之间做出明智的权衡。
3.培养批判性思维,评估和改进技术系统,特别是在算法偏见和公平性方面。
4.强化社会责任感,明白如何将技术知识用于解决社会问题,提升生活质量。
(二)数据隐私与法律合规
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可避免地要处理大量数据,其中涉及数据隐私和法律合规的问题。通过这些课程内容,学生将学会如何在技术解决方案中融入数据保护措施,确保在数据收集、处理和存储过程中遵循法律规定,从而在保障个人隐私的同时,也保护企业免受法律风险。课程设计应包括:
1.数据隐私保护的基本原则,如个人数据的定义、敏感信息的分类。
2.数据加密和身份验证技术的应用,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3.国内外数据隐私保护法律和法规的学习,如《个人信息保护法》、欧盟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以及它们在实践中的应用。
4.设计和实施身份验证控制,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访问敏感信息。
5.在软件和系统设计中整合隐私保护功能,从而在开发阶段考虑数据保护。
(三)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
理论与实践结合是计算机专业课程设计的关键。课程应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问题中,学生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还能够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实验,以培养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
1.设计和开发应用程序,这些应用程序必须满足特定的数据隐私保护法律要求。
2.通过团队项目合作,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让学生在项目管理、团队协作和沟通技巧方面得到锻炼。
3.分析和讨论真实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在数据隐私和法律合规方面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4.利用模拟环境进行安全测试和漏洞评估,提升学生在网络安全领域的实战能力。
(四)持续学习与资源共享
技术的快速变化要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能够持续学习,课程设计应鼓励学生:
1.关注最新的技术动态和行业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
2.利用在线资源和开放课程,如MOOCs(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不断更新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参与开源项目,通过实践贡献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
4.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鼓励学生、教师和行业专家共享知识、经验。
(五)可持续人工智能开发与绿色计算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系统和数据中心对能源的需求引起了全球对环境影响的关注。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高职院校需要在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计中融入可持续人工智能开发与绿色计算的理念,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课程应探讨算法优化技术,教导学生如何开发计算效率更高的算法,减少系统负载,包括并行计算技术的实践应用和资源管理策略。学生将通过这些学习,掌握降低能源消耗和运营成本的技能。此外,课程还应教导学生如何开发节能硬件和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包括选择高能效硬件组件和设计管理数据中心,以实现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最小化。课程还应强调环境考量,包括材料选择、产品设计的生命周期分析、废弃物处理策略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
(六)人机协作与社会创新
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将计算机从单纯的工具转变为能够与人类协同工作的伙伴,这一变化为解决问题和推动社会创新打开了新的大门。课程设计中应引入“人机协作”理念,激励学生思考如何将AI技术应用于医疗、教育、环境保护、法律等领域,以提升人类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和开发智能系统,这些系统能够理解人类的需求、适应人类的行为,并与人类进行交流协作。学生还需要了解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HCI)的原则和最佳实践,包括用户体验(User Experience, UX)设计、界面设计和交互式原型制作。通过这些学习,学生能够创造出既直观又易用的人工智能应用,这些应用能够无缝融入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作流程中。同时,课程应鼓励学生与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和政府机构合作,为社会问题提供创新技术解决方案。这种跨学科的合作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技术在社会中的实际应用价值和潜在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通过实际项目,学生将有机会深入了解社会需求,学会如何将技术解决方案与社会目标相结合,实现真正的社会改变。这种课程设置下,学生将被鼓励思考如何将AI用于增强人类决策能力、解决复杂问题和提高创新能力。他们将学习数据分析、模式识别和预测建模技能,这些均为现代社会中解决问题所必需的。此外,学生还将学习评估AI系统的社会影响,包括隐私、安全性和伦理问题,以确保技术发展不仅是创新的,也是负责任和可持续的。
五、结束语
通过将思政教育与计算机专业学科知识相融合,有望培养一代具备卓越技术能力和深刻社会责任感的新型计算机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将在数字化时代的潮流中扮演关键角色。高等职业教育背景下,计算机专业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递通道,它更是一座塑造未来科技领军者的摇篮,肩负着为社会进步和繁荣注入动力的重要使命。期待计算机专业教育能够更深层次地融入综合素养的培养和社会责任的内化,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和社会担当。
参考文献
[1]涂频.人工智能时代高职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研究综述[J].才智,2023,(10):9-12.
[2]涂频.人工智能时代高职劳动教育与课程思政融合创新研究[J].才智,2023,(13):37-40.
[3]樊明成,陈小娟.面向人工智能时代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现状、问题与应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05):34-39.
[4]赵惠莉.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6):71-74.
阿布都热依木·热西丁(1975.06-),男,维吾尔族,新疆墨玉,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职业教育、教育数字化、公共安全;
帕提古丽·买买提(1976.01-),女,维吾尔族,新疆和田,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软件工程、职业教育、教育数字化、多媒体技术。